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认识
针对全国找矿勘查工作的实际需要,为了加强对中西部重点成矿带的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组织安排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中西部大型矿产基地综合勘查技术与示范(2006~2010)”。根据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指南,“中西部大型矿产基地综合勘查技术与示范(2006~2010)”重点开展我国中西部重要成矿带(包括主要跨境成矿带)、重点矿种的构造背景、成矿类型、控矿要素及分布规律和特殊景观条件下的高效勘查技术方法研究,以有效地指导和支撑中西部重点成矿带的矿产勘查,发现一批资源基地,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以第二负责单位身份与第一负责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合作,联合原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北京大学、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共同承担了该重大项目第十一号课题“西秦岭成矿地质背景与铅锌、银、铜、金资源评价技术研究”(编号:2006BAB01A11),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是:开展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构造环境、区域含矿建造与控矿构造要素研究,揭示西秦岭主要矿床类型与构造的关系,建立主要类型矿床的构造成矿模式和综合找矿模型;研制识别和提取区域控矿要素、示矿信息及矿致异常的新技术方法; 采用地质模型和综合找矿信息进行成矿预测及矿化体定位预测。根据课题总体目标任务和统一安排部署,实施开展了“陕西秦岭地区主要矿集区铅锌、银、铜、金综合勘查技术研究”专题。专题研究目标和任务是:①以凤(县)-太(白)地区为主研究矿床与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关系,总结典型矿床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标志特征,建立矿床的找矿勘查模型;②采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有效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对凤-太等重点矿集区进行矿产潜力评价与远景靶区优选,提交具有大型矿床找矿潜力的金属、贵金属矿产资源找矿靶区和普查基地1处;③对勘查模型和预测靶区进行验证,有效地指导凤(县)-太(白)、柞(水)-山(阳)等矿集区隐伏金属矿产找矿,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研究内容是:以凤-太矿集区为主,柞-山矿集区为次,兼顾勉(县)-略(阳)-宁(强)矿集区,从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八卦庙金矿床、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煎茶岭金矿床等入手,开展主要矿床类型与地层、构造、岩浆的关系研究,建立主要矿床类型的综合找矿模型,研究识别和提取示矿信息及矿致异常的有效技术方法,采用找矿勘查模型和综合找矿信息进行成矿预测及矿化体定位预测。具体开展3个方面的研究工作:①典型矿床的系统综合研究,收集矿床已有的勘查及研究资料,应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多种手段,从成矿环境、成矿年代、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入手,解剖典型矿床,建立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及找矿勘查模型;②区域找矿信息提取新方法、新技术试验研究,在凤-太矿集区、柞-山矿集区、勉-略-宁矿集区开展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新方法、新技术试验研究,确定提取找矿信息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隐伏找矿信息和热液蚀变矿物信息的提取是研究的关键;③靶区优选和验证,应用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新方法、新技术进行成矿预测和靶区优选,并结合勘查需要对预测靶区进行工程验证。围绕上述专题目标任务和工作内容,结合秦岭地区的地质工作实际情况,根据上述学术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本专题采用的研究工作具体思路是:“立足前人资料和成果,以解决找矿勘查生产问题为目的,利用新技术,补充新资料,充分收集研究前人的成果和资料,重新研究典型矿床,分析总结典型矿床和区域控矿的关键因素,完善典型矿床和区域成矿模式; 立足新理论和新认识,加强勘查技术方法应用试验,分析总结研究找矿效果,筛选有效的勘查方法技术组合,建立完善的综合勘查模型,为我国类似造山带和高山峡谷区找矿提供借鉴; 科研引导,科学预测,生产配合,及时验证,产、学、研有机结合,确保找矿勘查重大突破”。