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回应美日企业撤离中国

时间:2024-06-26 02:44:13编辑:奇事君

美日为什么要把企业撤出中国?

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因素。
但是最基本的因素就是不赚钱了。
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增加,各项制度的规范,如环保,劳动法的因素。也会使各企业成本增加。
另外一个原因是市场的萎缩。
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占领了很多市场。对很多洋品牌,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另外在中国本土制造的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有时会被征收重税。
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是政治的原因。
所以有企业在撤出中国。


日企大规模撤出中国,对我国有何影响?

日企业大规模撤走,对我国来说有些损失,不过这种损失影响不是很大,根据2018年的数据,我国制造业占全球增加值得百分之27,日本占百分之6.8,而日本在我国的投资相对就更上了,所以在制造业上的就业问题,其实日本撤离不会对我国有太大影响。今年年初疫情特别严重,医疗物质紧张,很多国家都争先恐后买口罩和呼吸机。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国家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所以想着把本国制造业弄起来,而日本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撤走了一些在我国的企业。为什么会这样,主要还是因为安倍政府在今年四月公布了一项近一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2200亿日元用来帮助日企将生产线搬回国内。2435亿日元用来调整生产线。日本国内政策好了,所以一些日本企业才打算搬回去,不过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为日本和我国的劳动力不一样,工资水平也不一样,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利益就是最优先考虑的地方。特朗普政府也经常说要让美企回归国内,不过很多企业都不想回去,回去了工资要发的多,同时还要培训员工,这样来回折腾对谁都不好。日本撤走的企业几乎不会对我国产生什么影响,损失的工作岗位完全可以通过激发国内的内需来弥补。当日企撤离的时候,其实也是日企的损失由于当地没有足够的工程师,并且整个产业链不完整,搬回去的日企发现回去并不好过,工资上升过快,产出跟不上,搬回去综合成本比国内高,那么企业生产的产品就没有竞争力,当日本这些政策过去,估计又要搬回来。

经济及商业管理、企业管理、金融管理三个专业区别是什么?

这三个都是研究生的专业吧。注重的深度不一样吧,企业管理的课程肯定有经济及商业管理、金融管理的内容,企业管理注重培养的是企业管理的人才,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包括经济及商业管理、金融管理都有所涉及,但涉及内容程度达不到专业化的要求,是未来企业CEO的接班人。而经济及商业管理、金融管理更注重的是行业内的专业化,经济及商业管理注重的是经济领域内商业的经济模式等,金融管理更倾向于金融行业,包括银行、保险、证券这些行业的研究与管理。从就业前景来看,企业管理、金融管理的就业水平相当,企业略胜一筹,而经济及商业管理不怎样,近几年经济学的就业状况很不乐观。具体还得看您的兴趣及就业方向了~


美日企业搬出中国,对我国将有怎样的影响?

