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文章怎么样写?
一方面,写调研报告的过程是一个更全面了解情况、更深入了解情况的过程。了解得不清楚、不全面,就无法用文字表达清楚。可以说,调查研究就是督促你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情况。另一方面,写调研报告过程,也是一个深入思考、缜密思考的过程。落成文字的东西,必须有出新的地方,必须有值得写的地方,必须有从材料到观点的严密的逻辑推理。这就督促你去想事,想问题,把问题研究透。少走弯路,少碰钉子,减少损失,提高工作效率、效能。
丰富确凿的材料一方面来自于实地考察,一方面来自于书报、杂志和互联网。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得间接资料似乎比较容易,难得的是深入实地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就需要眼睛向下,脚踏实地地到实践中认真调查,掌握大量的符合实际的第一手资料,这是写好调研报告的前提,必须下大功夫。
白色旅馆怎么样
开篇看起来不堪入目,整页整页的描写做爱的场景以及欲望,在火车上看的时候有点尴尬,前面的黄色已经给我很大的震撼。 但是更震撼的是往结局的过度,一个一个看似分开的章节慢慢链接起来,女主角的命运就这样从开头就被定下来。 精神分析或许还没能清楚分析出她的生命,她其实只是一个正常的女人,对性的压抑让她得了癔症,典型的癔症患者。 得癔症真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包括我自己,所以看书的时候心里发毛,这完全就是癔症患者指南。 结局带点黑色幽默,也很沉重。神秘主义笼罩全书,每个字都像符号一样可以被细心解开。 或许你和我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女主角那样的人。
穿越火线灵狐者小说
灵狐者是腾讯代理的网络游戏《穿越火线》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她们的所属国为瑞士,是一群女性雇佣兵,体型瘦弱,不易被击中。具有身手敏捷、思维灵活、反应迅速等特点。澄澈的双眸,利落的短发,婀娜的蛮腰,性感的身材,灵活的思维,敏捷的身手,她们的出现再次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她们几乎没有参与过任何演练,但却能把每个任务都完成得无可挑剔。她们就是销声匿迹很久的灵狐者。这个组织中的美女们善用各种武器,善于相互配合,但为了避免和劲敌猎狐者发生正面冲突,她们往往分散而行,几年一次在特定的时间才会集体的出现。猎狐者和其他外界组织必须对她们加以提防,传说她们在公元2010年会再次集体出现。比起我们的白领丽人夜玫瑰,野性俏皮成为了灵狐者的主打元素。性感俏皮的丝袜外加迷你裙的诱惑,众多玩家一定会爱上这个迷人的角色。服装选择方面,灵狐者继承了《穿越火线》所有女性角色的宠爱于一身,柔美的气质不失优雅,夜玫瑰也为之嫉妒起来;而性感的身姿不失俏皮,猎狐者也为之紧张起来;轻盈的步伐不失敏捷,疯狂宝贝也无法比及。我们都知道,夜玫瑰的高窕的身材可以使她们行动更为敏捷,跳跃更为轻盈,所以受到了广大火线玩家的喜爱。但是俏皮的灵狐者更善用各种武器,相互配合,她们体型更为小巧瘦弱,枪法更为准确无误。由于着装性感,所以很难被击中。游戏中的她们为了避免和劲敌猎狐者发生正面冲突,特立独行的她们有着隐秘而固定的集会活动时间。公元2010年,这个隐匿的组织开始行动。温柔的夜玫瑰曾经一度成为众玩家追捧的热点,她们的聪明与智慧也是颇为赞赏。但这可难不倒我们厉害的灵狐者,她们低调的行动往往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轻盈的步伐,超人一等的跳跃水平,不管是笨重的加特林机关枪,还是任意一款难以操作的枪支,只要在灵狐者手中,持枪上膛的姿势自然流利,武器都在可人儿手中也变得乖巧起来了呢。她们是一群特殊的团体,她们可以团结起来战胜一切不可阻挡的力量。她们可以抵挡任何组织的压力奋力前行,她们的出现促使了一轮新时尚的到来。灵狐者,行动开始!自从有了猎狐者的带动,《穿越火线》的女性角色是越战越勇了,她们不仅仅身影迷人,战斗实力也特别超群!现在更加妩媚的灵狐者也将在2010年火线突围版本与大家见面,她有着比疯狂宝贝更加妩媚的身姿,有着与猎狐者一样的勇敢,也有着夜玫瑰般纯净的心。
生化幽灵折磨灵狐者故事?
