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师诗

时间:2024-06-22 22:42:47编辑:奇事君

求禅意诗

秋夜独坐 王维 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 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 唯有学无生。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象僧徒坐禅。而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是诗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情理都无可取,但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真切细微,传神如化,历来受到赞赏。 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 后二联便是写觉悟和学佛。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整首诗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色的;而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


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唐代诗人于良史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读来令人唇齿留香、畅快不已。诗开篇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既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又巧妙地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可谓一箭双雕。接下来的六句则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诗人紧接着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可以说,此情此景,再没有比这两句更为恰到好处的描写了:首先,从结构上看,“月”字紧承“赏玩夜忘归”中的“夜”,“花”则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运笔如环,自然圆合。其次,这两句诗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物情态,栩栩如生。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未泯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只两件,却是点到为止、以一当十。再次,“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最后,精于炼字。“掬”、“弄”二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可谓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浸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于是,唯兴所适,不计路程远近;离开时,面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即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这两句诗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则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留下伏笔。“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镶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现的虽是远景,但仍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景致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遥相呼应。 纵观全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乃诗之精髓所在,令人叹为观止。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与佛相关的诗句有哪些?

与佛相关的诗句有:1、春云深宿虚坛,磬初残,步绕松阴双引出朱阑。——朱孝臧《乌夜啼·同瞻园登戒坛千佛阁》2、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魏学洢《核舟记》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魏学洢《核舟记》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苏轼《屈原塔》6、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惠能《菩提偈》7、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杜甫《饮中八仙歌》8、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宋濂《王冕好学》9、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宋濂《王冕好学》10、存彷佛而不见兮,心踊跃其若汤。——屈原《九章》11、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黄景仁《杂感》12、作书抵佛讥君王,要观南海窥衡湘,历舜九嶷吊英、皇。——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13、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韩愈《山石》14、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曹雪芹《访妙玉乞红梅》15、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韩愈《原道》

悟禅的诗句有哪些?

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对张继的这首诗,历来的注释一直比较低调,称其是一首抒发羁旅愁情的七绝。对此,我一直不以为然。特别是三四两句,以往普遍认为是凄楚的钟声使旅人的愁情更加浓烈。而我却以为,恰恰是这钟声使作者自省自警,从一腔愁绪中得到了解脱。按佛经的说法:“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当年张继赴京赶考名落孙山,归途羁旅枫桥,冷月西斜,栖乌惊噪,难免悲从中来。但作者的情绪并没有止限于此,当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来,他深受启迪,于是诗兴大发,留下了这千古绝唱。或许也正是这钟声才清除了他不第的烦恼,促使他继而刻苦攻读,再次进京应试,终于中了进士。果真如此,我想,那《枫桥夜泊》大概应该归于禅诗一类了。
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名句,意思是到了水穷之处不但不烦不恼且产生了观云的兴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塞江雪”,表现了作者被罢官后贬到边陲的心境,尽管孤独寂寞,却仍有“寒江独钓”的兴味。而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一种大境界、大超脱。 下面找了些僧人流传的诗句 供参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   牵驴饮江水,鼻吹波浪起。岸上蹄踏蹄,水中嘴连嘴。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密室开金锁,闲步下松门。谩将无孔笛,吹出凤游云。   云开空自阔,叶落即归根。回首烟波里,渔歌过远村。   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风光都占断,不费一文钱。   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君行杨柳岸,我宿渡头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说道春来好,狂风太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击水鱼头痛,穿林宿鸟惊。黄昏不击鼓,日午打三更。   黄昏鸡报晓,半夜日头明。惊起雪师子,瞠开红眼睛。   晓风杨柳岸,春色杏花墙。暑雨琴棋润,熏飚枕簟凉。   枯树云充叶,凋梅雪作花。击桐成木响,蘸雪吃冬瓜。   碧落静无云,秋空明有月。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悦。   烟收山谷静,风送杏花香。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   萧萧木叶落,湛湛露珠悬。嘹唳冲云雁,凄清抱树蝉。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伪?


和佛有关的古诗

一、关于佛的古诗《菩提偈》:1、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2、其二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3、其三菩提本无(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其四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二、诗文释义:1、其一本来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2、其二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3、其三原本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4、其四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扩展资料《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见载于《坛经》,因为是以菩提为题所以称为菩提偈。共有四首。《菩提偈》是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属于五言绝句。其中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创作背景编辑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提偈

关于佛教的诗词

1、唐·惠能《菩提谒》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译文: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2、唐·惠能《菩提谒》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译文: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3、唐·吕岩《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4、唐·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译文: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5、宋·道潜《口占绝句》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译文:寄语东山那位窈窕的姑娘,总喜欢用幽梦去烦恼襄王。禅心早已化作沾泥的杨絮,不会再随着春风上下颠狂。扩展资料: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参考资料:禅诗 百度百科

上一篇:信心铭

下一篇:柴静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