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在长期的深入思考和找矿实践基础上,此次研究工作查明了典型矿床和区域的关键控矿因素,确定了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建立了隐伏矿床综合勘查模型,取得了找矿勘查靶区预测、验证的重大进展,主要成果和学术认识有以下10个方面:1)基于1:5万水系沉积物和1:2.5万沟系次生晕资料,对凤-太、柞-山、勉-略-宁三大矿集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全面总结,重新进行了异常圈定和成图,并指出了找矿预测区。凤-太矿集区圈定以Au、Ag、Pb、Zn、Cu为主的异常带6个,圈定4个找矿预测区; 柞-山矿集区圈出了3个异常带、2个找矿预测区; 勉-略-宁矿集区圈出3个异常带、2个找矿预测区。2)通过对研究区内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规律、矿床成因及最新测试数据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凤-太矿集区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八卦庙金矿床,柞-山矿集区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穆家庄铜矿床,勉-略-宁矿集区煎茶岭金矿床、铜厂铜(铁)矿床等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并提出找矿标志。3)通过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研究,对秦岭造山带区域主要类型金属矿床的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依据控矿因素和成矿作用分析,提出了秦岭造山带多数金属矿床的“两期/二元成矿控矿”规律的新认识。通过对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成矿条件的研究发现,秦岭造山带中的多数金属矿床经历了早期初始富集成矿和后期热液改造就位成矿的叠加过程(即“两期成矿”),多数矿床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建造环境下,通过岩浆熔离分异、火山沉积、热水沉积等成矿作用形成初始矿床或矿源岩,在后期的造山构造岩浆活动过程中,初始矿床或矿源岩往往被后期区域性构造岩浆活动改造,成矿物质再次被活化、迁移、富集并沉淀成工业矿床。但是从关键控矿因素分析,研究认为造山带中的多数矿床具有明显的“二元控矿”规律,即同一区域的矿床既受某一特定构造时期的成矿环境及其成矿建造控制,具有特定的成矿元素组合,同时又受印支期或燕山晚期构造岩浆改造作用控制(即“二元控矿”),多数矿床的最终就位主要受区域晚期造山、构造岩浆作用控制,即前者控制特定区域成什么矿,后者控制在哪里成矿、到哪里去找矿。根据这一共性控矿规律,提出秦岭造山带金属矿床往往具有变质热液矿床和岩浆热液矿床的基本特征,矿床的富集空间主要为断裂构造、褶皱虚脱部位和印支—燕山期侵入体内外接触带等。4)选择凤-太矿集区等典型矿床进行了物化探方法试验研究,对二里河和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等典型矿床和成矿远景区的充电法、TEM、CSAMT及EH4等物探方法试验研究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如下结论:①常规充电法适合于埋深200~500m的就矿找矿,应用前提是要求有较好的矿体天然露头或人工揭露见到矿体,实际应用充电方法在凤-太矿集区进行盲矿体追索效果极佳; ②TEM法有效探测深度可以达到500~700m以下,在圈定异常体的水平投影界线时准确性较高,但对推断异常体深度的误差较大,含炭质岩层、含金属矿物的岩脉、断层及不同电性界面也会形成异常,对矿体形态判断不利;③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法是电阻率-频率测深,它具有探测深度大、快捷、能及时提供视电阻率-频率拟断面图等优点,但也具有静态效应、近场效应、场源附加效应以及所测电阻率参数单一等不利因素,增加了解释难度,推断异常体深度的误差较大;④EH4是一种较新的物探方法,但是野外试验出现异常形态与地质实际相反的现象,目前没有能够较好地解释。异常区工程验证效果也不理想,故该方法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⑤大比例尺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土壤金属活动态测量等化探方法对于圈定找矿靶区、寻找隐伏矿体具有较好的指示性。5)通过对凤-太矿集区柴蚂金矿、沈家湾金矿和池沟铜矿的ASD蚀变矿物填图试验表明:①柴蚂金矿和沈家湾金矿区蚀变矿物均以绢云母为主,其次是绿泥石,再次是碳酸盐矿物。