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有后代吗
戚继光有后代,分别如下:1、戚印,戚继光长子(又说名戚英、戚狄平,文艺作品虚构人物),戚继光在莆田作战时被任命为前锋,因触犯军令被戚继光斩首。2、戚祚国:戚继光的长子,陈氏所生,继承了祖上的职位为登州卫指挥佥事,后升济南府掌印都司。3、戚安国:戚继光的次子,陈氏所生,后过继给王氏,荫“锦衣卫指挥”,早夭。4、戚昌国:字文明,戚继光三子,沈氏所生,于乙未年中武举,荫“锦衣卫指挥、都督府都督同知,赠骠骑将军,赠蟒玉佩绣春刀,戚昌国育有三子:盘宗、显宗、振宗。5、戚报国:廪生,戚继光的四子,陈氏所生,荫“锦衣卫百户”,赠骠骑将军。6、戚兴国:庠生,杨氏所生,荫锦衣卫指挥佥事,赠昭勇将军。戚继光斩子的故事一直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据《仙游县志》载,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门一带抗倭。一次,约三千名倭寇在海门沿海上岸,准备去临海、仙居一带抢劫。戚继光命令戚印领兵在双港与城西交界的花冠岩一带埋伏,自己出兵佯败,把倭寇引到上界岭,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后,再两军夹击,一举全歼。结果戚印年轻气盛,交战心切,没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就下令擂鼓冲锋,结果让一部分倭寇逃脱了。戚继光回营升帐,因戚印没按照军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斩首。陈大成等将领跪在地上要求从宽处罚,留他一条性命将功赎罪。戚继光不答应,说:"我是一军主帅,如果我的儿子犯了军令可以不杀,以后还怎么带兵?军中的命令还有谁去执行?"于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这个地方,戚继光将戚印斩杀。
历史人物戚继光有后代吗?
有五个儿子。(参考资料:搜狐历史)戚继光有五个儿子,均非正室王夫人所生。戚继光惧内,尽管其时纳妾乃是正常之举,但戚继光只能偷着纳了两房妾(当然纸包不住火,最后王氏还是知道了。戚便将其中一个儿子过继与王氏),这两个妾,一个生了三个儿子,一个生了两个儿子。在闽浙等地的地方戏曲和电视剧里,流传着戚继光为了严肃军纪而将儿子戚印斩首的故事。这其实是虚构的。戚继光五个儿子,分别为: 戚祚国,戚安国,戚昌国,戚报昌,戚兴国。《明史》自然有戚继光的传,但对他的儿子们却没有提及。根据一些地方史料和2004年发现的一块叫《明故陕西苑马寺少卿兼按察事司佥事阎公墓志铭》的碑,可以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戚昌国为戚继光第三子,也是这块墓志铭所说的阎公的女婿。他于1595年中武举,历任锦衣卫正千户、锦衣卫指挥、都督同知,赠骠骑将军。他既是戚继光的五个儿子中官做得最大的,也是惟一留下了男性后代的。
戚继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精忠报国,有勇有谋的爱国将领。千古不朽的豪杰戚继光幼年时风流倜傥,很有个性。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喜欢读书,通晓儒经、史籍。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戚公祠位于福建福州于山,是福州人民为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而立的纪念祠。班师返浙时,省城官司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饯别,并勒碑记功。后人即于平远台旁建祠。祠宇后废,现祠是1918年重建的,横立在五老岗上,祠厅周围有平远台、醉石亭、蓬莱阁、补山精舍、吸翠亭等诸多名胜,岗峦起伏,花木扶疏,曲径通幽,颇具园林雅韵。祠厅系硬山顶土木结构建筑,内祀戚公戎装塑像,方颐隆准,威武庄严。两壁挂有“海疆倭患”、“率兵援闽”、“激战三捷”、“平远庆功”等历史画卷,歌颂戚公抗倭功勋。祠内还陈列有戚继光的军事著作《练兵纪实》、《纪效新书》、战争袍铠甲残片以及行军干粮“光饼”、“征东饼”,还有解放后出土的记功碑残石等,供人观瞻。
戚继光是个怎么样的人?