印度也是人口大国,但是不可想像的是:你能让一个肚子都喂不饱的人开着豪车在泥泞的乡村路上飙车的景致吗?这也太滑暨了吧!经济全球化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应该意去为了全球化而全球化的急进过程。对中社会主义的东方国家,任何国家战略决策都不能忽略东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立的现实。中国过快地把自己投身于全球化的经济之中,那是很危险的,当条件成熟时,西方采取一系列关门政策将会使我们遭受重创而引起社会不稳定。过于乐观的向世界推广全球化从长远看会伤害我国的发展势头,对我国在国际间的关系也未必是好事。我国欢迎全球化,但必须保护国家经济在任何世界风浪中能独立自主。既使是美国能满足这些外企搬回建厂的条件, 但有关人才这是方面无法满足, 像中国人力的刻苦勤劳,负责任, 任劳任怨, 已及那些经过训练的高科技人材的发辉力量在别处是无法比较的。相信这些外企工广不会轻易搬走。听说苹果唯一在美生产线要迁到中国。美日对在华产业的回迁和南移,这是疫情前就在实施的战略,不会改的,这次疫情只会加速这种运作的,会加大回迁比例,特别是疫情中暴露出的公共安全相关行业,短期逆全球化,但市场的最终作用力,应该会修复一些。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自己身后的单一市场,自己建群的区块经济才是核心。不需要担心美日企业搬出中国会对国内的工业造成不利影响,如果他们真搬,我们相对应的企业或许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但需要保持警惕的是美日企业的搬出,是为了配合之前在美国甚嚣尘上的没收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债。所以一旦美国企业将要开始搬出中国,我们急需抛售美国国债,拿回在美国存储的黄金。哪里有那么容易,中国制造业有很多优势,完整的配套产业,大量的优质工人以及全世界最完整的物流系统,这些都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比拟的,就算这些企业搬回去,中国依然可以出资建立这些搬走的企业,同样的产品中国必定有更多的价格优势,而那些搬回本国的企业必定会面临中国的产品打压,商人的目的就是赚钱,谁家的产品质优价廉肯定买谁的!刚好让中国自己将这些产业更好的掌控在自己手中!其实日美企业撤出中国,这也正常啊!反过来你中国出现他们的处境,也会这样做。但是作为商人,都是利润第一,他们也要能生存,才能做慈善,就像李嘉诚在中国赚得盆满的,都转移到英国去,现在一个疫情,就让他承受不了了。竞争是科技发展的动力,表面上看中国进步快部分领域超过西方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短期内对西方产生压力,反过来也就加大动力,美国这根最大的搅屎棍与其说围堵中国,不如说是围堵全世界的科技进步,这无疑是全人类的悲哀!现在的中国啥造不出来,他们不走过几年说不定还得请他们走。不担心国人失业率。中国有能力发展自己的产业,也是需要大量人才建设的,供应商们也不用过于担心给自己国家企业供货是一样的,生意只会越来越好!不过要提醒国家一点,一定要重视他们这次撤企的真正目的和举动。这个一反常态举动不是那么简单,还望有关部门做好相应的准备。中国竞争企业估计偷着乐了哈哈,要知道日企也是资本主义,都是追逐利润的,他们本国要是有利润,有竞争力,还来中国?哈哈,等真的搬回去了,人力成本,出口,运输,关税等,成本只会再次增加,竞争力会越来越弱,中国本土企业当然偷着乐啊[捂脸],不过既然资本是逐利的,也说明这些企业也不会因为他们国家干预而放弃在华的投资,所以也就形式上意思意思。大多数外企撤出中国,生存不了,技术工人工程师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中国市场占有率也将失去,腾出空间给本土企业,好多行业中国本土企业没机会发展,外企撤出机会就来了,资金技术市场由于历史原因,本土企业一直被压制,搞技术的不如搞服务的,没人重视,一旦重视立刻就会发展起来。看看被封锁的行业,中国发展的都不错。在经济产业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立生产所有的产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竭尽所能的封锁,打压,就是为了巩固保持他们在经济工业金融上的霸权地位垄断地位,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没有了西方的高端技术也许我们发展会慢一些,但他们离开我们的关键原材料和某些制造技术同样也不会好受,一味的宽容忍让以德报怨,不会换来他们的退让,必要时针锋相对,拿起猎枪,才会管用。真正脱钩应该是西方更加担心才是,随时我们会经过一个时期的阵痛,不过由于我们经过改革开放后,思维逻辑已经打开(科学发展观),同时我国工业门类非常齐全,加之科学人才数量众多(虽然顶层有限),不过政府必然会出台各种政策进行引导支持,所以我们不必过度担忧。同时由于经济脱钩那么政治,民生往来,信息往来,科技交流必然也会脱钩,而我们的顶尖高科技,特别是改变人类发展的高科技成绩,将是西方无法及时掌握的,这不符合他们的发展,也更加不符合全球人类发展规律,必然产生人类剧烈的摩擦,引发战争(可能是毁灭性的),这也不是西方百姓愿意接受的。由于信息闭塞,双方没有交流,以至于发展方向可能完全不同,造成那些一直主导世界大战的国家,将会失去主导意义。比如,我国假设突破量子科技,创新出科技新理论,那么有可能促成我国无论是军事,科技,民生的跨越式发展,也就是俗称“弯道超车”,此类事件将直接改变世界格局,并且是突然发生的,不会给西方国家任何调整自己准备的时间,我想西方国家应该非常聪明。结合上述所说,目前西方为了主导权,控制权不受影响,做出此类的“决定”,无外乎是跟我们谈判做筹码。说简单一些,就是因为我们不叼它,以至于其感受到我们发展对其产生必然的威胁,它的目的就是控制你,把你当做永远只借不还的大头,这当然是我们不会妥协的原因,所以我认为只要我们把自己国内的教育,民生,法律,自然生态,社会保险等环境,打造造成后,可以说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西方势力都无法撼动的!

