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箱养殖(海水)都是什么鱼
1、海区网箱养鱼种类: 已经成熟的技术并成规模的有 卵形鲳鯵 美国红鱼 大黄鱼 鲈鱼 真鲷 石斑鱼 军曹鱼 红鳍东方鱼等.
浅海、滩涂是发展海水养殖业的首选水域,而发展海水网箱养鱼是开发利用浅海,发展海水鱼类养殖业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渔业发展的今天,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一、发展海水网箱养鱼的意义有哪些?
我国是一个已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食物安全保障问题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头等大事。水产品是人类主要蛋白源来源,发展渔业生产,对减轻因我国人口增长对粮食生产带来的压力与增加优质蛋白食物的供给,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以及在当前形势下,有效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确保农渔民的增产增收等方面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发展海水网箱养鱼业是有效开发利用浅海国土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和发展渔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海洋捕捞业实施“零增长”战略的今天更是如此。这是因为:
(一)可有效拓展海水养殖空间
浅海、港湾、滩涂地带是大多数海洋生物的良好栖息地和繁殖场。因这一地带的光照条件好、水温适宜、饵料生物资源丰富、水文条件适宜。因此,这一地带也是发展海水养殖业的优良场所。近20年来,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水域,并形成了鱼、虾、贝、藻养殖齐开发,浅海、滩涂都利用的局面,到2000年,全国的海水养殖面积已达1865.6万亩,占全国水产养殖总面积的19.1%,其中浅海养殖面积489.5万亩,港湾养殖面积346.7万亩,滩涂养殖面积1029.4万亩,养殖总产1061.2吨,其中鱼类42.7万吨、甲壳类34.3万吨、贝类860.7万吨、藻类120.2万吨、其它3.4万吨,占当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24.8%。
近几年来,由于城乡污水的大量排放,油类及工业污染的日趋严重,水体的富营养化也日益加剧,赤潮频繁发生,且面积逐步扩大,水产养殖病害日益严重,由此而造成的损失也日益加重,严重地破坏了这一水域的养殖生产环境。因此,如不寻找远离岸边、能在深水和水交换及自净条件好的水域的养殖方式和技术,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而海水抗风浪网箱养鱼技术则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海水网箱类型及设计和性能上的不同,既可在近岸浅水区养鱼,也可在远离岸边的深水、敞水区养鱼,从而大大拓展了养殖空间,也大大减少了因污染和养殖密集而造成的损失。
(二)有效补充海水鱼类的捕捞产量
我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自1989年至今已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渔业大国之位。1996年的水产品3288.1万吨的总产量中,海洋捕捞产量为1249万吨,占37.9%;其中鱼类的产量为805.3万吨。在当年海水鱼类总产量的824万吨中,海水鱼类养殖的产量只有18.2万吨,仅占2.3%。到2000年,全国海水鱼类的养殖产量也仅有42.7万吨。
近10多年来,因我国海洋捕捞技术及装备的不断进步、捕捞船只及马力的迅速增加、捕捞队伍的迅速扩大及经济鱼类产卵场的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致使海洋经济鱼类资源量锐减,以致形不成渔汛及规模产量、捕捞产品严重小型化。为此,我部自1999年起开始实施海洋捕捞“零增长”战略,并强化了伏季休渔制度。但这两项措施的实施并未使海洋鱼类资源得到根本好转,每年伏季休渔的效果也被当年的捕捞所消耗。可以预测到,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海洋渔业资源仍不会有较大好转。相反,随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国内外渔业贸易需要,海水鱼类的市场需求量仍会增加。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发展海水鱼类的养殖业,其中海水网箱养鱼是重要途径之一。
(三)是促使渔民转产转业的有效途径
为实现海洋捕捞“零增长”战略的实现及强化伏季休渔制度,减船减员是必要措施之一;另外,北部海域的划界使得南海传统捕捞作业区域大幅减少,大批渔民需转产转业,这就需要社会为下船的渔民提供新的转产转业和再就业的机会与途径。目前,渔民的转产转业问题给沿海省、市、区的各级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带来的压力很大,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渔民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关系到渔村社会的稳定。这部分渔民由于长期从事海上捕捞生产,他们在陆地上没有耕地等基础生产资料,本乡村的滩涂或可养殖的浅海水面也早已划片承包给他人,下了渔船就等于失去了生产条件,急需寻求新的生产就业门路。而我国的浅海水域面积达1.1亿亩之多,除近岸大多已开发养殖外,离岸稍远的水域仍是待开发的处女地。因此,通过大力发展网箱养鱼技术,特别是抗风浪海水网箱养鱼技术便可使这部分国土资源得以有效开发利用,也为下船渔民们提供了新的生产和生活空间,可顺利地实现转产转业。
(四)是促使渔民增产增收的好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事业的兴旺发达,我国的水产品市场迅速发育,海水鱼类的市场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并逐步由冰鲜、冰品消费而转向鲜活消费,这已成为当前水产品市场的新亮点。相反,由于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日趋枯竭,渔获物中高档、经济鱼类的相对量大幅下降,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供求矛盾较为突出,每年都需大量进口高档及鲜活水产品。而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相对滞后,到2000年为止,海水鱼类养殖网箱仅70-80万只,陆上工厂化养殖面积约70万平方米,外加土池养殖,当年的总产量也仅42.7万吨。
由于供求矛盾的突出,相对于淡水鱼类及其它大宗水产品养殖而言,海水鱼类养殖的附加值较大。如牙鲆,目前的池边价为每公斤100元左右,而养殖成本仅50元左右,利润率达100%,大菱鲆的市场价为每公斤300元左右,养殖成本为100元左右,利润率200%;除大黄鱼、美国红鱼、鲈鱼等极少数种类因特殊因素的影响外,绝大部分养殖种类的养殖利润率都在50%以上。所以说,网箱养鱼技术是促使渔民增产增收的好方式。
二、我国海水网箱养鱼的历史及现状如何?