戚继光是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1、军事上,戚继光撰写了两部重要兵书,即《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这两部书是他练兵打仗的经验总结,也是他训练军队的教本,在军事学上有很高的地位,被收录《四库全书》,占军事著作的十分之一。2、戚继光在戎马倥偬之际,既写成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著作,又留下了《止止堂集》等诗文篇章,在当时那个年代就享有“伟负文武才如公者,一时鲜有其俪”的赞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戚继光的诗“格律颇壮”、“近燕赵之音”。王士祯将其列为古今名将能诗的十一人之一。3、戚继光的书法行笔流畅,个性化的书法艺术表达,整幅作品,果敢潇洒,用笔奔放骏爽,挥洒自如,气韵自然,颇受黄山谷书风的影响。表达出意气风发的气息。作品透露出的是他内心的沉静与刚毅,棱角分明的粗线条勾画出的正是他不受拘束的气概。
中国近代军事历史
中国近代军事历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个时期中国所从事的军事活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很多战争、政治运动和军事变革。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很多战争,如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等。这些战争对中国军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运动也对军事产生了影响。如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国共内战等。这些政治运动都导致了军事力量的重新组合和政治格局的变化。在这个时期,中国还经历了军事变革。如清朝的洋务运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混战、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民革命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等。这些变革都促进了中国军事的发展。
戚继光是哪里人
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戚继光幼年时十分好动。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喜欢读书通晓儒经、史籍。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
戚继光到底是山东人,还是安徽人?
首先第一点就是在《明史戚继光》中可以看到戚继光的祖藉至少有六代,都在帮助朱元璋做事,他们都在云南战场上死亡了。戚继光的儿子戚斌曾经前往登州担任指挥佥事,戚继光就是从祖先那里才顺利得到继承这一官位的,登州卫在山东蓬莱。由戚氏祖辈第七代开始再到戚继光,戚家祖辈一直都在山东蓬莱居住。后来在1585年,戚继光遭到检举所以就辞官返回老家了,后来一直都在山东蓬莱直到自己最后死亡也没挪地方。大家都说戚继光是落叶归根,所以后来山东蓬莱也一直被认为是戚继光的老家。第二点还有人说他老家是山东济宁,他的父亲-戚景通之前在江南做事,后来才转到山东磁为部队中专门抗击倭寇的大总督,几经周转以后,参与过多种职务。对自己的任职地点多次进行更换,原先的夫人张氏没有生育能力,为了延续后代,戚继光再次迎娶了王氏,直到戚继光56岁时,才喜得儿子-戚继光,戚继光的在山东省济宁出生。但是据考证,戚继光的祖辈甚至包括他本人,都没有在山东济宁居住过,所以山东济宁也只是戚继光出生地点,不能称得上真正的祖籍。第三点据历史记载戚继光的第六代祖宗是-戚祥,之前任职登州任职前,对他的籍贯曾经进行过详细记录,老家在安徽定远。所以大家在之后才会看到戚继光一直都在与定远人打交道,也在帮助位于安徽濠州的朱元璋一起在打拼。这样看来戚继光的六世祖先籍贯记录这样清楚,所以他的后代戚继光也肯定不会再去对祖籍地进行更换的。之所以会说戚继光会是安徽定远人,其证据就是戚继光本人也一直都在承认他是定远人,记载中提到戚继光前去安徽休宁以及北京密去进行观览时,也曾经写诗留字,将这些内容全部刻在了石头上面。他的最后署名也会以定远戚继光来进行,至今大家前去旅游时,还可以看到这些字迹仍然存在。第四点,认为戚继光是河南濮阳人,这一历史记载就很长远了,据当初的姓氏记载中,戚氏原先由姬姓孙氏演变而来,由于自己的祖先任命于戚邑,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濮阳。所以才会以地名来改为人们的姓氏,大家在历史中也就看到了拥有戚姓的出现,不论是安徽或者山东,所有的戚姓人员都可以称得上是河南濮阳戚姓的后代,戚继光的祖先就是由河南濮阳后来搬迁到安徽定远的。所以历史对戚氏祖先的记载,会是比较可信的,虽然根据姓氏来进行籍贯追查并不能确定,但是大部分姓氏的出处,也会在河南、陕西再加上山东与河北等较大省份。一般情况下会以曾祖父,或者是父亲之前的
戚继光的英雄事迹
