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赤

时间:2024-06-22 13:28:45编辑:奇事君

求战国无双人物的生平简介

日本战国
日本战国简史
日本战国历史可与中国战国相比拟.各地大名林立,为争夺霸权攻伐不休.而且也是′无义战′. 其间人名地名繁多,大战小战难以数计.不过,从地区划分讲也许更 容易了解其中形势.
现在的日本可分为四部分:由西南向东北依次为九州,四国,本州和 北海道.战国时的九州,四国与现在所称相差不大.北海道则因其地处偏远,战国史中少有涉及.而本州则是四方征伐的中心.以京都为中心。当时的本州共分为中国,近畿,东海,北陆,关东,东北六个地区. 近畿以当时国都京都为中心,包括京都,奈良以及以后丰臣的大坂.其 西部与中国地区相邻.近畿地区东部南与东海地区(后来的织田信长凭借这个有利条件,控制京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邻,北与北陆地区接壤. 东海,北陆东与关东地区为邻.而关东与北陆又东邻东北地区. 室町幕府统治一百多年后开始衰落.各地强有力的大名纷纷自立为政. 一般以1467年(应仁元年)为日本战国的起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发动大坂夏之战,攻灭丰臣秀赖统一日本为止共148年的历史.
战国前期的大战多集中与中国地区与京畿地区.一般是传统意义上控制京畿的战争.参与者多为近畿地区而且在京都有相当势力的大名. 从十六世纪初北条家争夺关东霸权开始战争中心东移至东海关东,北陆
地区.而这一时期也是日本战国人材辈出的时代. 其中以关东的北条氏康,越后(属北陆地区)的上杉谦信,甲斐(东海地区)的 武田信玄之间为争夺关东,信浓等地的霸权的战争为代表. 而东海地区因为有甲斐的武田信玄,尾张的织田信长和后来统一日本的三河德川家康而成为战国时期的英才发源地. 武田信玄经过多年战争击败苦主上杉谦信及北条今川等大名夺取骏河信浓等地,成为当时最强的大名.后来武田受没落将军足立义昭之命进军京都,途中 在三方原一战(1572年)大败德川家康,令织田信长坐立不安.但其后因病突然撤军,功败垂成.信玄死后,其子胜赖才具不足,长涤之战败于织田德川联军.甲斐从此走向衰落. 武田死后不久,其死敌上杉谦信也病死.至此,战国的重心转向织田一系. 织田信长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名(诸侯)之一,与武田信玄,德川家康一时瑜亮,一生传奇颇多。
在狭桶间合战中,他在暴雨中高唱著 “人间五十年,宛如梦幻,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 以四千兵马奇袭今川义元的四万军队,并砍下今川的首级。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运用火器的领主,在长筱一站中,用铁栅栏后的三千铁枪击溃武田家号称无敌的五万铁骑兵。 织田与德川家康结成同盟,史称“清州同盟,”统一 尾张、美浓后把主城从清州城移至美浓稻叶山城,并将稻叶山城 改名为“岐阜”城,取周文王凤鸣岐山,一统天下之意。 而后开始推行“天下布武”的策略,要以武力统一全国。 在灭掉越前朝仓氏、近江浅井氏并流放足利义昭(幕府),击败毛利水军之后,完全控制了中部。 正当义气飞扬的他准备攻打西部的毛利时,他的大将明智光秀,因憎恨信长斩首武田人质而迫使武田杀了光秀的母亲,也因为不堪信长的羞辱和猜忌, 起义包围了他下宿的本能寺,信长不愿被擒,于是自焚而死。信长被人认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温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无法理解的残忍奸恶的另一面。这个自称为“第六天魔王”的人给后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恶和向往。
信长的时代是日本崇尚中国文明的时代,也是日本开始引入西方技术的时代。武田家出了熟读孙子兵法的信玄,高举著的“风林火山”(来自孙子兵法的疾如风,静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而他终身的对手信长却是热衷西洋文化,购置火枪铁炮,和用铁甲船来对付他的敌人。相传他一度身穿和服,却批著西班牙海军的斗蓬戴著羽毛帽招摇过市。 我们也许可以从当时的详细记录的礼仪和战史中体会到不少让国人感叹和共鸣的感受吧。 织田信长在武田信玄死后立即消灭忠于足利氏的浅井朝仓两大名,接着放逐足利义昭.室町幕府至此终结.
此后,织田击败武田军并且逐渐控制近畿,东海地区,成为日本实际的掌权者.接着织田信长派羽柴秀吉进攻中国地区最强的大名毛利辉元.双方在相持阶段时突然传来织田大将明智光秀火烧本能寺(1582年),织田信长死难的消息. 织田信长筑安土城自居,故其统治时期被称为安土时代. 羽柴秀吉立即与毛利辉元议和,回师平叛.其后,羽柴秀吉击败柴田胜家(1582).次年在小牧长久手之战后与德川家康议和,巩固了他对近畿,东海地区的统治.在后来的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后基本统一日本南部.
1590年,丰臣秀吉发动小田原之战,攻灭北条氏政,统一关东地区.为镇抚关东各大名的势力,丰臣秀吉将德川家康改封到关东.为后来德川称雄埋下伏笔.同年,丰臣秀吉击败伊达政宗等奥州诸大名联军,征服东北地区.至此,日本统一.
为实现其定都北京的野心.1592年丰臣秀吉下令侵朝.明派军队援助朝鲜. 经五年战争后,形势逐渐对日军不利.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遗命从朝鲜撤军. 丰臣秀吉筑大坂城.其统治时期称为桃山时代. 丰臣秀吉死后,其家臣分裂为近江,尾张两派.一直韬光养晦的德川家康乘机联合尾张一派,在关原之战(1600年)中消灭西军,丰臣一系势力大衰.
德川称雄日本并于1603年受封征夷大将军,开始了江户幕府统治. 为最终奠定德川家长久统治的基础,德川家康在自己死前两年内发动大坂冬和大坂夏之战. 大坂夏之战(1615年)中德川军攻陷大坂,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自杀身死.忠于丰臣的家老武士几乎全部战死.显赫一时的丰臣家被消灭. 德川受封江户(现东京),其政权称江户幕府. 至此,日本最终统一.战国时代结束,进入江户幕府时代

