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荣华

时间:2024-06-27 05:46:43编辑:奇事君

刘太行的名字来历

刘伯承从前方给汪荣华写信:孩子生下后就叫太行刘伯承夫妇是在长征路上结的婚。刘伯承的夫人汪荣华当时是红四方面军的女战士,她出身贫苦,文化程度不高,人特别忠厚老实。刘伯承在感情上是个较为古板的人。他们两人的相识与结合,纯属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充满了传奇色彩。1937年9月,原红四方面军在山西侯马整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刘伯承担任师长。在悲壮的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之后,遵照中央建立晋冀鲁豫敌后根椐地的指示,一二九师挺进太行山区。刘伯承率部坚持敌后抗战,他与汪荣华组成的家庭自然就安到抗日前线。于是,正在延安抗大学习的汪荣华于1938年5月来到太行山。不久汪荣华怀孕了。1939年3月,汪荣华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刘伯承的长子刘太行。当时正赶上日寇进攻,刘伯承在前方无暇顾及汪荣华母子,但他知道自己有了儿子后还是十分高兴。于是,刘伯承在战斗的间隙里抽空给夫人写了封亲笔信。信上除问候母子平安外,还简单介绍了战事情况。在信的末尾,他特意说:孩子生下来就叫太行。当时因为环境艰苦,部队指战员结婚有严格条件限制。结婚的人少自然小孩子也就少,部队里的孩子们都倍受珍爱。在太行根椐地,和刘太行同龄的孩子不少在家里都有昵称,而刘太行家里家外从小到大都只有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太行。由此可以看出刘伯承夫妇对子女情感上的严肃性和对下一代的厚望。刘太行出世之后,汪荣华没有奶水,只好找了一位奶妈。奶妈是个19岁的年轻母亲,奶水很好。半岁以前的刘太行,长得又白又胖,人见人爱。凡是见了可爱的小太行,都忍不住要抱一抱,逗一逗。刘太行半岁时,奶妈说家中有事突然走了。当时环境残酷,根本找不到代乳品。于是刘太行每天的食物都是无法让一个婴儿吸收的东西,诸如野菜糊糊之类。那时的刘太行时常拉肚子,饿得整天啼哭。如今看他那时的照片,确是一副可怜相:细瘦的身子,大大的脑袋,一双眼睛瞪得老大。1940年10月,徐向前从山东去延安参加党的七大预备会议,途经太行山,刘伯承就委托徐向前把刘太行带到延安,说:“你把太行交给总司令就行了。”

电视剧《太行山上》汪荣华的扮演者介绍

汪荣华(1917年2 月4日—2008年5 月27日)女,安徽 省六安县郝家集( 今六安市裕安区郝 家集)人,1917 年2月4日出生于一 个贫苦农民家庭, 1930年参加革命,1931年5月参加中 国工农红军,1935 年秋,汪荣华随 红四方面军主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 征,1936年12月入党,因病医治无效 于2008年5月27日17时20分在北京逝 世,享年91岁。汪荣华是中国十大元 帅之一刘伯承的夫人。2011年10月2 8日上午,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赤岸村 将军岭上庄严肃穆,刘伯承同志和夫 人汪荣华同志骨灰安葬仪式在将军岭 刘伯承元帅纪念亭举行。


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个问题很大,可以海阔天空地聊上很久。最重要的是什么,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就看他看重什么了。有的看重事业,有的看重名利,有的看重享受,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我只能谈我认为最重要的,那就是信仰。具体地来说,就是人要有目标,有为高尚的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并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认真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理想。理想和信念是支撑一个人去奋斗的动力,它是人们精神的避难所,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如同行尸走肉,会很空虚很无聊,会觉得生活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汪荣华的生平

安徽六安人,1917年2月4日出生于一个六安市郝家集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加入了少年先锋队,1931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政治部宣传员,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调入英山县委负责青年妇女工作;1932年秋出席皖西北道委青年团代表大会,会后派到五区石头嘴,从事武装斗争;1932年11月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卫生部医务员,12月调到十一师33团医务所工作;1933年调到四川省委从事青年妇女工作;1934年4月任四川省委妇女部巡视员。1935年3月任四川省苏维埃政府邮政局副局长。汪荣华同志多次工作调动,在每一个新的领域中,都能积极探索,努力学习,以无畏的精神完成组织上交给的每一项任务。1935 年秋,汪荣华同志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两次翻越雪山,三次穿过草地,长征途中,她既是宣传员、战斗员,又是救护员,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她与刘伯承同志结为伉俪,并在战斗中同时负伤;1936年12月,在延安军委四局工作期间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37年1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初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保卫部工作;1938年7月奔赴抗战前线,先后任一二九师随营学校教员、供给部政治处指导员、直属政治处组织干事、司令部供给处党支部书记、机要科译电员等职;1944年11月入延安中央党校参加整风学习;1945年12月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干部科参谋;1950年1月任西南局干部子弟学校教员;1951年1月入军事学院俄语训练班学习;1957 年7月任高等军事学院秘书。她不论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能尽职尽责,克服困难,身先士卒,出色地完成任务。她认真工作、有条不紊、平易近人、严谨细致的作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爱戴。1960年12月,汪荣华同志任刘伯承同志处秘书,她协助刘伯承同志处理、承办了大量的文电等工作,同时又精心照料刘伯承同志的日常生活;1978年5月任军委办公厅顾问。她十分关注军办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1985年12月离休,享受正军职待遇;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她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为人坦诚,顾全大局,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她党性观念强,敢于坚持原则,为人谦虚谨慎,廉洁奉公,严于律己,生活俭朴,对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一生保持着一名老红军、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刘伯承的妻子叫什么

