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远征是如何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
亚历山大的远征带来了希腊文明在中东和中亚的繁盛,以及大夏-犍陀罗艺术在印度次大陆的发展,在文化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历山大对他的同代人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他在短时期的影响不如他们大完全是因为当时的交通和通信手段落后,使他的影响限制在地球的一个较小的范围内。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亚历山大征服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使希腊和中东开化民族开始相互密切往来,因此极大地丰富了这两个民族的文化。在亚历山大在世期间及其死后不久,希腊文化迅速传入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竹地尔和埃及;而亚历山大以前的希腊文化仅以缓慢的速度传入这些地区。亚历山大还把希腊的影响播及以前从未到达的印度和中亚地区。但是文化影响决不是单向传播的事。在希腊文化时代(亚历山大征服后的几百年间),东方思想,特别是宗教思想就传入了希腊世界。就是这种希腊文化——主要指具有希腊特征但也深受东方影响的文化,最终对罗马产生了影响。
亚历山大在其征战生涯期间,建立了二十多个城市。其中最著名的是埃及亚历山大市,它很快便成为世界主要的城市之一,一个著名学术和文化中心。还有几个城市如阿富汗的赫拉特和坎大哈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城市。
伴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到希腊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举个列子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曾到达大夏(古希腊称Paropamisus 今阿富汗地区),希腊文化也随之传播到了大夏一带。
后来张骞通西域也曾到达大夏,东方文化也传播到了大夏一带。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西元前3千年晚期2千年早期大夏雕塑无大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及大月氏西徙,攻败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馀万。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其东南有身毒国。”《史记》
注:身毒国就是印度
以大夏一带中亚地区为纽带,中西方文化逐渐开始交流
成吉思汗能和拿破仑、恺撒这样的人物相提并论吗?
以下是我个人看法:
1.成吉思汗除了征服杀戮,在战争领域没有指导性的建树,对于人类没有丝毫贡献;
2.拿破仑陛下在那个启蒙时代,军事上他的奥斯特利茨,耶拿——奥尔施塔特,马伦哥等战役至今仍然是教科书一般的经典战例(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就是基于对于拿破仑战争的研究编写的),政治上差一点统一了欧洲(拿破仑的梦想是建立“欧洲联盟”,可能他自己也没想到现在的欧洲正在向一体化不断迈进),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此法典对于近代乃至现代西方国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还对于时代的进步做出杰出贡献。它不仅是伟大统帅,还是政治家,思想家。成吉思汗留下了什么?
3.凯撒作为罗马共和国的掘墓人,罗马帝国的奠基人(屋大维的称帝没有凯撒的征服作为奠基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的成就在战争上继承发扬了马略的改革,使罗马军团极其辉煌,在政治上他的独裁在某种意义上是进步的,是适应新的罗马的良方,虽然死于刺杀者,但也抹不去凯撒的功勋。
最后要说,任何一位人物的评价不是“杀了多少人,抢了多少地”,而在于战争的艺术,政治的艺术,科学的艺术上。
亚历山大远征的历史文献是怎样的?
他在平定国内叛乱和希腊反马其顿起义后,便开始了对东方的远征。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沿地中海东岸征服了叙利亚和埃及,被埃及祭司宣布为“阿蒙神之子”,他还自封为法老。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又率军回师亚洲,假道腓尼基向波斯腹地推进,10月初在底格里斯河东岸的高加米拉以西与波斯军主力对阵。尽管大流士人多兵强但还是遭遇惨败。随后亚历山大联军乘胜南下一举夺取巴比伦,占领波斯都城苏萨和波斯波利斯等地,摧毁了大流士政权,掳掠了大量金银财宝。亚历山大还把城市里的大部分居民流放出去。从这时起,古巴比伦开始丧失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公元前330年春,亚历山大引兵北上追击大流士,人流士被其部将谋杀。亚历山大由此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然而,夺得大片土地的亚历山大并不满足于现状。公元前327年,他率军由里海以南地区继续东进,在公元前325年,侵入印度,并占领印度河流域。由于多年远征,军队气力消耗巨大,加之印度人民的反抗和自然条件的不适应,亚历山大放弃了东进的计划,于公元前325年7月从印度撤兵。不久,亚历山大因发热生病而死。
海南省东方市的历史渊源
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置九龙县,县治设在九龙山(今感城镇入学村西侧海滨),隶属儋耳郡。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儋耳郡并入珠崖郡,九龙县改隶属珠崖郡。西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废珠崖郡,置朱卢县,废九龙县,九龙旧地属朱卢县,隶属合浦郡。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九年(43年),废朱卢县,置珠崖县,九龙旧地隶属珠崖县,属合浦郡。三国吴大帝孙权赤乌三年(239年),复置珠崖郡,九龙旧地隶属珠崖郡。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珠崖郡并入合浦郡,九龙旧地隶属合浦郡。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复置珠崖郡,九龙旧地隶属珠崖郡。梁武帝大同年间(535年至541年),置崖州在儋耳之地,九龙旧地隶属崖州。陈朝(557年至589年),九龙旧地仍隶属崖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置感恩县(县治在原九龙县治旧址上),废崖州,复置珠崖郡,感恩县隶属珠崖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感恩县隶属儋州。北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感恩县隶属儋州。五代十国南汉时期感恩县仍隶属儋州。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废儋州置昌化军,降感恩县为镇,隶属昌化军;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复置感恩县,隶属昌化军。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感恩县隶属琼州。绍兴十四年(1144年),复置昌化军,感恩县隶属昌化军。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废昌化军置南宁军,感恩县隶属南宁军。元朝(1271年至1368年),感恩县仍隶属南宁军。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改南宁军为儋州,感恩县隶属儋州。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废儋州置崖州,感恩县隶属崖州。明正统五年(1440年),感恩县治从九龙县治旧址迁中和乡(今感城),隶属琼州府。清世祖顺治十三年(1656年),感恩县隶属琼州府至清末。