日本战国大名简谱
织田信长(1534~1582):绝世无双的豪雄,被誉为战国“风云儿”,安土时代之开创者。幼名吉法师,继承其父信秀为家督后很快统一整个尾张。1560年于在狭桶间合战中,在暴雨中高唱著 “人间五十年,宛如梦幻,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 攻破今川义元,声名大噪,继与德川家康结盟,击灭美浓斋藤氏,移居城于岐阜,确立“天下布武”的雄心,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运用火器的领主。1568年奉将军足利义昭入京,不久二人交恶,他与义昭号召组织的“信长包围网”厮杀数年。1571年火烧圣山比睿,向寺社守旧势力宣战;1573年破浅井、朝仓,放逐义昭;1575年于长筱用新战术大破武田骑兵;1576年筑安土城;1577年开始向关西进军。后因前往增援围攻高松城的部将羽柴(丰臣)秀吉,途经京都本能寺,家臣明智光秀叛乱,他不愿被擒,于是自焚而死。信长被人认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温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无法理解的残忍奸恶的另一面。这个自称为“第六天魔王”的人给后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恶和向往。
武田信玄(1521~1573):幼名太郎,元服后取名晴信,父亲为甲斐领主武田信虎,母为大井氏。1541年,他追放父亲而自立为家督,逐渐成为战国第一兵法家,以孙子四如真言(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为军旗,拥有强大的骑兵团——赤备。势力最盛时领有甲斐、信浓和骏河的全部或大部,以及上野、飞驒、美浓、远江、三河各一部分。曾在信浓川中岛地区多次与上杉谦信激战,1568年南下攻灭今川氏真,1572年于三方原大破织田、德川联军,趁势西上,不久病死于信浓驹场。
上杉谦信(1530~1578):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之子,幼名虎千代,元服后取名平三(一说为喜平二)景虎,后继承关东管领上杉姓氏,先后改名为政虎和辉虎。1548年,击败长兄长尾晴景而成为越后国春日山城主。他是战国第一勇将,自称战神毗沙门天王的化身,以“毗”字为军旗,乱“龙”为冲锋信号,拥有天下无敌的骑兵队。曾与武田信玄在川中岛一带激战十二年,势力最盛时领有越后、越中、佐渡、能登、下野及部分信浓国,人称“越后之龙”、“北陆守护神”。后于上京途中因脑溢血而死。
北条氏康(1515~1571):战国大名,后北条家第三代当主,关东真正的实力人物,政战两道之奇才。 1546年河越夜战,他以八千兵袭破十倍于己的关东联军,从而代两上杉氏确立了关东支配体制。后又为抵抗上杉谦信的关东攻略与牵制武田信玄的骏河侵攻,而与两雄多年鏊战,始终屹立不倒。
毛利元就(1497~1571):安艺小领主出身,后成为中国地区(指日本本州山阴、山阳两道)第一战国大名,无双的智将。1523年继承家督之位,在西边尼子和东边大内两大势力间纵横捭阖,逐渐扩充势力。 1540年击败尼子晴久,归属大内,其后让次子元春继承吉川家、三男隆景继承小早川家,确立了统一安艺的两川体制。1455年,在严岛击破叛乱弑主并掌握大内实权的陶隆房(晴贤),继而又消灭尼子氏,威震关西。
今川义元(1519~1560):通称三河守、治部大辅,骏河领主,悲剧性的一代枭雄。1536年代兄氏辉为家督,在太原崇孚(雪斋)的辅佐下,完成了与武田氏、后北条氏的三国联盟。势力最盛时领有骏河、远江和三河,声名卓著,兵强马壮,一心取将军足利氏自代之。但在西进的途中,不幸于桶狭间为织田信长乘大风雨之势攻入中军而战死。
斋藤道三(?~1556):卖油郎出身,因精于枪术而得仕长井家,起名新九郎利政。后篡取长井氏,改名规秀,再篡取长井之主家、美浓守护代斋藤氏,改名秀龙,法号入道道三。他是战国第一阴谋家,诡变无常,人称为“蝮”。1552年追放守护土歧赖艺而掌握美浓国,南下与尾张织田氏争胜。后为其子义龙攻杀于长良川畔。
浅井亮政(?~1542):通称新三郎、备前守。浅井氏是北部近江浅井郡丁野乡附近的土豪,到亮政时急速抬头,趁近江守护京极氏内乱之机,与国人一揆相勾结,驱逐京极、扩展势力,以小谷为居城。后因遭到南近江六角氏的压迫,而与越前朝仓氏结盟,形成独立领国,成为战国大名。
浅井长政(1545~1573):近江战国大名,因家臣反对其父久政的与六角联姻政策,而被拥立为当主,英武善战,勇名响彻京畿。后娶织田信长之妹市姬为妻,借道于信长,并辔入京勤王。因信长攻击浅井氏世交越前朝仓氏,长政在久政与重臣的胁迫下被迫攻击信长,1570年战败于姊川,三年后居城小谷落城,他剖腹自尽。
宇喜多直家(1529~1581):备前豪族三宅氏的分支,领有儿岛,又称为宇喜田或浮田,先后侍奉守护赤松氏和守护代浦上氏。直家是战国时代仅次于斋藤道三的阴谋家,数十年未经一战,全凭联姻和暗杀获取地盘,最终击败主家,完全支配备前、美作二国。织田、毛利对战时,他及时倒向东军,病殁前托孤于织田军大将羽柴(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1537~1598):俗称丰太阁,原名藤吉郎,战国第一奇男子,桃山时代之开创者。尾张中村农民出身,仕于织田信长而称木下姓,在政战两道累功而成为大将。1573年受封近江长滨,改名为羽柴秀吉。后受命征讨毛利氏,水淹高松城,得到信长自杀的讯息后火速赶回,于山崎消灭明智光秀为故主报仇。继而在清州会议上取得织田家主导权,又击败织田宿将柴田胜家、泷川一益、佐佐成政等而取得织田氏的天下。再先后攻灭后北条,臣服德川、毛利、、长宗我部、岛津等,终于结束战国乱世。他自己得天皇赐姓丰臣,官居关白,退位后称为"太阁"。后因侵略朝鲜失败而羞愤病死。
德川家康(1542~1616):幼名竹千代,元服后称元信或元康,三河冈崎领主松平广忠之子,江户幕府的开创者。幼年先后在尾张和骏河做人质,桶狭间之战后恢复故土三河,与织田信长结盟,攻取今川的远江领地。1582年武田灭亡后而得到骏河,并暗中取得甲、信二州的统治权。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后臣服于丰臣秀吉,为五大老之首,移镇北条故地关东八州,以江户为首府。秀吉死后,他利用文吏、武将二派之争,于关原之战击败文吏派而扩大了影响,终于成为征夷大将军,开设幕府。大坂冬、夏两战灭亡丰臣氏后,完全统一日本,后世尊称为“神君”。
朝仓孝景(1428~1481):幼名小太郎,又名教景、敏景,法名英林宗雄,通称弹正左卫门尉。朝仓氏原为但马国日下部氏,1333年朝仓广景在丹波举兵拥护足利尊氏,后从属于越前守护斯波高经。孝景趁斯波氏内乱,勾结守护代甲斐常治,驱逐斯波义敏,拥立斯波义廉,略取河口·坪江庄。应仁之乱时,他先参加西军,又转向东军,1471年成为越前守护,将本处从黑丸城转至原甲斐氏统治的一乘谷城,支配整个越前,成为战国大名。留下著名的家训《朝仓孝景诸条》(或名《朝仓敏景十七条》、《朝仓英林壁书》)。
朝仓义景(1533~1573):朝仓孝景(不是又名敏景的那个孝景)之子,越前的战国大名。因为仰慕京都文化,而将之引入越前,并与明朝开展贸易,使领内日益繁荣。长时期与北陆各国的一向一揆作战。足利义昭曾逃到一乘谷城,请求他出兵攻击三好未得明确答复,而南依织田信长。义景遂与信长对立。1570年,朝仓、浅井联军在姊川被织田、德川联军击败;1573年信长攻克一乘谷,他自焚而死。