网箱养殖始于100多年前湄公河沿岸的柬埔寨,是以竹木材料制成小型框式和大型船式网箱,主要养殖鲶鱼、鲤科鱼类等。最早发展海水网箱养殖,且成功运用于规模生产的是日本,从20世纪30-50年代,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而具特色的鱼类养殖方式。
我国的海水网箱养鱼始于70年代末,进入90年代以来才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养殖种类日渐增多。70年代来,广东省惠阳县、珠海市首先开展了海水网箱养鱼试验,放养了石斑鱼、鲷科鱼类、尖吻鲈等20多个种类,并获得成功。1981年以后转入生产性养殖,商品鱼主要销往港、澳地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84年在广东省的沿海地区迅速发展,随后在福建的平潭和浙江的巷南一带,也相继发展了海水网箱养鱼,并逐渐向北方沿海推移。据不完全统计,到1993年,广东、福建和浙江三省的海水网箱养鱼数量超过57000个,养殖品种达40多种,养殖产量近6000吨。随着生产的发展,到1998年全国的海水网箱总数已达20多个;而到2000年,全国的海水网箱已超过70万个,接近80万个,其中仅福建一个省就有45万个之多。平均每平方米的产量为20-30公斤。但由于对网箱的材质与结构以及抗风浪能力方面的研究不足,目前我国的海水网箱还只能在一些风浪较小的内湾或近岸养殖。
为解决抗风浪问题,从1998年开始,广东、福建、浙江及山东等省陆续引进国外(挪威、美国、日本、丹麦及我国的台湾省)的抗风浪能力较强的深水网箱进行养殖试验,与此同时,抗风浪深水网箱的国产化攻关研究也已展开,预计在不远的将来将会攻克这一难关。
三、我国海水网箱的种类及结构有哪些?
尽管我国深水网箱养鱼的历史不长,但在网箱的材质、结构、性能等方面先后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就目前而言,海水网箱的种类很多,而且由于分类依据的不同而不同。如按网箱的大小可分为小体积网箱(4-20平方米)、中型网箱(20-50平方米)、大型网箱(50-100平方米)和超大型网箱(100-400平方米);按网箱的形状可分为方形网箱、圆形网箱、多角网箱和双锥体网箱;按组合形式可分为单个网箱和组合式网箱;按固定形式可分为浮动式网箱、固定式网箱、可翻转网箱及沉下式网箱等。
(一)浮动式网箱
这种网箱是将网衣挂在浮架上,借助浮架的浮力使网箱浮于水的上层,网箱随潮水的涨动而保证养鱼水体不变。这种网箱移动较为方便,其形状多为方形,也有圆形的。
目前我国海水养鱼用网箱主要是浮动式,其中又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在我国南方较为流行的,适合于内湾等风浪较小海区使用的木结构组合式网箱;二是多在我国北方采用适合近海使用的钢结构三角形网箱。其基本结构都是由浮架、箱体(网衣)、沉子等组成。
1、浮架 浮架由框架和浮子两部分构成
内湾型的网箱多采用东南亚的平面木结构组合式。如我国的福建、广东、海南等地流行这种框架。这种网箱常常6个、9个、12个组合在一起,每个网箱为3米×3米的框架。框架以8厘米厚、25厘米宽的木板连接,接合处以铁板和大螺丝钉固定。框架的外边,每个网箱加两个50厘米×90厘米的圆柱形泡沫塑料浮子(浮力150公斤),网箱内边每边(长3米)加一个浮子。架上缘高出水面20厚米左右。