企业管理 经济管理 经营管理的区别????

企业管理 business management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


经济管理
属于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学科。经济管理主要研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合理组织、合理调节的规律和方法,它包括两大方面:宏观经济管理,即国家对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指导、调节、监督;微观经济管理,即各类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个体劳动者的经营管理。经济管理是综合应用性学科,它融合多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注重总结实践经验和可行性研究。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094531.html?fr=qrl3

经营是管理职能的延伸与发展,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由以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交换和流通过程为中心,经营的功能日益重要而为人们所重视。企业管理的职能自然要延伸到研究市场需要,开发适销产品,制定市场战略等方面,从而使企业管理必然地发展为企业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职能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战略职能、决策职能、开发职能、财务职能和公共关系职能。
(一)战略职能
战略职能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首要职能。
(二)决策职能
经营职能的中心内容是决策。企业经营的优劣与成败,完全取决于决策职能。
(三)开发职能
开发不仅仅限于人、财、物,经营管理的开发职能的重点在于产品的开发、市场的开发、技术的开发,以及能力的开发。
(四)财务职能

财务过程,是指资金的筹措、运用与增殖的过程。财务职能集中表现为资金筹措职能;资金运用职能;增殖价值分配职能以及经营分析职能。企业经营的战略职能、决策职能、开发职能,都必须以财务职能为基础,并通过财务职能做出最终的评价。
(五)公共关系职能

企业同它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系统的诸环节保持协调,这种同外部环境保持协调的职能,被称为社会关系职能或公共关系职能。公共关系的内容包括: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与往来厂商的关系、与竞争者的关系、与顾客的关系、与职工的关系、与地区社会居民的关系、与公共团体的关系、与政府机关的关系。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525136.html?si=10


求我国政府对汽车行业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的政策,越详细越好

参考参考
2010年12月底北京市政府公布的新年汽车限购政策,开始让业内担心起2011年的车市去向。

据德国媒体近日报道,北京市政府公布汽车限购政策后,德国汽车及配套行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全面下滑,大众、戴姆勒、宝马等汽车制造公司股价跌幅均在5%左右。不仅如此,这一政策的影响也波及到了韩国汽车公司,现代汽车的股价下跌了2.8%,旗下起亚公司也下跌了2.3%。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由于中国汽车市场的火爆攀升让各大跨国汽车公司的业绩成倍增长,在汽车限购政策的影响下,如果这一增长势头受到抑制,那么势必为这些跨国汽车公司敲响警钟,而此前各家跨国公司纷纷宣布在中国的各项投资计划也将变得更为谨慎。

2010年跨国汽车公司在华再启投资潮

在刚过去的2010年,跨国汽车公司对中国汽车市场的重视程度达到顶峰。

2010年11月30日,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对外宣布,计划在2015年之前向中国市场投资960亿元人民币(约合140.6亿美元),属于针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单独投资计划。尽管在这份声明中大众汽车没有透露在中国投资计划的相关细节,但有媒体报道,2010年,大众已经确定一项时间跨度4年、总额60亿欧元的方案,将在中国建造两家装配厂,并把在中国的产能提高至300万辆和研发更多新车型。

宝马汽车公司2010年6月宣布在沈阳建设第二家工厂,将合资企业的产能提升至10万辆;奔驰汽车计划在华投放全系车;福特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艾伦?穆拉利在2010年7月宣布,将把所有车型推向中国市场,采取各种措施争夺中国市场。PSA集团更是雄心勃勃地表示,2015年将实现销量达百万辆,并推出12款新车型。

通用汽车和丰田汽车采取的策略除了投放车型和提高产能外,还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2010年9月,通用汽车宣布在华成立第8家全球性的研究中心,从而将中国市场升级为战略重地。丰田汽车则在2010年11月份,宣布计划投入300亿~400亿日元(合3.3亿~4.4亿美元),于2011年在中国建设一个研发中心,扩大中国业务。