第一章 不明人士的虐待室我是xxx,一名曾经的平民。再一次生化危机爆发的时候被几名女佣兵当做挡箭牌,感染了,我昏了过去。醒来时我已经变成了一种从未出现过的生化,“僵尸王”,从此我在荒原上建设出虐待室,专门拷问那些女佣兵,“你是那个凶手吗?”这是我的口头禅。第2章 第一名受刑者“大人,我们抓到一名潜伏灵狐,作何处置?”一名小红向xxx汇报道。“送往1号看守室!”xxx一边下楼,一边这样说着。“这里是哪里?”灵狐醒来以后发现自己正被绑在铁十字架上,而身旁站着一名生化。“欢迎来到虐待室,灵狐小姐。”第3章 折磨“你们为什么要把我拐到这里来,该死的生化!”灵狐者怒吼道。“在回答那个问题之前,我想请问灵狐小姐你有没有将一名平民作为挡箭牌?”“怎么可能,我们为第三世界国家工作,不可能伤害平民……”她话还没有说完,一股电流从xxx手中冒出,直接刺向灵狐的下体,灵狐整个人都抽搐了,下体开始滴下鲜血。“你有没有!”xxx加大了电流,灵狐下体血流不止。“好,很好,不说是吧,送她去27号牢房。”第4章 27号牢房“这里是……什么地方?”灵狐躺在一片草地上,此时她一丝不挂,之前电出血的地方正有几只迅疾虫一样的生物正在舔食。“啊……啊啊……给我起开!”她一脚将虫子踢开,却发现流血的地方已经节脓,她想上个厕所,可是怎么也排不出来。“欢迎来到27号牢房,血液之间!灵狐小姐……”第5章 血液房间“你个色僵尸,我的衣服呢?”“不要着急,先看看你的身上多了什么东西吗?”灵狐看了看自己的身上,只见自己的大白兔上有一个绿色的怪虫正在咬食,急忙摘下来,可是大白兔已经流出来了鲜血。“好好享受吧!血液房间!”话音刚落,数只迅疾虫从草丛里跑了出来,灵狐者慌了,因为哪怕拿着武器也不会是虫群对手。“吼吼!”虫子扑了上来,灵狐者认为自己一定会变得血肉模糊,其实不然,这些迅疾虫分别扑向她的大白兔和下体,这种死不了,又很爽,又难受的感觉让灵狐根本起不来,终于,小便失禁,流了出来。一下子就把迅疾虫给吓跑了。“嗯哼……嗯哼……”灵狐大口喘气,只见自己的大白兔被咬的面目全非,为了防止感染只能自己将白兔扯下来。变成跟她最瞧不起的猎狐者一样的飞机场。“下面的怎么解决?”这是她心里的想法。第6章 食物问题“肚子好饿……”经过一番虐待之后,灵狐非常饥饿。但是拖着受伤的身体根本没法去觅食。“难道说只能吃这个了吗?”灵狐望着血肉模糊的大白兔这样想着,经过思想斗争还是决定吃了下去。一股由奶味,肉味,咸甜味的混合味道冲击着她的味觉,但是为了生存下去还是吃掉了。“报告大人,我们有抓到了一名保卫者的兰,作何处置?”“同样放进27号,让她们自相残杀一下感觉会让生化感觉更加快乐,嘻嘻嘻嘻嘻嘻!”第7章 自相残杀“该死,这个生化是有什么恶趣味,没有武器,只给我一双丝袜!”灵狐者穿着丝袜,在森林中摸索,却只找到一种有**效果的果实。“诶,那是什么?”灵狐站在一座山丘上往下看,只见一名穿着蓝色服装的东方女子正在手持匕首前进。“那是……守卫者!”猎狐者仿佛头上冒出来了火光。第8章 一血灵狐偷偷绕到兰的后面,将有麻醉效果的果实碾成粉末,涂在丝袜上。将丝袜套在了兰的口鼻处。“呜呜呜呜……”兰试图挣扎却身体无法动弹,被灵狐抢过衣服和匕首,装备到了灵狐身上。“你要干什么?”动弹不得兰躺在地上,问灵狐。“你猜。”灵狐用刀把兰身上的肉一点一点切下,之后是整块整块四肢和胸部,最后连脸都切下来了。“你不得好死!”兰这样怒吼道。“是吗?你先估计一下自己吧!”灵狐把肉用叶子包起来,先尝了一片脸皮。“生的,不好吃。”灵狐把肉收了起来,用刀在兰身上拉出一条道,把兰拖走了。“嘻嘻嘻嘻,看来她已经适应了,将激光蝎子放进去,让其他的昆虫涌进去,是时候爆发虫潮了。”第9章 虫潮灵狐回到了她的宿营地,把兰扔了下来,此时兰的麻醉效果已经过去,令人毛骨悚然的惨叫声充满了整个牢房。“该死的,安静点!”灵狐又一次往兰的嘴里撒入麻醉剂,让她停止尖叫。“该死的,你就不能消停会!”灵狐一边说着,一边把兰的大肠小肠从下体中抽了出来,现在兰已经非常虚弱,大概2,3个小时就会死去。与此同时,几只迅疾虫闻着血味过来了,都被灵狐杀死作为了肉食。“吼吼!”林子里传来了不明猛兽的吼叫声,越来越多的虫族冲了出来。“现在就到你发挥作用的时候了!”灵狐将兰扔了出去,兰瞬间变被分尸干净,而灵狐也拼命往前跑,数只蜻蜓在天空之上向她喷射毒液,在灵狐洁白的皮肤上留下来数个酸痕。“前面有房子,快进里头避一避!”她一边这么想,一边往里头冲……第10章,特别篇:疯狂宝贝的制作“这里是哪里?”一个穿着洁白护士服的黑发女子睁开了眼,只见数只小红正在包围着她。“你醒了,欢迎来到生化虐待室,护士小姐。”“你想干什么?护士是受双方保护的!”护士颤抖的说。“嘻嘻嘻嘻,很快你就不是保护对象了……你们可以上了!”话音刚落,数只小红伸出了他们的咸猪手,在白兔,菊花,下体上插来插去,摸来摸去。然后一根绿色药剂被植入到护士体内,护士发出了惨叫,小便失禁,然后随着惨叫,身体逐渐变了黑色,眼睛变成蓝色,最终变成了疯狂宝贝。“果然人类的惨叫是最好的交响曲。”xxx这么说。
有什么好的文学小说?