但柴蚂金矿与沈家湾金矿又有不同,柴蚂金矿碳酸盐化程度明显强于沈家湾金矿,蚀变矿物填图研究提出,柴蚂矿区可以利用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来指导找矿,白云母/绢云母化和伊利石是沈家湾矿区的有利找矿标志; ②池沟铜矿矿化蚀变以泥化、绿泥石化和钾化为主,泥化主要分布于接近地表的斑岩体或矿体上部,绿泥石化主要分布于近岩体裂隙、构造带、岩体中,钾化主要分布于岩体裂隙中,钾化强烈,则矿化增强; 斑岩型铜矿主要蚀变矿物在区内广泛分布,但此次尚未在池沟矿区发现典型的斑岩型铜矿蚀变分带现象。6)凤-太矿集区遥感地质解译和研究表明,以灰岩为核部的背斜倾伏影像部位、背斜轴线转折部位、短轴背斜与隐伏背斜以及灰岩影像分支部位是铅锌多金属成矿和找矿的重要靶区。7)综合研究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资料,初步建立了秦岭中高山地区Pb、Zn、Ag、Cu、Au矿床快速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组合和隐伏矿床的综合勘查模型。隐伏矿床的综合勘查模型应用工作程序是:根据地质研究、化探异常分布和“两期/二元成矿控矿”规律预测找矿远景区→TEM、CSAMT物探方法确定勘查靶位→钻探或坑探或槽探发现矿体→坑道或钻孔矿体充电确定矿体走向和延伸→探矿工程验证充电异常→系统勘查。快速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组合是:①预查选区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综合研究+水系沉积物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2.5万沟系次生晕、1:1万土壤正规网测量)+激电剖面+地化剖面:②普查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地质填图(1:1万或1:2000比例尺)+大比例尺遥感解译、航磁解译+沟系次生晕加密+高精度磁测+TEM/CSAMT+工程控制; ③详查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地质填图(1:2000和1:500比例尺)+大功率激电+井中/井地充电+工程控制。以上方法组合依据不同的矿种、矿床类型和成矿环境等有所区别,如对于SEDEX型铅锌矿床,在物探方法上主要选择TEM、CSAMT或激电测量; 对于与岩体有关的Au、Cu矿床,在物探方法上前期工作可以选择高精度磁测以确定岩体位置和产状等; 在化探方法上可选择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测量,但地质工作和综合研究贯穿始终。8)成矿预测和靶区验证取得了找矿勘查重大进展和发现。采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有效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应用新理论、新认识,进行了找矿远景靶区优选与矿产资源估算,应用综合勘查模型对不同类型矿床找矿模型和预测靶区进行验证,取得了铜铅锌矿找矿勘查重大进展和发现。在秦岭造山带凤-太矿集区取得东塘子、白杨沟隐伏铅锌矿找矿初步成果; 在柞-山矿集区取得池沟斑岩铜矿重大发现; 在勉-略-宁矿集区取得徐家沟铜矿勘查重大进展。9)研究、建立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是地质找矿综合研究与勘查实践的桥梁。综合找矿模型的建立以成矿地质背景分析为基础,以各种信息的理解、把握、转换、关联和集成为核心,以找矿标志的辨识、显化、提炼为目的,在已形成的概念和理论指导下分析各种信息和信息组合与矿床(化)的关系,逐步形成量化的多元信息综合预测模型,可以此来分析和推断靶区的找矿前景和矿化体特征。10)勘查在地表矿化较弱或没有任何可识别矿化显示的隐伏矿床和盲矿床的难度加大,需要以明晰可靠的成矿理论为基础,以切实可行的勘查方法技术组合为手段,通过深入细致的资料解释和工程验证而逐渐取得找矿突破。由于勘查对象在地表所反映的现象与矿床本身信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模糊,因此,对于基础地质工作和弱小异常必须足够重视。不同勘查方法技术所获得的找矿信息是不完备和不确定的,需要以地质为基础具体分析、相互印证、综合集成、大胆验证。在找矿预查阶段,面积性物化探工作是必要的,不能简单地以剖面取而代之,这样才能获得充分、完整的异常信息。深部、隐蔽及微弱示矿信息的识别提取是找矿方法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自2004年起,中国地质科学院每年举办一次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会,从当年执行项目或结题项目中评选出十大科技进展,请业内著名科学家点评,并给予表彰和奖励。一年一度的十大科技进展既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创新研究的一个缩影,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地球科学创新重要成果。