近海型的网箱由于海区比内湾风浪大,框架结构采用三角台形钢结构(图)。框架每边为3根1.2或1.5英寸镀锌管构成,其横截面为三角形,四个边相连,使整体为正方形。边长(内边)为4、5、6米不等。4米×4米的框架每边均匀放置两个前述150公斤浮力的浮子。山东烟台市水产养殖公司1986年养殖真鲷所用网箱的框架台顶用2英寸镀锌无缝钢管焊接,长、宽各10米。台底为2根2英寸镀锌管平行焊接而成,间距0.5米,台高0.45米,顶框与底框之间、底框两根镀锌管之间皆用1英寸镀锌管连接。并在顶框上垂直焊接0.5米长的1英寸镀锌管以做为防逃网的支柱。浮子也为ф50厘米×90厘米的圆柱形塑料泡沫浮子,每边5个,共20个。
2、箱体亦即网衣,其材料有尼龙、聚乙烯或金属(铁、锌等合金)等,国内多采用聚乙烯网线(14股左右)编结。其水平缩结系数要求为0.707,以保证网具在水中张开。可用手工单死结编结,也可以从网厂购进。
网衣的形状随框架而异,大小应与框架相一致。网高随低潮时水深而异,一般网高为3一5米。
网衣网目应根据养殖对象的大小而定,尽量节省材料并达到网箱水体最高交换率为原则,最好以破一目而不能逃鱼为度。体重50-100克的真鲷越冬后苗种,可采用3厘米左右的网目。随着鱼体增大至200克左右时,可增加网目至4.5-5厘米。
网衣的设置有单层和双层两种,一般采用单层者居多,水流畅通、操作方便,但不安全。双层网一般是里面一层网目小些,外面一层网大些,以利水流畅通。在蟹类及海豚较多的海区,应使用双层网,以防破网逃鱼。
网衣挂在框架上,一般要高出水面40-50厘米,必要时可在网箱顶面加一盖网,以防逃鱼和敌害侵袭。
网衣用网片装配而成,有的用6块网片缝合而成,其中上面的一块网片网目要大些。也有的采用一长网片折绕成网墙,再加缝网底和盖网。网箱四周和上、下周边都要用一定粗度的网筋加固。上周边的大小与框架匹配并用聚乙烯绳固定在框架内框的钢管上,最后将底框装在网箱底部。
3.沉子 网衣的底部四周要绑上铅质或石头沉子,以防止网箱变形。海水鱼网箱的沉子,一般是在网的底面四周,装上一个比上部框架每边小5厘米的底框。底框可由l-l.2英寸镀锌管焊接而成,也可以在底框的四角各缚几块砖头或石块,以调节重力。
(二)固定式网箱
适用于潮差较小的海湾。网箱固定于插在浅海海底的水泥桩之上。所以不随潮水涨落而沉浮。但箱内水的体积却随水位的涨落而变动。网箱的形状不会因受海流的影响而变形。
(三)可翻转网箱
是用铁管、角铁或毛竹制成固定的立方体框架,6个面均包被网衣,其中一个面上留有可开启的小门。整个网箱可绕一轴翻转。这种网箱的特点是体积较小,便于洗刷附着的杂藻。且形状固定,不为海流所改变。使用时,有一面网衣暴露在水面以上,网底上的杂藻经太阳晒干后便于清刷。每隔一定时间翻转一次,让网箱的四个面依次曝露于日光之下,以按时清刷杂藻。这样,可减少网更换次数。在大风浪来临之时,可全部沉入海水中, 以免风浪袭击。
(四)沉下式网箱
整个网箱沉入海水中,在上部留有投饵网口,网箱位于水层中间,网箱内的水体积不变,在风浪袭击时不易受损。可用于暖水性鱼类越冬或冷水性鱼类渡夏。
(五)浮绳式网箱
浮绳式网箱是近两年才出现的一种海水网箱形式,它是浮动式网箱的改进型,较浮动式网箱的抗风浪能力强。这种网箱由绳索、网箱、浮子及铁锚等构成,是一个柔韧性的结构,可随风浪的波动而波动。其次,网箱是一个六面封闭的箱体,不易被风浪淹没而使鱼逃逸。
具有柔韧性的框架是由两根直径6-8厘米,长110米的尼龙绳或直径10厘米的聚氯乙烯绳作为主缆绳,20根直径3厘米,长7米的尼龙绳或聚氯乙烯绳作副缆绳连接成一组10个6×6米的网箱群体框架,然后用直径2-3厘米的尼龙绳或聚氯乙烯绳作浮子绳,用于固定浮子;并将其固定于框架的主、副缆上,浮子的距离为40-45厘米,并在主缆的两端各固定一个大浮体。
四、养殖鱼的种类有哪些?