汪荣华是中国十大元帅之一刘伯承的夫人。那刘伯承一生共有几个妻子呢?她们分别是谁?军神刘伯承的一只眼是如何失去的?刘伯承与夫人汪荣华照片(商都网文化配图)刘伯承先后有三位妻子,她们分别是程宜芝、吴景春、汪荣华。1910年,刘伯承与程宜芝结婚,并育有一子刘俊泰。1957年,程宜芝病逝。1930年刘伯承娶吴景春为妻,刘伯承进入苏区后,两人失去联系。1936年,刘伯承与汪荣华结婚,婚后并育有3个儿子4个女儿。刘伯承的资料 玄机莫测的军神刘伯承


刘伯承第二个妻子有孩子吗

没有孩子,第二个妻子吴景春,1932年失去联系。第一个妻子程宜芝,1957年病逝。育一子刘俊泰,1969年病逝。第三个妻子汪荣华,2008年病逝。育三子四女。刘伯承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部过程。他判断敌情准确,计划战斗周密,善于出奇制胜,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著称。朱德元帅曾赞誉他“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扩展资料刘伯承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55)。军事家。原名刘明昭,字伯承。1892年12月4日,刘伯承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5岁读私塾,12岁开始接受新式教育。15岁时因父病故、家庭困难,被迫辍学务农,饱尝生活艰辛,立志“拯民于水火”。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神州大地之际,毅然选择了从军之路。当时,亲朋好友多不赞成此举,他却慨然作答:“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他剪掉辫子,怀着富国强兵的强烈信念,投入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伯承

刘伯承的伟大故事

刘伯承出身行伍,戎马一生。他带兵打仗不但有勇,更善用谋。在川军之中他就有了名将之美称。加入革命队伍之后,他善于学习,勤于动脑,使他的指挥艺术逐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红军长征的路上,智取遵义城、巧过大凉山、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等一系列战争奇迹都是刘伯承指挥先遣队创下的。在抗日战争中,刘伯承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深入山西抗日前线,他利用日寇的轻敌麻痹派出一个营夜袭阳明堡机场,取得炸毁敌机数十架的战绩。为了有效地消灭日军,他利用围城打援之术,在神头岭巧设伏兵,打潞城诱敌出援,一举歼敌千余名,这在抗战初期算得上是辉煌的战果。他利用兵家之忌,在山西七亘村边疆两次设伏,使日军白白多送上百余条性命。在抗日战争中敌我力量对比相去甚远,我军采用的多为游击战术。刘伯承把游击战的指挥艺术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说:“游击战争的‘游’就是机动,‘击’就是歼灭敌人;‘游’以掩护自己的弱点,寻找敌人的弱点,‘击’以发扬自己的特长,撇开敌人的特长”。他为游击战总结出一系列简练有效的战术方法,诸如“攻击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猛虎掏心”,“釜底抽薪”;“狼的战术”、“麻雀战术”、“黄蜂战术”;还有“拖刀计”、“杀回马枪计”、“吸打援敌计”等等。在解放战争中,刘伯承的指挥艺术达到了臻于完美的地步。他一战上党,歼敌十三个师三万余人,给了到解放区抢地盘的国民党军队当头一棒;再战邯郸,歼灭敌人两个军,有力地支持了毛泽东的重庆谈判。随后他奉中央指示,挥师向东横扫,然后下定陶、打巨野、战滑县,直杀得国民党军队摸不着头脑,连续五战五捷,歼敌十个半旅,计七万余人。扩展资料:历史评价刘伯承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部过程。他判断敌情准确,计划战斗周密,善于出奇制胜,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著称。朱德元帅曾赞誉他“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陈毅元帅留下过“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的名句。邓小平同志在《悼伯承》一文中写道:“伯承同志是我党我军的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军事理论造诣,在国内外屈指可数。”“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伯承是有大贡献的。”面对荣誉和功劳,他本人生前曾谦逊地说:“我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点点成就,那是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所给我的。离开党,像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的。因此,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做毛主席的小学生,为中国人民尽力。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十二个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伯承

