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瑞海

时间:2024-06-17 14:48:36编辑:奇事君

听爷爷奶奶讲解放战争的故事

小时候,听到的最多的故事,就是爷爷奶奶给我讲的解放战争时期的事儿,虽然这些故事我听的耳朵都磨出了茧子,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使我最受启发的,还是这些我都“听烦了的故事”。

“解放前的国家特别落后,到处都穷,还总是受敌人欺负。在战争时期,人们一听到敌机来了的时候,就都往防空洞里跑,吓得在防空洞里躲半天都不敢出来,待到没有了飞机声,才敢出来。整天提心吊胆,就怕敌人来“找事儿”,弄得大家整天神经紧张。小鬼子还经常到处抢东西,那些看上去像有钱人家的就被抢了不止一次,有的还把人打死了,就这样,大家出门都得小心翼翼。那日子简直没法过。”奶奶总是一边叹气,一边说。而爷爷呢,则经常给我讲解放军。

“敌人总来欺负我们,我们总不能挨着吧,所以,解放军们出面了。这些解放军可都是国家的栋梁,他们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在战场上坚强、勇敢地与敌人殊死搏斗。在炎热的夏天,解放军们要执行任务,趴在草垛里,草垛里有好多虫子,解放军们就要忍受着蚊虫叮咬,一动不动的趴在里面,生怕暴露;还有的解放军,在战场上,跟敌人打急眼了,打得肠子都打出来了,也顾不上,继续打……那真是国家的好儿女,国家的骄傲啊!”每提到这,爷爷的脸上就会流露出笑容,但同时,也有一丝难过。”我总会想:爷爷应该是在为那些既然方军叔叔感到惋惜吧。

讲的最多的,还是敌人投降,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的事儿。“小鬼子投降后,大伙儿心里都想,这苦日子可熬到头了,那高兴劲儿别提了!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全国上下没有一个人不开心、不高兴,个个都比过年还开心,那种心情简直无法形容……”他们总是这样说,而且,每说到这里,必定会笑,甚至都能开心好一阵子。

如今生活与以前的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但是,我认为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些解放军,是他们为他们的子孙后代打拼出了一片天地,是他们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们平常的点点滴滴都是他们留给我们的.他们是伟大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那么好的生活。现在的生活好了,各方面条件也高了,我们更应该珍惜,不应忘记过去,还要努力学习,创造美好未来!


听爷爷奶奶讲解放故事

青岛的幸福
��和平来啦!把镜头拉回到60年前的那些日子,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和平来之不易,吾辈更需珍惜。
退休教师 李孟淑说:那年我二十岁,在师范学校读书。本来应该七月份毕业,因为时局动荡,学校提前给学生们发了毕业证。回到家里,父母不让女孩上街了。我们家当时住在辽宁路上,我在二层楼上,只能从窗口看到街面的景象。国民党撤退前,特别乱。我的女同学在海边散步,国民党兵和美国兵在后边追。家长天天嘱咐:"带着弟妹,只能在院里玩玩,不许出院门。"我父亲是个职员,那时工作很不稳定,随时有失业的可能。当时米面、煤等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很贵,商店也都关门了,街上还常常能听到开枪放炮的声音。
人们不仅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而且还日夜守护着城市 。
青岛电业局离休干部赵景业说:党组织派我进城,主要任务就是组织群众,保卫工厂。我化装为学生,住在荣成路一户熟人家里。对邻居们就说,是避难的。解放前夕,青岛街上血腥味很浓。我一般在偏僻的街上活动,身后经常有"尾巴"盯梢。四方海云庵附近有三个小饭店,我们常在那里请发电厂工人吃饭喝酒,和大家讲道理:电厂保不住,大家的饭碗都保不住。请大家回去后,和工友们说明白这个道理,组织工人一起护厂。6月2日那天,我躲藏在小鲍岛附近一个地下党员家中,当时街上已经戒严了,我没法到电厂去,心里那个急。就担心电厂和五个变电所出事。两天前,已经向电厂各部门里的进步员工部署了工作,但还是不放心。一直到十点多,我爬上楼顶,看到穿着黄军装的解放军进城后,我心里乐开了花,骑着自行车四处接头,找组织。没有经历过白色恐怖的人,无法体会当时我那份获得自由的幸福。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不仅人民开始行动,连地下党也开展了地下斗争。
据青岛海水研究所原所长吴荣森复述: 我当时是中共青岛地下党地下电台领导小组成员,也是发报员。黄振远、徐宝光和我一共三位同志负责地下电台工作,有两位女交通员负责在各情报站之间传递情报,她们非常勇敢。4月底,由于被敌人发现,我们把电台从胶东路20号甲转移到曹县路火柴厂后院的宿舍里。敌人的侦测车每夜都在街上行动,干扰信号。情报虽然很短,但发了一遍又一遍。一夜,我们已经听到敌人的侦测车行驶的声音,但机关电台还要求核对。我们一边听着敌人的声音越来越近,一边继续发报。最后,发完了,关闭机器,烧掉电报稿和密码副本,隐蔽好电台。我们揣着手榴弹,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幸运的是,敌人并没有挨家挨户搜查。5月23日,敌人搜查了火柴厂宿舍。幸亏那天一清早我们用自行车把电台推到了城阳路1号黄振远的家里。从5月26日以后,我们电台就是24小时工作,每两小时接收一次情报。一直工作到6月2日上午十点左右,上级指示:电台已经圆满完成历史使命。
幸福的日子来到了,青岛百姓迎接解放 。
青岛港务局退休职工曹苓芝说:那一年我11岁,上小学。那天早上,听到"咚咚"的炮声。大人们说,那是解放军在攻城,小孩子都不许出门了,也不要上学了。到下午,街上人多了起来,许多人拿着小旗呼口号:"青岛解放了!"我们也都跑到街上。我家当时住在台西现在法宝超市附近,我看到:刚刚进城的解放军坐在马路边喝水。一些百姓给他们送水,他们穿的衣服很旧,打着裹腿,戴着小帽,说话很和气。一点也不像国民党兵打人骂人。第二天,我们就上学了。看到街上站岗的也都换成了解放军。学校里开始教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老师一下子也变得和气了,不再拿戒尺体罚学生了,师生们都说:"现在,解放了,人和人都平等了。"这就是我记忆中的青岛解放。
和平无比珍贵,我们应该珍惜它。