2009年1月12~13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北京组织召开了2008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会,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地震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32位院士、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经过认真、严谨的评审和投票,评选出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度十大科技进展。《“5·12”汶川地震后中国地质科学院快速反应与调查研究》被评为2008年度特别进展。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度十大科技进展1.大陆俯冲带的流体及变质化学地球动力学: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及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地质研究所张泽明研究员等在科技部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下,证明大陆俯冲带的深部流体是高氧度的富硅酸盐超临界流体,揭示超高压条件下超临界流体—矿物(岩石)相互作用可以导致不活动元素发生迁移和金红石Nb/Ta发生分异,提出俯冲到地幔深处的超高压榴辉岩是地球内部高Nb/Ta比值的物质源区,为大陆深俯冲的壳幔相互作用和物质循环提供了流体和变质地球动力学的依据。在国际期刊发表20余篇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受到广泛关注。榴辉岩中的超高压变质脉体张泽明研究员在日本考察张泽明研究员(右三)在西藏考察2.植物中硅的矿化作用硅同位素示踪研究:硅同位素研究深入到水稻这种“人以食为天”的大事,可谓大有可为。丁悌平研究员团队在科技部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首次采用硅同位素示踪新技术,研究浙江水稻和竹中硅矿化的矿物、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分析硅矿化形成机制对植株发育的影响及环境响应。发现植株吸取硅过程和沉淀过程均存在硅同位素分馏,并提出两种分馏定量模式与参数。研究得出植物内土壤中提取的硅主要是正硅酸,被动吸收是主要吸收方式,蒸馏作用是植物中硅迁移的主要动力和硅沉淀的主要机制。丁悌平研究员(左一)、孙立、吴良欢在水稻种植棚竹子硅同位素分馏模型水稻硅同位素分馏模型水稻根、茎、叶和稻壳中硅的分布庐枞矿集区某点右旋擦痕特征董树文研究员在庐枞野外考察3.庐—枞矿集区深部结构与成矿:照亮矿集区深部,刻划第二找矿空间精细结构。董树文研究员团队在财政部科技专项和危机矿山找矿专项资助下,利用地震、重力、磁力、大地电磁、地质构造和年代学对庐—枞火山岩铁硫矿集区结构及成矿深层过程开展探索性实验研究,揭示了矿集区地壳精细结构,发现罗河铁矿之下地幔岩浆流体上涌通道及郯—庐断裂深切地幔,揭示不同深度构造层和界面的深度及罗河铁矿体的反射地震特征,获得地表、深部、壳/幔边界不同深度的结构影像,为成矿机理和环境提供了全新的深部诠释。庐枞矿集区立体探测实验在思维和技术路线上都具有集成性和创新性,对东部成矿作用机理研究和深部找矿勘探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庐—枞矿集区地质图庐—枞矿集区地震解释图4.江西赣州晚白垩世含胚胎骨骼恐龙蛋的发现:首次确定恐龙蛋与恐龙种属的亲缘联系。地质研究所季强研究员团队在科技部973课题资助下,在江西赣州晚白垩世南雄组红层中发现含胚胎骨骼恐龙蛋化石;通过对该恐龙蛋内胚胎骨骼的研究,提出它们处于不同发育阶段,但明显具有窃蛋龙类(Oviraptorosaurian)的特征;通过对胚胎骨骼的度量和对比及分支系统分析,确定它们属于广东河源发现的黄氏河源龙(Heyuanniahuangi)。相关研究深化了对窃蛋龙类分类的认识,揭示出Macroolithus yaotunensis恐龙蛋实际是窃蛋龙类所产的蛋。江西赣州发现的第一枚含胚胎骨骼的恐龙蛋化石江西赣州发现的第二枚含胚胎骨骼的恐龙蛋化石季强研究员(左一)在野外饶竹研究员等(右一)正在进行汶川水质国家标准生物胺的验证工作5.多目标地质调查中有机物分析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地质调查与地质科研有机物测试技术体系达到国际水准。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饶竹研究员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基于多年的研究基础和实际应用效果,采用新的样品处理技术和方法,建立了挥发性卤代烃和苯系物、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机物的系列分析方法,提高了测试灵敏度,培养了地质调查有机分析测试技术骨干队伍,对多目标地质调查、地下水污染调查等项目实施发挥了技术支撑作用。2008年参加国家标准《水质组胺等五种生物胺的测定》、《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液相色谱法》的起草和验证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研究人员采样多目标地质调查中有机物分析研究团队,饶竹研究员(左二)6.