70年代末,我国早期开展海水网箱养鱼时,所养殖种类的苗种大都是捕捞天然海域的苗种,有石斑鱼、鲷科鱼类及尖吻鲈等20多种,“十五”期间,为筛选适宜海水网箱养殖的种类,及批量提供人工苗种,有关科研单位先后展开了石斑鱼、大黄鱼、真鲷、黑鲷、鲈鱼、鱼师鱼、鱼免状黄姑鱼等的人工繁殖技术及网箱养鱼技术试验,以观察各种鱼类在网箱养殖状态下的生长规律,养殖成活率、养殖周期、生长特征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特性,以便筛选。总体情况说明,只要是适合池塘养殖的种类均可在网箱中养殖。到目前为止,海水网箱养殖的鱼类多达40余种,野生苗和人工苗种均有。其中主要的养殖种类有:赤点石斑鱼、青石斑鱼、真鲷、黑鲷、鲈鱼、大黄鱼、鱼免状黄姑鱼、黑鲷 、牙鲆、卵形鲳鱼参、军曹鱼、黄鳍鲷、六线鱼、尖吻鲈、 鱼、高体鱼师、虹鳟、银鲑、罗非鱼、大菱鲆、鬼鱼由、褐菖鱼由 、六指马鲅、鲻鱼、梭鱼、美国红鱼、巨石斑鱼、平鲷、紫红笛鲷、红鳍鲷、蓝子鱼、红鳍东方鱼屯、海鳗等。
便到目前为止,仍以养殖野生苗为主,能够进行生产性育苗并提供人工苗种的种类不多。
五、我国海水网箱养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有哪些?
就目前的技术装备及技术水平而言,我国的海水网箱养鱼技术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以缩短与渔业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推动我国海水网箱养鱼业的发展,并促进当前我国渔民的转产转业。
(一)加强抗风浪网箱设备和设施的研制尽快实现国产化
目前我国的海水网箱都在近岸浅海及港湾中进行。因网箱的抗风浪能力较差,很难在半敞水区、敞水区等风浪较大的水域养殖。而进口国外的抗风浪网箱的价格很高,一般的生产单位及个人难以承受。所以,我们必须立足于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快科研攻关,尽快实现国产化,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及经济承受能力的国产品。
(二)组织海水养殖鱼类的生产性苗种繁育技术研究,以满足海水网箱养鱼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养殖的海水鱼类的大部分种类的苗种为野生种,因这些野生苗种的生长地不同,规格大小不一,苗种量丰欠不均以及人工驯养难度大等问题,很不适应我国海水网箱养鱼业和发展需要;因此,应大力组织科研攻关,以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三)大力组织海水养殖鱼类营养饲料开发与应用研究,推动海水网箱养鱼业的发展
我国海水鱼类营养与饲料研究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只有牙鲆、真鲷等少数几个养殖种类的饲料问题已经解决,大部分养殖种类仍是以野杂鱼为饵料,这不但增加了养殖成本,对水质的污染也较严重,不利于海水网箱养鱼事业的发展,应大力组织科研攻关,尽快实现商品性颗粒饲料养殖。
如图所示是某水产养殖场的养殖大网箱的平面图,四周的实线为网衣,为避免混养,用筛网(图中虚线)把大网
解:(1)设小网箱的长、宽分别为x米、y米,筛网总长度为S,依题意4x?2y=108,即xy=272,S=4x+6y,因为4x+6y=2(2x+3y)≥46xy=36,所以S≥36,当且仅当2x=3y时,等号成立,解方程组2x=3yxy=272得x=4.5y=3.即每个小网箱的长与宽分别为与4.5米与3米时,网箱中筛网的总长度最小.(2)设总造价为W元,则由4x?2y=160,得xy=20,因为4x≤15,2y≤15,所以x≤154,y≤152,y=20x≤152,∴83≤x≤154W=(8x+4y)?112+(4x+6y)?96=(8x+4×20x)?112+(4x+6×20x)?96=1280(x+16x),求导,可得W(x)在[83,154]上单调递减,所以当<span zybcls="MathZ
马簧养殖枝术 需要什么
蚂蟥养殖技术
一、蚂蟥的药用及养殖前景
