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名驴友被困

时间:2024-06-26 18:45:12编辑:奇事君

驴友救援由谁买单?

其实,这个问题一直是热门话题。在安徽黄山,这一问题有了定论。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黄山市实施〈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办法》规定,该景区今年将启动实施有偿救援,对违规逃票私自进入或不听劝阻擅自进入未开发开放区域,陷入困顿或危险状态等情形,求救的游客或驴友,将由旅游活动组织者及被救助人承担相应救援费用。目前,以探险、挑战为目的的户外旅行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相关活动组织参与盲目性、风险管理控制非专业性、政府监管与法律规制薄弱性等多重原因,导致近年来驴友遇险的事故在全国各地频频发生。一些驴友因此付出沉重的生命代价,另一些驴友虽然获救,但也让国家和社会承担了高额的救助费用。而对于驴友,尤其那些违规探险的驴友所产生的救援费用究竟应该由谁承担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本次黄山市作出规定要求违规驴友承担相应救援费用,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然而,这种一刀切的归责方式还是与现行法律存在一定冲突。严格说来,救援费用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公共资源支出。无论公民出于何种原因陷入何种危险,哪怕是驴友违法侵入到自然保护区而后遇险,国家都有为之提供救助的法定义务。或许有人会质疑,政府不能为公民的违法行为买单,这样对守法公民并不公平。可是,须认识到,当公民有违法行为,我们只需要对之进行依法处罚即可。公民和国家的关系正在于,公民纳税,国家提供服务与保障;公民违法,国家依法对之制裁。而另一部分则是非公共资源支出,除了警方、消防、政府主责部门等法定救助机构,还有医院、专业救助机构,甚至政府非救助相关部门、热心群众投入了人力物力等。这些主体并没有法定救助义务,但是多数时候有效救助又离不开它们,不可能指望警方与消防能够提供所有专业化救助服务。那么,这些主体所提供的救助行为则并不是国家和公民的关系,而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民法规定了无因管理制度,“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很显然,非公共资源支出部分应当由获救驴友全部承担,即使政府或景区为之垫付,也有权利与义务向驴友追偿。遗憾的是,在不少的驴友救援事件中,政府为驴友全部买单了,这实际上是在慷他人之慨,让公共财产承担了不该承受之重。而黄山市拟采用的一刀切有偿救援方式也并不妥当。当前,驴友屡屡发生意外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相关立法的探索也应该早日提上议程,对于相关法律关系与法律责任进行严格厘清,让驴友救援费账单成为一笔明白账。

10多名驴友在溶洞失联后被找到,所消耗的救援费用该由谁来承担?

2020年12月5日19时左右,10多名驴友将自驾的三辆四川牌照小车停在黔西县水西洞旁一户农家院坝后,便前往了溶洞探险。该溶洞面积很大很深,全长超过10公里,洞内无信号,尚未完全开发,为了防止擅自进入发生安全事故,当地政府部门对洞口上锁并立上了警示牌。但是10多名驴友仍偷偷撬锁进入,随后与外界失联。 为了避免发生意外事故,黔西县成立了由公安、应急、消防等部门组成的搜寻工作对开展搜救工作。经过全力搜寻,终于在于2月8日凌晨5时将15名擅自进洞的人员找到,身体正常。对此,不少网友评论道:“浪费公共资源!”“先交钱,后救援!”那么,驴友探险被困,救援费用到底该由谁承担呢?不少网友认为,驴友违规探险,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也是在浪费公共资源,所以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买单。然而,在我国,让驴友为自己消费的公共资源买单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因为驴友遇险,政府动用公共资源去救助,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所以,目前我国的救援费用是政府承担的。没有任何法律法规要求被救援者承担。不过,此类事件频频发生。我国可以考虑逐步建立对违规探险行为造成事故后的处罚问责机制。不管是驴友还是探险者,都应该在遵守各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还要具备一定的野外生存技能和知识,将自身风险和对环境的破坏性降低到最低。比如,出行前要进行大量的信息采集,充分认清潜在风险,做好面对风险的准备,可以有效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