钱钟书《围城》、王朔《浮出海面》、王小波《未来世界》、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贾平凹《废都》,具体解释如下:1、《围城》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钱钟书的《围城》,陆续看了好几遍,少年时代看只觉得搞笑。后来再看,非常不喜欢钱的掉书袋和优越感,再到今年读,只觉得头发麻,满心无奈。2、《浮出海面》《浮出海面》是王朔和沈旭佳合作写的中篇小说,这是王朔所有小说里写得最吃力也是最满意的,通篇写的是他们的感情生活。王朔是典型的北京顽主,嘴皮子那个快,痞子气浓稠至极。《浮出海面》是王朔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王朔对待爱情,其实是很传统很认真的,和他的言行一点也不一样,可能是爱情反应真实人格。3、《未来世界》王小波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王小波的《未来世界》基调是沉重的,沉重得没有声音,便用部分诙谐的内容穿插使整个故事进行下去。《未来世界》小说在人物设置上非常有趣,小说揭示了我们民族历史记忆中那段乌托邦实践荒谬的生存体验。4、《红玫瑰与白玫瑰》《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诸多作品中一部广为流传的中篇小说。张爱玲的一生充满奇异而不协调的内容,虽然身出名门, 早年的生活环境却极端的阴冷和恶劣。孤僻寡情、与世隔绝、我行我素是她的个性。张爱玲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普通人隐秘的心理与情结,揭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下男权社会中女性难以摆脱的悲剧人生。5、《废都》《废都》是作家贾平凹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由于大量的性描写在国内遭禁16年,却在外国赢得声誉。小说还较多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是该小说值得注意的一个艺术特点。《废都》小说核心人物庄之蝶,在他身上可能影印了作者的痕迹,他集合了现代都市生活赋予一个名人复杂多面的特征。
好看的架空历史小说排行榜
1、《赘婿》本书主要讲述了主角从现代金融界巨头的身份回到了古代,进入一个商贾之家最没地位的赘婿身体后,涉及到一系列家国天下事的故事。2、《回到明朝当王爷》该小说讲述了一个乌龙九世善人郑少鹏因为阴差阳错回到了大明正德年间后发生的故事,那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东厂、西厂、内厂、外廷、锦衣卫之间的纷争;代天巡狩清除贪官的故事;剿倭寇、驱鞑靼、灭都掌蛮、大战佛郎机;开海禁、移民西伯利亚。3、《国士无双》《国士无双》一本在17K小说网上连载的历史架空类小说,作者是骁骑校。作品讲述了一个英雄与枭雄,狗贼与奸贼的疯狂世界。那是一段遗忘的历史,也是一段凝结的追忆。4、《一代军师》《一代军师》又由城市漫画改编成漫画。这部正在创作中的作品是根据起点中文网上突破千万点击的同名小说《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改编而成。5、《唐砖》《唐砖》是连载于起点中文网的网络小说,作者是孑与2,现已完结。作品简介:梦回长安,鲜血浸染了玄武门,太极宫的深处只有数不尽的悲哀,民为水,君为舟,的朗朗之音犹在长安大地回绕,异族的铁蹄却再一次踏破了玉门关,此恨何及?
请问 名人学者是怎么样评价《四大名著》的
近来有少数人发表文章,对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提出疑义,认为它们不是精华而是糟粕。
在一些较有影响的网站上,90%以上的读者抨击质疑以上看法,有的学者也站出来反驳。
这里,本报特邀请著名作家王蒙和李国文,文献学家、南开大学前图书馆馆长来新夏,明清小说史专家、南开大学教授陈洪来谈谈这个问题。
特邀嘉宾:
明清小说史专家、南开大学教授 陈洪
文献学家、南开大学前图书馆馆长 来新夏
著名作家 李国文
著名作家 王蒙
不能持非此即彼的绝对化态度
记者:有一种观点说,随着今天社会文化的高度进步,应该用现代的眼光和意识来重新评价经典古籍。从这个基点出发,您认为应该怎样评价四大名著?