关于刘伯承的小故事

1、1917年8月,刘伯承加入了孙中山先生改组的国民党。受孙中山先生的委托,刘伯承率领川东护国军第一支队的部队对袁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袁军虽然人多。但混乱中也不知道来了多少护国军,纷纷掉头奔逃。逃出城外的袁军从枪声断定护国军人数不多,便伺机掉头反扑。刘伯承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当他掉头招呼一个落在后面的士兵时,却不幸被一颗敌弹射中,子弹从颅顶射入,从右眼眶飞出,血流如注,他当即昏厥倒地。后来,刘伯承被群众所救,在临江门外一所教会医院治眼伤。给刘伯承医治眼伤的医术高明的德籍医生阿大夫。看过刘伯承的眼伤后,决定对刘伯承施行全身麻醉的手术。刘伯承从阿大夫口中了解到,施用麻醉药,有可能对大脑神经带来不良影响,他坚决地向阿大夫提出,给他做这次手术不用麻醉。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深深感动了阿大夫,他终于同意了刘伯承不用麻醉药物的请求。 手术开始后,阿大夫聚精会神地用锋利的手术刀先将腐肉割去。然后将破碎的眼球挖掉,然后再将断裂的血管缝好。在长达3个小时的手术中,刘伯承始终未呻吟一声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阿大夫又给他的右眼安上了一只假眼球。2、刘伯承是野司首长中年龄最大的一位首长,体质较差,眼睛高度近视,加之千里跋涉,生活艰苦,行路有些困难。进入大别山,山陡、林密、路险,很多地方马也不能骑。同志们看刘伯承走路很吃力,就绑了一副担架让刘伯承坐。刘伯承说:“我走路难,你们走路就不难?我们一起锻炼吧。”他坚决不坐担架,连同志们搀扶也不让。警卫员没办法,就砍了一根竹子让他拄着。由于竹子砍得比人还高,邓小平对那位警卫员说:“你把竹子砍短些,你看他拄这么长的棍子多像个要饭的!”刘伯承听了恢谐地说“要饭的棍子就是要长,才不受狗之欺。我要拿着大别山的这根打狗棍,把中国头号帝国主义走狗蒋介石打倒!”说得大家捧腹大笑。3、在抗日战争中,刘伯承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深入山西抗日前线,他利用日寇的轻敌麻痹派出一个营夜袭阳明堡机场,取得炸毁敌机数十架的战绩。为了有效地消灭日军,他利用围城打援之术,在神头岭巧设伏兵,打潞城诱敌出援,一举歼敌千余名,这在抗战初期算得上是辉煌的战果。他利用兵家之忌。在山西七亘村边疆两次设伏,使日军白白多送上百余条性命。在抗日战争中敌我力量对比相去甚远,我军采用的多为游击战术。刘伯承把游击战的指挥艺术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说:“游击战争的‘游’就是机动,‘击’就是歼灭敌人;‘游’以掩护自己的弱点,寻找敌人的弱点,‘击’以发扬自己的特长,撇开敌人的特长”。他为游击战总结出一系列简练有效的战术方法,诸如“攻击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猛虎掏心”,“釜底抽薪”。“狼的战术”、“麻雀战术”、“黄蜂战术”;还有“拖刀计”、“杀回马枪计”、“吸打援敌计”等等。4、大革命失败之后,党派刘伯承到苏联学习,进苏联红军高级步校时他已经三十六岁了。到了这个年纪再学外文是相当困难的。但他从字母和发音开始。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竟然攻克了外语关,并获得了俄文和各科成绩优秀的佳绩。毕业时他已经能够准确地翻译俄国的军事理论著作。回国之后,成为我军第一位翻译科长。他借助俄文工具,系统研究了罗马战史、拿破仑战史、日俄战争史等,开阔了军事视野。还系统研究了苏军的条例、条令、作战理论,增长了正规化军队和打现代战争的知识。5、在革命战争年代,刘伯承的大部分时间在前线度过,他常常在炮火之中细扣兵书,置生死于一旁,而入心思于兵法之中,不绝于耳的枪炮之声时常成为他研读兵书的伴奏曲。比如,1941年八路军总部送来一部《合同战术》的译稿请刘伯承校订。一年后这部译著校订好并复印,刘伯承在评序中写道:“这本书在校正中经过三次反扫荡的作战”。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残酷的阶段,几乎天天在打仗,左权同志就是在这期间牺牲的。即使如此,刘伯承也不忘校订工作,他把这项工作看作是学习任务。此后《合同战术》下部的译稿又送到刘伯承的手中,校订完成并复印时,刘伯承作序写道:“我在上爱国自卫战争前线时,带上这本《合同战术》及其译稿,才真正开始校正与补译。幸好在敌人飞机大炮坦克的督促与我参谋同志帮助绘定之下,……完成了出征前一切工作”。《人民日报》报道说:“刘伯承将军在戎马倥偬之中完成《合同战术》一书下半部之校译,计十万字。此为一百天来刘将军歼灭蒋军十一个旅之外又一重大贡献。……一百天来,刘将军驰骋于冀鲁豫大平原上,五战五捷,平均每二十天作战一次。”“刘将军在极度繁忙的自卫战争中,稍有空隙立即开始校译。”

上一篇:圈内事件

下一篇:刘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