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时间:2024-06-20 16:43:33编辑:奇事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如下: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而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历史实践表明,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从社会性质上看,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与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社会主义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此,要坚持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但发展生产力只是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还需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制度保证。在私有制下,生产力无论发展到多高程度,都会存在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这一基本原理,无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都需要坚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在所处历史阶段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赵紫阳作《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大会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各项改革任务。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资料: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从现实的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理论。

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1)我国已经进人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是:(1)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2)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3)当前时代的特点和国际环境,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


请教答案?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包括两层含义: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在我国的具体国情条件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背景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决定的。我们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落后的小生产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从5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到现在,经过四十多年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十三年,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们公认,“这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但也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什么单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 的阶段划分问题。1958年11月,在郑州会议上,他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术语。他在1959年11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又说过:“社会主 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 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由于毛泽东在五 十年代中期以后犯了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错误,他的这些有益的探索没有能够坚持和发 扬下去,因而也就没有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 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邓小平对社 会主义社会阶段划分理论的重要贡献。
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 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但是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 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这段话的重点不在于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要性、长 期性、不可逾越性,而是针对当时有人否认坚持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否认我国已经建立 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错误观点,侧重于强调我国社会现阶段的社会 主义性质。因而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2年9月党的第十二次 代表大会的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 面》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但 是,如同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现代经济,有了当代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及其先锋 队共产党,社会主义革命就有可能成功一样,在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我们就能 够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立起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里强调的重点同样不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要性、长期性和不可逾越性,而是针对有人认为物质文明不发 达,就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错误观点,强调在我国现阶段建设高度的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因而这时也尚未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6年9月28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道德是经济建设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概 念。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 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在共同富裕的目 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概 念,并且对这一阶段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比前两次作了更为详细的分析,已经接近于 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内涵 意义
一、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1、实事求是,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党的思想路线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基石。

对“实事求是”一语的理解,我们可以追逐到远古的汉朝、大唐和晚清时代。三个朝代一个共识:是一个形容治学态度非常严谨的学术名词。而对其语进行哲学论证并赋予新的科学含意的创立者,应当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那是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就首先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一概念:“共产党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1940年初,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著《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同志再次使用了这个概念。他深刻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唯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才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到1941~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困苦的时期,党中央在延安开展了整风运动,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许多文章及讲话,系统地论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同志具体分析了这事求是与主观主义的根本对立。他把“学风”定位于领导、干部和党员的思想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上,这就极大丰富了“实事求是”这个学术概念的内涵。毛泽东同志还给“实事求是”下了这样一个全新的科学定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 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通常讲的规律性;‘求’就是要求我们深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在这样飞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完善和提高,进而升华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当历史车轮滚到20世纪50年代的后期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党逐渐背离了实事求是这一条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唯心主义横行,形成上学业猖獗,中华民族陷和了深重的灾难,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使刚刚走向繁荣的祖国倒退了至少20年。

2、坚持真理,是党的一贯方针。“四人帮”被粉碎后,由于“两个凡是”的阻扰,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未得到完全恢复,使党的事业继续受损。1977年春,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公开指出坚持“两个凡是”是错误的,是不面对事实的。同年夏天,他在给党中央的信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次年即1978年5月,邓小平同志以其超凡的气魄,积极倡导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之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的中央工作会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题,做了专题报告,进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由于邓小平同志为“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导致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博得喝彩、赞成。至此,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才得以真正的恢复和发扬。党的工作重点才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迅速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工作历程看,邓小平同志已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及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邓小平同志还深刻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到了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时,邓小平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以具体化和进一步发展了。他明确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思想路线。”回顾改革开放20年来,各条战线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正是由于我们国家执行并且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正如邓小平同志经常强调:“过去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的那样,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按照总设计邓小平同志所制定的“三步走”的模式,奋勇前进。