此外,菲亚特、克莱斯勒、三菱、雷诺、斯巴鲁等国际车企也均加大了在中国资源投放的力度。

除此之外,一些跨国公司也相应加大了在零部件领域的投入。

仅在2010年12月前,就有多家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宣布了在中国的多项投资计划,涉及到一些掌握传统动力汽车核心技术及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零部件公司。如加拿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威斯卡特工业公司加大了在华涡轮增压器的生产投资;麦格纳为推进中国成长战略拟在北京建厂;电子器件商泰科5年内在中国投资100亿美元;轮胎巨头米其林在沈阳投资105亿元造全球最大厂;东洋轮胎在国内设厂投资生产高端轮胎;韩国韩泰轮胎将投资9.5亿美元在两江新区建设中国区第三工厂;被吉利集团收购的澳大利亚变速器公司DSI将在湘潭、济宁、铜梁建厂。

另外,英国汽车供应商GKN传动系统公司称,计划投资1500万英镑(1.53亿元)在东北长春建设一家工厂。汽车零部件巨头美国伟世通拟在重庆增资新建一个汽车照明系统生产工厂。法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法雷奥也表示,到2015年法雷奥在中国的投资将达4亿~5亿欧元(约5亿~6.3亿美元)。2010年9月2日,全球第二大的汽车轴承生产商和供应商德国舍弗勒集团公司对外表示,该集团计划在中国建设生产滚动轴承、发动机和变速器部件两个新工厂,投资额大约为2亿欧元,新工厂预计于2012年完成。

加大投资缘于中国市场潜力

“各大跨国汽车企业和零部件巨头纷纷加大投资的背后,其实就是看到了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的庞大规模及未未来增长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在2010年12月中旬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这一现象的实质。

赵英分析认为,由于此前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全球汽车产业的变动格局,特别是在全球汽车市场低迷下滑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市场成为惟一增长的市场并跃升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这也必然影响到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战略,将重心转移到中国。

赵英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类型由原有的出口转向内需,在国内汽车消费普及率并不高的情况下,国内汽车市场未来还将持续出现高增长的态势。“相比全球主要汽车市场汽车消费或下降或缓慢增长的情况,中国汽车市场未来将成为跨国汽车公司全球销量的主力。”

限购令或将让外商投资踩刹车

对北京市实行的汽车限购政策,记者了解到,包括大众、奔驰、宝马、通用、丰田、PSA在内的各家跨国汽车公司均表示,目前对这一政策所带来的影响还无从判断,但部分跨国公司降低了2011年汽车市场增长率。

宝马汽车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此项措施的出台涉及整个汽车行业,包括宝马汽车在内的所有市场参与者都会对此进行密切跟踪和评估。目前宝马汽车也正在收集政策实施以及市场反馈的具体情况。精确地预测市场发展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们认为2011年,中国高端车市场增速可能不会像2010年这么快,但仍然会延续增长的趋势。”

国泰君安汽车产业资深分析师张欣表示,2010年北京汽车的销量将达到80万辆,按照新的汽车限购政策,2011年北京汽车的销量为24万辆,这意味着整个北京市场的汽车销量将减少56万辆。他认为,尽管56万辆对全国1700万辆的销量来说并不算大,但考虑到北京作为首都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这就会引起其他拥堵城市相继效仿这一做法,而这种影响将会更为深远。

根据新华信的一周车市观察显示,全国已经有多个城市开始对汽车消费进行深入探讨调研,并欲择机实施汽车消费限购,其中包括江苏全省内城市及上海、广州、宁波、成都等城市。

“其他城市效仿北京的做法将会对2011年的汽车市场产生重要影响,2011年的汽车销量如何还不好判断。”张欣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未来的销量更具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甚至能够影响到国外的汽车投资者,从而导致目前全球重要汽车产业国的汽车股价下跌。

张欣告诉记者,基于目前北京实施的汽车限购政策,各跨国汽车公司将会采取观望态度审视中国汽车市场,未来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投资也会变得更加谨慎。“如果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量放缓或者销量下降,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布局也会全新洗牌。”