评剧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1]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评剧共分几派

  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今天盛行的是东路,流行于华北和东三省,在南方也有广大观众。西路评剧又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腔调高亢,板头丰富,别具风格。辛亥革命前后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以后濒于绝迹。东路评剧流派划分如下:
  月明珠(调):花莲舫等。
  倪(俊声)派:桂宝芬、成国祯、刘子熙、马连成、张润时、泰海贵、刘凤杨、李月楼、杨振邦、艾景全、贾兰亭、刘小楼(后学桂派)、侯德山、王喜瑞、李义廷、王凤池、窦龄童、郑伯范、孙连芳、呼勋卿、倪伟、杜宝宇等。
  李(金顺)派:朱宝霞(兼刘派)、花玉兰、筱麻红、筱桂花、鲜灵霞(兼刘派)、六岁红(兼刘派)、李宝顺、羊兰芬、小花玉兰小玉霜(退休后改为白派)、宋玉文(后改鲜派)等。
  金(开芳)派:李小舫(李岱)、韩少云、夏青、于筱芳、于筱芬、张晖、宫静等。
  王(金香)派:喜彩苓、小王金香、小王银香等。
  张(凤楼)派:张丽华、碧燕燕等。
  碧(莲花)派:花月仙等。
  刘(翠霞)派:朱宝霞(兼李派)、新翠霞、鲜灵霞(兼李派)、六岁红(兼李派)、郭砚芳(兼喜派)、李玉芬、花艳玲、筱紫玉,花淑兰(兼爱派)、董瑞海、张淑敏、小灵霞、筱佩茹(后学筱俊亭)、董美珠、筱美荣(兼爱派)、马淑华、吴博莉(兼白派)、郭美美(后改新派)等。
  白(玉霜)派:碧月珠、筱玉凤、筱月珠、李兰舫、筱白玉霜、菊桂笙、李文芳(兼爱派)、高艳敏、吴博莉(兼刘派)、刘萍、林慧欣、小玉霜、王冠丽等。
  爱(莲君)派:莲少君、莲幼君、莲小君、莲雅君、小摩登(钱玉舫)、李文芳(兼白派)、筱玉芳、花淑兰(兼刘派)、筱美英(兼刘派)、王曼苓(拜新凤霞)、王冠丽(已改白派)、张砺云等。
  喜(彩莲)派:郭砚芳(兼刘派)、喜少莲、小喜彩莲、邢韶瑛、李忆兰、申增丽、张秀琴、孟素洁等。
  花(莲舫)派:筱月珠(兼白派)、花秦楼、花楚馆、文金舫等。
  筱(桂花)派:唐淑兰,王彩云
  桂(宝芬)派:袁凤霞、刘小楼、李金铭等。
  花(玉兰)派:小花玉兰(后转李派) 小幼兰 汪玖 (谷文月也曾向花玉兰学习了 杜十娘 三勘蝴蝶梦)
  新(凤霞)派:张金秋、李晓梅、李忆霞(兼刘派)、李红霞、谷文月、王曼苓、刘淑琴、戴月琴、刘秀荣、高闯、赵三凤、王瑾、郭美美等。
  鲜(灵霞)派:小鲜灵霞、李秀云、孙桂荣、宋玉文等。
  花(月仙)派:刘淑萍、张淑桂、刘珊、恒红等。
  李(忆兰)派:刘晓勤、张红琴、赵丹红、孔庆玉、刘惠欣等。
  魏(荣元)派:韩学门、李维铨(兼马派)、王文有(兼马派)、高金元、王杰、孙路阳等。
  张(德福)派:张彦生、崔英杰、徐培成、李志华、陈胜利、齐建波、赵立华(兼马派)等。
  马(泰)派:李维铨(兼魏派)、张彦春、王文有(兼魏派)、赵立华、张文鹏、马惠民等。
  韩(少云)派:胡桂秋、宋丽等。
  筱(俊亭)派:筱佩茹、新少敏、小筱俊亭(郑小娣)、李冬梅、王晓萍等。
  花(淑兰)派:解郁文、徐广琴、王镇芝、郑桂芳、张丽华、赵俊芝、冯玉萍、曾昭娟、田敬阳、李娟娟、吴丹阳、艾丽珍、赵继兰、张秀云等。
  洪(影)派:孙振宇、陈立行、李焕双、包连伟、杨继勉、张俊玲、石文明等。