居合刀“柳生存”图
部分武将简普
柴田胜家(?~1583):通称权六、修理亮,尾张织田家的谱代重臣。在信秀死后,曾一度拥立信长之弟信行叛乱,兵败后因作战勇猛而被饶恕。此后在信长麾下屡立战功,成为家臣团的领袖。浅井家灭亡后,他得娶信长之妹市姬,并被任命为北陆探题,主导对越前本愿寺势力和越中、越后、能登之上杉势的侵攻,居城在北之庄。本能寺之变后与羽柴秀吉对立,1583年在贱之岳战败,退回居城,点燃储存在天守阁内的炸药而自杀。
丹羽长秀(1535~1585):通称万千代、五郎左卫门、越前守,十五岁即出仕信长,逐渐成为与柴田胜家并列的股肱之臣。1563年与信长养女结婚。1571年姊川会战后初封为近江佐和山城主,1575年赐姓惟住。本能寺之变时,他正在摄津末吉作平定四国的准备,闻报火速东进,与羽柴秀吉合兵,于山崎击败明智光秀。清洲会议附和秀吉,受封若狭一国与近江高岛、滋贺二郡。胜家失败后,改封越前与加贺的能关、江沼二郡,主城移至北之庄。不久病死。
前田利家(1538~1599):通称犬千代、孙四郎、又左卫门尉、筑前守,织田家臣前田利昌之子。十四岁仕于信长,七年后因斗殴杀死信长最宠信的侍童爱智十阿弥而被迫流亡。1561年复归,1569年继任为屋张荒子城主。1575年与佐佐成政、不破光治共领越前府中十万石封地,作为柴田胜家的与力(副将),人称“府中三人众”。利家素与秀吉交好,贱之岳合战因为他的倒戈使胜家大败亏输,最终灭亡。丰臣政权建立后,被任为五大老之次席,以制约德川家康,并且官至从二位权大纳言。
细川藤孝(1534~1610):号幽斋、玄旨,通称兵部大辅,精通和歌的儒将,曾著《百人一首抄》,并传下家集《众妙集》。父亲是三渊晴员,他作为细川元常的养子继承细川家,服侍将军足利义辉。义辉被杀后,拥立足利义昭为将军,但最终与其决裂而服从信长,受封丹后田边城。本能寺之变后,拒绝亲家明智光秀的劝诱,投向羽柴秀吉;秀吉去世又主动倒向德川家康。1600年关原合战时指使其子忠兴加入东军,从而保住了基业。
泷川一益(1525~1586):通称久助、左近将监,近江人。出仕信长后,在伊势攻略战中屡建奇功,成为尾张蟹山城主。1574年镇压长岛一向一揆起义,受封北伊势,居城长岛。1582年3月,信长攻灭武田氏后,一益得到上野全国与信浓山县、佐久两郡,主城厩桥,并继任关东管领,以对抗小田原后北条氏。本能寺之变发生,部属离心,他在神流川大为北条氏政所破,逃归长岛。清洲会议中依附柴田胜家,并于其后参加了小牧、长久手之战。德川家康臣服秀吉后,他被迫出家,死于越前。
池田恒兴(1536~1584):通称胜三郎,纪伊守,入道名为胜入,野史或误作信辉。父名恒利,母亲是信长乳母养德院,因此颇受信长宠信。1580年攻克叛将荒木村重的花熊城,因功得到摄津一国,后与羽柴秀吉合兵攻灭明智光秀,清洲会议时得与柴田、丹羽、羽柴并列为织田家四大宿老,受封美浓大垣13万石。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中请使偷袭三河,被德川家康识破,与长子池田元助均中伏战死。
九鬼嘉隆(1542~1600):通称左马允、大隅守,外号“海贼大名”。出身纪伊牟娄郡九鬼浦的豪族,熊野水军之一党,出仕北畠家为志摩鸟羽城主。1568年拜谒上洛途中的信长,正式成为织田家中一员。1574年在伊势浦造大安宅船十余艘,帮助攻灭长岛一向一揆。1578年又受命建造铁甲船,当年11月木津川口海战中摧毁毛利水军的主力。丰臣秀吉侵朝战争中,亦担任水军指挥,被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在全罗道安骨浦击破。关原之战中参加西军(其子守隆则参加东军),兵败自杀。
佐佐成政(1535~1588):通称内藏助、陆奥守,父名盛政。自称为室町名门佐佐木氏的分支,信长黑母衣众大将,参加过朝仓讨伐战、长篠之战、本愿寺一揆攻击。1575年成为北陆探题柴田胜家的副将,与前田、不破并称“府中三人众”。胜家败亡后,他坚守越中,与织田信雄、德川家康相结合,对抗羽柴秀吉。1585年战败投降,1587年受封九州肥后一国。翌年,因镇压农民暴动不力等借口被迫在摄津尼崎切腹自尽。
石田三成(1560~1600):初名三也,通称佐吉、治部少辅,织丰时代的政治奇才。父名正继,近江人,三成幼年出家,传说因为奉茶得法而被路过的羽柴秀吉收为侍从。此后参加了贱之岳合战,因功升为奉行。他长时间主导羽柴·丰臣家的内政、军事后勤,以及占领区政策的规划。丰臣政权建立后,成为五奉行之首,1591年封近江佐和山二十一万石,推进太阁检地。在侵略朝鲜的战争中,一度被任命为军监,与加藤清正等武将派产生矛盾,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即利用此一矛盾,在1600年关原合战时将其击败。他逃亡被擒,斩首于京都六条河原。
明智光秀(1528~1582):通称十兵卫,美浓土岐氏支族明智家的当主。原侍奉斋藤道三,道三亡后,帮助足利义昭联络织田信长并最终仕于信长。1568年信长上洛后,光秀负责京都地区的民政管理,以及与公家、各寺社的交涉。1570年开始参加对越前朝仓氏的征讨,1571年被封为近江坂本城主。1573朝仓氏灭亡,他与泷川一益共同支配越前国。1575年赐姓惟任,任日向守,同年作为丹波侵攻的先锋,活跃在第一线。1579年完全支配丹波国,居城移往丹波龟山城。1582年6月2日发动本能寺之变,逼死主君信长,其后压制京畿,得到征夷大将军的头衔。同月13日在山崎被羽柴秀吉所败,逃亡途中,在山城国小栗栖地方被狩猎落难武士的农民所杀。
明智秀满(?~1582):民间传说中讹为左马助光春。原名三宅弥平次,是明智光秀的女婿。光秀平定丹波后,他被封为福知山城主。1582年本能寺之变时担任先锋,其后夺取并守备安土城。当得到光秀在山崎战败的消息以后,秀满逃归近江坂本城,然后自杀。
明石守重(?~1618):通称扫部、全登,大坂七将星之一。原为宇喜多家臣。1595年信奉天主教。1600年关原合战时跟随宇喜多秀家与东军作战,非常勇猛;战败后逃往筑前国秋月领潜伏。1614年进入大坂城,被委以重任;1615年大坂夏之阵中奋战败北,在各地流浪潜伏三年后死亡。
浅野长政(1547~1611):初名长吉,又名弥兵卫尉,尾张人。父名安井重继,他入赘给土岐氏支族浅野长胜,才改姓浅野,与丰臣秀吉是连襟关系,受到重用。先封为若狭小浜城主、京都所司代,侵朝战争时任军监。1593年增封甲斐二十二万石,成为五奉行之一。后与石田三成对立,蛰居武藏府中。关原之战中从属于东军,战后,其子幸长受封纪伊三十七万石,他自己领了常陆国真壁、筑波地方的五万石封地养老。
浅野幸长(1576~1613):浅野长政之子,曾向稻富一梦学习炮术,成为名将。侵朝战争中指挥蔚山防守,受到好评。关原之战中作为东军的先头部队攻克岐阜城,因功成为纪伊藩三十七万六千五百石的藩主。其弟长晟则在大坂之阵后,领有广岛藩四十二万六千五百石。
朝日山乘(?~1577)日莲宗僧人,传说出自出云国朝山氏。关于山乘的事迹,历来文献存在相当多的疑点,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曾经被织田信长登用,负责内里的修筑和对长州毛利氏的外交交涉。因为反对基督教的布教,他曾与宣教师弗罗伊士展开过大辩论,后遭到基督教的保护者和田惟政的谗言而被迫隐退。
大太刀“正宗-芝引阵”图:
关原之战形势图