跨国企业在华投资的利弊

  一、对跨国公司地位的最新认识 1、跨国公司是当今国际关系的重要主体 新世纪的跨国公司在国际舞台上异常活跃,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是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的荦荦大者,不仅在幕后推动国际经济和政治关系准则的发展,还直接活跃在国际舞台上。跨国公司500强企业的领导人(包括董事长和总经理们),出访各国时大多能直接与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对话。各国首脑外交的主要随行人员是其国内大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领导人。跨国公司富可敌国。全球前100大经济实体中,跨国公司企业一共占了29席。埃克森美孚公司在2001年的增加值超过了当年巴基斯坦的国内生产总值。 2、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的主题是:“跨国公司与出口竞争力”。该报告认为: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成长,在国际化生产、销售、出口、就业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跨国公司母公司约有6.5万家,共拥有约85万家国外分支机构。2001年,跨国公司外国分支机构的雇员约5400万,而1990年只有2400万。2001年,跨国公司的全球销售额约为19万亿美元,是同期全球出口额的两倍多。跨国公司的海外分支机构分别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0和全球出口总量的1/3。如果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分包、生产许可证发放、合同制造商等活动都考虑在内,那么,跨国公司占全球gdp的份额就会更高。在向外国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以及加强国际市场联系方面,外国直接投资已经超过贸易,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 跨国公司不仅推动经济全球化规则(如wto规则体系)的制定,而且对这些规则的执行、运用和监督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一国如违背wto原则或开放承诺,跨国公司往往是初级原告。 3、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影响全球商业文化 虽有企业腐败和造假帐的现象出现,但不可否认的是,跨国公司是市场经济400年培育出来的精英组织。决策民主和管理科学是其主流。现代企业制度能最好体现在跨国公司身上。各国企业的管理、培训和发展,无不效仿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之间也在竞争中相互学习和借鉴。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对现代生活伦理、商业模式、工作节奏、教育和科技和法制建设都有直接的影响。 4、中小跨国公司的作用日益增大 目前人们的视线主要集中在6.5万家有一定规模的跨国公司身上。而近10年来,中小跨国公司同样在投资、贸易、科技、服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中小企业,由于其业务的世界性,一开始就是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的发展中壮大。跨国公司中生与死、大与小的转化每天都在发生。 5、跨国公司的购并能力越来越强 跨国公司在产业、金融、贸易、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垄断能力越来越强。全球直接投资(fdi)和跨国并购(m&a)主要是由跨国公司完成的。跨国公司的购并力有时超过了经济的范畴。它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各国财政、选举、改革、研发、情报和武器的进步。 二、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发展趋势 1、跨国公司越来越看好的中国市场 2002年,中国fdi总额和fdi信心指数均位列世界第一。未来5年,中国利用外资的优势地位不会发生太大变化。5年以后也不会逆转。主要原因是中国入世后法律环境进一步改善、投资回报率很高和中国政局及对外关系的稳定。 中国服务市场、资本市场、西部大市场、农业市场、教育市场等新型市场的扩大开放会制造新的投资“亮点”。中国承诺开放的产业或地域,跨国公司要进入;中国限制开放或暂不准进入的,跨国公司灵活变通也要力争进入。 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美日欧三大经济区经济增长放缓和国内需求下降,连续两年全球外资流量锐减。彼消我长,国际资本有不请自来的苗头。 2、跨国公司将大量并购中国企业 2001年,我国以跨国并购形式吸引的外资不足引资总额的5%。但2002年,中国启动了资本市场, 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新法规,外国并购资本大量进入,占fdi的15%。随着国内生产能力的过剩和投资环境的改善,跨国并购将是中国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 跨国公司不仅关注中国市场的“热点”和“亮点”,还从中长期目标出发参与处置中国的“冷门”行业和“不良”资产。这一过程既可根据国际市场的差异盘活大量假不良资产,又可借机打破限制,抢先进入中国一部分尚未全部开放的领域。到2002年9月,外资参与处置我国不良资产超过230亿人民币。 3、跨国公司将进一步主导中国的出口 从1985年到2001年,中国的出口额由260亿美元上升到2662亿美元,其中跨国公司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48%。这一比重今后还有可能加大。 