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悦悦事件"反映出什么社会问题
南方日报:见死不救立法太多问题值得探讨
至于见死不救立法,是不是对如今这种麻木风气的釜底抽薪之计,值得探讨。从根本上说,天使的归天使,撒旦的归撒旦,用法律来管制道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可能会带来一系列不必要的混乱。
但是,在道德已经没有底线、丑恶没有止境的时候,法律“越俎代庖”似乎又成了唯一可以寄望的方式。即便如此,个人认为,见死不救立法还是应该慎之又慎。
以小悦悦这事为例,事故现场恰巧有视频为证,这几乎就是最直接的证据了,但是18个漠视的路人,我们能真正证明他真的“见”了“死”的,又有几个?他只要坚称自己没见,能奈几何?至于其他那些没证没据、没被拍下来的现场,就更加公说公有理了。
对于这种“诛心”的规制,立法能否做到条件清晰,有巧妙的条文设置,并从可能的情况出发预设更多前提,决定着立法的成败。其次,我们国家目前最大的现状不是无法可依,关键是有没有真正考虑执法。
这些“光说不练”的法不在少数,法是立了,但执法主体不明,执法程序不清,执法态度不公,结果立了跟没立一般,民众不信,恐怕连立法者自己也不抱什么希望。
为见死不救立法,也算是退而求其次的法子了。但是,如果没有信心、没有能力解决上述的这些立法问题,那么,法还是别立为好,省得为民众质疑司法公信力再添一口实。
麻木:法,能否真正催人向善
“小悦悦”事件后,谈方团队很快做出决定,拟奖励施救小悦悦的拾荒阿姨陈贤妹,并把她的家人纳入“协助”名单,将来对陈贤妹和她家人的工作、生活提供帮助。此举,是要让所有人明白好人有好报。
悲剧后对爱心者的力撑,并非孤灯一盏,社会舆论和公众也几乎一面倒地为救人的拾荒阿姨喝彩。10 月17 日,广州市政协委员曹志伟给陈贤妹送去5000 元奖励金,她数度婉拒,后几经劝说才勉强收下。
褒扬良善的同时,惩恶寻因之辩仍在持续。一个现实是,中国现行法律,并无规定路人要施救的义务。冷漠的旁观,是个道德问题。
面对小悦悦事件中的冷漠旁观,南京彭宇案很自然被翻出来,似乎正是这个被打翻的“潘多拉盒子”,成了一连串“集体旁观”事件的原罪。似乎,自我保护过度,成了许多人不愿见人危难而施救的“保护罩”。
在谈方看来,“小悦悦” 事件和过去老人摔倒没人扶或被冤枉并不一样,“不存在被冤枉的问题,冷血到了极点”。这暴露了社会一定人群已经不仅是冷漠,而是麻木了。
学者郭巍青称,彭宇案带来的社会舆论和风气的影响,不足以解释“小悦悦遭遇”的成因。
“如果说彭宇案的影响可以这么坏的话,那是不是把那18 个人抓起来重判, 以后人们遇到这样的事就会伸出援手? ”郭巍青说,凡是主张这种逻辑的人,解决的方法非常简单,那就在司法上重新有一个与彭宇案抗衡的案例,重新把人影响回来。问题是,行不行呢?
网友“暨大张志迎”说:一个人不扶,是道德败坏;一群人不扶,是社会的悲哀。
然而,在谴责“见死不救”的18 个路人的同时,不少人开始自我审视:若自己在现场会救人吗?郭巍青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这样自问,也是所有人不能回避的问题:选择冷漠还是选择救助?
期待:德,何时变教化为习惯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在遇到类似“小悦悦”事件时,大多数人会选择帮手、打电话报警或叫急救。
彭宇案之后,在一连串旁观事件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处处开放的良善之花:在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面对女童坠楼危急时刻伸手一接;在沈阳,七旬夫妇面对街头井盖被汽车轧碎而竖起警示牌;在佛山,拾荒阿姨作为第19 位路人抱起女童;在匆匆街头,依然有人会给乞讨者钱物,有人会扶起摔倒的老人……他们接的、竖的、抱的、给的、扶的,首先都是自己的良心。
谈方认为,挽救道德水准已经成为现在社会面临最紧迫的问题,应借“小悦悦”这一标志性事件之机,立法惩罚见死不救的行为,奖励勇施援手的人,比如让那位阿姨老了后能安享晚年,相信比政策更有效。
“假若有利益冲突的时候,人对人就像狼一样;没利益冲突的时候,人对人就像草木一样。肯定是很多方面都出了问题”,郭巍青说,在农村,一个小孩遇到类似问题,自然而然就有一些邻里帮助。可是,在佛山那个五金市场,完全不存在一个社会支持系统。这个情景太荒谬了,人来人往的地方,就像在荒山里一样,好像没人看到挣扎在死亡边缘的孩子。
郭巍青认为,在国家、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没有去认真建设一个社会关系网络,这使得人的生活变得有更多风险。孩子走出父母的视线,就可能遭受杀身之祸,这已经不正常了。
“我们缺的,就是一个有人遇到风险时,能形成救助的支持系统。不能说缺法律、政府责任等,以前没有这些的时候,乡村都有这样一个社会救助系统”,郭巍青说,要重建这个系统,每个人都应尽力并扪心自问,自己能做什么。
学者陶短房认为,小悦悦事件归咎于社会风气的败坏,以及法律条文或相关案例的负面作用,于事无补。倘若人人“从我做起”,小悦悦这样的遗憾和悲剧就会少一些。
跑滴滴赚钱吗?