附录:日本战刀
日本刀外形的变迁
弯曲的曲线外形是日本刀的特征,关于曲线的形状有这样的描述:“(这种曲线)是直线极度紧张的表现姿态。”日本刀是从大陆传来的直刀形式发展起来,日本刀的出现据现有资料考证是在平安时代中期。随着时代和战斗形式的改变,日本刀的外形也逐渐地变化着。
平安时代后期~镰仓时代初期
总体而言刀身较细,刀身从茎到腰元的部分有比较大的反转。与元幅相比先幅显著显得狭窄,具有小锋的特征。
镰仓时代中期
刀身的尺寸变大,元幅和先幅的尺寸差别明显减少。在刀背的弯曲上,从中部到刀尖部分的弯曲程度有一定程度的加强,锋和中锋基本上都是“猪首”(一种刃文的风格)的风格。
镰仓时代末期
外形与镰仓时代中期的基本上差不多,刀锋有一点伸长。刀身的尺寸比较细,就刀的全体而言弯曲的程度有一点加强。
南北朝时期
刀身的尺寸变大,风格豪壮。连超过三尺的大太刀都有,为了减轻重量只好在刀身的厚度上动脑筋,通过“棒+木+通”的方式来减轻其分量。这种刀到后来也有将其打磨成刀的情况。
室町时代初期
外形不再是前代长大的样子,重新回复到了普通太刀的样式。不过刀的前部的弯曲度增大是当时刀的特征。当时打刀的制作已经和太刀的制作平行进行了,后来逐渐发展到打刀的制作比较多的情形。
室町时代后期
铁炮的输入和讯速普及,使得战斗形式从个人单挑的战法转变成为集团战。太刀失去了它的实战作用。长二尺左右,刀刃向上的打刀成为了主流。在刀身的弯曲上以刀尖的部分弯曲为特色。
桃山时代
刀的外形就象是将南北朝时代的大太刀磨去很大一部分的样子。刀身较宽,元幅与先幅的差别不大,弯曲度较小,刀尖部分较大。出现了庆长新刀。
江户时代中期
太平之世到来了,日本刀不仅仅因其实用,而且在制度上也成为了武家社会的象征。弯曲度变小,先幅与元幅相比尺寸略小,突出了中锋的作用。长度为二尺三寸的作品比较多。
江户时代末期
复古思想的兴起,幕末动乱的开始,使得日本刀的实用性再次显现出来。刀的尺寸,长度都变得长大,刀锋也被延长,显示出强调武力的豪壮风格。在这段时期,制作了很大数量的日本刀。 资料很多的网站:
http://www.booku.cn/book/23358/index.html