蚂蟥,学名水蛭,是贵重药材,世界上很多国家自古以来就有蚂蟥入药的习惯。蚂蟥主要作用:一是逐恶血瘀血,二是破血积聚,用于治疗妇女血瘀经闭、子宫积血等症。当今以蚂蟥为原料制成的中成药,如大黄虫丸、韩氏瘫速康、百劳丸、圣喜血栓心脉宁等,均已投入大批量生产,且供不应求。仅国内每年对蚂蟥干品需求就达数千吨。日本、韩国很早就依赖着从我国进口蚂蟥。
随着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加上近年来对蚂蟥的掠夺性捕捉,使野生蚂蟥资源日益减少,远远不能满足入药需要。由于货源奇缺,现在不少地方开展人工养殖。蚂蟥生命力强,繁殖极快(蚂蟥雌雄同体,每条蚂蟥每次产卵繁殖60~90条小蚂蟥),易于饲养管理。人工养殖蚂蟥,规模可大可小,投资少,效益高,一亩水面养殖池,可收获成品400公斤,价值2万元以上,确为广大农村户的卓有潜力的稳当的致富门路。
二、药用蚂蟥的养殖特点
1.适应性强 药用蚂蟥对生物的环境变化适应性特强,全国各地都可养殖,不论高山平原,药用蚂蟥均能适应。也可利用房前屋后、庭院、阳台、水塘饲养。
2.有惊人的耐饥能力 药用蚂蟥虽性贪食,摄食量大,但耐饥力特强,即使长期挨饿,也毫不恐惧。
3.饲养技术容易掌握 药用蚂蟥喜食无脊椎水生昆虫,如将水生昆虫按比例与药用蚂蟥混养,就不必专门投食,只要将水质管理好,即可生长得很好。
4.药用蚂蟥体大,一般比普通蚂蟥大几十倍。
5.用工少,男女老少利用业余时间都可养殖。
6.蚂蟥雌雄同体,异体交配,只要引进优良种源,即可年复一年的自行繁衍。
三、蚂蟥的人工养殖技术
1.选址建池 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处建池。池宽3米,深1米,长不限。池对角设进水口和排水口,池底放一些石块和树枝供蚂蟥栖息。小规模养殖可利用水坑、荒塘、池塘养殖。进排水进口都要用铁丝网或用塑料网布栏住,以防蚂蟥外逃。
2.苗种投放 人工养殖以金钱蛭(俗称牛蚂蟥)为好,此处也可投放茶色蛭。金钱蛭在稻田、池塘、溪流、丛林中极为常见,捕捉作种时应注意鉴别,苗种投放标准为每立方米可放养1万条左右。选种标准是:健壮、无伤、规格大(20~30克最好),样的蚂蟥产卵量多,孵化率高,放养10个月即可加工出售。
3.饵料喂养 蚂蟥主食螺、蚌、蛙、龟鳖、蚯蚓以及哺乳类动物的血液。人工饲养可利用各种血拌饲料、草粉,甚至粪便等,每亩还可一次性投放活螺25公斤左右,让其自然繁殖,蚂蟥自由取食。动物血一般每星期喂一次。具体作法是:把猪牛羊等动物血凝块放入池中,每隔5米放一块,蚂蟥嗅到腥味后很快会聚拢来,吸食后自行散去。
4.管理技术 一是调节水质。蚂蟥虽能在污水中生长,但由于人工养殖密度高,故水质宜保持清新,同时要保证一定的溶氧量,当水中含氧量低于2毫克/升时,蚂蟥会浮出水面并出现不安现象。夏季水温高,要注意适当换水。二是越冬管理。蚂蟥冬季蛰伏,早春放养的一般已生长良好,可加工出售。捕捞时先放完水,然后用网捞起。选个体大、生长健壮的留种,每亩应留10~15公斤,集中投入育种池内越冬。冬季保温池气温15℃以上时,蚂蟥就能摄食生长,以缩短养殖周期,达到全年饲养的目的。饲养池水温在15~30℃时,蚂蟥生长良好,在10℃以下停止摄食,35℃以上影响生长。
5.繁殖 蚂蟥繁殖快,再生力很强。长江流域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产卵期。人工养殖的蚂蟥,卵茧产于饲养池平台水边的泥土中,呈卵圆形。每条蚂蟥一次产茧4个左右,茧产出后约16~25天孵化出小蚂蟥,每个茧内可出13~35条。小蚂蟥呈茶黄色,生长迅速,在孵化后一个月内平均增长20毫米长。
6.运输 运输蚂蟥通常采用随身带运法。具体方法如下:在网纱袋里放些水草,将蚂蟥装入后,扎紧袋口,再装入篓或箩筐内,即可运走。
7.加工方法
(1)水烫 把捞出洗净的蚂蟥,集中放入盆等器皿中,将开水突然倒入,热水淹没蚂蟥2~3指为宜,20分钟左右待蚂蟥死后,捞出放在干净的地方晒。
(2)石灰法 把捞出洗净的蚂蟥投入石灰中埋20分钟,然后取出晒干或烘干,筛去石灰粉即成。
(3)酒闷法 可将高度白酒倒入蚂蟥,能淹没即要。
(4)生晒法 将捕得的蚂蟥用铁丝穿起,悬吊阳光下直接曝晒。
以上方法,供参考选用。另需注意的问题:
(1)水烫法在晒的时候易起潮,可边晒边用铁钉或竹尖放气。
(2)要选晴天。阴天无法曝晒易腐败变质。如突然遇阴雨,无法曝晒,要放在铁器上用火烤干。但不可烤糊烤黄。