阿尔金山东段铁矿找矿新进展:又一处铁矿找矿实现重大突破。地质力学研究所陈柏林研究员团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新疆305项目)资助下,先后在阿尔金山东段新发现铁矿产地8处,厘定八八—4337高地及3121高地—白尖山—3081高地2条铁矿带,估算地表矿体铁金属量超过3000万吨,铁矿床规模达中型以上。八八—4337高地铁矿带长12km,地表最大矿体长580m,平均厚12.5m,平均品位49.6%。3121高地—白尖山—3081高地铁矿带长约21km,最大矿体长660m,平均厚15m,铁矿石品位约45%~50%。通过含矿建造、构造演化、成矿条件和矿化特征相关研究,提出铁矿成因类型主要为海相火山沉积—改造型,与镜铁山铁矿具有相似性,预示找矿的巨大潜力。专题组部分人员在4337高地追索铁矿带八八—4337高地铁矿带7.秦岭造山带主要疑难地层研究的新进展:“经典”的秦岭地层不再经典,随着一系列疑难地层的化石发现,秦岭地层时代序列得以重新厘定。王宗起研究员团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近年来在秦岭哑地层宽坪群发现奥陶纪化石,在耀岭河群、郧西群发现石炭纪化石,在三花石群、碧口群发现泥盆纪化石,在大巴山洞河群发现晚古生代化石,并获得可靠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将南秦岭志留系及相伴下古生界厘定为二叠纪末或三叠纪增生杂岩,否定传统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地层的认识,为秦岭造山带构造格架和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王宗起(左三)秦岭野外考察秦岭宽坪群奥陶纪化石秦岭碧口群泥盆纪化石8.我国南方陡山沱组八辐射对称后生动物化石的发现:晚新元古代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突破性成果。地质研究所尹崇玉研究员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在贵州江口陡山沱组地层中发现保存完整的早期后生动物化石——八臂仙母虫,确立陡山沱组存在埃迪卡拉型动物化石,表明我国庙河生物群与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动物群相当。在峡东震旦系标准剖面陡山沱组发现具刺疑源类、管状化石带和有饰天柱山藻,为我国晚新元古界地层与国际标准剖面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项目组成员尹崇玉(中)在湖北宜昌田家园子震旦系剖面灯影组(老虎嘴)考察贵州江口翁会发现的八辐射埃迪卡拉型动物化石八臂仙母虫的模式标本湖北宜昌三斗坪九龙湾剖面陡山沱组第二段以具刺疑源类Tianzhushania为特征的组合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第三段发现的以Tanarium为特征的具刺疑源类新组合张宗祜院士(左二)在野外现场介绍泥河湾地层划分标志刘海坤研究员(右三)带领科研人员进行野外填图与数据采集讨论9.华北地区第四纪标准地层研究:地学界高度关注的更新世“泥河湾层”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张宗祜院士、刘海坤研究员及科研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查明了泥河湾地区上新世以来沉积地层的岩性、岩相、生物组合及沉积环境等特征,厘定了下伏地层红色建造,恢复了岩相古地理,为该区古生物、古人类、古环境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确定阳原盆地东部南缘断裂位置,查明许家窑遗址一带地质结构与火山灰层的分布,为许家窑组底层单元的确定及其与泥河湾组的关系奠定了岩石地层基础。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10.岩溶峰丛山地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研究: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成效显著。岩溶地质研究所蒋忠诚研究员团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下,选择广西平果果化、马山弄拉、环江古周峰丛3个石漠化严重地区,通过开发岩溶泉、修建水柜、合理调蓄与利用岩溶水及综合治理,重建良好生态环境,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发展土壤保护和水—土匹配技术,合理选种植被及培植生态产业,发展火龙果等种植,引种牧草发展畜牧业,为石漠化治理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平果果化示范区火龙果成为新兴产业平果果化示范区火龙果成为新兴产业弄拉单个峰丛洼地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西成高铁是如何穿越秦岭隧道群的?