新战国联盟
http://www.newtenka.com/wenhua.asp

宛如梦幻
http://www.sekigun.com/

东风舞
http://www.eastwd.net/html/index.htm

春叶山城
http://wartime.myrice.com/index.htm

战国樱花浪漫风暴
http://www.se-n-go-ku.org/

樱之吹雪
http://www.timemagic.net/hitsuki/index.htm

都是辛辛苦苦找来的,加点分吧。


介绍一下人物的生平

明代蒙古瓦剌部首领。又译额森。出身於准噶尔部﹐姓绰罗斯氏﹐顺宁王马哈木孙﹐脱灌(代字)子。 祖孙世掌瓦剌之政。正统四年(1439)脱死﹐也先嗣位﹐称太师淮王﹐常与明朝有贡使往还。可汗脱脱不花仅以元裔之名为君﹐不相临制。也先在脱兼并蒙古各部的基础上向外扩张﹐西攻哈密﹐又大规模地出讨蒙兀儿斯坦﹐并与沙州(今甘肃敦煌)﹑赤斤蒙古(今玉门市西北)诸卫首领通婚﹔东破兀良哈﹐胁逼高丽。使东至女真﹐西至赤斤蒙古的广大地区﹐皆受其约束。正统十四年(1449)大举侵明﹐在土木之变中俘虏明英宗﹐并胁裹英宗包围北京城﹐後被于谦击却﹐议和﹐送还英宗﹐恢复贡市。此後﹐他杀脱脱不花﹐自立为大元田盛(天盛)大可汗﹐建号添元﹐设左右丞相及行省﹐又采取一系列统治措施。但也先的统治为时很短。先是女真诸部起而为乱﹐後兀良哈因不堪其徵敛与骚扰﹐也起而反叛﹔内部又因其合兵南侵﹐利多归於己﹐而弊则均受﹐引起部下不满。也先荒於酒色﹐恃强益骄﹐致其众日益离心﹐走散大半。景泰五年(1454)为部下阿剌知院等所杀﹐瓦剌势衰。满意请采纳


卢沟桥事变牺牲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卢沟桥事变牺牲两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分别是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及第132师师长赵登禹。1937年7月28日,日军向北平发动总攻击,进犯南苑,时任第29军副军长的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指挥29军死守南苑,佟麟阁被机枪射中腿部。部下劝其退下,他执意不肯,仍带伤率部激战。与日军从拂晓战至中午,头部又再受重伤,终因流血过多壮烈殉国,时年45岁。1937年7月26日,赵登禹奉军长宋哲元之命,赶赴南苑负责北平防务;与日军血战六小时,在集结途中,不幸被日军的伏兵击中胸部,壮烈殉国,年仅39岁。扩展资料:卢沟桥事变历史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公然宣称要实现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具体地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同时,还根据1936年度侵华计划,制定了1937年侵华计划。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当时,守卫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七事变

国民党中的著名将领的命运!多写几个!

  最后一个将军最悲剧


  张自忠:第一名将。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国军最高将领(李家钰牺牲得晚于张)。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对张自忠悲剧经历的同情,这样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爱国者却曾被误认为汉奸而人人喊打,简直是奇耻大辱。最后张自忠为这件耻辱主动选择了牺牲,以生命的代价表达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剧英雄。

  李宗仁:第二名将。国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有点类似中共抗日名将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战,然后销声匿迹。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两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大捷,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台儿庄战役后,李虽然又参加了武汉、随枣、豫南等会战,但没出什么彩。后来,干脆被蒋介石高吊了起来,和冯玉祥、李济深等一样,位高权轻。不过,只凭台儿庄一战,李宗仁也可以无愧于抗日名将的称号。

  杜聿明:第三名将。第5军军长。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以桂南会战中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虽然有人认为这次胜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5军作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部队,火力强于日军,但对手毕竟是号称日本钢军的坂垣师团中村旅团(薛岳万家岭战役面对的则是一个二流师团)。42年杜聿明作为远征军副司令出征缅甸,虽然戴安澜在东瓜获胜,孙立人在仁安羌也大败日军,但最终远征军还是失败了。对于这段历史,众说纷纭,功过是非很难说清,因为有些战略决策不经过亲自实践,很难判断对错。

  孙立人:第四名将。新1军军长。抗战八年,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过淞沪会战外,基本上没打过仗,他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尤其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在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王乔治都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缘于此。不过,我并不认为英国人的命比中国人的命更值钱。 欣赏孙立人的是他对日本俘虏的态度,对那些曾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禽兽,尽管成了俘虏也照样格杀勿论,此举大快人心。