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有哪些

1,李金顺李金顺,女,1896年生,天津市王庆坨人,评剧女演员,工旦。她是第一代评剧演员,“李派”创始人;是评剧进入“奉天落子”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其父为高腔演员。李金顺幼年曾习京韵大鼓、京剧、小调16岁拜孙凤鸣为师学唱落子。2,刘翠霞刘翠霞,评剧早期“四大名旦”之一,评剧刘派创始人,是继李金顺之后的一为很有成就的女艺术家,她在继承李金顺艺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高亢宽广、铿锵淳朴的刘派艺术。3,白玉霜白玉霜(1907年-1942年),女,旦角。评剧表演艺术家,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河北滦县人。莲花落艺人李景春之女。有评剧皇后之誉,白派艺术的创始人。20世纪30年代与刘翠霞、爱莲君、喜彩莲并称评剧“四大名旦”。4,爱莲君爱莲君(1918---1939),早期评剧“四大名旦”之一,评剧爱派创始人。原名赵久英,天津市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5,喜彩莲喜彩莲,原名张素云,1916年出生于山东。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喜派创始人。幼年学莲花落。工旦。曾在元顺戏社任主演,后将社名改为莲剧团在平津沪一带演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金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翠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玉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莲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喜彩莲

评剧代表人物

李金顺是第一代评剧演员,“李派”创始人;是评剧进入“奉天落子”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其父为高腔演员。李金顺幼年曾习京韵大鼓、京剧、小调16岁拜孙凤鸣为师学唱落子。李金顺投到倪俊声处学艺,并转艺多师,终于形成了吐字清晰,纯朴又充满感情的大口落子演唱风格。  刘翠霞10岁时被卖给撂地艺人何丑子学唱辽河大鼓,不久随师傅到大连谋生。11岁进了李金顺的落子班,走上了评剧艺术之路,拜张百龄、赵月楼学唱评戏,并受到罗万盛指点。曾为花莲舫、李金顺配演。1934年在津有“评剧皇后”之称,1936年又被誉为“评剧女皇”,红遍津、京、冀、鲁及东北各地。年三十岁病逝。  白玉霜是评剧表演艺术家,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河北滦县人,莲花落艺人李景春之女,有评剧皇后之誉,白派艺术的创始人。20世纪30年代与刘翠霞、爱莲君、喜彩莲并称评剧“四大名旦”。代表剧目有《秦香莲》、《秦雪梅吊孝》、《桃花庵》等。  爱莲君从小被卖给赵连琪为养女,取名赵久英。其父母在天津,烟台开妓院。后来她实在忍受不了这种身心的双重摧残。便跪在养父母的面前恳求去学戏。16岁爱莲君学成出师,和爱令君(赵的养女)合作,到全国各地演出。1935年,她率爱莲社赴上海演出。短短几年,她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被成为“爱”派。