海南省东方市的历史
东方于1952年建县,是将原昌感、乐东、白沙、儋县部分黎区划设的。因境内黎峒有东方、中方、西方三村,当时设治于“东方村”而得名。1958年为适应“大跃进”的需要,将昌感、东方、白沙三县合为东方县(大县),治所设在宝桥(叉河),不久迁驻八所镇。1961年分县,恢复白沙县,以昌化江为界划分昌江、东方两县,昌江居北,东方居南。1987年11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东方县,设立东方黎族自治县。1997年3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东方黎族自治县设立东方市(县级),其管辖范围不变。3月30日举行撤县设市挂牌仪式。
1995年底,东方黎族自治县总面积2256.27平方千米,总人口33.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54万人,非农业人口7.06万人;城镇人口5.90万人,农村人口27.70万人。少数民族6.84万人(其中黎族6.71万人)。辖9个镇、8个乡(其中少数民族乡镇8个),186个村委会,7个居委会,229个自然村,境内有3个国有农场。县城八所镇。
1996年底,东方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西南部,西濒北部湾,北、东、南与昌江县和乐东县接壤。总面积2256.27平方千米,总人口34.16万人,其中黎族7.19万人。辖17个乡镇、180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228个自然村,境内有3个国有农场。县城八所镇。
1997年底,东方市位于海南岛西南部,西濒北部湾,北和东与昌江县接壤,南靠乐东县。陆地面积2256.27平方千米。人口34.53万人,其中黎族7.34万人。辖17个乡镇、180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228个自然村,境内有3个国有农场。市政府驻地八所镇。
1998年底,东方市陆地面积2256.27平方千米。人口34.96万人,其中黎族7.45万人。辖17个乡镇(罗带乡、中沙乡、大田乡、广坝乡、江边乡、公爱乡、三家乡、天安乡、八所镇、东方镇、新街镇、墩头镇、四更镇、新龙镇、感城镇、板桥镇、抱板镇)、187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境内有3个国有农场。市政府驻地八所镇。
1999年底,东方市位于海南岛西南部,西临北部湾,北和东北隔昌化江与昌江县相望,东南与乐东县毗邻。陆地面积2256.27平方千米。人口35.41万人,其中黎族7.58万人。辖17个乡镇、11个居委会、187个村委会、228个自然村,境内有3个国有农场。市政府驻地八所镇。
2000年底,东方市陆地面积2256.27平方千米。人口36.55万人,其中黎族7.7万人。辖17个乡镇、11个居委会、184个村委会。境内有3个国有农场。市政府驻地八所镇。 (以下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东方市总人口358318人,各乡镇人口: 东河镇 17711 抱板镇 12156 板桥镇 22654 感城镇 38907 八所镇 68638 新街镇 13955 墩头镇 5647 四更镇 23889 新龙镇 16351 天安乡 6055 公爱乡 5806 广坝乡 3378 江边乡 6128 大田乡 12204 中沙乡 7598 罗带乡 32681 三家乡 31603 国营广坝农场虚拟铮 7472 国营红泉农场虚拟镇 5546 国营公爱农场虚拟镇 2735 国营东方华侨农场虚拟镇 6720 八所港务总公司虚拟镇 5825 海南铁路总公司虚拟镇 4659 www.xzqh.org
2001年底,东方市陆地面积2256.27平方千米。人口37.04万人(公安户籍人口数:总户数82285户、总人口37044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114人。),其中黎族7.8万人。辖17个乡镇、11个居委会、185个村委会,境内有3个国有农场。市政府驻地八所镇。
2002年,新街镇、墩头镇、罗带镇、八所镇合并,设立八所镇;中沙乡、板桥镇合并,设立板桥镇;抱板镇、大田乡合并,设立大田镇;广坝乡、东河镇合并,设立东河镇;公爱乡、天安乡合并,设立天安乡;撤销三家乡,设立三家镇。年底,东方市陆地面积2256.27平方千米。人口37.77万人,其中黎族7.98万人。辖8个镇、2个乡(八所镇、感城镇、三家镇、板桥镇、四更镇、新龙镇、大田镇、东河镇、天安乡、江边乡),11个居委会、185个村委会,境内有3个国有农场。市政府驻八所镇。
2003年底,东方市陆地面积2256.27平方千米。人口38.17万人(公安户籍人口数:总户数88121户、总人口38167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9881人。),其中少数民族占21.2%。辖8个镇2个乡、7个居委会、185个村委会,境内有3个国有农场和1个华侨农场。市政府驻八所镇。(行政区划一览)
2004年底,东方市陆地面积2256.27平方千米。人口38.69万人(公安户籍人口数:总户数91224户、总人口38690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5005人。),其中少数民族占21.2%。辖8个镇、2个乡,7个居委会、185个村委会,境内有3个国有农场和1个华侨农场。市政府驻八所镇。
欧洲传奇英雄人物
恺撒
恺撒(前100-前44),古罗马共和国领袖和军事统帅。他带兵打仗几十年,指挥过几十个战役,大都是以少胜多,出奇制胜。他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为西方许多著名军事统帅诸如拿破仑等所效法,对西方军事学相应措施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曾与幕僚共同著书立说,主要有《高卢战记》、《内站记》、《亚历山大战记》、《阿非利加战记》等。
恺撒出身于贵族世家。公元前78年开始政治活动,起初被选为军事护民官,后历任度支官、市政官、大法官、罗马远征西班牙行省总督等职。恺撒为了竞选执政官成功,需要庞培和克拉苏这两位在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支持,于是,他决意与庞培和克拉苏建立友好关系。公元前60年,庞培、克拉苏、恺撒这三位有着巨大影响的政治家达成了相互支持的秘密协议,历史上称之为“前三头同盟”。为了巩固这一同盟,恺撒把他年仅14岁已经和别人订了婚的女儿嫁给了年近50的庞培。在庞培和克拉苏的一致支持下,恺撒于公元前59年当选为执政官。恺撒经过一系列的政治活动,已经获得了广大平民和骑士阶层的支持,成为与庞培、克拉苏齐名的强有力的人物。