  薛岳:第五名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靠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有人称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就数量而言,薛岳是受之无愧的。不过,薛岳虽军事上成就显著,但治理湖南却颇遭物议,为了谋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广东,结果使湖南百姓在丰收之年饿死无数,百姓编民谣骂他

  卫立煌:第六名将。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适的。抗战时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战役毕竟是个不败而败的战役。43年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实的胜仗,该战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成果辉煌。卫立煌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但其他四将都是空有其名,只有卫是名副其实的虎将,但恰恰是这员虎将最不为蒋信任。

  傅作义:第七名将。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北方最著名的国军抗日将领。33年就参加了长城抗战,36年又大败进犯绥远的日军和蒙奸德王的伪军部队,取得了百灵庙大捷。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40年,傅作义又歼灭日军和王英的伪军数千人,收复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这是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的战役,影响很大。林彪在平型关战斗后的总结中曾表示了对晋绥军的不屑,晋绥军的战斗力也的确一般,但傅作义显然是晋绥军中的一个异数.

  戴安澜:第八名将。第5军200师长。曾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在昆仑关战役中,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直至身负重伤才下战场。1942年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甸作战,在著名的东瓜保卫战中,率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击毙日寇5000余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后又率200师收复棠吉。因上级指挥失误,远征军被迫撤退回国,途中被日军伏击,戴安澜负伤不治,壮烈牺牲。戴安澜与杜聿明的关系颇似张灵甫与王耀武的关系,两位长官的结局相同,两位同为抗日名将的下属结局却大相径庭,令人感慨不已。

  张灵甫:第九名将。第74军58师长。张灵甫曾三次闻名,一次是抗战前因杀妻而闻名,再一次是作为解放战争时被我军击毙的为数不多的国军高级将领而闻名(蒋介石曾尊张灵甫为民国第一烈士)。这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张灵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战八年间,他跟随王耀武,几乎年年对日作战,战功赫赫。尤其是在万家岭战役中,担任团长的张灵甫率一支小部队偷袭德安张古山,随后又坚守该阵地数昼夜,身负重伤,消灭日寇数以千计,对万家岭大捷的取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后,郭沫若专门派田汉编剧,歌颂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间闻名天下。

  王耀武:第十名将。第74军长。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而且战绩颇佳。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黄 杰:(1902-1995)字达云,湖南长沙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时任第二师师长(古北口战役)
  军事履历:
  1935年4月13日授予少将,时任第2师师长
  1936年10月晋升中将,时任第2师师长
  1944年2月12日任第11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5年任远征军第11集团军总司令,在缅甸击退日军打通中印国际运输线
  1949年12月逃到越南被法国军队监禁,
  1953年被遣送到台湾,被任命为台北卫戍司令官,10月晋升二级上将,
  1954年升任陆军总司令(1954.7-1957.7)兼台湾防卫司令
  1960年7月晋升一级上将,时任台湾警备总司令(1958.8—1962.11)
  1962年任台湾省政府主席(1962.12-1969.7)
  1969年7月升任国防部部长(1969.7-1972.6),
  1972年任总统府战略委员会上将顾问,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
  1995年1月14日病逝于台北,葬于台北五指山国军公墓特勋区1区

  关麟征:(1905-1980)字雨东,陕西鄠县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时任第二十五师师长(古北口战役)。
  军事履历:
  1928年9月任第十一师步兵三十二旅旅长(因与陈诚有矛盾,被排挤出第十一师)
  1929年任新编第五师副师长
  1930年1月任步兵教导第一旅第一团团长
  1930年5月参加中原大战,升任教导第第二师第二旅旅长,战后改称第四师第11旅长。
  1931年7月率部随刘峙围歼山东巨匪刘桂棠,在河北大名将其主力歼灭。
  1932年8月任第四师独立旅旅长,参加对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因其作战有大功,蒋介石于同年冬将第四师独立旅扩编为陆军第十七军第二十五师,任少将师长。
  1933年3月参加长城抗战,战斗中被炸伤仍坚持指挥战斗,直至晕迷,才被抬下战场。
  1935年4月13日授予陆军少将
  1936年3月率部进入山西堵截红军,后升任第五纵队指挥官围剿陕甘红军。
  1936年10月5日晋升陆军中将
  1937年7月蒋介石再次把关麟征的部队扩编,组建陆军第52军,任中将军长
  1937年9月10月,参加平汉路北段的漕河之战和漳河之战,抗击日军。
  1938年3月参加台儿庄战役。因作战有功,升任第33军团军团长。
  1938年参加武汉会战。
  1939年任第十五集团军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参加第一次武汉会战,给日军重
  创,因战功正式升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
  1940年第15集团军改称第9集团军仍任总司令。负责云南防务。
  1945年升任第一方面军副总司令。
  1945年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长官,未及上任,蒋介石改派关为云南警备总司令。
  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特务到云南大学等校袭击学生,打死四人,打伤60余人,蒋只得让关请处分,关成了替罪者
  1946年7月被调到成都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
  1947年10月蒋辞去各军校校长兼职后,关麟征升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
  1948年1月调任陆军副总司令,协助总司令余汉谋指挥作战
  1949年8月升任陆军总司令,指挥国民党残存部队同解放军作战
  1949年11月免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职务
  1950年3月撤销关麟征的陆军总司令职务
  1950年定居香港,未到台湾任职
  1975年4月蒋介石病逝,关麟征亲赴台湾奔丧
  1980年8月病逝香港。

  刘 戡:(1907-1948)字麟书,湖南桃源人。黄埔一期,时任第八十师师长(古北口战役)。
  军事履历:
  1935年4月13日授予陆军少将
  1936年10月5日晋升陆军中将
  1937年10月率第83师部驰援晋北,参加忻口会战,浴血奋战,战后全师仅能编一个营,升任第93军军长,
  1946年改任整编第29军中将军长辖三个整编师七万多人在胡宗南麾下参加内战
  1948年3月1日在陕北被西北野战军歼灭,兵败自杀
  1948年5月17日追晋陆军上将衔,后再追晋为二级上将。