(3)晒干的蚂蟥装入塑料袋内密封,以防吸潮变霉。干度标准以手能折断为佳,鲜干品比例为:大蚂蟥约7公斤左右可晒1公斤干品,小蚂蟥约8~10公斤可晒1公斤干品。
优质干蚂蟥标准:呈自然扁平纺锤形,背部、稍隆起,腹面平坦,质脆易折断,断面呈胶质状,有光泽者为佳。贮藏时,要置于干燥处,以防虫蛀。
蚂蟥养殖技术:水蛭,俗名蚂蟥、马鳖,属环节动物门,蛭纲,颚蛭目,水蛭科,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我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炮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近年新发现水蛭制剂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它在历史上以自然捕捞为主,因近年农药、化肥等滥用,及工农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野生自然资源锐减,随着水蛭药用价值的深度开发,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我国南方在1995年前后,开始捕捞自然苗种,首次进行人工饲养,获得成功。北方地区因苗种和技术原因一直未有养殖。我们在总结和指导近年数个养殖个案时,提出了一套适合北方地区水蛭的人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水蛭生态习性
1、生活习性:水蛭属冷血软体动物,在我国南北方均可生长繁殖,它主要生活在淡水中的水库、沟渠、水田、湖沼中,以有机质丰富的池塘或无污染的小河中最多。生长适温为10-40℃,北方地区低于3℃时在泥土中进入蛰伏冬眠期,次年3-4月份高于8℃左右出蜇活动。水蛭为杂食性动物,以吸食动物的血液或体液为主要生活方式,常以水中浮游生物、昆虫、软体动物为主饵,人工条件下以各种动物内脏、熟蛋黄、配合饲料、植物残渣,淡水螺贝类、杂鱼类、蚯蚓等作饵。
2、繁殖习性水蛭雌雄同体,异体交配,体内受精,同时兼具雌雄生殖器官,交配时互相反方向进行,生活史中有"性逆转"现象,存在着性别角色交换,一条水蛭既可做爸爸也可做妈妈,在一生的不同时期扮演不同的角色。交配后一个月左右,雌体生殖器分泌出稀薄的黏液,中包被卵带,形如"蚕茧",排出体外,在湿泥中孵化,温度适宜,约经16-25天从茧中孵出幼蛭,便开始了独立的生活。
二、养殖池的建造
水蛭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它适温性广,耐饥耐旱,可生活在各种水域中。一般性的湖场、渔塘、涝洼地、稻田、河沟、房前屋后闲地,皆可因地制宜,建池养殖。规模养殖应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避免逃跑的地方建池,也可选择各种渔塘或涝洼地改造利用。为管理方便,池塘面积不易过大,水深一般1米左右,在池的对角处各设一进水口和排水口,池底投放部分石块,瓦片或树枝,供其栖息用。在生产中,我们利用废弃的河沟,挖掘隔断,建成大小不一的串联性池塘,每2-3池为一组,将二池共用池埂挖断,留出进排水通道,既可活跃水体利于交换,又便于管理和收获,收到很好的使用效果。
三、苗种来源
1、捕获天然种蛭自繁。在水蛭活跃频繁出现的7-10月份,从天然水域中捕取成蛭作为种蛭,放入一定水体中保种越冬,次年水蛭即可自行繁殖。体长6cm以上的成蛭条件适宜,可年繁三次左右,自繁自育是便捷省力途径和发展方向。繁殖时可一次投入相当数量的螺蛳,一般每亩25-30kg,并调配控制好水质。孵幼期每5-7天投喂一次,开始时饵料用熟蛋黄揉碎泼洒,中后期用动物血拌麸皮、花生壳粉或鸡猪饲料投喂,其技术简单易行。
2、购种。到人工养殖场选择大小整齐、活跃有力,伸曲有度的幼蛭作苗种。
3、放苗。根据不同的养殖条件,可选择不同的放苗密度,条件好的小水泥池精养最高可放1000-1500条/平方米。根据经验,0.3-2亩左右的池塘养殖,每池可一次性投足100-300条种蛭即可自行繁殖。幼蛭一般120-150天即可达到性腺成熟,北方地区当年投苗当年可繁殖第二代,种蛭亲体年繁2-3次,个体产卵300粒左右。
四、投饵及管理