公元前58年,恺撒出任高卢总督。他统率大军,经过3年的征战,到公元前56年底,基本上并吞了整个高卢。然而他在高卢的同志并不稳固,高卢地区接连爆发反罗马人的起义。公元全52年春,高卢全境爆发了一场反对罗马统治的大起义。起义军主力在高卢北部的阿利细亚城扎下了坚固的营寨。这是一座几乎攻不破的城堡,罗马人除了进行长期的包围之外,别无其他办法。恺撒把所有的部队都调到这里,20万高卢起义军也云集阿利细亚城下,双方一场恶战不可避免。战役开始之前,马人环绕阿利细亚城筑起一道坚固的壁垒。恺撒寄希望于这些复杂而坚固的工事能够阻止高卢人的进攻,用以补充自己兵力的不足。高卢起义军首先从内外两侧同时向罗马人坚固的工事发起了进攻。在盾牌的掩护下,一队接一队的高卢人像蚂蚁一样往上冲。在战斗中,罗马各军团由于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士气开始低落。尤其在罗马人的旗手被砍倒后,罗马人的阵脚开始显得有些混乱。一位年青的罗马士兵张惶失措,突然发现恺撒刚刚站立过的塔楼上已经空无一人,同时位于营寨右边的罗马骑兵放弃了阵地,以全速急驰而去。这位年青人绝望了。突然,坚守在栅栏后面的罗马士兵发现高卢人的攻势猛然削弱了,刚才还在向罗马工事冲击的高卢人停止了冲锋,他们的队伍散开了,出现在罗马人视线中的竟是他们自己的骑兵。原来,恺撒指挥他的骑兵抄袭到高卢人的后方,给他们致命的一击,短短几个回合之后,高卢人便开始由进攻改为逃窜。尔后,高卢人全部投降。阿利细亚之战就这样出乎意料的结束了。恺撒以6万军队与高卢人将近25万人的大军相峙,竟以一支骑兵的偷袭扭转了战局,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恺撒、庞培、克拉苏的“三头同盟”是不可能持久的,他们是相互利用的关系。克拉苏在战争中阵亡,使原来成鼎足之势的三人同盟变成了恺撒、庞培两雄并立的局面。这时,恺撒的女儿去世,这就意味着恺撒与庞培的联姻关系中断,两人之间为了权力的争斗已势所难免。于是奴隶主两派发生了内战。
公元前50年,以庞培为首的贵族派元老院因担心恺撒建立独裁政权,通过决议拒绝延长恺撒担任高卢总督的任期,令其遣散军队。恺撒拒不执行这一决定。当时,他的军队绝大多数分驻在北山高卢,身边仅有一个军团和一些辅助部队。为了把握战机,经过一番周密策划之后,恺撒于公元前49年1月,果断的率领一个军团,越过意大利和高卢诸行省之间的界河比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罗马进发。没有准备的庞培反对派,匆忙率领一批元老和两名执行官离开罗马,逃往希腊。同年11月,恺撒率领7个军团出其不意地在希腊登陆,次年春又增加了4个军团和1个骑兵队。6月,恺撒与庞培在希腊的法萨卢进行决战,恺撒彻底打败了庞培,庞培逃到埃及,被埃及国王派人杀死。公元前45年,恺撒实现了他的军事独裁统治。
恺撒征战一生,多谋善断,善于抓住战机,特别是能在不利的情况下,以顽强的意志坚持自己的战略企图,扭转战局,表现出他那不同凡响的高超的军事艺术,在罗马乃至世界的历史上留下了盖世英名。
盖乌斯·屋大维,又名奥古斯都(Augustus),是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统治罗马长达43年。公元14年8月,在他去世后,罗马元老院决定将他列入“神”的行列,并且将8月称为“奥古斯都”月,这也是欧洲语文中8月的来源。
一般认为屋大维是最伟大的罗马皇帝之一。虽然他保持了罗马共和的表面形式,但是却作为一位独裁者,统治罗马长达四十年以上。他结束了一个世纪的内战,使罗马帝国进入了相当长一段和平,繁荣的辉煌时期。历史学家通常以他的头衔“奥古斯都乌斯”(尊崇的意思)来称呼他。这个称号是他在公元前27年的时候获得的, 那时他36岁。
屋大维是凯撒大帝的甥孙和养子,亦被正式指定为凯撒的继承人。前43年,他与马克·安东尼、雷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打败了刺杀凯撒大帝的共和派贵族。
前36年他剥夺雷必达的军权,后在阿克图海战打败安东尼,消灭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回罗马后开始掌握一切国家大权。前30年,被确认为“终身保民官”,前29年获得“大元帅”称号;前28年获得“奥古斯都”(神圣、至尊的意思)称号,建立起了专制的元首政治,开创了罗马帝国。
查理大帝
法兰克国王(768~814),罗马人皇帝(800~814)。又称查理曼。加洛林王朝第一代国王矮子丕平之子。768年与其弟共即王位,三年后独掌王权。
在平定阿基坦叛乱并统一法兰克王国后开始向外扩张。772年起多次东渡莱茵河进攻萨克森部落,最终于804年完成对萨克森地区的兼并。
773~774年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攻占意大利北部伦巴德王国,自兼国王。接着进军罗马,被教皇封为“罗马人长老”。
777年率军越过比利牛斯山,进攻西班牙的阿拉伯国家,但未能攻占萨拉戈萨城。次年回师,在比利牛斯山遭巴斯克人伏击。
后又多次出征,于801年攻占巴塞罗那,占领埃布罗河以北地区。
787年率军进入意大利南部,迫使本尼文托公国臣服。788年兼并巴伐利亚公国,尔后越过易北河征服斯拉夫人部落。
791~796年派兵在多瑙河中游地区与阿瓦尔人多次交战,迫其臣服。
800年以保护罗马教皇为名进军罗马,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皇帝”,建立起包括中欧和西欧大部地区的庞大帝国。
此后,又与拜占庭帝国进行争夺亚得里亚海地区的战争,在地中海沿岸抵御阿拉伯人的袭击,在北海沿岸击退北欧海盗。
814年病逝于帝国首都亚琛。生前积极推行军事改革,建立严密的军队组织与指挥系统;根据地产数量规定服役人数和提供武器装备的数量;发展重装骑兵,组建攻坚队和后勤队,统一军队组织和作战原则;严明军纪;建立边防特区,构筑堡垒,驻兵屯粮;维修道路桥梁,保持边境与内地之间的交通联系等。其军事思想及改革措施在当时的欧洲颇有影响。
亚历山大
“让我们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这是希腊最著名的雄辩家的雄心,只可惜当时的希腊已失去了当年的气势,处于日暮西山的时候了。但事隔几年,马其顿的国王亚历山大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踏上了征服亚洲的征途。
马其顿是希腊北部一个贫瘠落后,默默无闻的城邦,到腓力二世时,这个城邦走向强盛。公元前338年,腓力二世击败反对他的希腊联邦,真正确立起他在全希腊的霸主地位。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波斯派来的刺客杀死在他女儿的婚礼上。亚历山大,腓力二世的儿子,当年年仅20岁就继位了。
亚历山大从小兴趣广泛又聪明勇敢,12岁时曾驯服过别的骑手不能驾驭的烈马。13岁到16岁,他的父亲为他聘请了当时希腊“最博学的人”亚里斯多德作家庭教师,他向老师学习了哲学、医学、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他最喜欢的书是《伊利亚特》,他一心想向阿喀琉斯学习,创下辉煌的伟绩。腓力二世被害后,希腊被征服的城邦认为这是摆脱马其顿帝国控制与奴役的天赐良机,他们纷纷起义暴动,但年轻的亚历山大在短短的两年里就平息了骚动。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以镇压希腊各城邦的反马其顿运动,为了实现自己征服世界的野心,亚历山大把目光放向了领土辽阔、资料丰富、财富滚滚的波斯。
公元前334年的春天,亚历山大率领35000人的大军和160艘战舰,开始了远征东方的行动。行前,他把自己的所有地产收入、奴隶和畜群分赠给人。一位大将迷惑地问道:“请问陛下,您把财产分光,给自己留下什么?”