  张耀明:(1905-1972)陕西临潼人,黄埔一期,时任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五旅旅长。
  军事履历:
  1930年任第四师第十一旅第二十一团团长
  1932年冬任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五旅旅长
  1936年10月晋升陆军少将
  1937年7月任第五十二军第二十五师师长
  1938年参加台儿庄会战因功晋升第五十二军副军长,旋任军长
  1943年升任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任第五十四军军长
  1944年2月11日任第三十八军军长,5月8日任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6年缩编后任新编三十八师师长,后任南京卫戍总司令
  1949年11月调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
  1950年逃台,1972年10月病逝于台北

  张汉初:(1902-?)四川巴县人,黄埔二期
  军事履历:曾任第四师第十一旅廿二团团长、关麟征独立旅补二团团长、整编七十六师的二十四旅旅长、整编第24旅旅长,1948年3月在宜川被俘,特赦后居西安

  谢晋元(1905-1941)字中民,广东蕉岭人.黄埔四期,时任第88师第262旅第524团团附.

  ZT1937年10月率四百人留守上海四行仓库,多次击退日军,以孤军抗战之功次月获勋
  军事履历: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龙游战役,桐庐战役
  1928年,参加第二次北伐,在济南战役负伤
  1930年,升任中尉连长
  1934年,升任少校营长
  1935年,升任88师师部中校参谋
  1935年,任88师262旅中校参谋主任
  1937年,随88师参加淞沪会战
  1937年9月,调任262旅524团中校团附随部坚守闸北为车站,多次击退日军
  1937年10月26日,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大部队奉命撤出上海。谢晋元率524团第一营完成掩护88师撤退后,留下坚守原88师司令部所在地四行仓库大楼。
  1937年11月晋升团长
  1941年4月被叛徒枪杀,死后追晋陆军少将

  刘嘉树:(1904-1972)字智山 湖南益阳人,黄埔一期,时任旅长,长城抗日坚守国土.
  zt军事履历:
  1933年任旅长
  1940年11月任第5军副军长
  1943年任第88军军长
  1946年任第34集团军代司令
  1948年9月28日授陆军中将,
  1949年1月任第十七兵团司令长官
  1950年2月6日在广西边境被俘
  1972年3月3日病逝在监狱

  王仲廉:(1902-1991)字介仁,江苏萧县人.黄埔一期,时任第二十军团第八十五军军长.
  zt军事履历:
  1931年12月任陆军第2师第四旅旅长
  1933年任陆军第89师师长
  1935年4月15日授予陆军少将
  1938年任第85军中将军长
  1939年7月13日晋升陆军中将
  1941年任第3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85军军长
  1943年升任第19集团军总司令,所部在豫中会战中溃败
  1944年改任第31集团军总司令(1946年缩编为整编第26军)
  1947年任第四兵团司令,在鲁西南战役中战败,后被蒋介石扣押。
  1949年逃台,未任军职。
  1991年7月26日在台北病逝。

  王耀武:(1903-1968)字佐民,山东泰安人.黄埔三期,时任第74军军长.
  zt军事履历:
  1933年任由三个补充团改编的补充第一旅旅长
  1934年12月率部参加谭家桥战斗,取得胜利,此役中寻淮洲重伤牺牲
  1935年1月在怀玉山俘红21师师长胡天陶
  1936年6月任新编第十一师师长(8月改称第51师)
  1937年参加淞沪抗战
  1940年任第74军军长
  1941年3月上高大捷,74军获得荣誉旗一面。
  1943年11月参加常德会战,曾固守常德18天。
  1944年2月25日因功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12月任中国战区第四方面军总司令
  1945年2月20日授予陆军中将
  1946年1月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11月兼山东省主席
  1948年济南战役中被华东野战军全歼,被捕。
  1959年12月首批特赦,后任政协文史专员
  1968年7月3日在北京病逝

  李玉堂:(1899-1950)字瑶阶,山东广饶人,黄埔一期,时任第十军军长.
  zt军事履历:
  1931年任第三师师长
  1934年9月在第五次围剿中被红军消灭部下一旅,革职留用并降两级
  1938年6月任第八军军长
  1939年10月7日调任第十军军长,12月27日任第36集团军总司令
  1941年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部队被击溃,再次被撤职留用
  1941年12月率第十军死守长沙,最后顶住日军进攻,守住长沙。
  1943年任第二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5年1月任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1946年改编为整编第二十七军)
  1948年任第十绥靖区司令长官,在兖州被歼,仅以身免,第三次被撤职。
  1950年5月率残部由海南岛撤台,同年7月因掩护匪谍知情不报,与其妻子一同被捕,12月29日执行枪决

  方 天:(1903-)江西赣县人.黄埔二期,时任第18军军长.
  军事履历:
  1937年任第11师副师长
  1938年升任第94军第185师师长
  1941年升任第18军军长,旋调任第54军军长
  1943年编入远征军,任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4年4月29日任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旋调任军政部军务署署长
  1946年5月任国防部第五厅厅长,11月任参谋次长
  1949年1月任江西省主席兼江西绥靖总司令,江西后备兵团总司令
  1950年逃台,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国防部中将参议
  1964年任国防会议动员计划局局长
  1967年任国防会议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胡 琏:(1907-1977)字伯玉,陕西华县人。黄埔四期,时任第11师师长.
  zt军事履历:
  1933年任第18军特务团团长(后改为第66团)
  1937年升任第18军第67师第119旅旅长
  1940年任第十一师副师长
  1942年3月任第11师师长
  1944年8月13日升任第18军军长
  1945年6月28日晋升少将
  1947年任整编第十八军军长兼第十一师师长
  1948年9月22日晋升中将,时任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
  1949年5月任第十二兵团司令官,10月在金门岛重创解放军,自此名胜大振
  后在金门炮战中侥幸逃脱一劫,得到蒋介石的重用,后历任福建省主席、第一军团司令
  1957年7月晋升二级上将,时任金门防卫司令官
  1958年11月回台湾本岛任陆军副总司令
  1972年12月晋升一级上将,时驻越南大使卸任,改任总统府上将战略顾问
  1977年6月病逝于台北