跑滴滴能赚钱,但是赚不到多少钱,并且越来越难做了。杭州,王威柯(化名),滴滴专车的一名司机,“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他苦笑。2017年是王威柯开滴滴的第四个年头了,从2016年开始,开专车的收入每况愈下。2017年,每天通过完成跑单任务,王威柯平均可以拿到80元的奖励金;而在2016年新政颁布时,这个数值还有150元。更别说2015年滴滴快车刚推出时,光奖励金他就能拿到600元一天。同时,专车的起步价也在不停地下调,从最早的17元,降到了2017年的11元。“2016年上半年,生意很好做,我一个月有跑到两万的时候,那个时候平台的补贴高嘛。”俞伟说,补贴都能占到月收入的三分之一,但是到了去年下半年,补贴变低,一直到现在,越来越少,“和那个时候比,可以说是锐减了。”暴利时代终究是过去了。洗牌后的市场,需要更辛勤的付出,才能有不错的回报。俞伟打算先这么开着,以后有合适的挣钱机会,比如能自己做个小生意,他就抓紧转行,“肯定不会一直做下去。”他说,当初辞职,除了觉得开车收入高,还自由,没想到这种自由会是一种束缚。扩展资料:滴滴“官宣”巨亏:2019年2月15日,滴滴CEO程维对外表示,公司将做好过冬准备,并将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对业务重组带来的岗位重叠和绩效不达标的员工进行减员,整体裁员比例占到全员的15%,将涉及2000人左右。此外,从2012年创业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滴滴,2018年仍然亏损,全年亏损总额高达109亿元,其中,补贴司机超过113亿元。补贴仿佛是成就滴滴、也榨干滴滴的一道旋转门,补贴的打法让滴滴熬死了几乎所有竞争对手,并从尸骨堆中走出来,成为今天的滴滴;但现在,补贴似乎也正在熬干滴滴自己。陈永伟认为,滴滴的持续亏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滴滴本身的战略决定的,它的战略是先占有市场,然后利用规模效应去消化市场。滴滴的主业务是规模报酬递增的,这也决定了滴滴先占市场的模式。二是去年突发事件引发了监管加强,这让滴滴遭受了空前的监管压力,合规成本是巨大的,比如要求司机户口、车辆的轴距大小等。几位滴滴司机均表示,并没有觉得2018年滴滴对司机的补贴突然增加了。滴滴司机说:“要想获得比较高的补贴收入并不容易,比如要在线时间长,至少10小时,这意味一定要是全职司机,身体要好还不能怕辛苦;再比如要在高峰时段多接单,也要多接受滴滴的派单。”参考资料:人民网-杭州网约车司机谈开滴滴这一年:以为自由却成束缚参考资料:人民网-滴滴“官宣”巨亏——是卖惨,还是真难
彭宇案,小悦悦事件反应的社会道德问题
这又是一起让人为之心惊肉跳的车祸,2岁的女童先后被冷血的面包车司机和小型货柜车司机碾压,给稚嫩的小生命带来严重的威胁和伤害,据医生说车祸已经造成小悦悦特重度颅脑损伤,接近脑死亡,预后很不好,最乐观的估计是植物人状态。
不得不承认,这实在是太残酷了,突如其来的横祸如同噩梦从天而降,对于小悦悦这一家将是一次致命的打击。无辜的小悦悦饱受如此摧残,折射了驾车司机的冷血。
可能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使然,因为人们之间的各种误会和观念,导致彼此不那么信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便也滋生。就像现在大街上跌倒了老人没人敢扶,是因为扶人者害怕自己遭讹诈,做了好事不讨好。好人难做或许成了每个人在面对突发危难事件时的一种纠结和犹豫的自我保护符,在面对他人遭遇生死的关头,也不敢再轻易出手相助,选择了冷漠,选择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