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认为圣彼得堡爆炸案嫌犯是恐怖分子,可直接击毙,对此大家怎么看?
既然想炸毁城市主要建筑那必然是恐怖分子。人们只记住了这句经典的“反恐语录”,但是忽略了普京后面的一句话:“我当时在外出,飞到彼得堡的时候情绪低落。一个朋友问我说,你怎么这么忧伤?我说,我刚才胡诌了一些话,恐怕有点不合时宜。我有点不太高兴,我不应该把自己降到乱说话那种层次。”第二年,他成为了俄罗斯总统。从1999年到2018,普京变得越发沉稳,在这期间他经历了四任美国总统,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变得游刃有余。在国内通过改革使俄罗斯焕然一新,十余年支持率居高不下。普京不再是少年、不再是特工、而变成了一位真正的俄罗斯总统。2018年2月1日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发布公告称,俄罗斯安全人员在下诺夫哥罗德市抓获一名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成员,并在其藏身处缴获枪支弹药和大威力自制爆炸装置以及原材料等。这名“来自周边国家”的恐怖分子企图在俄罗斯总统选举期间实施恐怖袭击。这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距离大选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恐怖袭击,曾经深深的伤害俄罗斯。据俄罗斯官方统计,俄罗斯以阵亡5000余官兵的代价,赢得了车臣战争的胜利。前后两次车臣战争,使俄罗斯西南部饱经战火,战争加剧了俄罗斯金融危机,并且激化了民族矛盾,使俄罗斯国际地位下降。更加可怕的是,在战争结束后,残余的车臣叛军逃进了山高林密的山区,与俄军转而进行游击战,并且不断地在俄罗斯各地制造自杀性恐怖袭击。
圣彼得堡事件是否改变了你对这个地方的看法?
我认为会的,如果连安全都无法保障,会让我改变对这个地方的看法。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市名源自耶稣的弟子圣徒彼得。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到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俄罗斯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1924年为纪念列宁而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又恢复原名为圣彼得堡。圣彼得堡和历史中心古迹群构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圣彼得堡地铁站发生爆炸。俄官方将此次爆炸定性为恐袭。上传到社交媒体的照片和视频显示,发生爆炸的车厢严重扭曲变形,有乘客在一节封闭的车厢内敲打车窗求救。一些伤亡者横躺在月台上,救援人员在场施救。其他人则纷纷逃离烟雾笼罩的车站。爆炸事件导致周边地区陷入混乱,繁忙的莫斯科大街禁止车辆穿行,大批紧急救援车辆赶到出事地铁站外待命。事件发生当天,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在圣彼得堡,事件发生第一时间普京总统要求去现场,被安全部门拒绝,但普京总统不顾个人安危,到达事件现场,对遇难者表示哀悼,并下令从速严查该事件,事发第一时间内圣彼得堡当局整个城市加强了安保措施,警察及医务人员马上开始了营救,并对事发地进行了交通管制,关闭地铁后地面公交免费对公众开放,在事发地附近增添了免费公交车辆!
用马克斯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恐怖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恐怖主义 什么是恐怖主义?这个词,过去比较陌生,自从美国发动“反恐”战争以后,这个词的使用频率空前高涨起来。为了弄清楚对这个词意的准确理解,笔者查阅了《词典》、《辞海》,以及《政治学词典》、《哲学词典》、《历史学词典》、《法学词典》等多部词典,都没有这个“恐怖主义”的词条,但《词典》里倒是有“恐怖”和“主义”两个单列的词条。 “百度”搜索里有“恐怖主义”一词。它的解释是:“国际社会中某些组织或个人采取绑架、暗杀、爆炸、空中劫持、扣押人质等恐怖手段,企求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和行动。”但笔者觉得这个解释也牵强附会,说来说去,它也是把“恐怖”落到“手段”上,而不是“主义”上。 据说,联合国还给“恐怖主义”定了个“三要素”的调子,即:非法暴力、具有政治动机、滥杀无辜。对于这三条,不同性质的国家和不同性质的阶级,会有不同的解读。比如,“非法暴力”的“法”是哪个阶级的法?由谁制定?对谁有利?刚刚发生的干涉、侵略利比亚的1970号、1973号决议,是不是“合法”?所谓国际法院刚刚发布对一个主权国家的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逮捕令,是不是“合法”?如果承认是“合法”,那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正义和公平?还有什么安全感?还有什么不是“非法暴力”?所谓“政治动机”,战争就是暴力,暴力造成恐怖,而战争则是政治的继续,自然就存在“政治动机”。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政治”的属性决定着这个“政治动机”是否有理。至于“滥杀无辜”,这个比较好理解,难的是由谁来界定“滥杀”和“无辜”的标准。美国侵略伊拉克战争,10年来有100多万伊拉克人民死于美军的战火之下,这是不是滥杀无辜?如果是,为什么美国和许多国家的统治阶级不去谴责美国滥杀无辜?而只对“9·11”事件的“滥杀无辜”进行谴责?看来离开对战争性质的分析和界定,离开对阶级斗争的分析,就没有是非标准。所以,笔者认为,这个联合国的“三要素”是不可信的。 网上有文章提出,马克思主义与恐怖主义是格格不入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反对恐怖主义。笔者感到这个问题重大,就查阅了马克思主义一些著作,看看我们的老祖宗对“恐怖主义”是怎样论述的:
马克思在1848年12月15日发表于《新莱茵报》的《资产阶级和反革命》一文就谈到恐怖主义:“在这两次革命中,资产阶级都是实际上领导运动的阶级。无产阶级和那些不属于资产阶级的城市居民阶层,不是还没有与资产阶级不同的任何单独的利益,就是还没有组成为一些独立发展的阶级或一个阶级的几个部分。因此,在它们起来反对资产阶级的地方,例如1793年和1794年在法国,它们只不过是为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斗争,虽然它们采用的是非资产阶级的方式。全部法兰西的恐怖主义,无非是用来消灭资产阶级的敌人,即消灭专制制度、封建制度以及市侩主义的一种平民方式而己。”接下来,马克思又说:“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的发生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21页)笔者理解,马克思在这里并不是简单的一概地反对恐怖主义,而是肯定了这两次革命中“平民方式”的“恐怖主义”对于消灭封建制度的进步要求和进步作用。 而在马克思写这篇评论的一个多月之前的1848年11月7日,他在另一篇《反革命在维也纳的胜利》评论中,针对法国工人阶级在当年二月革命后被“无止境的摧残”和6月革命失败后被“无结果的屠杀”,又愤怒地指出:“仅仅这种反革命的残酷野蛮行为就足以使人民相信,只有一个方法可以缩短、简化和集中旧社会的凶猛的垂死挣扎和新社会诞生的痛苦,这个方法就是实行革命的恐怖。”(上书第318页)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已经在此文前8个多月(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体现出来:“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论权威》说得更为经典:“暴力是孕育着每个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资本论》第1卷第828页)“革命就是一部分人用枪杆、刺刀、大炮,即用非常权威的手段强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 除此之外,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恐怖、恐怖主义、暴力、暴力革命问题还有众多论述。例如: “君主国当然决不敢进行革命的战争、决不敢发动全民起义和实行革命恐怖。它宁可跟自己的最凶恶的但出身相同的敌人讲和,而不愿同人民联合。”(《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38~339页) “无产阶级党用这种独立行动所能得到的成就,比起几个反动分子参加国民议会所能造成的害处,是重要得多。如果民主派一开始就坚决地用恐怖手段对付反动派,那么,反动派在选举中的作用预先就被消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89页) “表现于1849年12月20日由加尔省选出一个红色议员来代替一个去世的保守派的议员,而加尔省原是保守派的乐园,是1794年和1795年对共和党人施行最恐怖的暴行的地方,是1815年白色恐怖的中心,在这里公开杀害过自由主义者和新教徒。”(《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74~475页) “愤恨资产阶级专政,要求改造社会,要把民主共和机构保存起来为实现这种改造的工具,团结在作为决定性革命力量的无产阶级周围,——这就是所谓社会民主党即红色共和国党的一般特征。这个‘无政府党’——如它的敌人所称呼的——正和秩序党一样,是各种不同利益的联合。从对旧社会的无秩序加以稍微改良到把旧社会的秩序推翻,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到革命恐怖主义,——这就是构成‘无政府党’的起点和终点的两个极端间的距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77~478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些论述中谈到的恐怖、恐怖手段、革命恐怖、白色恐怖、恐怖主义和革命恐怖主义;暴力、革命暴力、反革命暴力和暴力革命,都是有鲜明阶级性的。核心是用革命阶级的恐怖和暴力来消灭反动阶级的恐怖和暴力。 毛主席说:“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8页)可以说,暴力革命是一切革命阶级夺取政权的一般规律。 网上有文章为了说明恐怖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引用了列宁这样一段话:“我们党进行了20多年的斗争,反对把恐怖主义当做策略,这是正确的。但不应忘记,对这个斗争是同反对机会主义的残酷斗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机会主义总是反对被压迫阶级对压迫者使用任何暴力。我们则始终主张在其中并且配合这种斗争使用暴力。”(《列宁全集》第28卷第190页)对这段话应该怎么理解呢?笔者认为,第一,列宁是在瑞士民主党代表大会上讲这番话的,就是说他是针对无产阶级政党——社会民主党,而不是针对党外人士说这番话的。
目击者如何回忆圣彼得堡出事车站的?