据报道,12月6日上午8时22分,开往成都东的D4251次动车从西安北站驶出,这标志着西安至成都高速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至此“千里蜀道一日还”不再是梦。报道称,西成高铁是首条穿越我国南北分界线秦岭山脉的高铁,是首条4G信号设备实现全覆盖的山区高铁,其穿越隧道群规模为全国之最,连续长大坡道为全国之最,从古蜀道的“难于上青天”到新蜀道的“从此不再难”,新老蜀道故事诉说着川人交通方式的沧桑巨变。相关人士称,西成高铁西成高铁在秦岭山脉中超过10公里的特长隧道就有7座,形成了长达126公里的长大隧道群,隧道群规模为全国之最,秦岭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分布五条深大断裂带,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建设难度大。广元市的西成高铁嘉陵江特大桥汇集了宝成铁路、老川陕公路、G5京昆高速公路和新建成的西成高铁,几种不同的出蜀交通方式在此交相辉映,堪称钢铁“巨无霸”的空中“走秀”。为中国高铁点赞!
京昆高速公路秦岭段有多少遂道?
三条隧道。秦岭隧道,中国铁路、公路穿越秦岭的经历有七次。而第五次就是京昆高速(西汉高速)公路秦岭隧道群;西汉高速公路秦岭隧道群,西汉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G5京昆高速,在陕西境内的一段,以隧道群形式穿越秦岭,其中秦岭一号隧道6144米、秦岭二号隧道6125米、秦岭三号隧道4930米。扩展资料秦岭一号隧道长6144米,曾是中国最长的铁路隧道,位于西(安)(安)康铁路青岔车站和营盘车站之间,由两座基本平行的单线隧道组成,两线间距为30米。西汉高速公路秦岭隧道群,西汉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G5京昆高速,在陕西境内的一段,以隧道群形式穿越秦岭,其中秦岭一号隧道6144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岭隧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岭一号隧道
秦岭在哪里
秦岭位于陕西省。东西长约1600多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不等。居甘、陕南部和豫西,并有小部分伸入 鄂西北,呈两端微向北翘的“一”字形。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山势西高东低。山脉北侧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南侧为低山丘陵红层盆地和江汉平原。 西起昆仑,中经陇南、陕南,东至鄂豫皖-大别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其范围包括岷山以北,陇南和陕南蜿蜒于洮河与渭河以南、汉江与嘉陵江支流—白龙江以北的地区,东到豫西的伏牛山、熊耳山。在方城、南阳一带山脉断陷,形成南襄隘道,在豫、鄂交界处为桐柏山,在豫、鄂、皖交界处为大别山,走向变为西北-东南,到皖南霍山、嘉山一带为丘陵,走向为东北-西南。广义的秦岭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秦岭以南属亚热带气候,自然条件为南方型,以北属暖温带气候,自然条件为北方型。秦岭南北的农业生产特点也有显著的差异。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把秦岭看作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扩展资料秦岭北坡是一条极大的断层,秦岭循着断层上升,而渭河谷地则循断层下降。站在西安一带平原上远望秦岭山脉,山岭自西向东排列十分整齐,崖陡壁峭,巍然突起,成为中国南北之间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而秦岭山脉到了河南省西部的南阳一带突然中断,再向东又出现于湖北、河南与安徽三省边界,这就是桐柏山和大别山。这些山地海拔仅1000—1500米左右,走向略呈西北—东南方向。到了湖北省的广济北面,走向略呈西南—东北向,山势更低,一般为海拔200—300米左右的低矮丘陵,如张八岭等。这些丘陵和桐柏山、大别山连起来构成了一条向南突出的弧形山脉,因为都在淮河以南,故总称为准阳山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岭