  孙元良:(1904-)四川成都人 ,黄埔一期,时任第二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十九军军长,1944年底收复贵州有功授勋
  军事履历:
  1931年任警卫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
  1932年2月任第八十八师副师长
  1933年任第八十八师师长
  1937年9月任七十二军军长
  1944年12月任第二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十九军军长
  1946年2月任重庆警备总司令
  1948年8月任第十六兵团司令,在淮海战役中被全歼后化装逃跑
  1949年1月收容失散官兵,复任第十六兵团司令
  1949年12月所部副司令率部起义,被迫离开部队到成都,后逃台。

  张雪中:(1899-1995)原名达,江西乐平人。黄埔一期,时任第三方面军副总司令。
  军事履历:
  1932年1月任第八十九师第二六五旅旅长
  1937年7月任第十三军参谋长
  1938年任第八十五军八十九师师长
  1939年升任第十三军军长
  1942年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3年任第一战区政治部主任
  1944年任第二兵团司令
  1945年任第三方面军副总司令
  1946年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
  1947年兼任第七绥靖区司令官
  1949年任第九编练司令部司令,旋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8月逃台
  1995年6月16曰在台北病逝

  俞济时:(1904-1900)字良桢,浙江奉化人,黄埔一期,时任第5军第88师师长.
  军事履历:
  1930年6月任警卫旅旅长兼中央宪兵代司令,9月升任国民政府警卫司令兼第一旅旅长
  1931年任教导第一师副师长,5月任警卫军第二师(第88师)师长
  1932年1月率部参加1.28淞沪抗战
  1936年1月28日授予陆军中将,时任第58师师长
  1937年任第74军军长兼第58师师长
  1938年任第36军团军团长
  1940年任第19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2年任蒋介石侍卫长(长达十五年)
  1944年任第36集团军总司令
  1945年任军务局局长
  1948年1月特授陆军中将占上将缺
  1949年2月任国民党总裁办公室主任,旋逃台
  1952年10月10日假退役,任总统府国策顾问
  1990年1月25日在台北病逝

  林伟俦(1905-1998),又名济泉,广东台山人。黄埔四期,时任整编六十六军四七五旅少将旅长
  军事履历:
  1935年伟俦升任第一教导师四团上校团长
  1936年伟俦任一五九师四七五旅少将副旅长兼九五团团长
  1937年八一三上海保卫战,伟俦奉命率一五九师四七五旅为先遣部队,日夜兼程开往上海。连夜进入上海大场和刘家行接替友军阵地,伟俦左腿中弹受伤,后升为一五九师四七五旅少将旅长兼九五0团团长。 淞沪战场撤退后,后升任整编六十六军四七五旅少将旅长,得到国民政府颁发的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勋章和证书。
  1938年第十二集团军一五一师中将师长
  1947后春升任六十二军中将军长、天津警备司令、津浦铁路北段护路司令兼津沧绥靖区指挥官,下辖一五一师、一五七师及七十六师,归华北“剿总”傅作义指挥。
  1948年底升为十七兵团副司令、六十二军军长兼天津防守副司令。
  1961年冬第三批特赦释放,给予公民权。
  1980年冬,蒙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到加拿大定居,与家人团聚。
  1998年春,伟俦在加拿大多伦多逝世,享年93岁。

  毛邦初:(1904-)浙江奉化人,黄埔三期,时任航委会副主任.
  军事履历:
  1930年负责筹建中央航空学校
  1931年任中央航空学校副校长
  1933年为扩大空军队伍,提高空军地位,特制定空军官阶比陆军高两级,首批空军少将。
  1934年派往意大利考察,
  1937年任航委会空军指挥部副总指挥
  1941年任航委会副主任
  1946年6月29日任空军副总司令

  张廷孟:(1906-1976)山东青岛人,黄埔三期步兵科,时任空军第一路司令.
  1931年任航空第一队队长,
  抗战时任空军第一路司令,空军指挥部参谋长,在台湾以空军司令身份接受日本投降
  1948年授予空军少将
  1949年逃台,后任空军首席咨议官,总统府战略顾问等职,并授空军中将
  1976年在台北病逝。

  王叔铭:(1905-1998)原名王鑂,山东诸城人,黄埔一期,时任航委会代理副主任
  军事履历:
  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秋回国脱党转投蒋介石。后接替周志柔长期担任中央空军学校教育长,国民党的空军人员大多出自其门下。在空军三十年,个人出击记录230余架次。1941年授予空军少将,时任空军第五路司令官,1946年6月29日任空军副总司令,1949年逃台后任空军总司令(1952.3-1957.6)、1953年10月晋升二级上将,1959年2月晋升一级上将,时任国防部参谋总长(1957.6-1959.6),1960年6月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62年-1971年任常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军事参谋委员会代表团团长兼空军代表,1972年至1975年任驻约旦大使,1975年退役后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63年当选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1969年起被聘历届中央评议委员。
  1998年10月28日在台北病逝,葬于台北五指山国军公墓

  钟松:(1900-1995),浙江省丽水人. 黄埔二期
  军事履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陆军独立20旅旅长
  1943年,任第九军副军长,率部进攻云南芒市日军,歼敌千余,授青天白日勋章,并升任第36军中将军长。继授忠勤勋章、胜利勋章。 1949年,钟松任第五兵团副司令官兼第36军军长,第十三编练司令官及西安警备司令
  1950年到台湾
  1953年,任“浙江时省政府代主席
  1968年退役,退役时系中将级军长
  1970年,离台去荷兰定居,与子女团聚
  1995年3月7日在在荷兰逝世,享年九十六岁。

  谢晋元、容有略、钟彬、林伟俦
  张雪中、方天、赖汝雄
  王仲廉、方先觉
  孙元良、张汉初
  何绍周
  周庆祥
  王仲廉、方先觉 王治邦


上一篇:吴妍书 李章宇

下一篇:27军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