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司徒雷登”的历程
布村蓝楹
全球疫情,宅在家中。整理沉淀多时的图片。一张“司徒雷登”的图片不经意间滑落,瞬间撩起了我封尘已久的记忆。
杭城的雨日,我撑着紫色格子的伞,在杭州的弄堂里穿行。据说要去办事的上城税务局,离这里不远,索性步行还可以观赏街景。
我在闹市街头穿街走巷,偶然发现一小院门前,只见大门紧闭,门前挂一牌子,上面写有“司徒雷登出生地”字样。还记载着他的青少年时代是这里度过的。在此门前转辗沉思多时,它勾起了我早年的回忆。再后来又听说,他的墓地也在杭州。
我渐渐萌生了,去寻找瞻仰“司徒雷登”墓地的念头。因为我们这个年纪的人,经历了漫长的人生,目睹过文革的劫难,熟读过伟人的“别了司徒雷登”这篇大作。司徒雷登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如不耳熟能详,但一定都不陌生。凭着那时的记忆,我很想去寻找历史的痕迹与真相,哪怕是星星点点。
常言道: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我开始了寻访的旅程。但几经查找,打探均消息。有一次,我和朋友竟去半山森林公园,废弃墓穴中去辨认,被山中的棘枝野草划伤,也没发现任何端倪。
我渐渐感到,厚重的历史沙尘,已经把希望封存掩埋地一干二净,寻找的路途渺茫。
2017年,清明前的一天,多云有风,阳光时隐时现。一大早旅游大巴带着我们,穿过杭城狭长的山间隧道,来带到了地处杭州良渚文化发祥地,黄鹤山路之下的安贤园。这次是社区组织大家前来参观游览,并祭扫先烈墓地的。
浙江安贤陵园:是浙江省唯一的园林文化示范陵园和人文纪念景观园地,该园三面青山环抱,前方古运河蜿蜒而过。占地66.6公顷,由安息园、纪念园、文化园三大园区和八大景观组成。位于杭州半山水洪庙临半路附近,紧邻320国道。
一进院内,只见山峦叠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若影若现的佛学修行雕塑,散落其中,闪烁着中华民族的美德之光;彰显着江南文化之优雅,历史文化之厚重,生命家园之神圣。
安贤园的工作人员吴女士,首先带领我们,祭拜了海空卫视王伟的墓地。
而且吴女士还告诉我,前女排国手陈招娣也将葬于此。2014年4月1日她逝世一周年之际,国家体委在这里举行了安葬仪式。
大名鼎鼎的革命理论先驱,张闻天先生的墓地,抗日英雄,中科院士,艺术大师的英灵也都在此回归了家园。真没想到,这里还真是块风水宝地。中外名人,历代英烈,都有人在此长眠安息。凸显着杭州的人文底蕴,江南的烟雨,伟人的风骨。
站在伟人与先烈的墓前,敬仰之心油然而生。难怪扫墓踏青的人们纷纭而至。
我不禁向带队的吴女士,询问司徒雷登先生的墓地。谁知她玉手轻轻一指,顺口答道,就在前面不远处。索性我和她一起,来到司徒雷登先生的墓前瞻仰。
据吴女士讲:司徒雷登出生在杭州,能讲一口流利的杭州话。杭州市下城区耶稣堂弄有他的故居。我也恍然大悟那次小巷的偶遇。
她还告诉我,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曾在杭州开办过学校的美国传教士。他们在杭州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司徒雷登是长子。从1876年到1887年,司徒雷登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度过了他的童年。
回来之后,我也查找了有关资料得知:11岁,司徒雷登被父母送回美国读书。28岁,他以传教士的身份携新婚妻子重返杭州,直到四年后赴南京金陵神学院任职,并从此与中国的教育事业和中国政局结下了不解之缘。
司徒雷登是燕京大学首任校长,为将燕京大学建设成为与北大、清华齐名的一流大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为20世纪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各个领域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司徒雷登在中国前后共生活了56年之久。2008年11月17日去世。46年之后司徒雷登骨灰自美国华盛顿迁葬杭州。这位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的他,终于魂归故里。