戚继光作为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传奇将领,南征倭寇、北御鞑靼,他和他所率领的戚家军取得了“自成军起,大小数百战未尝败绩”的辉煌战绩,而他也得到了朝廷应有的回报,最终到太子少保,位极人臣,可谓是风光无限。戚继光是将门世家,父亲在山东做军官。当时,日本鬼子经常侵扰我国沿海地区,残杀中国军民。当时倭患最严重的是浙江地区,朝廷将戚继光派到浙江担任将军,到岗后戚继光组建了自己的戚家军,发明了鸳鸯阵,开始了战无不败的辉煌战绩。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最终却落得了一个凄凉的晚景。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张居正。当时明朝的政治环境非常黑暗,想干大事都要巴结大官。戚继光在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下,攀上了朝廷宰相张居正。他投张居正所好,送很多美女钱财过去,看到戚继光这么体贴,张居正也非常高兴,对戚继光很提携。抗倭胜利后,张居正将戚继光调任蓟辽总兵官。戚继光在北方边境防守蒙古人非常成功,朝廷封他当国防部长和少保的官职。 所以戚继光一直都是张居正的亲信,当然他们两个都是相互利用而已,戚继光想利用张居正做事情拿战功,而张居正也需要有这么个人做出事情了给皇帝看,也满足了自己的利益需求,好在戚继光是个做事的人,把每个事情都做得漂漂亮亮。张居正确实是非常看重戚继光,下属不听话,就给他换,搭档合不来,也换,戚继光和上司处不拢,还是换,这样七整八弄,把戚继光搞成了一个无人敢惹的角色,当然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戚继光打胜仗奠定了坚实基础,戚继光也确实不负张居正的厚望,以赫赫战功对张居正的重用做出了最好的回报。然而,张居正和戚继光的蜜月期到万历十年就结束了,因为张居正死了。张居正死后不久,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清算开始,对张居正实在是痛恨到了极点的万历皇帝,在清算张居正上真可谓是不遗余力,凡是和张居正有瓜葛的他都要反对,这样清算下来,最终就坑到了戚继光。平心而论,戚继光确实没犯什么错,反而在任上兢兢业业,将边境守得好好的,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张居正是宰相,谁都想攀高枝,当然也就成为张居正的党羽了。因此,万历十年,戚继光就被调离北方到广东任职去了,虽说级别不变,但今时不同往日,他已失去了朝廷的信任,对此,戚继光也清楚,但能有什么办法呢?那就去吧,到了晚年,连看病买药的钱都没有了,一代名将就这样坠落了,最终在孤独寂寞中离开人世。
戚继光的生平事迹
戚继光幼年时风流倜傥,很有个性。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喜欢读书,通晓儒经、史籍。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进攻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军扼守桃渚,于龙山大破倭寇,戚继光一路追杀至雁门岭。倭寇遁走之后,趁虚袭击台州,戚继光一马当先手刃倭寇首领,余党走投无路,全部坠入瓜陵江淹死。而圻头倭寇竟又来侵犯台州,戚继光率军于仙居将其全歼。仙游之战: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倭寇余党纠合一万多人围攻仙游,打了三天,戚继光率兵前往解围,倭寇败走,戚继光率军追击,追至王仓坪,斩首百余级,不少人都坠于悬崖摔死。余党数千人逃走占据漳浦蔡丕岭。戚继光分五哨(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将士攀岩而上,与倭寇短兵相接,连俘带杀一百多人。剩下的倭寇劫掠渔船逃到海上,而后侵扰福宁,戚继光率领李超等前往将其击败,又乘胜追至永宁,杀死三百多人。北御鞑靼:隆庆二年(1568年),明穆宗让戚继光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总兵官以下的官员都受戚继光的节制。戚继光到任后,时蓟州有总兵郭琥,而戚继光为总理,无法统一号令,于是朝廷将郭琥调走,以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又以戚继光前破吴平有功,进封为右都督。时北蛮子侵略青山口,戚继光引兵将其击退。扩展资料:后续经历万历二年(1574年),董长昂又入侵边境但无法从关口攻入,于是逼着他的叔父董长秃寇犯边境。戚继光领兵将其击败并活捉董长秃。董狐狸与董长昂率领宗族三百人来到戚继光关前请罪,董狐狸穿素服大哭请求赦免董长秃。戚继光与部下商议后决定接受其投降,董狐狸于是将劫掠的百姓放回,并发誓不再反叛。自此董狐狸与董长昂再也不敢侵犯蓟门。不久,戚继光因守边功劳,升为左都督。戚继光镇守的蓟门固若金汤,北蛮子无法攻入,于是转而进犯辽东,戚继光率兵增援,协助辽东守将李成梁将其击退。朝廷封戚继光为太子太保,又进封少保。万历十年(1582年),朝廷里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给事中张鼎思趁机上言戚继光不应该放在北方,于是戚继光被朝廷调往广东。万历十三年(1585年),给事中张希皋再次弹劾戚继光,戚继光因此遭到罢免,回乡后病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戚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