“希望”。亚历山大说:“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它将给我无穷的财富!”
将士们被亚历山大的雄心所激励,他们决心随他到东方去掠夺更多的财富。
亚历山大率领部队首先占领了小亚细亚,消灭了那里少量的波斯军队;然后他又挥师北上,向叙利亚进军在伊苏城,他打败波斯王大流世三世,并俘获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看着大流士豪华的宫殿,亚历山大赞不绝口:“这样才象个国王!”
接着,亚历山大向南进军叙利亚和腓尼基,又派手下大将攻占了大马士革,从大流士的军械库里获得大量战利品。他亲自率领部队南下,经过7个月的艰苦战斗,攻下了推罗城,把推罗城的3万居民卖为奴隶。
亚历山大围攻推罗城时,大流士三世曾派使者求见亚历山大,愿意出巨款赎回他的母亲、妻子和女儿。还要割让半个波斯帝国给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的一员大将帕曼纽心满意足地说:“如果我是亚历山大,我就接受这个条件。”亚历山大则毫不动心,他说:“我不是帕曼纽,我是亚历山大。”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切断波斯陆军与海上舰队的联系后,长驱直入埃及,自称是太阳神“阿蒙之子”。他亲自勘查设计,在尼罗河三角洲西部,建立亚历山大城,他要它永存人世,做为他伟大战绩的纪念碑。埃及的法老为亚历山大加上了“法老”的称号。在庆功的宴会上,亚历山大分外兴奋,他说:“英雄的伟大就在于不断开拓疆土,不断增加权力,尽情享受美味佳肴和少女美色。”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率军穿过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在高加米拉平原和波斯进行生死决战。大流士三世败退,被自己的部下杀死。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苏萨、波斯波利斯和埃克巴坦各波斯王宫,掠夺了金银财富达15万塔兰特。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彻底击败了大流士的继位人,征服了整个波斯帝国。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领军队离开中亚,南下侵入印度,在印度河谷建立了两座亚历山大城,迅速占领了西北印度的广大地区。他想进一步征服印度的心脏地带,向恒河流域进发。但此时亚历山大的士兵已厌倦了长期的紧张战争,再加上印度的炎热、暴雨和疾病,他们拒绝前进,要求回家。他们纷纷举行集会,发生哗变,印度的土著居民也群起反击。亚历山大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公元前325年,将大部队撤出印度。
亚历山大的部队分两路撤回。一路在海军将领涅阿霍斯的率领下取海道由伊朗海湾入波斯湾;一路由亚历山大亲自率领,从陆路经卡曼尼亚沙漠而归。公元前324年初,两路大军会师在巴比伦境内的奥皮斯城。由于长途跋涉,亚历山大的部队损伤极大。将近10年的亚历山大远征,终于结束了。亚历山大将巴比伦作为首都。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它的版图西起希腊、马斯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
在远征以前,亚历山大认为希腊民族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民族,只有这个民族才真正具有开化的文明,而其他非希腊民族都是野蛮的民族。随着东征,亚历山大逐渐认识到波斯人和希腊人一样具有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们也应该受到尊敬。因而亚历山大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他认为各民族应该是公平平、等和睦相处。他因此产生了一个伟大的计划,想让波斯人、希腊人与马其顿人结为友好的同伴。为了促进马其顿人和波斯人、东方人的融合,亚历山大和大夏贵族罗克珊娜结婚,并鼓励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在苏萨城,亚历山大举行了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他亲自和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女儿斯塔提拉结婚。同一天举行婚礼的马其顿将士有1万对之多。在婚礼上,亚历山大宣布: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他还给新婚夫妇馈赠了许多礼物。
在巴比伦,亚历山大还整编一只庞大的军队,将3万波斯青年编入马其顿部队。并准备继续进行远征。他计划侵入阿拉伯与波斯帝国北面的土地,还想再次入侵印度征服罗马,迦太基和地中海西岸地区。但不幸的是公元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突然患恶性疟疾,从发病到生命结束仅10天时间。他匆匆离开了世界。
由于死亡的突然降临,亚历山大未明确他的接班人,导致争夺王权的激烈斗争。在斗争中,他的母亲、妻子与儿女都被反对党杀死。将领们纷纷拥兵自立为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马其顿王国从此分裂为若干个希腊化的国家。亚历山大庞大的帝国只存在了短短的13年。
亚历山大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东方的城市出现了优美的希腊式雕塑和建筑,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希腊、西方,丰富了西方的知识宝库。亚历山大的东征,还开辟了东西方贸易的通路。他在东方建立的几十座城市,都逐渐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如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至今仍是埃及著名的大海港。
欧洲传奇英雄
马其顿 能征善战的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
意大利 宽容的独裁者凯撒大帝(西元前102~前44年)
意大利 罗马帝国元首屋大维(公元前63年—公元14年)
意大利 君士坦丁大帝(约280~337)
法兰西 查理曼大帝(742-814)
德 国 “红胡子”腓特烈一世(1050年~1105年)
法兰西 专制君主路易十四(1638-1715)
苏格兰 敢于为自由而战的威廉姆.华莱士(1272-1304)
法兰西 巾帼英雄圣女贞德(1412年—1431年)
英格兰 狮心王理查一世(1157年-1199年)
法兰西 腓力二世(1165年—1223年)
荷马史诗上的人物都可称之为英雄
关于蒙古人西征的历史