1、投饵。天然饵料种类以淡水螺类、蚯蚓及部分昆虫为主,规模养殖辅投各种动物血、内脏和淡水鱼虾贝螺类,以及畜用配合饲料和农作物的秸秆。池塘养殖可投放一定数量的野生螺蛳或福寿螺,量一般为0.05-0.1kg/平方米左右,让其自然繁殖,与水蛭共生共长,供其摄食。放螺数量不宜过多,过多则与主养品种争夺生存空间,主客易势。投喂动物血或拌饵投喂时,应注意间隔投喂和及时清除剩饵,天热时更要注意,以免污染和败坏水质,影响水蛭生长。
2、日常管理。水蛭病害极少,以调节水质为主,水蛭虽然对环境和水质要求不严,但水环境变化过大或变坏,则影响其生长和繁殖。养殖过程中,水温一般保持在10-40℃之间,过肥过污的养殖用水要保持一定的溶解氧,一般水体中溶解氧应大于0.7mg/L,出现缺氧,小水体可通过人工淋水解决,较大的水体要及时注入新水或换水,在夏季高温季节保持较为清新的水质十分重要。
五、温室越冬
受地域影响,北方水蛭养殖应建立人工条件下的日光越冬温室,以打破其冬眠习性,增加养殖时间,缩短上市周期。日光温室一般为竹木塑苫结构,北部墙体为土铸或砖混,厚0.8-1.5m,东西向,长30-50m不等,南北跨度10-15m,主柱数量5-7排。上覆无滴塑膜及可卷放的稻草苫,留出门、通道及风口。在严寒雪封季节,还应做好除雪和人工增温措施。较高级的温室可用塑钢无立柱方式,只是造价相对要高。
通过建造日光温室,有计划地捕大留小,集中越冬,期间日常管理应密切注意温室内外温度变化,及增氧防风、抗寒等,以保障水蛭的正常生长和越冬,和为次年准备足够的蛭种。
六、捕捞及加工
1、捕捞方法:水蛭的收获捕捞办法一般有以下几种:(1)定置网捕捞;(2)拉网捕捞;(3)排水捕捞;(4)机械捕捞。
2、加工方法:(1)石灰掩埋法:石灰混匀蛭体,埋20分钟左右,晒或烘干,筛去残粉。(2)水烫法:将刚烧开的沸水倒入集中放置水蛭的容器中,加盖密闭30分钟后,捞出水洗晾晒。(3)碱烧法:将食用碱粉搅拌水蛭,或用手翻动揉搓,使其收缩致死后用水冲洗后晒干。(4)生晒法:用细铁丝横穿水蛭,在阳光下直晒至干。
七、小结
水蛭作为一种名特优养殖品种,具有生长快、产量高、易推广、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且一次引种,多年受益,适合城乡各种规模和方式进行养殖。在目前天然水蛭极度短缺和市场需求猛增的情况下,发展人工养殖势在必行,效益明显,是广大城乡人民的一条快速致富之路,极具养殖前景和发展空间。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
水蛭养殖池的建造 水蛭池的建造要根据养殖户的投资大小来确定饲养池的模式,一般分为小型养殖池与大型养殖池两种
①小型养殖池的建造一般修建宽3米,深1米的池沟,长度不限。也可建若干小池共硬,池埂宽40厘米,每一池内设出、入水口。池中间必须有50—100厘米宽的产卵平台,平台与水面在一个水平面上,平台上面堆放一层20厘米厚的腐殖土壤。作为水蛭产卵繁殖的场所。水位50—60厘米为宜。
②大型养殖池的建造大型养殖池的建造一般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情况而建成不同的规格的池子。如果水源不方便,还可以在池的底部铺上一层塑料薄膜。池底应放入适量的河泥,以增加水的有机质含量。水中栽植一些水草,可以净化水质,增加水中含氧量。池岸上最好再埋上一圈尼龙网纱(高0.5—0.6米),用以阻挡蛙、蛇等天敌进入养殖池。为了防止夏季水温过高、光线太强,可在池的岸上栽培垂柳等树木遮阳。
水蛭的繁殖 水蛭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每个成熟的水蛭都有生殖能力。虽然说水蛭是雌雄同体,但必须经过异体受精才能繁殖。水蛭交配一般在1—2.5厘米的小石块、杂物或潮湿的土壤下面进行。交配时两条水蛭的头端方向相反,各自的雄雌性生殖器正好对着对方的雌孔。在交配后一个月开始产卵。产期为4月中旬到8旬上旬,平均温度在19—24℃之间。茧产出后经16—25日卵出幼蛭。在人工养殖情况下,要提高水蛭的繁殖成活率,把卵茧选出来,放在适宜的环境下集中卵化。 水蛭饲养管理应注意哪些问题? 水蛭饲养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水质要求肥、活、清,含氧量充足。如出现水质恶化时,要及时逐渐更换净水。
②投食。幼苗期即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下旬,向水面泼洒猪血或牛血,供小水蛭吸食,青年蛭和种垤可投食活的河蚌或田螺供水蛭吸食。