喜彩莲的荣誉评价

她演出的《桃花庵》、《小女婿》、《马寡妇开店》《包公三勘蝴蝶梦》、《家》等获得了观众的称赞。观众既喜欢她早期演唱的《人面挑花》、《孔雀东南飞》(京剧移植)、《十三妹》、《卓文君》等戏,也喜欢看她在解放后创作的“陈快腿”、“能不够”、革命母亲杨大娘、钟阿婆以及付桂香等鲜活的现代人物形象。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一剧中喜彩莲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革命老妈妈。其中“探监”一段唱则突出表现了杨母对党忠诚不二,为革命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在《南海长城》中喜彩莲又扮演了一位在敌人面前凛然无畏的革命老妈妈。她在“护旗”一段唱中,充分发挥了她高音的特点,唱的刚劲洪亮,粗犷豪迈,力度很强但又潇洒自如,很好地再现了钟阿婆正义凛然的英勇气概。《小借年》中的农村少女爱姐是喜彩莲在49岁时演的人物,但她的唱和做依然活泼俏丽,充分展示了喜彩莲的风格和韵味。她在《袁天成革命》和《向阳商店》中分别塑造了两个落后的人物,能不够和付桂香,尤以付桂香的塑造为观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在“好可惜的一双手”这一段中,她以影调为基础,发挥喜派半说半唱的特点,把一个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渣滓,没落阶级的人物塑造得真实可信,活灵活现,显示了喜彩莲极其深厚的演唱功力。喜彩莲与魏荣元合作将京剧《赤桑镇》改编,创作为评剧《包公赔情》完善了评剧的行当,丰富了评剧花脸和老旦的唱腔,这出戏成为评剧的名剧而得以流传至今。她与小白玉霜、马泰合作演出此剧,是完全为提协青年,以培养后起之秀。在评剧界,喜彩莲不仅是个资深艺高的表演艺术家,而且她还是一个辛勤耕耘、培养评剧接班人的戏曲教育家。晚年在中国评剧院从事教学工作,成绩卓著。她连任中国评剧院三届学员班的班主任,为评剧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演员。

评剧的十一流派是什么

内容如下:1、小白(玉霜)派——旦:音色纯正,音域宽广,行腔柔润平稳,深沉流畅,韵味醇厚、朴素大方。无论是演唱技巧的运用,还是唱腔的设计安排,她都能从刻画人物出发,细腻而真切地表达人物感情,树立好人物的音乐形象。 代表剧目:《朱痕记》、《闹严府》、《杜十娘》、《秦香莲》、《桃花庵》、《小借年》、《劝爱宝》、《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珍珠衫》和现代戏《兄妹开荒》、《九尾狐》、《农民泪》、《千年冰河开了冻》、《小女婿》、《苦菜花》、《金沙江畔》、《李双双》等。 传人:刘萍、王冠丽等 。2、新(凤霞)派——旦:唱腔清新玲珑,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新凤霞本身是一个女高音,又练出了圆润纯净的中低音,达到了旋律华美、音域宽广、运腔自如的境界,被誉为“抒情女高音”。 代表剧目:《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乾坤带》、《三看御妹》、《春香传》、《无双传》、《小二黑结婚》、《凤还巢》等 。传人:张金秋、李晓梅、李忆霞(兼刘派)、李红霞、谷文月、王曼玲、刘淑琴、戴月琴、刘秀荣、高闯、赵三凤、王瑾、郭美美、罗慧琴等 。3、鲜(灵霞)派——旦:嗓音高亢响亮,音韵醇厚,扮相光彩照人,在李(金顺)派、刘(翠霞)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然洒脱、高亢激越、朴实豪放、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特色。 代表剧目:《井台会》、《王二姐思夫》、《杜十娘》、《包公三勘蝴蝶梦》、《回杯记》、《夫人城》、《锯碗丁》等 。传人:小鲜灵霞、李秀云、孙桂荣、宋玉文等 。4、韩(少云)派——旦:嗓音略带沙哑,即所谓的“云遮月”,演唱技法纯熟,韵味醇厚,表演典雅庄重,根据不同剧情演唱或是和缓流畅或是激越豪放。 代表剧目:《红楼梦》、《凤还巢》、《人面桃花》、《小女婿》、《江姐》、《杜鹃山》、《洪湖赤卫队》、《梅雪遇》、《家》、《红楼夜审》、《玉堂春》等 。传人:胡桂秋、宋丽、周丹等。

