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时间:2024-06-26 15:36:36编辑:奇事君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意义

问题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有哪些 一、基本观点
(一)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⑴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⑵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主体用以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⑴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⑵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要坚持实践第的一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
(二)认识观。
1.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2.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重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3.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⑴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⑵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既符合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⑶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⑷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⑸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
4.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三)理论观。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

问题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实践(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2、基本特征:
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
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
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
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社弗关系;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
认识(反映论、能动性、创造性)
1、(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c、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能动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
3、(创造性)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
真理(客观性、具体性)
1、(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既有原则区别,又相互包含和转化)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客观性)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问题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显著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真正科学的认识论,实践性是这种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点;
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主观对客观的能动反映),实现了认识论的革命变革,第一次彻底地、科学的、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
3、认识论是以知识为研究对象,是对认识过程和结果的再认识和反思,通过这种研究,揭示认识的本质、产生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依赖关系,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生产斗争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的东西。在阶级社会里,各阶级成员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因此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生产活动,并通过生产活动逐渐了解自然界,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了解人和人的关系。扩展资料:注意事项: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有哪些

一、基本观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3、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5、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二、基本原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原理。2、认识的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3、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先天因素与后天实践原理。5、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原理。扩展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什么?

实践的观点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产生理论、检验理论、推动理论发展。实践既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也是理论创新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扩展资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过程



正确答案: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发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是什么?认识论?唯物论?辩证法?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分为四大块: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也叫唯物史观,讲了以下内容:
一、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这部分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基础”,一个“本质”,三个“结构”.即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以及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一)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二、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这部分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动力体系”和“历史创造者”的活动.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其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构成的社会的基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构成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二)“社会发展动力体系”的基本观点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以及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历史的创造者”
基本观点有:人们创造着历史,又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同时,充分肯定了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创造,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
三、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这部分内容有“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的属性、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问题”、“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问题的阐述”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是什么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①实践或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或认识能力的人,是人类活动中唯一能动的要素。②认识主体的能动性表现在: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并通过指导实践活动实现对世界的能动改造。③实践或认识客体是指社会主体所要改造或探索的对象。它主要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客体。④实践或认识中介则是指社会主体在改造或探索现实世界的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⑤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⑥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②在整个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实践处于基础地位,并起着决定的作用。③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科学的理论能够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极大地推动人类的理论创新,推动实践的发展;而错误的、反动的理论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到阻碍作用,使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遭受挫折和失败。⑤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多方面:使主体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改造世界的活动;使主体预见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预先确定相应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使主体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选择最佳的行为方式。(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特点①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认识主要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②直接经验是指人们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和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人们通过他人或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最终来自于实践。③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间接经验是认识的“流”。2.认识的本质(1)认识的本质和两条认识路线的特点①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人的认识过程不是机械的、消极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个在大脑内部进行抽象和重构的能动的过程。③在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④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认为认识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过程,先验论则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坚持认为认识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过程。⑤反映论和先验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在认识论领域中的反映。(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特点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②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以实践为基础,把主客体的关系首先看成实践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其次才是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③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考查认识运动,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3.认识运动的规律(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①感性认识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的特点,属于“生动的直观”阶段。②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③感觉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具体的、生动的认识形式,知觉则是指人们在感觉的基础之上所获得的对事物整体形象具体的、生动的认识,表象则是对感觉和知觉的联想、记忆和再现的过程。④理性认识作为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属于“抽象的思维”阶段。⑤理性认识主要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⑥概念是人们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是思维的细胞。(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还是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认识。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⑤既要反对夸大感性认识、否定理性认识的经验论的错误,又要反对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的唯理论的错误。(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①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但同时又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②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③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因素。④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的重要作用有:指导、解释、认知、预见等作用。⑤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的重要作用有:动力、诱导和激发作用。(4)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即物质变精神;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即精神变物质。②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③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④具体的统一就是指认识必须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事物相符合,历史的统一则是指认识必须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4.真理及其检验标准(1)真理的客观性、一元性、绝对性和相对性①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具有客观性;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也具有客观性。②真理具有客观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把真理称为客观真理。③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特定对象的认识,正确的只有一个。④任何真理都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⑤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每一个真理同时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2)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①绝对真理都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并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②相对真理都包含有绝对真理,也没有纯粹的相对真理。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也是相互渗透的,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绝对。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人类认识的发展,就是不断地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⑤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绝对主义错误,又要反对相对主义错误。(3)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②实践作为沟通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桥梁”,具有两大品格: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③实践能够把主观认识变成客观现实,把理论在客观现实中实现出来,这就决定了它能把主观认识、理论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检验,从而判定它们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④逻辑证明是在理论范围内进行的理论推导,本质上是“用认识检验认识”,属于主观性标准。⑤逻辑证明不属于实践检验,而是对实践检验的必要补充。5.真理与价值(1)价值与价值评价①价值是揭示客体对于满足主体(只能是人)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即客体相对主体需要的意义,本质上体现的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关系。②价值的特点主要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③价值评价的对象是价值主客体的关系。④要做出正确的价值评价,价值主体必须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还要求主体具备评价必需的知识和信息。(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①人存在双重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②如果以他人、社会为主体,个人为客体,这时人的价值指的是社会价值,亦称“贡献”。③如果以个人为主体,他人、社会为客体,这时人的价值指的是个人价值,亦称“索取”。④“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通过手段实现目的。⑤科学的价值观首先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认为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前提。(3)真理和价值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①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而价值则是指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关系。②真理体现着物的尺度,而价值则体现着人的尺度。③真理是一元的,而价值是多元的。④真理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制约性,而价值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⑤真理与价值密切联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转化。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1)党的思想路线的含义①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②党的思想路线即认识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原则,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而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体现。首赞+1平台声明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