二、抓紧建设,不搞争论。

邓小平同志在他的巨著《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写道:“不争论,是我的发明。”、“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邓小平同志的“不争论”思想充分体现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原则的以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战胜“左”的思想影响,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不争论”是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强大的思想武器。这里,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其一、“左”的思想影响是改革开放的主要思想障碍。邓小平同志在其第三卷中这样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清楚。”正是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便使“左”的思想有其产生和存在的温床,进一步就会对改革开放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惑。顽固坚持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解,这是“左”的思想的主要特征。“左”的思想就是毛泽东批评过的“本本主义”,他们一概无视这些理论的前提条件和中国社会的实际,盲目追求某一种“理想”的社会主义模式。时致改革开放已走过了20个春秋的今天,仍有人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指责我们以牺牲中国的文明为代价,引进了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污染物。这就严重的阻碍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同时,“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常常给人以越“左”越革命,求进步的感觉。邓小平还进一步阐明了“左”对经济建设及政权建设的危害。他指出:“现在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但归根结蒂的还是‘左’的东西。”“左”的东西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煽动性,所以要消除它的影响,难度也相当大,已经成为我们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思想障碍。邓小平同志在第三卷中还这样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从这里不难看出,只要“左”的不排除,那么全国上下,齐心放开手脚大干,全国推进改革开放就是一句空话。

其二、“不争论”是我们战胜“左”的思想的强大武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左”的思想有多种表现,主要表现就是对改革开放出现的新事物,总要问一个是姓“资”还是姓“社”,把原来属于社会主义的东西错误判定为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把原来没有姓“资”姓“社”,既可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为社会主义所用。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否定;把原来属于资本主义的东西,但在通过努力之后,可以转化为社会主义所用的东西又一概加以排斥。这种无谓的消极争论,只能贻误改革开放和干事业的时机。因此,邓小平同志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要做到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争论”与“左”的要争论的目标不同,前者是要在中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者是要在中国建立起不切实际的“理想”的社会主义。“不争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右”的思想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不争论”思想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它击中了“左”的思想的要害,是我们战胜“左”的思想和强大思想武器。

其三、“不争论”思想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坚持和贯彻了“不争论”思想,使党所制定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有了充分的理论根据。江泽东总书记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曾这样指出:“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这实质上就是告诉全党,要抛弃“资”、“社”、“公”、“私”四姓的抽象争论,把资本主义创造有用于我的文明成果加以充分利用。因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肯定,邓小平的“不争论”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而且对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都有借鉴的作用。

2、“不争论”思想的伟大含义。

其一、“不争论”并非一切问题都不争论。“不争论”是相对于“资”、“社”、“公”、“私”四姓而言的。一是指对改革开入的具体措施,经济发展的具体做法,不要陷入抽象的争论,以免贻误战机。二是对于已经确定了的党的方针、路线,不要争论,以免有碍贯彻执行。如果对过些问题坚持争论,就会就成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问题,更会导致“左”的思想泛滥。这是我们党所反对和不允许的。这里应当引起注意的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和斗争是长期的,甚至永远不会停止,除了全球大同,实现了共产主义社会。三是对于“真理越辨越明”不能否定,在学术问题上必须贯彻党的“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便在争论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澄清人们思想和行为上的混乱。

其二、“不争论”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同志所以高明、伟大,就是他及时告诫我们,不要因为搞抽象争论,耽误了我们大干社会主义,抢经济效益的时间。坚持“三个有利于”,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判断标准。在“三个有利于”中,发展生产力是核心;增强综合国力是关键;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归宿。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东西都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并大胆地吸收和利用,使其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其三、“不争论”就是要象邓小平同志指示的那样:“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今天的改革开放是前所未有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除了靠我们去试闯、去摸索,没有别的捷径。当然,这种探索应当是积极的、主动的,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抓紧时间,寻找一切可用的方法与手段,创造经济高效益的发展速度,否则,我们就会落后于发达国家更远。正象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的:“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探索必须胆大,不怕冒风险,以减少由于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又这样教导我们:“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不要象小脚女人那样,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闯。”、“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这意味着敢闯、敢冒险、敢干,是对改革开放负责的态度,是务实的精神。那种四平八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和行为是无益而有害的,会使我们错过良机,葬送改革开放的美好前程。当然,这种敢闯,要求是理智的,不是鲁莽行事,而是要看其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凡符合这标准的就要试要闯,不要怕犯错误,改革开放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要付出代价的。总之,改革开放进展顺利时,要更快求好,更上一层楼;当改革开放遇到困难时,更加需要保持闯的劲头,冒的精神。不闯不冒,我们可以不犯或少犯错误,但却贻误了极其珍贵的战机,必将铸成不可弥补的大错。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开放,实践检验真理的大讨论,导致我们的国家在20年间跨越了一个时代,腾飞了20年,方方面面结下硕果,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为什么在同样的土地上,人中增加了,自然资源稀缺了,中国会发生如此巨变,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向国强民富的光辉大道。