张宁海的事件过程

18名上海大学生黄山探险迷路获救 1名搜救民警遇难复旦学生被困黄山救援干警牺牲 回顾事件过程13日16时10分,在紧急搜救行动中牺牲的公安干警张宁海的遗体被运抵黄山山下。获救的18名来自上海的探险者和当地上千名干部群众自发来到英雄经过的道路两旁,为他默哀、送行。12日晚,安徽黄山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一个转自上海的求救电话,说来自上海的18名年轻探险者被困在黄山一段未开放区域,迫切需要救援。然而,由于山上通讯信号极差,指挥中心根本无法和被困人员取得联系。“一定要把人救出来!”安徽省和黄山市主要领导获悉后,迅速成立搜救指挥中心。黄山市主要负责同志赶赴现场。指挥中心在与上海市政府值班室联系后,初步确定被困者是来自上海的10名在校大学生和他们的朋友,他们自发组织了一次前往黄山未开放区域的探险,因迷路被困山上。“求救信号就是命令,一刻不能耽误。”在通过技术手段大致确定了被困者的位置之后,21时,首批搜救人员上山。随后,第二批、第三批搜救人员也从不同方向上山展开搜救……230余名黄山风景区公安、武警、消防和应急力量投入到紧急搜救当中。13日凌晨2点半,搜救人员终于在云谷寺1号地区的一个峡谷谷底找到了18名探险者。“他们来得太快了,我们本以为他们要天亮才会找我们!”一位探险者难以抑制内心的感激。“天黑,雨大,山陡,路滑。”一位武警官兵这么描述搜救工作的困难。因为探险者被困区域是景区未开发未开放区域,根本没有路可走,战士们是边找人边探路。“我来给你们照路,你们跟着我走。”找到被困的探险者后,黄山风景区公安局年轻干警张宁海主动担负起在最前面探路的任务。 摔下悬崖前他将光亮留给别人陶冶是黄山风景区管委会110指挥中心的主任,也是“12?12”雨夜大搜救第一批接受任务、第一时间前往搜救区域的搜救队负责人,张宁海就是他这个搜救队的队员。“接受任务后,张宁海二话没说就和其他队员一起出发了,搜索过程中,他像其他队员一样,一边走一边把手中的警灯向周围以及天空闪亮,不停地喊:有人吗?听到请回答。 ”陶冶说。根据他的回忆,在找到被困学生撤回时,张宁海走在队伍的第六位,处于在前方开路的位置。为了保护大家的安全,他一边走,一边用手电为被救学生照明,“请跟我走,我来为大家照亮……”这成了张宁海最后说的话语。“当时走到一处绝壁,他细心地让灯柱照亮身边的同学,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大学生身上,就在这时,他突然脚下一滑,跌下了悬崖,手中的手电筒光柱在峡谷中晃动着落下……”陶冶言语哽咽。 牺牲民警爱好广泛是篮球队员张宁海牺牲后,他的灵堂也在其生前工作的温泉派出所搭建,“张宁海生前的同事,他所负责片区的干部、群众都前来悼念了张宁海,为英雄默哀。 ”张宁海生前的同事瞿安中告诉记者。瞿安中也是张宁海的校友,张宁海是比他高一届。“张宁海虽然性格比较腼腆,但待人却很热情,而且多才多艺,还是我们公安局篮球队的后卫。”瞿安中告诉记者,早在学校的时候,他就听说过张宁海在乐器方面有天赋,箫吹得非常好,“但是自从来景区派出所之后,因为工作忙,我都没听见他吹过。”瞿安中说。温泉派出所所长董玉明告诉记者,今年国庆节假日期间,按照警力配备,张宁海被安排在太平索道下站岗,维护来山游客排队秩序,他尽职尽责,为了游客的安全,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毫无怨言。“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到了十月中下旬,有一个周末,我和他一起去执勤,当天的游客并不十分多,我也没有安排他去索道站岗,但是张宁海还是主动去了,一站又是四五个小时,我问他为什么要去?他说,我站在那心里踏实。” “他是我们全家的骄傲”张宁海因公殉职后,他的父亲、母亲也立刻从阜阳赶到了黄山。张宁海的父亲张培伦是太和县纪委的干部,母亲是酒厂的下岗工人,张宁海是家中的独苗,中年丧子的悲痛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来到黄山后,张宁海的母亲因悲伤过度,身体虚弱,一直在打着点滴。张宁海的父亲张培伦则尽最大的努力克制着内心的悲痛,在听完张宁海牺牲的情况介绍之后,张培伦说了这样的话:“儿子在关键时刻做出了这样的举动,他是我们全家的骄傲,这也是他作为一名公安干警应该做的,宁海是我的儿子,也是人民的儿子。”从黄山风景区管委会获悉,张宁海同志追悼会初定于12月17日举行,张宁海同志申报烈士的程序已经启动,目前已经得到黄山市民政部门的批准。 “淋漓冬雨为男儿洗尘,洁白瑞雪为壮士铺路,锦绣黄山为烈士安魂……对于我这样认识你的人,我说不出的悲伤,说不上是兄弟,却也在一个酒桌共饮,宁海,从今往后,你就化成了宁静的大海,在我们人生的波涛中,给我们平静的感动。 ”昨日,一匿名网友在张宁海贴吧发表了这首小诗。张宁海牺牲的消息传开,有网友在网上建贴吧,寄托哀思之情,还有人为张宁海在天堂公墓纪念网建起了网上公墓。记者看到,短短几个小时,前来祭奠张宁海的网友已经超过千人次。遇险学生也为张宁海烈士建立了专门的纪念网站:纪念宁海署名为“上海80后”的网友这样写道:“我不认识你,如果我真的能认识你,我希望是你站在台上,你领到授予你的奖章,而不是在殉职的新闻报道中。可是我还是认识你了,在残酷的新闻报道中,希望真的还有另一个美丽的世界,让你绽放你美丽辉煌的青春。 ”一位与英雄熟识的网友写道:时间定格在2010年12月13日凌晨3点26分,小张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耳边仿佛还听见他叫我“嫂子”的声音,头脑中闪现的仍是他那帅气的面孔,还有他边走边拍着篮球的样子,还有他偶尔来我家吃顿家常便饭的样子……

