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发千字文告别 琼瑶最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琼瑶最近因为丈夫平鑫涛住院治疗的事情和自己的继子女闹翻,虽然琼瑶已经发文向继子女道歉。但是这件事情好像还没有结束,最近琼瑶发千字文告别,称自己不会在回来了,希望自己的粉丝能够谅解。'这次是珍重再见,后会无期了!'据报道,知名作家琼瑶公开丈夫平鑫涛卧病消息,近日因老公的鼻胃管问题和继子女意见不同,双方屡次隔空喊话,因此受到社会关注。
琼瑶发千字文告别是怎么回事
琼瑶发千字文告别,含泪投降自己终究只有孤独!台湾知名女作家琼瑶日前为了丈夫平鑫涛(皇冠文化集团创办人)是否插鼻胃管治疗,与三名继子女产生分歧,最终同意让平鑫涛插了鼻胃管。5月6日傍晚,琼瑶再发脸书(Facebook)称“我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并宣布自己将于5月9日结婚39周年时关闭脸书,并表示“这次是‘珍重再见,后会无期’了”。
在此之前,4月30日,琼瑶曾在脸书发文,称自己与继子女的两种态度是“爱的拔河”,并在文中回忆了当年平鑫涛如何追求自己,反思自己是否有权利剥夺孩子对父亲的爱,最终“含泪投降”
5月2日,平鑫涛之子、皇冠出版社社长平云在凌晨发文《给琼瑶阿姨一封信》,称父亲虽然在遗嘱写明,“当我病危的时候,请你们不要把我送进加护病房……无论是气切、电击、插管、鼻胃管、导尿管……通通不要,让我走得清清爽爽。”
但平云强调,父亲未到“病危”之时,是在医生建议和对父亲身体状况进行考量后,坚持插管的。
月2日晚,琼瑶又发文向3名继子女道歉,同时反指他们捏造事实,琼瑶激动写道:“我不该认识你爸爸,不该写出让你们不愉快的文字,很多很多不该!”在5月6日晚间发布的脸书文末,琼瑶宣布自己将会将留言板开放到5月9日晚上12点,“那天,是我和鑫涛结婚39周年纪念日!”
如何评价琼瑶的爱情观
在琼瑶的理解中,爱是一种激情式的浪漫爱,其中充满了戏剧化的情节。琼瑶通过自己书中或戏中人物反复强调爱是极富激情的,其多部小说或戏所表现得就是两情相悦的男女如何由一见钟情而好梦成真的故事。在这种琼瑶式的爱情观理解下,爱是一种令人陶醉情感。两人从相遇到结合间如醉如痴的迷狂状态被当做双方强烈的爱的明证。为爱死去活来,为爱而痛苦,都象征着爱的强烈程度。在这种关于爱的理解中,爱是占有,拥有对方的一切。反过来,爱又是放弃,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包括放弃自己。先放弃后结合在一起的两人,一同陷入到一种共生性的沉迷状态。这种爱情游戏,从深层的分析来看,完全可归为施虐狂与受虐狂的共舞。此外,在琼瑶的爱情观中还坚信,爱意味着你终生只爱一个。“从此以后,我的心中只有三个字‘何慕天’”。这正是典型的琼瑶式爱情语言。于是,爱的问题就是寻找爱的对象的问题。爱是等待,等待着你的唯一与你相遇;爱是寻找,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唯一,然后你们一同“堕入爱河”的过程。这种观念相信,只要找到了、得到了自己的“唯一”,爱的问题就会自然解决,“白雪公主与白马王子就会从此一直过着幸福的生活”。
大概正是由于琼瑶对这种醉人的激情爱的描写打动个每个人心底深处或多或少存在的对强烈情感的渴望与迷恋这根弦,迎合了众多读者或观众的某些心理需求,使得她赢得了那么多的读者与观众。但奇怪的是,在琼瑶本人作品中,却又存在着一些自我拆台的情节设置,对上述的爱情观做出了否定。试举两例。
其一,琼瑶相信爱的对象是唯一的。但细心人会注意到琼瑶戏中一种矛盾场景。女人公爱上甲,并认为自己心中只有甲,绝不会爱上别人,大量的戏围绕两者展开,却最后峰回路转,出于各种可以原谅的意外,女主人公嫁给了乙,并且后来发现自己真的又爱上了乙。如在《几度夕阳红》女主角相信只爱一个人“何慕天”,读者或观众为此而感动不已。但最后书中女主角却又发现自己爱上了那个本来不爱,只因一起生活了多年的丈夫。
于是,我想明白:在琼瑶的观念中,一个人爱上了另一个人,爱得死去活来,那么他是否可能再爱上另外的人呢?或者说:爱的对象究竟是不是唯一的呢?
