林锴

时间:2024-06-27 12:27:25编辑:奇事君

林锴的个人生平

1946年考入福建省立师专艺术科,接受谢投八、林子白诸老师指导,学画才算步入正轨。他对中西画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很认真,又时常去拜访福州老画家陈子奋先生,陈老诗书画印全能,颇受其教益。读完师专一年,到杭州考入国立艺专国画系。受黄宾虹、郑午昌、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画家的当面指点,学业进步很快。林锴主攻山水专业。开始临摹古法,以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为主攻方向,重在娴熟古人的笔墨变化;旁及四僧、八怪,旨在领会其奇情逸趣;也兼向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诸家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感到传统方法太陈旧,要加以改进,就必须汲取其他画种的长处。因此课馀往往跟随西画教室的同学外出作西画写生。每周除专业技法外,还设有书法、篆刻、诗学、美术史及各门理论课。因自幼练过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等人的字帖,书法有点基础。开始迷恋过赵之谦,继而学习魏碑。魏碑中方笔一种从《张猛龙》进而爱好《嵩高灵庙》、大小爨;圆笔则喜《石门铭》、《瘗鹤铭》,取其拙朴古厚之神味。对篆刻的兴趣也始于此。曾把积攒下的一百多首旧体诗送请潘天寿先生批改,受到赞扬和鼓励。 林锴自1988年退休以来,身患痼疾,仍旧工作不辍。1994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还是国家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在五十多年艺术实践过程中,其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展出,发表在各报刊杂志上的诗书画印及文章不计其数,且多次获奖。 2006年5月24日上午9时20分,因痼疾逝世,享年83岁。5月24日上午,遗体告别仪式在顺义潮白陵园举行,200余名生前友好参加了告别仪式。

钟增亚,姚有欣,林锴,赵隆义 的简历?

  钟增亚:1940年出生于湖南衡阳市,196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2年9月因病逝世。他深得恩师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的教诲,毕业从事中国书画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始终以生活为源泉,在生活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观念的笔墨探索、融汇中不断创造出书画艺术的新境界。他的美术作品曾入选第四、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国画《楚人》入选中国画百年大展。在全国第七次文代会、第六次作代会联欢晚会上,他与刘大为、杨力舟等十位画家合作的大幅中国画《盛世春光图》,作为中国美术界的礼品赠送大会。他与全国八位画家一道创作的巨幅通景山水画《三峡史诗》,成为传世佳作载入美术史册。他的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名家书法精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等全国大型书展。出版有《钟增亚中国画选集》、《钟增亚速写集》。他曾任“中国画三百家”、“第四届全国山水画展”、“新世纪中国画大赛”、“第九届全国美展港台展”评委。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书协主席、湖南书画研究院院长。他的艺术创作融人物、山水、花鸟画于一体,集书、画、诗、文于一身,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影响全国书画界,赢得了书画界的尊重。中国美术家协会在今年的工作会议上高度评价他在美术创作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美术史将记下他的业绩。《中国书法》杂志、《美术》杂志等全国权威性专业报刊作过专题报道


  姚有信 浙江人, 1949年开始从事美术创作, 1952年为上海华东美术出版社专业画家, 1954年在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深造 5年, 得潘天寿先生教授。姚先生擅长中国人物画, 并画花鸟、山水, 对西洋绘画亦有研究, 所作国画在继承传统基础上, 融合吸收印象画派的色彩, 作品别具风格, 多次参加国际美术展览。

  林锴,福建福州人,1924年1月1日生。书画家、篆刻家、诗家。
  �
  林锴幼年丧父,自幼随母寄居于外祖父家中。童年时就酷爱美术。由临摹香烟片开始,继而临摹《芥子园画传》,有时到户外作水彩写生。那时代字画展览见不到,只好隔一两天就到附近裱褙店去看画。后来又购得《马骀自习画谱大全》一套,利用课馀和寒暑假时间着手临习,十分入迷。初中一年级暑假,开始向外祖父学作旧体诗,目的是要在自己画上自题诗,每天练习作一首山水绝句,配一小幅画,完成一百张册页。
  �
  1946年考入福建省立师专艺术科,接受谢投八、林子白诸老师指导,学画才算步入正轨。他对中西画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很认真,又时常去拜访福州老画家陈子奋先生,陈老诗书画印全能,颇受其教益。读完师专一年,到杭州考入国立艺专国画系。受黄宾虹、郑午昌、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画家的当面指点,学业进步很快。�

  林锴主攻山水专业。开始临摹古法,以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为主攻方向,重在娴熟古人的笔墨变化;旁及四僧、八怪,旨在领会其奇情逸趣;也兼向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诸家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感到传统方法太陈旧,要加以改进,就必须汲取其他画种的长处。因此课馀往往跟随西画教室的同学外出作西画写生。每周除专业技法外,还设有书法、篆刻、诗学、美术史及各门理论课。因自幼练过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等人的字帖,书法有点基础。开始迷恋过赵之谦,继而学习魏碑。魏碑中方笔一种从《张猛龙》进而爱好《嵩高灵庙》、大小爨;圆笔则喜《石门铭》、《瘗鹤铭》,取其拙朴古厚之神味。对篆刻的兴趣也始于此。曾把积攒下的一百多首旧体诗送请潘天寿先生批改,受到赞扬和鼓励。有一首七古,他认为最好,批道:“此诗通首灵活,一气呵成,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可喜、可喜!”�

  1950年艺专毕业,分配到当时的辽西省康平县当中学美术教师,一年后到北京进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以美术创作为主,也搞一部分编辑。先后工作达三十八年之久。创作了大量连环画、年画、插图、宣传画,重点是连环画。《济公巧断垂金扇》、《妇女主任》等被认为刻画人物性格比较成功的作品。《三岔口》则是以国画水墨来表现的连环画,博得好评。《甲午海战》于1963年获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二等奖。《牲口评价大会》,于1956年获北京市青年美展国画一等奖。1957年为中国军事革命博物馆绘制抗日题材《鬼子的汽艇又来了》。1959年为中国革命博物馆绘制大型历史画《捻军大败僧格林沁》。1963年为配合纪念曹雪芹诞生200周年,与刘旦宅、贺友直共同绘制大型水墨组画《曹雪芹传》12帧,参加展览。�

  “文化大革命”中,林锴遭受迫害,1970年下放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返回原单位,任原职。1975年他对旧体诗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旧体诗完全可以反映新时代。于是曾经荒废了二十多年的旧体诗又重新捡起,继续写作。中断了好多年的篆刻也逐渐拾起来,经过集中几段时间的探讨,他深感金石篆刻的功效,关键处不在刀与石上,而在于书法的根底及艺术的素养。他对篆刻,偏爱沉雄苍劲一路,追求奔放而复整严,拙厚而不臃肿的风格。上窥秦汉,近取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诸家之长,并参考同时代流行之佳作,力求自出新意。
  �
  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创作室,从此林锴以国画为专业。山水、人物、花鸟齐头并进。昔年着重传统的探讨,今日热心自我风格的创立。除了作画,也兼顾书法。以碑帖合参,遇圆则圆,遇方则方,行笔自如,保留魏碑的结构而参以明清书家黄道周、沈曾植用笔的使转方法,方劲中寓流走,拙朴中具秀逸。他体会到:诗书画印分之为四门,合之为一体,是互为影响互为补充的。诗有画意,画有诗情,画的布局影响印,印的金石趣味有助用笔,而书法又是印学的基础。四门要求兼工,又要有所侧重,继前辈文人画之长,熔诗书画印于一炉,并予以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辈画人的职责。�

  林锴自1988年退休以来,身患痼疾,仍旧工作不辍。1994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还是国家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在五十多年艺术实践过程中,其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展出,发表在各报刊杂志上的诗书画印及文章不计其数,且多次获奖。单行本有1982年出版的《林锴画选》、1988年出版的《林锴书画》、1990年台湾出版的《林锴书画集》以及1988年出版的诗集《苔纹集》。旧体诗自1992至1995年连续四次获国家级诗词大奖赛大奖。

  赵隆义(1931.1—)上海人。擅长连环画、儿童画。从师张充仁、哈定。1959年后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组编辑、《连环画报》编辑部美术组长、编审。作品有《小城春秋》、《贺龙的故事》(上下册)、《杨开慧》、《圆眼睛》、《六只天鹅》、《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编辑连环画如《水浒传》等。1986年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荣誉奖;1987年《洋葱头历险记》获全国第一届幼儿图书评奖优秀绘画三等奖


林锴的人物评价

几十年在绘画上从未搁笔,而且愈到晚年,创造力愈发旺,画出的是一大批尺寸可观的大幅作品! 一眼望去,林错的手笔既与古来传统的经典风格不同,又与当代山水画的各家面貌是拉开距离的。如果要找寻一个确切的词来形容他的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那就是别有一种强烈鲜明的“性格”。这种“性格”首先是由他作品的整体气象造就的—他画中的山水形象格外饱满充实,岩石垒叠、树木葱笼的大块山峰往往占据了整个画面,作品结构显得大度豪放,丘壑气质坦坦荡荡,洋溢着一股从里向外、从中心向四围挤溢的膨胀感,也即一种视觉上的“张力”。这种由山水丘壑形象所营造的画面间架结构,将画家的胸臆毫无保留地披露出来。在具体造型上,他的画十分注重画面的大“势”:从山脚到峰头,取的是山峰挺拔、雄浑之势,峰峦的层次不多,却紧密相连,几个大的形体构筑成有机的联系,使山川形象通体浑然,直逼观者眼前。其间无论飞瀑高悬,云气弥漫,整体的气象都不松不散,而是被稳定的内在结构联系成自然硬朗的躯体,如生命大块的存在。这种气象不是可以从传统和他人那里直接搬移的风格,而是画家自我心理和性格的自然流露,以发自内心的力量,创造了作品的精神与性格。 林锴是在学识上熟知传统又在理法上极重传统的画家。在山水画领域,他对中国画五代北宋以来的大山大水之风显然情有独钟,这在美学品格上对应了他刚健的性格。他的作品在结构上讲究充实,无论是取形象丰茂的丘壑还是取一柱擎天的山峰,画面均有“远望不离座外”的视觉构成,使人面对画作犹如面临山川。同时,他也吸收了二十世纪以来山水画名家的创造神韵,对潘天寿在结构上的雄强、李可染在墨色上的凝重、陆俨少在笔线上的灵动等因素综合取用,汇成自己的笔墨特征。在对待先人和今人的创造上,他虚怀若谷,能够承继优秀并化臻于心,变成自己的手笔,是他儒者风范的体现。他曾有诗写到读潘天寿画作的体会:“兀立硕硕心手并,笔如使剑任纵横,纷纷点画寒芒里,水骨山筋届铁成。”(若怀先师懒头陀》之六)读此诗并观其画,他的作品正透溢出了“纷纷点画”的外在丰富与“水骨山筋”的内在力量。

上一篇:林妙可父母

下一篇:林俊杰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