王蒙 是伟大精华果实,但也含有糟粕。而且不仅中国的四大名著,外国的一些名著也一样。
李国文:记得英国人有一种说法,他们宁可失去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这种引以为傲的心情,是一种民族的自尊,也是一种对于本民族这份丰厚文化遗产的自豪。我对于老祖宗留下来用白话文写成的四大名著,还包括不在其列的《金瓶梅》、《儒林外史》、《三言》、《二拍》等不朽作品,从来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能与今天联系起来的主脉。“五四”以后,文言文终结而出现的白话文,追本溯源,是延续着这条主脉发扬光大的。
来新夏:我认为对经典名著的看法,也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对这一问题不能持非此即彼的绝对化态度。
历史上对四大名著的论争
记者:听说历史上就有贬低四大名著的,请介绍一下当时争论的情况。
王蒙 不仅有贬低的,而且有禁止的,四大名著都曾是禁书。就在《红楼梦》上,薛宝钗也给林黛玉讲过不可读《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的杂书的道理。
陈洪:细考究其过程,四本书得享大名,一半是“捧”出来的,一半是骂出来的,《水浒》、《红楼》尤甚。
明中叶田汝成是“骂派”的早期代表,其《西湖游览志余》讲:“(罗贯中)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等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然变诈百端,坏人心术。”这种观点在其后的百余年间流传很广,在《续文献通考》、《东西两晋演义序》等不少著述中一遍遍地重复着。清乾隆十八年、十九年连续下旨查禁《水浒传》,称:“《水浒传》以凶猛为好汉,以悖逆为奇能,跳梁漏网,惩创蔑如。实为教诱犯法之书也。”《三国演义》也曾遭出自名家的严厉批判。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小说空前重视起来,甚至把救亡图强的希望寄托到小说身上。于是有了对旧小说空前高的评价,如称“《水浒》一书纯是社会主义”、“倡民主、民权”云云。但同时也有了完全相反的论调,把民孱国弱的责任归结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身上,而其调门最高的是梁启超的小说“有毒”论。
“通俗文学”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
记者:在封建社会,小说作为俗文学的一种,是不能登上诗词歌赋大雅之堂的。然而今天的小说,已经成为称雄文坛的第一体裁,“通俗文学”为什么能发展得这么好?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
王蒙 恰恰因为它们不仅是某种思想某种意识形态的载体,而且是对于生活、对于人、对于情感的生动描绘。当然也有只要载体的三流文人,只知道是载体的二流批评家。其实我也早写过《三国演义与前现代》的批评文字,但我并不因为《三国演义》的英雄观与当代的观点大相径庭而抹杀这部小说。不准谈糟粕,有点傻。发现了一点糟粕就否定,有点浑折腾。
陈洪:小说在文学四体中后来居上,原因很多,不只是雅俗孰胜孰败的问题。比起雅俗因素,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西学东渐,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学观念和文艺批评的标准;另一个原因是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使人们感受生活的方式和对于文学活动的心理需求发生了变化,古典诗文之类的创作方式和审美趣味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便自然被挤到了边缘的位置。
古代的小说不能简单地称之为“通俗文学”,如《红楼梦》其实是雅俗文学结合部的作品,其内涵更多的是雅文学的结晶。今天的小说就更不能笼统称为通俗文学了。至于四部(其实更多)古典小说被经典化,与俗文学、雅文学的消长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扬弃中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记者:当前为什么会有人质疑四大名著?
王蒙 首先是为了炒作吧,也迎合那种走火入魔的民族虚无主义。但这丝毫无损于四大名著。读者对各种议论也应该逐渐善于应对。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现象,我们的读者肯定会变得更成熟,更善于选择。
李国文:我想,作为读者,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质疑,未为不可。但无端的否定一切,这就是唐人杜甫那首诗所指:“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所批判的对象了。老实说,古典名著都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在深厚的文学积累上,精心创作出来的不朽之作,数百年来的显赫存在,直到今天仍长盛不衰的事实,也不是随便几个人菲薄几句,就能轻易否定掉的。其实,有这份刨祖坟的勇气和力气,还不如下工夫写出超过老祖宗的作品,才是正经。
来新夏:我认为当前出现质疑四大名著的原因,主要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和所谓“全球化”思潮在作怪,也就是否定历史文化存在的必要。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上世纪30年代曾有人提出过“西洋文化就是世界文化”,要求“全盘西化”。这是要削中国之足适西方之履的错误想法。近年来似乎有那么一些人以“全球化”的牌子,在否认和排斥民族意识,我不赞成这种做法。
陈洪:我们反对用一些过分的话语来炒作严肃的话题,并不意味着反对重新阐释经典古籍,相反,站在新的高度剖析文化遗产是学术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新文化之必须。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扬弃中传承、发展的。承载文化精神的文本,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被不断诠释、不断批判。而这种诠释与批判,往往激活了经典文本的深层蕴含,使其具有了新的认识和审美价值。重要的是应该做好引导工作。(
如何理解张爱玲作品走红文坛的原因
因为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如《倾城之恋》中的开头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了。”“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以及呼应开头的胡琴声又响起。战争的混乱使白流苏认识到人的生命在大动荡中微不足道,所有关于爱情的实验到头来都经不过乱世的冲击,白流苏范柳原不过的婚姻,不过是两个战乱中的人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难以把握的结局。这一切实际上都反应了一种个人情绪:大限来临的惶恐和个人的迷失。 再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小说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还没完——完不了。”
张爱玲简介:
1961年,夏志清在其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影响深远,尤其对张爱玲倍加推崇。张爱玲一直被认为是通俗小说家,在批评家眼里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说史中给予张爱玲的篇幅比鲁迅的还要多上一倍,他甚至认为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凤凰网)
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
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
张爱玲为什么说“出名要趁早”
原句: 啊,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个人认为后面已经是解释了,以下是一篇叫子尤对这句话的见解,满意望采纳
张爱玲为什么说“出名要趁早”?