不是吗?曾有外国友人把我们这个拥有近13亿人口,生产力水平落后的东方大国,比作一艘超载的航船。邓小平同志是这巨轮的舵手,是他按动启航的电纽,推进睦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破除“两个凡是”;是他拨正航向,走向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又是他测定历史方位,将中国定位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是他抓改革开放、搞两手硬的建设,把中国这艘巨大的航船平稳、安全、胜利地驶向彼岸!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科学内涵: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基本特征:1、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3、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4、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5、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全国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6、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8、广大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9、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扩展资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1、社会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渡性的社会,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一个发展阶段,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2、阶级构成不同:新民主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剥削阶级——资产阶级,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不存在剥削阶级,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存在。3、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不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产阶级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参政,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战友。4、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不同: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人民民主专政是要镇压敌对阶级,保护国家完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民主专政则主要是对敌对分子、破坏分子的专政,主要任务也变为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5、经济构成不同:经济上虽然都是多种经济充分并存,但是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只是占主导地位,还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已经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其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了。6、生产社会化程度不同: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比较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比较高。参考资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百度百科

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有两层含义:第一,从社会性质上看,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不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二,从社会发展程度上看,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不仅生产力不发达,而且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不成熟。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不能超越初级阶段的实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要点: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概括为九个方面,这就是: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3.为什么说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要点: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就是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完善、不成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就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生产力达到比较发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达到比较完善和成熟的水平和程度。
实现这样的历史任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要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指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外部条件;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立足点和奋斗精神,“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要实现的总目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

5.如何正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
答案要点:
(1)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二是“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2)“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两个基本点”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要靠四项基本原则提供政治保证,靠改革开放提供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
(3)“两个基本点”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不断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答案要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上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7、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答案要点:

在我国实现现代化,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在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达到当今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的水平。
根据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邓小平深刻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战略方面的经验教训,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分“三步走”。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台阶式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0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1995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对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
2000年,在我国人口比1980年增长三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我国21世纪前五十年的奋斗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将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8、简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实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我国贫困落后的面貌将得到根本的改变,人民生活将明显改善,我们的国力将大为增强,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将进一步的前移。
(2)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证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正确的选择。它将向世界表明: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惟一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3)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将大大加快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到21世纪中叶,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必将极大的影响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9、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答案要点:十六大报告把本世纪头20年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就是说,经济总量必须走在世界前列,人均GDP必须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康生活的水平和质量,增加富裕起来的人口的比例,提高富裕程度。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更全面的小康社会。也就是说,不仅在经济指标方面提高人民的小康水平,而且在社会指标方面,在精神生活的充实方面,在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方面,提高人民的小康水平;不仅要使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的教育,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创造更多、更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且要使人民享有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也就是说,要消除局部贫困、少数贫困,在使贫困人口首先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进而使他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使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讲的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这样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可以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0、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答案要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1)经济建设与改革的目标。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基础,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3)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11、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答案要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目前我们达到的总体小康的水平,离人民的美好愿望仍有很大距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制度要充分发挥优越性,就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人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因此,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时代,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中共前书记赵紫阳在中共十三大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扩展资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这样才能同右的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划清界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困、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上一篇: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

下一篇:日本三毛别罴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