本来,琼瑶是想通过唯一的爱来打动人,但她自己却否认了这一假设。
其二,在琼瑶的观念中爱情是崇高无比的。但我们却又会在其作品见到这样的情节:甲爱上了丙,并发现丙正是她一生中寻找的那个唯一,但她又发现与其关系非同一般的乙也爱上了丙。出于对乙的同情心或别的原因,甲放弃了丙,而将丙让给了乙。当甲如此做时,往往还被渲染成崇高的牺牲精神。于是导出一个令人困惑的疑问:在这种所谓伟大的爱情中,人难道能被当作物一样被转让吗?在琼瑶眼中那样崇高无比的爱情难道也是可以转让的?
这种分析只是揭示了隐藏在琼瑶作品内部的矛盾处。事实上,隐含在琼瑶式爱情观背后还有更为深刻的、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
问题在于:如果把爱仅仅看作是一种强烈的情感,那么由于情感这东西可以产生,可以消逝,可以强烈,也可以变弱的。我们如何能期望着一个人的情感始终处于强烈状态呢?
其实,作为编织浪漫爱故事的高手,琼瑶是深谙此理的。她当然明白,为了使主人公的情感能更长时间地维持,就必得在两人的结合过程中设置障碍。如果说,以前这种障碍多还是由于父母反对之类的社会问题的话,那么在现在这种客观障碍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就只有设置人为的障碍,即误会的情节了。这恐怕正是此类剧中三角、多角戏不得不引入的原因吧――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可增添误会的呢。至于婚后,人的一生中更长的时间中,这种浪漫爱是否还能一直维持得下去,可不是琼瑶式浪漫剧深究的问题了。而这也正是此类电视剧总要在白马王子与白雪公主的结合之时拉上大幕的原因了。
简单说,激情式的爱,其本性决定了只能是短暂的,不可能是长久的。因此,曲折的情节就是必要的,并且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这些障碍的存在,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出人的激情。正是曲折情节的一次又一次的出现,才一次又一次地引发出人的激情。爱情路上的曲折是为了最终的圆满结局做铺垫。所谓大悲后有大喜。当主人公赢得了“真正的爱情”后,大幕拉上了。“以后我会永远爱你,再也不伤害你。”天真的读者会听信了这样的承诺,当戏在这种欢快的氛围中落下帷幕时,会满足地认为戏中的人物从此过上了幸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作如此想的读者或观众却没有意识到在琼瑶式的爱情观中上述的说法是自相矛盾,不可共容的。因为在激情爱中,很大成分要靠伤害(当然了,一切伤害在琼瑶作品中差不多都是由所谓的误会造成的)对方而激发。如果再也不伤害对方,那么一切都将归于平淡,浪漫爱也会寿终就寝了。事实上,琼瑶式的爱情必得在
误会-受伤害-大痛苦-误会解除-大喜悦-又一次误会……
这一循环中得以实现。这一循环反映在作品中就是戏中的一幕接一幕的高潮情节。大苦与大喜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只要取消掉其中的一环,浪漫爱也就消失了。这样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伤害是爱的前提。只有存在伤害时,爱才存在。当伤害没有时,爱也就没有了。对那些相信大幕拉上,公主与王子永远过上幸福生活的人们来说,这真是一个莫大嘲讽。
也许真正令人感到奇怪的并非琼瑶作品中如此相互矛盾的观念能交织、融合在一起,而是这一切竟能让众多读者或观众不觉察其中的漏洞并陶醉于其中!当审视这一点时,我不知要感叹琼瑶的高明还是观众的幼稚了。
琼瑶和继子事件是怎么回事 琼瑶和继子事件最新相关