子尤
2005年12月25日
如果可怜的张爱玲地下有知,知道自己一不小心说出的一句:“出名要趁早啊!”被世人牢牢记住、狠狠记住,并将它与张本人早年辉煌,晚境凄凉连在一起,下出荒谬的定义,她肯定又要叹口气,多写出几段荒凉的文字。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又知道说这话的是张爱玲,但是未必知道出自哪篇文章?它的前言后语是什么?那篇文章的题目难道是叫《谁的青春有我狂》?她是不是说20世纪出生的天才作家有两个人?当然不是,不是。其实看看她的文章,就知道她是个文笔很谨慎的人,语言也很客气。到她五十多岁时写的一篇《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她还得在文章一开头写:这题目看了吓人一跳,需要赶紧声明,“小意见”并不是自谦的“人微言轻”的话,而实在是极微不足道的……”足见张爱玲的谨慎。
那么她是什么时候一不小心说了句让世人记了半个多世纪而且看来还得要接着记下去的话呢?人们经常会在写文章时引用她这句话,比如一位大人写了一篇希望韩寒清醒的文章,一开头就说:记得张爱玲在什么地方说过这样一句话:“出名要趁早啊。”反正是把她的话当反面教材,我想基本上所有引用这句话的人,都是把它当作反面教材的。虽然这位大人一开始就说了记得二字,唉!可他其实不记得,他忘了,很多人都忘了。如果他知道张爱玲是在哪儿说的,他就不会这样“瞎”引用了。
张爱玲是在《传奇》再版的时候写到的这句话,她“得意忘形”了一下,显示了小女孩的本色,透露了些自己的小心思,小心声。请看:“以前我一直这样想着:等我书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个报摊上去看看……我要问报贩,装出不相干的样子:‘销路还好吗?——太贵了,这么贵,真还有人买吗?’”紧接着,张爱玲写道:“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接着她还写到自己以前在校刊发表文章时,会发疯似地一遍遍看,而现在就没那么兴奋了。
其实从这儿,我认为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她更多的是在说一种心境,情境,而非名誉鲜花等声名带来的好处。从接下来的段落也能看出,她是在感慨荒凉凄凉,升华浮华,事过境迁。如果通观全部,大概就没有单看一句的刺耳了,不然,感觉就跟张在鼓动青少年学她一起早出名似的。所以可见,张爱玲实在是被冤枉了。
无独有偶,也不知道是装糊涂还是真糊涂没看懂,一位读者也曾在张爱玲一篇显而易见的文章里读出了没有的意思。张爱玲曾写过一篇文章叫《打人》,她这样写:“在外滩看见一个警察打人,没有缘故,只是一时兴起……我向来很少有正义感。我不愿意看见什么,就有本事看不见。然而这一回,我忍不住屡屡回过头去望,气塞胸膛,打一下,就觉得我的心收缩一下。打完之后,警察朝这边踱了过来,我恶狠狠盯住他看……大概因为我的思想没受过训练之故,这时候我并不想起阶级革命,一气之下,只想去做官,或是做主席夫人,可以走上前给那警察两个耳刮子。”
她写得多好呀!其实从这儿,再明白不过张的心理,可在胡兰成的记录中,我们看到他的一次经历:“还有南京的一位教育部长向我说:‘张小姐于西洋文学有这样深的修养,年纪轻轻可真是难得。但她想做主席夫人,可真是不好说了!’我对之又气恼又好笑……因为爱玲根本没有去想革命神圣。”胡在做了一番解释后,也写:“如此明白,怎会不懂?”是呀!有很多明白时,但就是有人要不懂!
张爱玲的文章就这样遭到了“二度解读”,她并没有因此“解毒”,而是越发“中毒”,她的话被人“津津乐道”了半个多世纪而未绝。那么是不是只有她是这样惨遭“二度塑造”呢?我想不是。人们可以有这样的眼光这样的心态去解读一个作者,就可以去找另一个,我,就被误解过。我被塑造成了“青春狂人”,冤死我了!