司徒雷登在中国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评论员文章《别了,司徒雷登》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司徒雷登都被作为了美帝国主义的象征。
据有关资料记载:1986年中央曾批准司徒雷登骨灰安葬北大。司徒雷登也想将自己的骨灰,安葬在北京的燕园,因为那里有他的夫人。
但因历史原因几经推迟,搁浅,没能如愿。但他的父母与哥哥都在杭州安息,杭州也是他的出生地,也可以说是魂归故里。
晚年撰写的回忆录中,司徒雷登写道:“我记得,我们当时经常进行郊游,在杭州秀丽的湖光山色中徜徉。
春天,漫山遍野盛开着杜鹃花。我们举行野餐,采摘草莓。夏天,我们到山里阴凉的古庙里避暑,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讲,那是极富诱惑力的探险。”
改革开放之后,学术界对司徒雷登进行了一些实事求是的研究,逐步还原司徒雷登的真实面貌。
在司徒雷登骨灰的安葬仪式上,美国驻华大使雷德先生发表感言说:“中国是司徒雷登先生热爱的国家。他出生在杭州,今天回到这里,完成了他的人生旅途。如果他能看到今天的变化,他一定会非常高兴。”
写到这里,断断续续地完成了自己的寻访心愿,想留给后人,也想留给自己。
写于2020年05月23日凌晨
司徒雷登是好人吗
司徒雷登不算是好人。司徒雷登本是同中国有着友好关系的教育家,但是在关键时刻,司徒雷登依然站在了美国人的角度,在当时的那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朱自清先生的做法显得尤为悲壮,而司徒雷登,却也彻底的站在了中国人的对立面。司徒雷登任美国驻中国大使后,留下的只是一个冰冷的外交机器。他的所思所想都是站在美国人,没有任何的伦理道德,完全以美国的利益作为出发点。他认为中国人既然已经接受了美国的救济粮,就要迎合美国的任何政策,而不可以有任何异议。司徒雷登的人物评价:整个20世纪大概没有一个美国人像司徒雷登博士那样,曾长期而全面地卷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并且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既是政客又是学者,既是狡猾的对手又是温馨的朋友。司徒雷登是当时美国驻中国大使,而美国的对华政策当时在中国已遭到彻底失败。他既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执行者,也是这一政策的受害者。
司徒雷登的介绍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主要作品有《启示录注释》、《司徒雷登日记》、《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等。1876年6月,司徒雷登生于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904年开始在中国传教,曾参加建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1908年任南京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逝于美国华盛顿,终年86岁。扩展资料1918年,北京有两所教会大学决定合并:一所是汇文大学,一所是协和大学。这两所私立大学在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后试图合并,却因内在矛盾太多,多次协商未果。直到1918年才达成妥协,决定选聘一位与原来两校都没有关系的人担任校长。此时司徒雷登在南京神学院执教多年,成为新校长的最佳人选,但几乎所有朋友都劝他婉拒。而他最终接受了这个挑战。1919年元月,司徒雷登北上,会见即将合并的两校有关人士,经多方斡旋,成立了由蔡元培等五人组成的校名委员会,最后采纳了诚静怡博士的建议,以“燕京大学”为校名,同时也解决了其他矛盾。司徒雷登正式出任燕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是北京大学的创始人?