1219~1225年,成吉思汗拉开了蒙古西征的第一幕。他发动第一次蒙古西征,以战争手段严惩杀害蒙古使者和商队的中亚大帝国花刺子模国,此次西征远抵里海与黑海以北、伊拉克、伊朗、印度等地,为日后第二次及第三次的西征定下良好基础。1235~1242年,成吉思汗孙子拔再次率领西征,远至钦察、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和地区,并且建立了第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钦察汗国。1252~1260年,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进行第三次西征,远至叙利亚、埃及、伊拉克等国家或地区,并在波斯地区建立了又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伊利汗国。此三次西征,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被人称为世界征服者”。
蒙古三次西征,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把中国的发明,如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罗盘等传到西亚及欧洲等国;同时亦将西方的天文、医学、历算等传入中国。
蒙古人的西征,杀了很多人,但这并不是他们造成最主要的危害。
更大的危害在于,蒙古基本毁灭了中亚文明。并且让阿拉伯文明、俄罗斯文明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中亚是亚洲欧洲文明交汇中心,文明程度比较发达。但经过蒙古人的杀戮,到现在也没能恢复。
阿拉伯文明在中世纪比欧洲文明还要发达很多,但经过蒙古人的杀戮,从此一蹶不振,到现在还是四分五裂。
俄罗斯文明原来和欧洲其他国家文化程度相似,但经过蒙古人200多年的统治,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到了近代现代才慢慢追上。到现在还是不如欧洲其他国家。
至于中国,受蒙古统治时间最少(只有100多年),虽然被杀的人最多,但文明受伤害最小。因此明朝时期,能迅速恢复一部分中华文明。
历史上蒙古大军在十三世纪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西征,凭借较少的军队和漫长的后勤供应战胜了所有的敌人(1260年对穆斯林的爱因加鲁特战役失利未计算在内),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也促进了欧洲和近东的军事革命。在几次西征中蒙古军队的数量通常很少,总数不过最多20万人左右(欧洲战场从未超过15万),单次战役的人数则更少,没有出现在中原对金的钧州一战中列阵“层层叠叠,厚20里”的情形。这有哪些原因呢?拙文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西方各国军队采用的战术不适应蒙古人改进的东方战术
其实,东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很早就在双方作战时的战术体现出来了。在东方(以中国和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范围内)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方那种队形极其严密、排成密集方阵,步、骑、弓箭、投枪诸兵种密切协同的军队。这是西方人思维严谨、讲究科学分工、善于组织大的系统工程的表现。而中国战国时代的车阵、明朝戚继光组织对付倭寇的鸳鸯阵和对付鞑靼的车、骑协同战阵是远不能与之相比的。
东方军队作战时,队形不严整,讲究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受《孙子兵法》的影响,讲究“诡道”而不讲究堂堂正正的正战。这种战术意识的支配下,军队的单位攻击力和防护力并不强,如果对付罗马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密集步兵方阵,采用正面作战的方式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与东方军队不同的是,西方军队一开始就采用严密的队形,特别强调突出正战的攻击力和防护力,以罗马和马其顿的步兵方阵为 例。这种步兵方阵通常由贵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队伍,身着厚厚的重甲,手握长枪,越往后排,长枪越长,架在前排的肩膀上,这样就在方阵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丛枪如林,方阵的后面则通常由奴隶紧紧跟着,作后勤和护理工作,或者由标枪手不停往对方投掷标枪。这个方阵的两翼则由骑兵担任保护两翼不受冲击的任务。很明显,这种战术的冲击力是远非东方军队可比的,但它的弱点也非常突出:队伍转动不便,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队形的严整。
即使在进入铁器时代,马的鞍具的发展,使得骑兵越来越重要了,双方在骑兵的战术运用上也有巨大的差别。东方的骑兵很少有重装甲,骑兵即能用马刀、长枪也可以使用弓箭。骑兵主要目的是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和正面的冲击力,可以在很大范围内作战。而西方的骑兵部队发展出了威力强大的重装甲骑兵,士兵穿着厚厚的锁子甲,可以有效抵挡刀枪和弓箭的杀伤,骑兵使用长枪和长剑,杀伤力较大。但是与东方不同的是,骑兵战术的使用仍和古罗马时代的步兵方阵相同,讲究队形和正面的杀伤力和防护力,几乎没有太多的战术机动能力,作战范围仍然是在很小的区域内进行。
东西方的军队由于地理障碍,除了欧洲军队和中东地区的军队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军队从未与万里之外的西方军队打过照面。唯一可能的机会,在亚历山大攻克印度准备东进时,因病逝而告终。
蒙古人的战术。
蒙古在成吉思汗统一各部落后,立即开始对中国北方的各王朝进行大规模的攻击。蒙古军队在一开始完全依赖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和过去的游牧民族军队一样,没有步兵攻坚力量的协同。在中原各高大坚固的城墙面前,强大的骑兵是无能为力的,尽管他们在野战中所向无敌。很快,蒙古人从辽、金、西夏的军队上学到了步兵攻坚的本领,改变了继往单纯依赖骑兵的战术,并且学会了运用汉族新的发明的火药和抛石武器。
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的就是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他们在战斗中亦很少依赖单纯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后撤,待追击的敌军队形散乱疲惫时,早已四面包抄的骑兵则在一阵密集的弓箭射击后蜂拥而来。这种战术在过去的匈奴、汉族、契丹、女真人都用过。但象蒙古人一样利用四处游骑做间谍,大规模的骑兵可以随时远距离攻击的情形则没有出现过。加之,蒙古人大量地编入汉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使用汉族先进的攻坚器材担 任攻城的任务,使他们在东方无论是野地浪战还是摧城拔寨,几乎所向必克。
事实上,蒙古军队的骑兵在任何时候都无法一对一地战胜欧洲的重装甲骑兵,欧洲重装甲骑兵的长矛和重剑杀伤力远大于蒙古骑兵手中的马刀、长矛或狼牙棒。欧洲骑兵的马也远比蒙古马高大。但蒙古骑兵的战略战术则是欧洲骑兵远远不及的。欧洲军队的战斗无论多大规模的军队都是在很小战场内进行的。而且,欧洲军队有惯常的骑士之风,崇信正面一对一的堂堂正正的战斗,当他们遇见可以把百里方圆的地方做战场,且习惯迂回的蒙古军队时,他们的确是碰上了无法想象的战争场面。