急需广西南宁南国早报07年9月12日第十八版

  民情日记折射出的“孺子牛”


  南国早报 2007-09-12 ■ 梁贵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民政部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这一连串殊荣的获得者,名叫梁启波,他是兴业县沙塘镇民政助理员、副主任科员,目前挂职该县民政局副局长。认识梁启波的人都知道,他身患癌症,但却抱病踏实工作,不愧是兴业县民政事业的“孺子牛”。

  在梁启波的办公桌上,垒着几摞巴掌大的记录本,共有60多本,当地群众称之为民情日记。这60多本民情日记里,共记录了3000多件事,涉及群众1.25万多人。梁启波说,这60多本只是其中一部分,具体记录了多少本他已经记不清楚,不过镇上哪家缺衣哪家少粮,他都清楚得很。


  被救老汉为他寻找“偏方”

  梁启波今年41岁,一件白衬衫穿在身上显得干练十足,但话语中带有很强的鼻音,提醒记者眼前的他是一名鼻咽癌患者。他告诉记者,9年前他被确诊患上了鼻咽癌,现在他每天都要服用两次中药,并且每隔10来分钟就要喝水。梁启波回忆最初患病时的感觉说:“当时我才32岁啊,大好世界刚开始,却被判了‘死刑’,心里怕得直发抖……”可动完手术刚出院,梁启波就投入了工作,毕竟全镇的困难群众还等着他,同时他也以此来忘掉心中的惶恐。后来他却发现只有在工作中,他才能够真切地感觉到自己还活着,因为无数的群众都还惦记着为他们送粮送钱的阿波。

  记日记的习惯是从1993年开始的。梁启波发现自己的工作太忙碌,经常是记得一件却忘记了另一件,于是拿起小本子,将自己要办的事情记录成文,提醒自己。

  “张榕村特困户甘海光夫妇和养女一家三口住在土坯房,年久失修,已成危房!”这是梁启波了解到甘海光老人的困难后,在日记上留下的一段简单记录。而在张榕村村民口中,却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惊险故事。

  一天晚上,当地狂风暴雨,梁启波回到家中却不敢睡下,因为他还惦记着甘海光的小瓦房,是否能够顶得住风雨的吹打。于是他披上雨衣,骑上摩托车就冲出了门。除了闪电的光亮外,梁启波只能靠着摩托车车头灯照亮道路,不少路段已经积起了齐膝的积水,他好几次分不清道路,差点连车带人滑进路边的水塘。