我活了十五年,在性格上从来就没有跟“狂”沾过边,当我开始辩解的时候,大人们又都露出理解和宽容的神色,说:“现在的年轻人都这样,我们理解。”他们还会说:“就是应该狂!狂有什么不好呢?”接着他们对“现在的年轻人”直接的表达和自信的心理做了一番探究,然后开始赞美狂狷的青春,就算把“我是狂人,现在的青少年都这样”这个事给定下来了。
其实我是显而易见的狂妄自大吗?不是,其实归根结底,我“狂”的证据有二:一是我出了一本书,书名叫《谁的青春有我狂》;二是我说了一句话,而且还把张爱玲拉来,说我们俩是20世纪惟一的两个文学天才。
关于第一个证据,首先我的这个“狂”是奔放,自由的意思,也可以解释成谁的青春有我自由快乐。而且我这个“狂”是在形容青春,而不是在形容我,如果书名起成《谁有我狂》,那我也认了,可书名是《谁的青春有我狂》,所以看到这个书名的人显然理解错了。一个七个字的书名,其实大家只看到了最后两个字,就是:《我狂》。
证据二我都不太想解释了,因为我解释累了,这个古怪想法一时半会儿可能读者们还不能理解。我把张爱玲拉来和我放在一块儿还真对了,因为我们写的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都被单抽出来作为了另一个意思。也许过了许多年,会有人写了一篇文章,开篇便说:曾有一个小病孩觉得自己是天才,还说他和张爱玲是20世纪写作最好的人,年轻人们呀,你们千万不要学他呀!做人要谨慎!
可怜我说这话的年龄比张爱玲说那话的年龄要整整小十岁,她是1944年24岁时说的,我是14岁时说的。事过境迁,爱看热闹爱讨论的人倒是依旧不少。我现在要喊的不是“出名趁早”,而是“出名要当心呀!”当心那些目光!
我要问,你们知道我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蹦”出来的吗?很多人都是在我的书的勒口位置看到它的。所以我敢说,所有说我“狂妄”的人都没有看过我的书,因为我的人和我的文都和“狂”没有关系。这句话源自我的一篇文章《论天才及其他》,那是一篇表达我对天才、才子等称呼的见解的文章,而且我从小到大的写作是自娱自乐,是面对自己的,从来没有发表过文章,出版更是后来的事情了,所以我的这篇文章是很随意和自我的,只是因为当时有很多想法,就一股脑倾泻而出了。文中表达了我觉得谁是天才,并给天才下了三条定义,还有我对才子是什么的看法,人们可能会觉得天才是最高等的,才子要次之,其实在我这里我就不是这么想的。《三联生活周刊》里写子尤为了证明他和张爱玲是天才所以下了天才的三条定义。这个逻辑就和我的正好相反了,我是因为先下了天才的三条定义最后一看我和张爱玲是惟一比较符合的才说的那句话。司马南采访我的时候,我说:“不是因为我觉得张爱玲和我最厉害所以我才说我们俩是天才。”司马南奇怪地问:“不是吗?”原来他就会这样以为,我相信肯定很多人都因此才觉得我狂,那是因为我的“天才”和他们的“天才”不是一码事。人们不看我的定义,只看我的结果,然后自己为之再下一个定义,这叫什么事情!再说,即使说夸自己,我就不信人们背地里就不夸奖自己,更何况我不是在夸自己。
虽然是可以解释清楚的,但我估计我这个“青春狂人”的帽子是摘不掉了。说到狂,人们自然又会想起李敖,李敖最有名的话人们又能轻松背出了,这就等于是他的名片,写这篇文章可以想起那么多人的名片,如雨后春笋般,我真佩服人们的想象力。那我现在就来背一下吧:“五十年来五百年内,写白话文前三名的人,是李敖,李敖,李敖。”其实这只是前半句,李敖的后半句是:“那些嘴巴上骂我吹牛的人,也在心里为我供奉了牌位。”也就是无论怎样,即使是装作对他“不屑一顾”,李敖来大陆,那些人肯定也是全程跟踪,因为无法忽视他。不过更多的人还是比较关注这个前半句,可能是因为看到这儿已经快心脏病发作了,没力气往后看了。
我又想问了,你们能说出这句话是在李敖写什么的时候出现的吗?难道是他每天都对着众人说一遍吗?非也。这是李敖出监狱后复出文坛再版《胡适评传》时写的广告词,首先我觉得李敖要真觉得自己的文笔好而且他的文笔确实是很好的话,无所谓。其次,这是广告词。每天有那么多广告,广告里的人拿着被广告的产品,笑嘻嘻地说:“一吃就灵!见效真快!”是不是每个人就真的“一吃就灵”了?你们有没有去追究?李敖来大陆演讲,曾有人质问他这句话,我就感叹是没办法跟对方解释清楚的。
以上这几位都成了“一句话作家”,这一句话无辜地变成了他们的身份,很多人只看这句话不看他们的书,就可以因此评论他们,为他们“定性”。是什么力量使这一句话可以“传遍”,让人们记住?后来我写了一篇《天才害死我》,开篇是这样:
“我要说,天才害死我!