跨国公司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出口结构的改变。出口制成品分为四类:资源密集型产品、高技术产品、中技术产品和低技术产品。中国在出口产品的结构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出口竞争力在高、中技术产品方面提高的速度尤其可观。这要归功于国内产业政策的调整和跨国公司的市场导向。1985年,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制成品的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量的49%。至200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2%,而非资源密集型制成品的出口比例上升到87%。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也从1985年的3%提高到2000年的22%,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国。2000年中国出口的10种主要产品都是当今世界贸易中举足轻重的产品。其中三种高技术产品——通信设备、自动化数据处理设备和计算机零部件的出口比例占高技术产品总出口量的13%。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比例的提升速度标志着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外资企业所占的比例从1996年的59%,上升到2000年的81%。以移动电话为例,过去5年中,该产品出口增加了6倍,2000年外资公司的产品出口所占份额达到96%。 4、跨国公司加速投资扩张,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中国 2001年以来,跨国公司不断在中国追加投资,战略重点向中国转移,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德国巴斯夫公司与扬子石化的石油化工一体化项目,德方投资近30亿美元。壳牌石油公司在广东的项目投资总额也将达到41亿美元。近期,摩托罗拉关闭了在欧美的工厂,却增资近20亿美元,在天津建立半导体集成生产中心和亚洲通信产品生产基地,并在北京成立了北亚中心总部。美国《财富》杂志2002年初公布的调查显示,有92%的跨国公司计划在中国设地区总部。跨国公司为何如此垂青中国?通用公司总裁瓦格纳说:“没有坚定的中国战略,就无法实现全球化。” 5、独资和控股企业增加产业垄断加强 入世以来,新合资浪潮以外资控股为多。独资企业总数在一年内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独资或合资控股不仅可使跨国公司保守其技术秘密,规避中外企业在制度、文化、经营理念等诸多方面差异导致的摩擦和矛盾,而且可使其在华投资更好地融入其全球战略。还可以通过对合资企业的增资扩股,乘中方企业追加资金不足而逼抢中方股份的手段,完成了对行业主导企业的控股合资,确立其产业内的垄断地位。无合资经验的跨国公司则通过兼并收购,实施股权控股。这在新开放的产业尤其如此。 6、投资趋向系统化,加强在华研发投入 大量投资性控股公司在华确立,表明跨国公司已转向全方位的系统化投资。投资公司可以统一协调其在华企业,使产品、服务、研发各环节得以协调,使产业辅射性控制功能明显增强。已有60余家跨国公司的高科技研究中心在中国设立。 7、扩大与非国有经济的合作 新开放的服务业和信息产业领域外商来华投资,越来越多地选择非国有企业作为伙伴。民营经济与国际资本结合的趋势还在加快发展。 8、投资重点产业仍在制造业,重点区域仍在东部 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的项目数量占全部外资项目的73%,2002年约占71%。近两年,外商在西部投资虽有所增加,但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在全国的比重中仍只有5%左右。 三、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要实现年均7.18%的gdp增幅至2020年翻两番,没有外资的参与是很难实现的。过去23年,外资对中国gdp的年均增长年均贡献率达1.4个百分点,外商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12%左右,今后仍将需要外资拉动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和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 在竞争和合作中,我国公司不断学习境外跨国公司的经验,积极调整,积极走出去,积极发展壮大,也成为后起的跨国经营企业。过去3年,“三资”企业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国内企业走向世界几乎无一例外的是先与跨国公司合资或合作了一段时间,然后实现国际化经营的。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2002年投资报告,2001年,我国12家最大的国有企业向海外投资总额超过300亿美元,相当于整个拉丁美洲的对外投资。没有“引进来”的促进,“走出去”是难以想象的。 3、有利于国内各项体制改革 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法律的制定和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改革还因为参照了跨国公司带来的经验而少走了不少弯路。跨国公司还在一定程度上监督了我国法治的建设和运行。 4、有利于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靠自身的力量已到了相对极限。国际市场可以帮助我们继续调整。而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一靠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和贸易,二靠我国公司“走出去”。 