不是北大创始人,是燕京大学创始人。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
1876年6月,司徒雷登生于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904年开始在中国传教,曾参加建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1908年任南京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
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逝于美国华盛顿,终年86岁。
1949司徒雷登为什么被迫离开中国
1949年8月2日,由于美国在华政策的彻底失败,司徒雷登不得不悄然离开中国返回美国,随即退休。美国在华政策事件过程:日本投降当日,杜鲁门命令日军只能向蒋介石政府投降就很说明问题。1946年7月12日——一天前,司徒雷登刚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国共内战全面爆发。美国调停国共纠纷失败后,开始援助蒋介石打内战。1949年8月发布的美中关系《白皮书》中美国承认抗战胜利后对蒋介石政府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多达22.5亿美元。但随着国军的败退,1948年末美国开始调整政策,从“阻止中共取胜”变为“阻止中国成为苏联附庸”。1949年初,司徒雷登就开始与各国大使接触,主张各国外交官留在南京。4月23日南京解放,各外国使团中只有苏联大使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广州。周恩来让与司徒雷登有师生之谊的黄华去南京军管会担任外事处长,与他进行私人接触。1949年5月13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司徒雷登的电报中提出了承认中共政府的3个条件:事实上控制国家的领土和行政机关;既有能力又有意愿承担其国际义务;得到中国人民的普遍认可。令美国失望的是一个多月后的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宣称新中国将奉行对苏联“一边倒”的方针。据说司徒雷登曾请民盟的罗隆基向中共领导传话:假如中共对美国和苏联采取中立态度,美国可以承认新中国,并提供30至50亿美元贷款。而罗隆基得知《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不敢转达消息,几年后才说出来。1949年8月2日,司徒雷登离开中国。美国驻华使馆和各地领事馆人员留守原地“观察”中国。1950年1月,中方收回美国在北平的兵营等房产后,美国终于撤走了全部驻华人员。扩展资料:人物生平事迹:1、出任校长1918年,北京有两所教会大学决定合并:一所是汇文大学,一所是协和大学。这两所私立大学在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后试图合并,却因内在矛盾太多,多次协商未果。直到1918年才达成妥协,决定选聘一位与原来两校都没有关系的人担任校长。此时司徒雷登在南京神学院执教多年,成为新校长的最佳人选,但几乎所有朋友都劝他婉拒。而他最终接受了这个挑战。1919年元月,司徒雷登北上,会见即将合并的两校有关人士,经多方斡旋,成立了由蔡元培等五人组成的校名委员会,最后采纳了诚静怡博士的建议,以“燕京大学”为校名,同时也解决了其他矛盾。司徒雷登正式出任燕京大学第一任校长。2、培养人才燕京大学仅仅存在了33年(1952年停办),其间还受到日本侵华战争的严重干扰,注册学生总共不超过10000名,却为中国培育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人才,很多是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再加上其他卓有成绩者,超过100人,占了注册学生的1%以上,可说是科学家的摇篮。二战时,中国驻世界各大城市的新闻特派员,9/10是燕京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徒雷登百度百科-中美关系
怎样评价司徒雷登这个人那?
对于中国的教育界,司徒雷登无疑是一个真正的朋友。司徒雷登,在华40多年,致力于建设燕京大学(现在北大的燕园)和培养对中国做出贡献的人才,是一个很伟大的教育家,难得的是,在革命时期他也支持学生们上街游行请愿。他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对新中国革命与建设付出了巨大贡献,包括新中国的第五任外长黄华,作家冰心,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等一群精英才干,可以说是一名真正的亲中派。可是晚年被任命为美驻中国大使,致力于调停中美关系,并且发表声明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被美方强行命令回国,就这样离开了生活了40余年之久的中国,至死没能再访燕京大学和中国领土。在中国,由于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他长期被公众认为是美国侵略中国失败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大使”岁月只有短短两年时间,而在此之前的48年,他一直在中国从事传教以及教育工作,并因此获得尊敬。司徒雷登终其一生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他既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执行者,也是这一政策的受害者。应该说,司徒雷登在华50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中国社会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直至被杜鲁门任命为驻华大使,他生活的重心以及命运才悄然改变。扩展资料:司徒雷登(JohnLeightonStuart,1876-1962),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1876年6月,司徒雷登生于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904年开始在中国传教,曾参加建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1908年任南京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逝于美国华盛顿,终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