我的形象在报刊上出现以后,我发现自己有许多身份,我不叫子尤,而是那为妞妞‘心痛心痛再心痛’的轮椅少年,出了书后,又成了‘90后’狂狷少年,第一次看见斗大的标题出现在《北京青年报》上,被狂狷一词吓住了,以为是一个人特别爱捐献器官,达到狂捐的地步。这篇文章很精彩,而它那显眼的题目开了‘狂’之先河,从此这先河河水滔滔,一泻而下,将我淹得好惨好惨。”
我的书出版以后,人们却只对我的两件事情感兴趣,那就是我的病和我的狂,没有人搞清楚过我的病,虽然我的肿瘤已经从身体取出来一年半了,他们还以为肿瘤在时刻威胁着我,宣传时也在着重宣传我的癌症,其实现在影响我的是我的血液问题,也是很危险的,但他们看来一时是不会搞懂了。记者每当来看我时眼神里露出绝望和悲悯的神色,面部表情比我痛苦多了,跟他们长了个致命肿瘤似的。
所以我不禁苦笑不得地感叹:
“这之后的所有报道都会把我的两句话放在上头,无一例外,一个就是我是20世纪惟一的男天才,一个就是我自己总结的从一到十的生病历程,再配上大标题:谁的青春有我狂!又写我多狂,又写我多惨。可是我写书不是光写了题目和一句话呀!
有些记者刚刚看了封面和勒口,就开始用文字塑造‘狂人子尤’。
使人会想象出这样一个情景,我整天想着自己多厉害,突然有一天躺在病床上就怒吼出一句:‘我是天才!’”
所以这真是一件很遗憾又很荒唐的事情,有些媒体有一种妖魔化人的“爱好”,就是他们所塑造的“病狂子尤”我认为在现实中根本是不存在的,不仅我不是,我认为也没人能做到他那样。所以我经常看完一篇报道后笑着说:“这小孩挺有意思!”记者们只有用我一些被“夸张”了的行为语言来吸引读者,我本来是因为出书上的报纸,最终我写了什么书不重要了,我变成了一个身残志坚的英雄,一个新闻事件。这使我想起陈丹青在接受采访时遗憾地表示,没有记者关心他为什么辞职,只是就一个人辞职了这件事使劲炒作,最后愣搞成了一个娱乐事件。
同样的事情还在我身上出现过,那就是李敖来看我。我想,很多人恐怕还没搞明白李敖为什么全北京全上海全香港那么多“癌症病童”,他偏去看我。是因为我给他写了一封信。但没有人去关注那封信,只在炒“老少狂人会面”。如果没有我那封信,怎么会打动李敖在百忙中抽身来看我呢?即使记者们提我那封信,也只是说我在信里说自己一家子人都比他的字好,好像气得李敖来比字来了。我们俩在病房里一唱一和跟俩说相声的一样。我感觉媒体已经把我们俩塑造成“怪物”了,因为看看报道里写的我们俩说的话已经不像人话了。也有原因是因为除了凤凰台的跟踪媒体,其他媒体都被拦在了医院外,所以很多报道都是一个学一个,最终把一件事情说得跟真的似的了。
大部分对我的报道都很像,尤其是开篇对我的介绍,如:
"李敖与15岁少年吴子尤见面小狂人不认同‘探望病童’说法"
“‘在我这个年龄,我已经超过你了,因为我得的病比你多。’昨天,在北京大学医院,面对来访的李敖,身患癌症的15岁少年吴子尤这样说。”
“吴子尤,15岁,恶性肿瘤患者。他说:‘20世纪出生的天才作家里,女的只有一个,张爱玲;男的就是我,子尤。’他的书叫做《谁的青春有我狂》。”
瞧,一开始就叫我“小狂人”,我听了都觉得难受。我就不信有人敢一见一个老人,就特严肃地说:“在我这个年龄,我已经超过你了,因为我得的病比你多。”我觉得二傻子可能会,但我至少不会。我说过类似的话,但我是笑着用打趣的方式说的,但显然看报道的人看不见这种“笑话”。似乎大家都非常认真地在制造一个“疯狂”的场面。上面报道的第二段就是我的疯狂名片,还有些时候会有记者写一句:“子尤五岁开始说相声,六岁开始看卓别林电影,七岁开始试文笔,八岁转向写作,小说、散文、现代诗、古体诗、杂文,无一不涉。”这不是哪位高明的记者认真总结的,这是从我小学的作文里抄的,虽然可以引用我的话,但想到众多媒体都在认真地用一个小学生的作文来介绍一位“狂狷”的十五岁“少年作家”,那种情景我还是有些想笑。