蒙古人西征时,在发生大部队与敌正面遭遇的时候,蒙古骑兵也会迅速排成战术队伍发起正面的攻击。其战术队形通常是排成五个左右的横队,每个横队均为单列。各横队相距很宽的距离。这样形成了远远大与对手的宽大正面(从现代战术来讲,这种极易为对方冲击的宽大正面是极为不利的)。前两个横队是重骑兵(相对东方军队),其余为轻骑兵(相对与西方的轻骑兵可算无任何装甲的骑兵)。在此之外则还有大批的游骑四处做表面上无意义的运动。
双方军队在靠近后,蒙古军队的轻骑兵会突然从前排的重骑兵横队的巨大空隙间以极高的速度冲出,向西方的敌人投射长矛和从中原学来的毒箭。几次齐射后,重骑兵队伍迅速后退,接着轻骑兵也迅速后撤,并回到原来的位置。而遭到攻击的西方军队无论是步兵方阵还是骑兵方阵此时都很难迅速回击,必须保持队形的严密向前推进,否则无法利用自己的优势杀伤蒙古兵。通常蒙古军队的骑兵只要一两次这种冲击就会让敌军军心动摇队形混乱。而这种反复的攻击蒙古兵可以不论白天黑夜地进行,因为队伍相距较远且不需要太严整,蒙古兵的队形很容易在远离敌军后重新排列整齐。一但敌军队形混乱军心动摇开始后撤,则宽大的蒙古骑兵队形就会迅速变成包抄队形,对敌军进行近距离的砍杀。
蒙古军队在骑兵快速大纵深地前进时,遇敌坚固的城堡,通常只留少数部队监视以待后续的攻坚工兵,大部队仍继续高速前进,使后方的敌人根本无法作出战争准备。
另外。蒙古军队常常利用冬季大河结冰时发起战争。
战例。1241年,蒙古苏布台和拔都分率大军进攻东欧,强行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准备于匈牙利平原会师,在两支部队遥远的侧翼还有两个小规模的骑兵部队,沿途横扫波兰、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掩护主力部队的战略意图。匈牙利国王贝拉在蒙古军队进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军的意图,立即组织了10万人的军队寻求与蒙古军队决战,蒙古近六万人的主力则避开匈军的攻击稍稍后撤。四月,双方最终则在绍约河畔对峙。匈牙利判明对岸是蒙古主力后,迅速地抢占了一个巨大的桥头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马车连成坚固的兵营,等待蒙古军队的攻击。蒙古军在后续的工兵到达后,立即在黎明用威力巨大的抛石车和火箭向守卫桥头堡的匈牙利军队射击,守备部队在前所未见的攻击下瞬间溃败,蒙古骑兵迅速穿桥而过,向刚刚醒来的匈牙利军队主力发起攻击。当匈牙利人满怀信心地列队杀向数量处绝对劣势的蒙古军时,很快发现这并不是主力!蒙古军约三万人的主力在近百里远的南方早已乘夜渡过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从背后杀向匈牙利军队,队形混乱的匈牙利军队立即撤回坚固的兵营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营里发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记载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产生强烈的毒烟)、燃烧油。这些攻击武器大多为西方军队首次见到,其内心恐慌可以想见。蒙古人采用了“围城必阙”的战术,匈牙利人迅速崩溃从缺口逃亡。但是,身着轻装的蒙古军队速度和耐力远远高于逃跑者,可以不停顿地换马四处截杀。绍约河战役,匈牙利军队阵亡七万余人。蒙古军迅速攻克佩斯城,杀死十万余人。
?
蒙古军队靠着部队的高度机动性,在欧洲消灭了大量装甲坚固但行动笨拙的欧洲军队。因为欧洲军队在速度上的劣势,使得在战场上逃回来的人极少,很久以来,欧洲人始终认为蒙古军队的数量极为庞大。另外,因为欧洲军队主要依赖近距离的格斗杀伤,使得蒙古军队在运用机动作战时,只有少量的伤亡。现代的欧洲军事史学专家认为,欧洲军队和蒙古军队在战争中的伤亡比例,也许是冷兵器时代最悬殊的。
二、蒙古人特殊的装备
蒙古马。
蒙古马若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该是最劣等的马了。蒙古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碍能力也远远不及欧洲的高头大马。但是蒙古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平原,蒙古马都可以随时找到食物。可以说,蒙古马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蒙古马可以长距离不停地奔跑,而且无论严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同时,蒙古马可以随时胜任骑乘和拉车载重的工作,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好马最终全部被蒙古马取代的原因。
而且,蒙古马在蒙古军队除了作为骑乘工具外,也是食物来源的一种---蒙古骑兵使用大量的母马,可以提供马奶。这也减少了蒙古军队对后勤的要求。并且,蒙古骑兵通常备有不止一匹战马。
蒙古马的特殊优势使得蒙古军队具有当时任何军队都难以比拟的速度和机动能力。比如,1241年冬季,苏布台的主力骑兵从鲁斯卡山口越过喀尔巴阡山脉,突然出现在多瑙河流域的格兰城下时,仅仅用了三天的时间,而布满积雪的两地之间的距离有三百多公里,
且多是无路的山地。
中原的新式武器。
蒙古人使用的发石车、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在中原的各个王朝原来是守备坚固的城防用于抵御蒙古军队的。但蒙古军队掌握此类装备后迅速用于对高大城防的攻击。火药和火箭类武器出现在冷兵器时代,其威力自然是惊人的,另外,对从未见过它们的敌人来说,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在欧洲战场,很多时候火药类武器尚未造成城墙被完全破坏的局面,守军就会失去战斗的意志开始弃城逃亡。
蒙古骑兵的各种装备。
因为蒙古骑兵从未象欧洲一样对兵种的武器进行严格的分工,加之不象欧洲军队使用的武器那样笨重,所以蒙古骑兵随身携带各种武器,使得其可以随时完成不同的任务。蒙古骑兵随身携带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马刀、长矛、狼牙棒。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他们的弓箭较长大,需大约八十公斤的力量才能拉开(电视《马可.波罗》中有他始终无法拉开蒙古人硬弓的场面),射程远,几乎是蒙古骑兵的最重要的杀伤武器。此外,蒙古骑兵常常根据个人爱好装备其它武器,譬如套马的绳套和网马的网套,这在正规的欧洲军队看来是匪夷所思也是防不胜防的。另外,蒙古骑兵的装甲多为皮革制成,轻便坚韧,虽然远不及欧洲重装甲骑兵身上的锁子甲,但负担轻,容易保持长时间的战斗力,此外,不会象铁制铠甲那样在严寒酷暑时节成为难以忍受的酷刑。
三、蒙古军人的训练、忍耐力和其军事化的特殊社会组织
蒙古军队和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样从小就是战士。在马背上长大,从小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时候就早可以算成职业军人了。由于在严寒和艰苦的环境中长大,都具有极为坚韧耐劳的性格,对物质条件的待遇几乎从不讲求,爬冰卧雪在其视为常事。远距离跋涉更是从小的习惯。对物质条件的不讲究,使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很轻。蒙古军人拥有东西方各定居的农耕民族素无的连续作战的意志和能力,这是西方养尊处优的贵族骑兵们和中国被抓来的百姓永远难望其项背的。