据报道,今年5月9日,是琼瑶与丈夫平鑫涛的结婚38周年,然而平鑫涛却罹患血管型失智症,已住院400多天,琼瑶31日在脸书PO文,不忍心让丈夫插鼻胃管,因此和继子女闹翻,后来在麻醉科医师侯文咏的劝说下屈服了。据了解,平鑫涛中风住院后琼瑶不忍对方承受插鼻胃管的痛苦,但继子女却坚决要让爸爸插管,并要她打电话给家庭医生侯文咏,最终琼瑶最后只好“含泪投降”让平鑫涛插管。知情人士透露,琼瑶看到老公因插鼻胃管而不适呻吟,她便难过写道:“我觉得我和鑫涛之间,那漫长的50多年,始终有条牵得紧紧的线,让我们分不开,也逃不掉,现在,这条线已经不见了!他不再爱我了,我,不是在他失智时失去他的,是在我背叛他时失去他的!我再也感觉不到他的爱,他的温柔,他的体贴!50几年的相知相许,在此刻化为轻烟,不用等到他离开这世界,我已经失去了他!”有网友爆料,琼瑶最后沮丧的写道︰“没有你,我也心无所恋!所以,我先走一步!不知道荣总的顶楼是多少层?不知道我纵身一跃时,会不会像雪花?或者,不是雪花,而是血花!现在,我‘唯有一死酬知己,报答今生未了情’。
琼瑶与继子女之间的矛盾?
琼瑶的老公平鑫涛一年多前患上了失智症,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最近病情恶化。医生建议给平鑫涛插鼻胃管,琼瑶表示丈夫清醒时曾写过遗嘱,一旦病危不得插管。然而,平鑫涛与前妻的子女不同意。在他们看来,父亲只是不认识人,并没有到“病危”的程度,不让插鼻胃管,就是要饿死他。犹如八点档连续剧般的剧情,引发了大家的关注。讨论也越过事件本身,提到了另一个高度:等我们老了、病了,当疾病即将走向终点时,我们能否参与到决定生死的过程中。“在荷兰,每个患者一住院就要签一个患者申明。”荷兰鹿特丹医学中心博士研究生吴舟桥在荷兰工作过四年,对于这份申明,一开始他也是惊讶的。申明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在危急时是否接受有创抢救。也就是说,患者刚住到医院,就需要预想好以后自己可能会遇到的最坏情况。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什么叫“有创抢救”,简单来说,有创抢救就是要进行创伤比较大的操作抢救,最常见的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琼瑶强烈反对的“鼻胃管”,其创伤非常小,就是一根从鼻子进入、通过食道到达胃的管子,主要作用是提供营养。因为其创伤小,和气管插管等没法比,因此国内外大多数医院临床实践时并不会把它归类到有创抢救之中。虽然平鑫涛的遗嘱中写着“当我病危的时候,请你们不要把我送进加护病房。我不要任何管子和医疗器具来维持我的生命,更不要死在冰冷的加护病房里。所以,无论是气切、电击、插管、鼻胃管、导尿管??通通不要,让我走得清清爽爽”,但临床上操作却并不容易,根据目前的情况,他可能在医生看来还达不到病危,那鼻胃管的插入是否可以进行?以及他所写的“病危”是否是医学上定义的病危?这些问题不明确,临床操作就可能很麻烦。个人意愿需要尊重,但也要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只要合情合理,比如荷兰患者住院时签署了患者申明,对于医生而言,就是要去维护的。一旦患者签字确认,家属说什么都没用。别说干扰医生的判断,由于患者有隐私权,未经患者允许,家属连患者的病情都无从知晓。在中国,那真的是天差地别。很多时候,反倒是患者自己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是否动手术,最终也要家属签字确认。患者在入院时也需要做一个选择题,在危急时刻由谁来代为行使知情同意权。这个选择,要不是医生,要不就是委托一个代理人,大多为家属。有关是否要进行有创抢救的协议在国内也有,但大都是在中晚期才给出,通常那个时候,患者自己已经难以表达意愿。这便引发了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能不能在疾病即将走向终点时,参与到决定自己生死的过程中?这个问题,放到几十年前,应该没什么人会关心。即便关心,也难以形成大范围的讨论。可现在不同了,网络如此发达,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也是一浪高过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