评剧的流派艺术

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今天盛行的是东路,流行于华北和东三省,在南方也有广大观众。西路评剧又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腔调高亢,板头丰富,别具风格。 辛亥革命前后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以后濒于绝迹,1958年经中国评剧院发掘整理,始重现于舞台。《花亭会》就是经过整理并由靑年演员继承下来的一出好戏。 东路评剧流派划分如下:1.月明珠(调):花莲舫等。2.倪(俊声)派:桂宝芬、成国祯、刘子熙、马连成、张润时、泰海贵、刘凤杨、李月楼、杨振邦、艾景全、贾兰亭、刘小楼(后学桂派)、侯德山、王喜瑞、李义廷、王凤池、窦龄童、郑伯范、孙连芳、呼勋卿、倪伟、杜宝宇等。3.李(金顺)派:朱宝霞(兼刘派)、花玉兰、筱麻红、筱桂花、鲜灵霞(兼刘派)、六岁红(兼刘派)、李宝顺、羊兰芬、小花玉兰小玉霜(退休后改为白派)、宋玉文(后改鲜派)等。4.金(开芳)派:李小舫(李岱)、韩少云、夏青、于筱芳、于筱芬、张晖、宫静等。5.王(金香)派:喜彩苓、小王金香、小王银香等。6.张(凤楼)派:张丽华、碧燕燕等。7.碧(莲花)派:花月仙等。8.刘(翠霞)派:朱宝霞(兼李派)、新翠霞、鲜灵霞(兼李派)、六岁红(兼李派)、郭砚芳(兼喜派)、李玉芬、花艳玲、筱紫玉,花淑兰(兼爱派)、董瑞海、张淑敏、小灵霞、筱佩茹(后学筱俊亭)、董美珠、筱美荣(兼爱派)、马淑华、吴博莉(兼白派)、郭美美(后改新派)等。9.白(玉霜)派:碧月珠、筱玉凤、筱月珠、李兰舫、筱白玉霜、菊桂笙、李文芳(兼爱派)、高艳敏、吴博莉(兼刘派)、刘萍、林慧欣、小玉霜、王冠丽等。10.爱(莲君)派:莲少君、莲幼君、莲小君、莲雅君、小摩登(钱玉舫)、李文芳(兼白派)、筱玉芳、花淑兰(兼刘派)、筱美英(兼刘派)、王曼苓(拜新凤霞)、王冠丽(已改白派)、张砺云等。11.喜(彩莲)派:郭砚芳(兼刘派)、喜少莲、小喜彩莲、邢韶瑛、李忆兰、申增丽、张秀琴、孟素洁等。12.花(莲舫)派:筱月珠(兼白派)、花秦楼、花楚馆、文金舫等。13.筱(桂花)派:唐淑兰,王彩云14.桂(宝芬)派:袁凤霞、刘小楼、李金铭等。15.花(玉兰)派:小花玉兰(后转李派) 小幼兰 汪玖 (谷文月也曾向花玉兰学习了 杜十娘 三勘蝴蝶梦)16.新(凤霞)派:张金秋、李晓梅、李忆霞(兼刘派)、李红霞、谷文月、王曼苓、刘淑琴、戴月琴、刘秀荣、高闯、赵三凤、王瑾、郭美美等。17.鲜(灵霞)派:小鲜灵霞、李秀云、孙桂荣、宋玉文等。18.花(月仙)派:刘淑萍、张淑桂、刘珊、恒红等。19.李(忆兰)派:刘晓勤、张红琴、赵丹红、孔庆玉、刘惠欣等。20.魏(荣元)派:韩学门、李维铨(兼马派)、王文有(兼马派)、高金元、王杰、孙路阳等。21.张(德福)派:张彦生、崔英杰、徐培成、李志华、陈胜利、齐建波、赵立华(兼马派)、冯子洋等。22.马(泰)派:李维铨(兼魏派)、张彦春、王文有(兼魏派)、赵立华、张文鹏、马惠民等。23.韩(少云)派:胡桂秋、宋丽等。24.花(淑兰)派:解郁文、徐广琴、王镇芝、郑桂芳、张丽华、赵俊芝、冯玉萍、曾昭娟、田敬阳、李娟娟、吴丹阳、艾丽珍、赵继兰、张秀云等。25.筱(俊亭)派:筱佩茹、新少敏、小筱俊亭(郑小娣)、李冬梅、王晓萍等。26.洪(影)派:孙振宇、陈立行、李焕双、包连伟、杨继勉、张俊玲、石文明等。

上一篇:婷小姐

下一篇:2015食品安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