③水温。水温应保持在15—25℃,低于10℃时停止摄食,高于30℃时,不利于水蛭生长发育。
④防治农药、化肥及水质污染。养蛭池周围最好不要有农药及化肥出现。同时不要有生活污水或有机废水渗入、排入养殖池内。
⑤保持池中产卵平台土壤潮温,防止干燥,为水蛭的繁殖创造良好条件。
⑥冬季越冬期间要防止水蛭受冻害。水蛭多在浅土或枯草叶下越冬,很容易因突变的寒 冷天受冻而死。因此,越冬时在池边近水处加盖一些草苫或玉米秸杆等。
怎样进行水蛭的孵化管理? 在水蛭孵化阶段,要尽量避免在平台上走动,以免踩破卵茧。平台面要保持湿润,可覆盖一层水草,若到下雨天气要疏通溢水口,水面不能没过平台,保持差距3—5厘米。幼水蛭孵化后2、3天后主要靠卵黄维持生活,3天后即采食。初孵出的幼蛭主要取食蚌、螺狮的血液和汁液,在一个蚌、螺狮的整个软体部分。幼水蛭生产迅速。怎样进行水蛭的捕捞与加工? 用稻草等秸杆作物扎成小捆,以畜食浸泡后放入池中,水蛭闻到后,会聚集在草捆上,将其捞出,可用香烟丝和水兑在一块,放入盆中,将水蛭放入盆中,十分钟左右,水蛭变死亡,立刻捞出。自然晒干即可。可用石灰掩埋20分钟后,待其死亡后取出晒干,干品要求干净整齐,无杂质,以整条水蛭自然扁平,头部应隆起,质脆易折,断面呈胶质状并有光泽为最好。
养殖需要哪些证件
一养殖申请表;二申请人的身份证明或单位证明。单位还应当提交下列材料:1、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资金来源证明材料;2、养殖技术条件说明;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申请使用集体所有的海域和内陆水域从事养殖生产时,除提供上述材料外,还应提供有效的海域和内陆水域承包经营合同。扩展资料:全民所有的海域和内陆水域依照《渔业法》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确定海域和内陆水域养殖使用权;集体所有或者全民所有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海域和内陆水域,依照《渔业法》、《土地管理法》和有关土地承包经营的规定,确定海域和内陆水域养殖承包经营权;对已养海域和内陆水域,符合养殖规划并持有养殖证的,可简化审核程序予以换证。尚未领取养殖证应尽快审核补发。不符合养殖规划但已持有养殖证的,限期予以调整。无证使用海域和内陆水域从事养殖生产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应当进行登记,限期拆除养殖设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养殖证
自家地办小型养殖场须办什么手续
办养殖场可以,但选址必须讲究,同进要具备这几样东西:。你放养牛羊的话,应该不行。政府不会支持的。
兴办规模养殖场,个人应向村委会提出申请,并报乡镇同意后,到工商局办理工商登记预核手续(场名预核),再到畜牧主管部门办理项目备案手续和环保局办理环境评估手续,然后到国土部门办理养殖用地备案手续。以上手续齐备后最后到畜牧兽医部门办理动物防疫合格证即可。
具体步骤如下:
1、撰写一份《养殖场可行性报告》,到国土局申请《土地规划许可证》。
2、持建设单位法人证明及相关行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个人经营者凭身份证到工商局申请办理《营业执照》),到检验检疫局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与环保证明》。
3、根据《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农业基本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再持《营业执照》及《财务制度》到税务局办理《税务登记证》。
4、最后持《土地规划许可证》、《营业执照》、《动物防疫条件合格与环保证明》、《税务登记证》等,到建设局申请《建设施工许可证》。
5、在以上5个证件办好之后,就可以按预定规划建造养殖场及附属房屋了。记得建好后还需报建设局和检验检疫局进行验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