5、有利于促进研发和人才的培养 跨国公司的科研开发实力虽不能直接为我国服务,但其研发计划、管理模式和新成果的部分转让会使我们受到压力和启发。跨国公司已在我国建立了数十家高科技研究中心进行工程和软件开发。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还使其在华企业逐渐“本土化”,这不仅直接锻炼了我国2千多万不同层次的员工,而且促进了我国人才市场和人事制度的进步。跨国公司虽造成了人才的外流,但同时也为我国间接培养了各类人才。 6、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 跨国公司在全球雇佣了约5400万员工,其中2300万在中国。我国十分之一的就业是由“三资”企业解决的。“三资”企业上缴税收已占我国财政收入的17%。 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不利影响 1、享受优惠过多,利润外流,国内企业深感不公平 我国入世后在给予外商企业全面国民待遇的同时,又继续给予外商在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等方面的特殊优惠政策。许多省市区在实际工作还继续放宽优惠以扩大招商实绩。所以外资来华的回报率为世界最高。一方面造成了利税的损失,另一方面造成了国内企业竞争起点低,生产成本相对增加,引起了内资企业的不满。内资企业以不正当方式表示其不满,又造成了国内市场种种扭曲的竞争。外资高额回报最终还可能导致我国国际收支逆差。 2、可能造成新的结构性矛盾 跨国公司长期投资回报率高的产业,将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新的不合理变化。并且到目前,跨国公司来华主要在制造业领域。由于绝大多数跨国公司不向中国转让先进技术,所以所谓“世界工厂”只是“世界加工厂”。外资的进入并未直接地带动我国自主研发能力。 3、经济安全受损 第一、跨国公司虽有不少研发机构设在中国,但这不能使其科研成果为中国服务。相反,服务于这些研发中心的中国雇员多为中国企事业单位转岗人员,他们还把原来的成果知识带到了外企。 第二、跨国公司的在华信息部门和调查机构为国外情报机关提供了方便。中国各种商业机密和其他秘密对国外防范难度大大增加。 第三、外资在中国经济结构各项比重不断增加,使国外资本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加强。 4、金融抗风波能力受到新考验 服务业的开放,尤其是金融服务和资本市场的开放,使中国抗击金融风波冲击能力受到挑战。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拉美风暴没有严重影响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基本不接轨。但随着人民币逐渐国际化,金融服务贸易扩大开放和资本市场的启动,安全问题随之而来,不是说开放就不安全,而是开放中防范意识、预警系统和保障措施应随之相应加强。 5、人才争夺更加激烈 跨国公司的人事制度无疑有很大的优越性和诱惑力。中国的人才流失为入世一年多来最大损失。金融、信息、管理、营销四大类专业人才大量“跳槽”的现象日趋恶化。由于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有规模竞争的实力,一些跨国公司在人才猎头方面还使用了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6、跨国公司违法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增多 一些跨国公司造假,使我国利用外资的数字在外经贸部、工商局和税务局三个部门逐级“缩水”。实际的“实际利用外资”要比我们已知的少很多。不少跨国公司还在实物、技术上作假折价,又一次使我国引资数字大大缩水。 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经常实行垄断竞争手段,使广大中国中小企业生存困难。 一些跨国公司利用中国法制不全和官场腐败把大量不利环境的行业转移至中国,造成了大量洋污染和洋垃圾。跨国公司的行贿还增加了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难度。一些跨国公司利用中国工会制度的落后,残酷剥削压迫员工,侵害中国公民人权。外来妹150余人被烧死,广东一省有2000余工人被非法搜身,许多员工被迫向老板下跪磕头。 总之,一些跨国公司没有给中国的商业文明、人权进步和法制健全带来积极的促进。 五、制定新的跨国公司对策的几个思考依据 1、处理好“利用外资”和“被外资利用”的关系 跨国公司绝无一个仅为帮助中国现代化而来。资本自产生之时,就是为利而来而往的。我们利用外资,也为外资所利用。只要有双赢,或多赢,放心“利用”无妨。 2、不开放是最大的不安全 古今中外,因开放而繁荣者不可胜数,因封闭而保全者闻所未闻。大国应有开放的气度和胸怀。我国过去因封闭而侥幸避开金融风暴的打击,不能作为拒绝开放的先例。 3、“放”与“防”的适度 我国有产业政策、产业指导目录和外资企业法律。主动在我,因时因事因地制宜,避短于前,扬长于后。 4、中国市场仍有很大的“容资”度 2001年,全球fdi总额为7351亿美元,中国利用fdi总额为468亿美元。2002年,全球约为7000亿,中国约为500亿。我国在全球利用外资速度的上升,引起了各国对外资优惠政策的增加,今后几年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地位不会突升,也不会突降。 无论从产业结构改造还是扩大出口,无论是开发落后地区还是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我国都必须扩大利用外资。同时,对国内民间资本应采取同样的优惠政策,启动一个巨大的国内资本市场以平衡国际资本。 5、依法管理
  外资带来的一些不利因素也有我国原因。一是长期对国际竞争规则不熟,不知如何趋利弊害,二是我国体制自身的弊端给管理带来了漏洞。只要提高法治水平,改革人事制度,中国利用外资完全可以健康地、顺利地、可预见地和可持续地为中国现代化服务。


上一篇:武汉太医堂祛痘

下一篇:美人鱼豆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