基本记者们写的病房里的对话都差不多。我现在看到一本《快意还乡,李敖神州文化之旅》,按说凤凰台自己作的书应该准确一些,但还是有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段落。最搞笑的就是写:“子尤带一假发套,面色苍白。”虽然接下来就是他们用的我写的《李敖看我,我看李敖》,而在那篇文章里我已经写到我的头发是从秃头直接长出来的未加修剪的黑卷亮头发。恐怕他们是不敢相信所谓病人仍有如此旺盛生命力吧!至于面色苍白,读者们都会看到在同一页上有一张有着我黑黝黝红扑扑的脸的照片,而且李敖在我边上要显得比我面色苍白多了。这就是所谓的健康人对于“病人”的想象。
接下来的对话如:“李笑道:‘那武大郎岂不最容易了?’”这些话被很多媒体照搬,但我就不信现实中有谁说话还用“岂不”。
可惜,就在这样沸沸扬扬的“老少狂人”会面中,我的信却没有人会去认真看并感受,并反思。我在那封信里向李敖倾诉:
“您在残存记忆里,认为北京的中学生不像台湾这样呆板、肤浅、缺乏常识与性灵,教育也比台湾好,但现在我要对您说,我们的学校生活是恐怖的,可怕的,我所指的恐怖、可怕,更多是说,学校将我们的思维禁锢,塑造成一个个听话、认真的考试机器。”
向他说:
“老师呢,当然负责任的居多,但不会在课外带我们念古文,念无聊的课文倒是很多。这样日复一日学习课文的结果是,同学们忘了什么是优秀的文章,也不会写优秀的文章。您在电视里,遇到自己写的好文章,会一而再,再二三地念给观众,那是真诚地欣赏呀!”“考试作文培训出来的,都是冷冰冰的字句与冷冰冰的人,没有感情,没有感情!这是多么可怕呀!”这段话被记者引用时还将两个“没有感情”删成了一个,他恐怕以为这是笔误。
我继续写道:
“其实冲击力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写作不就是为了震撼人心吗?可平时,考官们要的不是有冲击力的挥洒文章,而是老老实实、服服帖帖的文章,那样的文章有满分。”
我向他感叹:
“但我们这一代是没有选择余地的,我们的世界尽在学校手中,老师手中,家长手中,分数手中。”
我又跟他说:
“李敖爷爷,我想,您大概该安心歇下来写一些作品了,写一些传世之作,您的身影已经是历史长河中的丰碑,您的作品呢?既然国民党是那样丑陋不堪,您也不必将一辈子花在上头,那样岂不是太亏了?”
可让人惊奇的是这封信登在网上时这段竟被删掉了!
最终我写:
“时光如梭,您那传统而又现代,东方而又西方的身影在我这一代恐怕是找不着了。我们看不见值得尊敬的饱学之士,固然那些饱学之士仍能被您挑出弱点,但他们至少饱学,而我们不饱,我们很饿,我们只能崇拜唱歌的,熟练记忆着满是语病的歌词。”“之所以将想到的都告诉您,是因为我信任您,您是一个有亲切感的英雄。我相信,喜欢孩子并愿意与之交流的大人,是真正聪明的人,希望您也是这样的人。”
只可惜,人们看不见这些话语,只能记得有一对老少狂人,一个称赞自己的文笔,一个说自己是天才。
由此,我遗憾又遗憾(希望别给当语病删成一个遗憾)。因为如今这种断章取义,对最重要的东西反而视如不见的情况太多了,肤浅浮躁的虫子在每个人的身上爬着,让人们只能看到一个看似华丽精彩的表皮。李敖在接受采访时曾说:“用‘狂人’称呼我的人都是没有文化水平的。”那么,没有“文化水平”的人们,你们渴望看透表皮背后的本质吗?
由张爱玲的一句话跨越了半个世纪,直说到自己,只是因为许多人都经历过被肤浅的眼睛“解肢”又重新“拼凑”“编造”。现在,就让我在用一句张爱玲的名言吧!张爱玲曾经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这话可是真的,且意思没有误解)那么对于这些肤浅浮躁却又看似高尚的目光,我只有这样形容,你们是一堆虱子,外面披了华美的袍。
[柳红记]一读、二读、三读,终究是:写得好啊!这个一边感受、一边思想、一边表达的子尤,我亲爱的孩子。子尤生前,想发表这篇文章,没成。他的文章往往写得很长,又不爱削足适履。他有眼光,深刻,揭露、分析起问题,是掰开来,揉碎了,小幽默一个接一个,尽在谈笑间,举重若轻。虽然是长文,总读得人兴趣盎然。文如其人,人有趣,文亦有趣。
子尤得到过赞扬,当然最多的赞扬是在他走后;生前,他尝过被误读、冤枉、挨骂的滋味,虽然他的时间不多,还是留下了一些耐人寻味、铿锵有力的思想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