和所有的敌人相比,蒙古人都在文化和物质上处于落后地位,大规模地攻占掠夺始终是激励其保持旺盛战斗力的原因和动力。对财富的渴望对杀人带来的刺激使得蒙古人几乎没有停止对外发动战争时候。蒙古人放手让士兵可以任意屠杀的政策,在心理上可以让杀人的血勇刺激军人的好战情绪和原始勇气,使得蒙古军人成为极其勇敢野蛮的战士。肆意的掠夺则部分解决了蒙古军队后勤供应问题。
另外,蒙古各部落统一后,几乎把对外战争作为民族生存的依靠,游牧反而降居次席,蒙古国走向了完全的军事化道路。为了训练出最好的军队,蒙古人三四岁的孩子就被投入专门的军事训练部门进行军事学习。他们被严格地进行骑马、射箭的训练。这些被从小训练出来的孩子组成的骑兵部队,战斗的素质和技能是极为惊人的,他们在马背上无论是冲锋还是快速撤退都能准确地射击敌人,换言之,所有的普通战士都是李广那样的神射手。这一点,他们几乎所有的异族敌人都无法作到。这也是欧洲军队在没有给予蒙古骑兵杀伤的时候自己就遭到重大伤亡的原因。
蒙古人建立了与战争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各部落的领导即是生活生产的管理组织者又是军事行动的管理组织者。对外发动战争时,可以全民动员,全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作战行动。如对花剌子模国的长期围困,就是全民参与,在城下放牧生活,维持军队持续不断的攻击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综上分析,蒙古国军队在亚欧大陆东征西讨所向无敌几乎是必然的结果。而蒙古在日本和越南战场上的失败,恰好是因为这两个战场是蒙古军队最无法发挥优势的地方。他们必须下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达目的地,抵岸后,在丛林山地面前,他们无法大规模地穿插机动,甚至还不能骑马作战。更糟糕的是潮湿的空气让他们适应大陆气候的鼻子无法呼吸,他们成了病夫或被瘟疫夺去生命,就象欧洲军队不能适应他们一样,他们也不能适应这里老是从丛林冒出的军队。何况,他们的战友是心怀狐疑的汉人。
蒙古西征带来了什么历史影响?
正面的看法
蒙古帝国在鼎盛时期统治了从东亚到中亚、西亚、东欧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国。蒙古铁骑之所到摧毁了许多当地腐朽的统治,促进了历史的进程。蒙古帝国的建立加速了东西方的文化、技术交流,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整个丝绸之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只有一个国家控制,这使得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比其他战乱时期要容易得多。在中国,元朝的建立使得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中国获得了统一,也为现代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元朝的驿站制度,形成了当今邮政的原型。
负面的看法
成吉思汗曾梦想让“蓝天之下都成为蒙古人的牧场”。在蒙古帝国的扩张中,多个城池被夷为平地。在西亚,自巴比伦时期建立的农田灌溉系统被彻底破坏,大量良田成为荒芜。在中国,繁华的宋朝被消灭,经济、文化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在花剌子模旧都玉龙赤杰、巴格达、佩斯等许多城市,蒙古军队屠城,大量杀死当地百姓,有的城市甚至被多次屠城,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中国并未促进民族融和,相反地,蒙古统治者把人民分为四等,激化了民族矛盾,直接导致了元朝的覆灭。
对各国的影响
在欧洲,由于蒙古铁骑连下数城,占领多个国家,欧洲君主十分恐慌。后来有了“黄祸”一说泛指所有东亚黄种人带来的威胁时,常回溯用于蒙古帝国时期。 蒙古人在中、西亚的征伐迫使奥斯曼突厥人西迁至小亚细亚半岛,并在该地建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453年,奥斯曼苏丹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了欧洲东南部和北非。这是现在在一些如阿尔巴尼亚、波赫等欧洲国家有大量穆斯林人口的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解体,其中一部分形成现在的土耳其。 蒙古帝国横跨东、中、西亚和东欧巨大的疆域。在蒙古四大汗国衰败之后,前钦察汗国属国的俄罗斯崛起并占领了从前蒙古帝国中的大部。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形成有明显的当年的蒙古帝国的因素。 在朝鲜半岛,高丽王朝被蒙古帝国征服之后归依蒙古。蒙古帝国在中国被明朝推翻后亲蒙古的高丽国王派大将李成桂征明。亲明的李成桂从鸭绿江边回兵,推翻高丽,建立朝鲜王朝。
PS:粘贴龙飞凤舞_炫大神的,借花献佛了
另:上帝之鞭是欧洲人对匈奴王阿拉提敬畏的称呼。自从我大汉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击溃匈奴人之后,一部投降汉朝,一部就卷铺盖向西迁徙。于是乎就变成后来欧洲人的“上帝之鞭”了。
9.当十六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开始疯狂的殖民掠夺时,中国当时的处境是什么样的?
16世纪的中国正值明朝中期,由孝宗朱佑樘始,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当时中国地方上土地兼并与明初比有所严重,城市开始壮大,市民文化抬头,作为其代表的“四大奇书”也是于这个时代开始在中国流行;曾短暂开放海禁,但因万历朝倭乱坐大而被迫中止。16世纪上半叶的西班牙,是当时欧洲的第一强国和最大的殖民帝国。它拥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并借此建立了横跨大西洋、纵越地中海的海上霸权。它的版图除西班牙本土之外,还包括意大利南部、尼德兰、拉丁美洲除巴西以外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非洲的突尼斯和亚洲的菲律宾,一度自诩为“日不没的世界强国”。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于1530被选为“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成了头戴多顶王冠,名噪一时的封建帝王。此时欧洲虽是航海时代,跨洋贸易却尚不成熟(只有小规模的黄金和奴隶贸易),大多数的航海行为是地理发现和探险行为,虽然有着政治和经济目的,但是殖民色彩还并不浓厚。除了少数资源缺乏且国土临海的国家大力发展海洋实力之外,西欧以内陆为主的国家(法德、东欧、沙俄等)依然是等级森严的世袭封建制君主国。教会势力开始衰落,文艺复兴运动抬头,科学研究体系开始初步建立,然而就普通民众而言启蒙运动还远远没有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当十六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开始疯狂的殖民掠夺时,中国当时的处境是什么样的?