  跌跌撞撞地赶到甘海光家,一进门就看到房子里已经漫水,甘海光一家三口抱成一团躲在屋角。梁启波不由分说,立即将他们拉出了屋,并把他们安排在邻居家暂时居住,然后自己一回一回地钻进房内,把甘海光一家的吃穿等物品搬了出来,直到老人一家都睡着了,他才敢回家。次日一早他再次赶到甘海光家时,发现那间小屋子已经坍塌。甘海光逢人就说:“是阿波救了我一家啊。”

  大雨过去后,梁启波通过努力,终于从上级部门申请来了救济款,为甘海光一家盖了两间砖房。甘海光对此一直不能忘怀,当他知道梁启波患上绝症时,心里特别着急。老人几经周折,向自己在南宁的一位远房亲戚求来了一个据说是治此病的“偏方”。老人将“偏方”写在一张烟纸上,因为一时见不到阿波,又担心“偏方”被鼠虫咬了,便把“偏方”装进米袋放进大缸里藏起来。待阿波再次送粮来的时候才交给了他,并叮嘱一定要按上面写的药去抓来吃。梁启波接过“偏方”时,发现上面不过是些普通的滋补药品,对他的病作用并不大,可他还是含着泪把“偏方”小心地揣进口袋里。


  民情日记上带血的记录

  记者翻看的过程中,发现有一页日记上还带着发黑的血渍,上面记载着:“……韩××,男,12岁,富胜村料塘人,中心小学六年级,今年秋季读书。父亲于1994年病故,母亲于1999年外出,至今未知去向。婆婆81岁。1.每月米30市斤。2.扶助读书,第一批24人已定,待第2批。3.与学校讲,请求照顾。”短短几句话,对梁启波来说却是一个非完成不可的任务。

  那是梁启波走访沙塘镇富旺村时了解到,该村有一12岁男孩小韩的父亲已病故,母亲出走不明下落,跟着80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老的老,小的小,家里困难得揭不开锅。他了解之后,便要将情况记录下来,可正写着的时候,病犯了,鼻血和汗水一起滴到日记本上。他回家后立即发烧,神志不清,在医院里打了两天点滴。他清醒过来后,立即找出那页沾着血迹的日记,开始着手解决小韩家的难题。次日,尚未病愈的梁启波给他家里送去了30公斤大米,并决定以后每月都给这个困难的家庭送米。


  15年坚守清贫清白做人

  在记者采访当中,梁启波接到了一个电话,是玉林市总工会打来的,向他询问家庭经济情况,并表示准备将他报上救济名单,为他争取一些经济上的补贴,梁启波婉言谢绝了。记者问其原因,他回答说:“比我困难的群众多的是,我两口子都是公务员,每月都有工资可领。”其实,类似的补助市里和县里的领导多次提出,可他一次也没接受,就连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后所领的3000元奖金,他也送到了民政对象手上。

  其实梁启波夫妇俩的工资并不高,加起来不到2000元/月。就这些钱他要负担自己和母亲每月700多元的药费,孩子上学的费用,以及留下一部分钱支援民政对象,他家的经济条件只能用拮据来形容。在市总工会送给他一台新彩电前,他家的电视机是一台18寸彩电,图像早就模糊不清了。电视台播放他的先进事迹专题片,一家人也无法从电视机上看到,是亲戚朋友看了才用电话“转”叙给他们的。

  按照医生的嘱咐,梁启波每年都要到医院去检查病情,可自从2004年至今,他已经有3年没去检查。因为每次检查都要花两三千元钱,以他的经济现状很难掏出这一大笔钱。尽管生活拮据,梁启波坚持清清白白做人。15年来,经他发放的款项近410万元、粮食28万多公斤,可他做到每笔钱、粮账目登记得清清楚楚,丝毫不差。工程承包方送的3500元红包,他分文不收。一些亲朋好友找他给“方便”和“关照”,他坚持原则,不该给的一分不给。梁启波说:“钱是救命的钱,粮是养命的粮,我拿了一分一粒,上对不起党,下对不起群众,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上一篇:葛优外甥

下一篇:许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