4月3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民众悼念地铁爆炸事件遇难者。入夜后,继续有民众带了鲜花和蜡烛到这个车站,对死难者表达哀思。事发时正在出事车厢的民众纳塔利亚,回想起经过,依然心惊胆战。在爆炸一刻,纳塔利亚听到一下巨响震耳欲聋,所有座位上的乘,都向右倒在座位里,没有人倒在地上。车卡内目击者纳塔利亚:“我们爬起来时,车厢塌下来了,周围漆黑一片,车厢开始损坏剥落,正当列车驶近车站的时候,幸好列车没停、仍能全速行驶,我们还待在车厢里、伏在地上,我当时在想,上帝,让我们到达下一站吧,当我们正接近车站,可以望见车站的灯光时,列车顶部又发生爆炸,但似乎是电线短路什么似的,还见到着了火。”大难不死的纳塔利亚表示,第二次爆炸后,当她见到列车上有大批人躺在地上,全部都是尸体,很可怕,当她跟其他生还者离开车厢时,救援人员救出的几个人满身鲜血,其中一名女子,整张脸有一个巨大的伤口。而纳塔利亚说自己也在爆炸中给震得耳朵发聋。稍早时候,在莫斯科,也有大批民众到克里姆林宫外的一个纪念碑,向死难者致哀。有来致哀的民众表示,自己住在圣彼得堡,跟家人每天也乘搭地铁,途经爆炸列车行驶的线路,幸好家人都安全无恙。
2018年4月到5月有哪些重要的时事政治
1、2018年4月2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咬定总攻目标,严格坚持现行扶贫标准,不能擅自拔高标准,也不能降低标准。要整合创新扶持政策,引导资源要素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精准施策,有效帮扶特殊贫困群体。2、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指出,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3、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海南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创新思路、凝聚力量、突出特色、增创优势,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4、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5、2018年5月7日,中共中央印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强调,要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过程,确保各项立法导向更加鲜明、要求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力争经过5到10年时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2019年时事政治新闻汇总
1、2019年11月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近日发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网络游戏企业每日22时到次日8时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2、2019年11月10日,在对希腊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希腊《每日报》发表题为《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的署名文章。3、2019年7月31日下午(当地时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位于意大利罗马的总部举行总干事交接仪式。来自中国的屈冬玉正式接替第八任总干事达席尔瓦,成为该组织历史上首位中国籍总干事。4、2019年6月2日,最后一根500千伏海底电缆成功登陆舟山大鹏山岛,标志着世界首个500千伏交联聚乙烯海缆敷设工程顺利完工。5、2019年4月28日电,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4月30日上午10时30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特朗普回应“俄地铁爆炸“是怎么回事?
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Interfax)引述执法消息人士所透露的初步资料报道,圣彼得堡地铁爆炸案的凶嫌是1名23岁的中亚人,他是以自杀引爆方式作案。该爆炸导致至少11人死亡45人受伤。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受袭击的地铁站入口附近摆放玫瑰花,哀悼死难者。美媒4月3日报道称,美国总统特朗普称这起爆炸案是“绝对可恶的事情”。具体如下:白宫发言人肖恩·斯派塞星期一在白宫例行记者会上谴责了这起袭击事件,并说:“这种对过着日常生活的普通民众所进行的袭击提醒我们,全世界必须团结一致,防止各种形式的暴力。”欧盟外交主管费代丽卡·莫盖里尼向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转到了哀悼之意。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说,必须追究这起袭击事件的制造者。
时事政治是什么
1、时政是时事政治的简称。就是某个时间段发生的国际新闻,从国际局势出发纵览全局,概括性比较强从大局出发的事件。2、时政新闻则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它是由政治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决定的。扩展资料1、政治素养是指社会群体在一定阶段所形成的政治行为能力的总和,它是社会、经济、政治等在公民个人意识上的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政治情感、政治认知、政治态度三个方面。一定的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程度可以透过公民的政治素养得到折射。作为网络政治文明的一部分,网络时政新闻则是指借助网络媒体报道的个体性的事实新闻或消息。2、网民作为当今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者,他们自身素养的高低,尤其是政治素养的高低将会对我国今后的政治发展、民主发展等产生重大影响。网络时政新闻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如何把握好网络时政新闻消息的传播,不断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如何认识当前网络时政新闻的传播与网民政治素养的关系?如何发挥网络时政新闻在提高网民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类问题值得业界和学界探讨。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是什么意思?
时事政治就是指某个时间段发生的国内国际政治大事,是概括性比较强的、从大局出发的事件。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时政新闻则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它是由政治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决定的。扩展资料在传统媒体的时政新闻报道中,基本上只是新闻,往往未能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因而也很难使受众有深刻的思考与认知。而网络却不一样,网络凭借其“超链接”功能,使网民上网阅读新闻除了获得信息“量”上的满足,还获得了信息“质”的满足。网络“超链接”功能使时政新闻报道可以有更多背景资料的支持,新闻的报道因此显得厚实且有深度,使时政新闻报道“立体、多维,有厚度、有质感”,让网民在浏览新闻信息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政治认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