关于秦岭的介绍 秦岭的介绍
1、秦岭,分为狭义上的秦岭和广义上的秦岭。狭义上的秦岭,仅限于陕西省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东以灞河与丹江河谷为界,西止于嘉陵江。广义的秦岭,西起昆仑,中经陇南、陕南,东至鄂豫皖-大别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
2、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冬天,秦岭阻挡寒潮往南进入南方地区;夏天,阻挡湿润海风进入北方地区。
3、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境内。秦岭为陕西省内关中平原与陕南地区的界山。
关于秦岭终南山隧道
就是每条隧道是一个方向,来时走左线隧道,去时走右线隧道,这样车流互不干扰,不会发生迎头相撞的事故,大大降低事故几率。缺点就是工程浩大,秦岭终南山隧道长18020米,为世界第二,但世界第一的挪威来多尔隧道是双向单洞2车道隧道,终南山隧道为双线双洞,总长应该为36040米,大大超过来多尔隧道,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大公路隧道毫不过分!
河南一个偏僻的山村,为何发现了一个龙床,吓得专家直呼不可思议?
我觉得之所以会出现这么一张床,是因为这个农村是当时反清复明的人员的聚集地,也是一些明朝的亲王后代居住的地方。我们都知道在明朝末年甚至是说明朝灭亡之后,中国是处于一个非常混乱的状态,中国大陆上不仅有吴三桂这样的军阀,而且还有清军等,各种势力混杂在一起让当时的局势变得非常的难以捉摸。但是在这其中也有一股势力是非常的让人震惊的,这就是一股反清复明的势力。因为清朝人不是汉族,他们是满人,所以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打着反清复明的称号来反对清朝的统治。我觉得河南的这个山村就是反清复明的心腹之地,也有可能是当时领导核心居住的地方。因为只有明朝的皇帝才会用这样的龙床,并且根据村里人的姓氏和一些传说以及用品来看。这个地方毋庸置疑就是当时朱元璋的后代生存的一个隐居的村落。所以这个地方有着龙床也是人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皇帝的生活总归是有一些规格的,他的居住地不可能这么的朴素,有一张龙床和一些特定的摆饰,也是可以理解的。综上所述,我觉得这个地方有龙床并不是一件非常的新奇的事,因为当时有很多反清复明的势力,朱元璋的后代子孙中也有很多亲王是隐姓埋名的。如果他们拥有一些皇家的物品,我个人觉得并不是非常稀罕的事情。
河南的大学学生宿舍床尺寸是多少?
大部分都是一米二的床。详细内容:学生床就是在学校宿舍中使用的一类床的总称。按照样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上下铺床,另一种是学生公寓床。学生公寓床又分为“大学生公寓床”和“中学生宿舍床”。学生床学生床是在学校宿舍使用的床的总称,按照样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上下铺床,另一种是带功能组合的学生公寓床。上下铺床:比较普遍,由铁制床架和木质床板组成,上下两层,上铺有护栏,侧前边有爬梯,特点是节省空间,采购成本低。学生公寓床:是一种带功能组合的学生宿舍床,它一般由床、书柜、衣柜、书桌和梯架组成,由于是立体空间组合,不仅增加了床的功能,还节省了宿舍的空间,使宿舍整齐美观,便于学校管理。学生公寓床的功能组合形式比较丰富,按照学生群体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种:大学生公寓床、中学生宿舍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