这个时间段相当于中国的明朝时期,正是我国的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元末天下大乱,朱元璋趁势崛起,1364年,建立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开创洪武之治。 [1-2] 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此间国力强盛,万国来朝,史称永乐盛世。 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明英宗在位发生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扩展资料明宪宗与明孝宗相继与民休息,政局平稳。明武宗因死后无子使明孝宗一脉绝嗣,引发大礼议之争。明世宗即位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朝纲。明世宗驾崩后十数年,经历隆庆新政和万历中兴,国力得到恢复。明代社会经济发达,农产品丰富,手工业生产具备很高水平,陶瓷业、丝棉纺业、冶炼、建筑等闻名世界。16世纪隆庆、万历年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若干手工业行业中出现。明神宗中期,完成万历三大征。然而因国本之争,逐渐疏于朝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政治混乱,史称万历怠政。明熹宗时,魏忠贤祸乱朝纲,到明思宗即位后由于政策失误和天灾不断,明朝最终亡于农民军建立的大顺。
为什么欧洲古代一夫一妻制而亚洲不同?
宗教和价值观念的迥异。
一 东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生生活中影响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不断创造
发展的过程。从空间角度看,文化祢散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时间纬度看,它又延续在
整个历史长河之中。
文化又是一个动态系统,内容十分广泛。文化按其所面对问题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人
与自然关系方面;人与人关系的方面以及人自身的关系即灵魂与肉体方面。按形态来看,文化
又可以分为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思想、意识、观念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
式;第二个层次是文物,即表现文化的实物,也就是人工改造过的物质;第三层是制度、风俗
以及思想观点凝结而成的条例、规矩等。
中西方文化产生分别产生于中国和欧洲,是属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因此两者之间虽然
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是差异也十分明显。这种差异也就是此文化区别于彼文化的特殊性。中
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是我以为更集中地反映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
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战胜自然。西方征服自然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圣经》。圣经所讲述
的内容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即人是站在自然之外的,有统治自然的权力;人与自然是敌对的;
人要在征服自然的艰苦斗争这才能求得生存。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观念在西方文化中是如此深入
人心,以致思想家们都不愿意花力气去讨论这个问题本身,他们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去征服与战
胜自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中国古代思想家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可分为三种,一是以老庄为代表的服从
自然说;一是以荀子为代表的征服自然说;但是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周易大传》为代表的天人
协调说。《周易》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_________有男女
2
内容: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的规律,人也
要服从这普遍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界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就是天人的协
调。
其次,中西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家庭问题上。中国文化以家庭为
本,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注重个人的自由与权利。
中西文化的这一差异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期间,西方家庭
公社的原始纯朴性质保留比较多,公社虽然处在一个家长的最高管理之下,但是权力受到限制
并且经过选举产生。家庭的最高全力集中在家庭会议,这就保证了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不致受
到压抑和剥夺。相比之下,在中国从殷周时代开始,家庭公社就处在家长的统治之下,这不仅
使得同居共财的共产制严重变质,而且使个人自由受到严重压制。其次,西方家庭经历了一系
列进步性的演变,虽然罗马的家庭包括奴隶在内,但是这种家内奴隶制在进入封建社会后就销
声匿迹了。在中国,家长制在封建社会广泛盛行,父权、夫权变本加厉,不断强化。再次,西
方从古希腊罗马开始一直实行一夫一妻制,古希腊罗马的男子们虽然常常占有女奴,但是没有
发展出一夫多妻制度。在中国,一夫多妻制一直在富人和显贵人物的家庭中流行。
中国家庭本位的主要表现是把家庭看得比个人重要,特别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
系,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唱妇随之类。中国这种家庭伦理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互尽
义务的关系,一是单向服从的关系。前者对于实行同居共财制的家庭来说是必要的,后者则属
于奴隶制和封建制对家庭关系的影响。西方的个人本位的主要表现是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权利、
个人的独立性,而缺乏个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第三,中西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民族关系上。中国文化的传统就是维护民族的独立,
不向外扩张,理想的民族关系模式是通过道德教化去“协和万邦”。西方在民族方面讲究竞争、
讲究斗争,许多思想家主张征服别的民族甚至统治世界,而这些思想往往被当权的统治阶级采
纳并付助行动。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华夷”之别。但是,这是首先文化高低之别,特别是有无道德礼
教之别。其次,诊视本民族的独立和文化传统,对其他民族则采取“顺俗施化”的政策。当然,
中国的民族伦理和民族政策也具有明显的封建烙印,这主要表现为华夏中心主义,表现为追求
以华夏为中心的“四夷宾服”的理想。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它不是以征服为手段而是以道德教
3
化为手段追求“协和万邦”。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也是中国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
二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
东西方文化各自特点的形成,是有其形成的客观原因与条件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不
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马克思的这段精彩论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即首先
是人们代数和的自然环境的不同,然后才有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不同以及生活方式和生产方
式的不同,并由此决定了民族文化的不同。
所以,从根本上讲,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首先是有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因为
自然环境不仅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也由此决定了一个民族文化特征和社会
心理。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各国的经济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农业经济、游牧经
济、农牧混合经济。中国属于典型的农业经济,而欧洲则基本上属于农牧混合经济,游牧经济
的典型代表是亚历山大帝国蒙古帝国,特别是蒙古的草原民族是以游牧为主的单纯游牧经济。
这三种不同形态的经济结构在社会发展进化的速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从原始社会经过农
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演化过程中,由于农业社会经济结构的稳定性最强因此这些国
家的进化速度也就最慢。相反,游牧经济结构的稳定性最差,他们多是暂时的不巩固的军事行
政联合,分合多变。农牧混合经济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变性。稳定性来自种植业,
可变性源于游牧业。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欧洲各国不断瓦解,不断重建和经常改朝换
代。与此截然相反,亚洲的社会却没有变化。这种社会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结构,不为政治领域
中的风暴所触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367页)这是因为中
国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即自给自足封闭式的小农经济不仅顽强地抵抗着外来的新鲜事物,而
且也严重地阻碍了社会内部分工的发展和自我革新。欧洲的农牧混合经济联结的纽带是商业贸
易。在商业相对弱小时产生的城邦和庄园,当商业强大到导致封建割据消灭,民族市场形成之
时,便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的民族国家,产生了近代的民族文化。
中国与欧洲地理自然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中国与欧洲在面积
__4
和纬度上相近,但是作为生产物质基础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欧洲有广阔的平原、地形简单、
交通便利、雨量充沛。这个是多山国家,山岭纵横、交通阻隔、气候复杂。中国由于平原面积
小,需要广大牧场的畜牧业很早就开始被小块恳挚的种植业所排挤。同时由于水面不多,渔业
也不占重要地位。所以从战国时代起就可是形成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农业经济。
在古代社会技术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农业经济的技术结构对农业生产劳动生产率
的高低和农业商品化生产发展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首先是生产对象本身需要的工时不同。例
如欧洲人用葡萄制酒,中国人用谷物造酒。葡萄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其种植要比一年生的草
本植物费工少有利于水土保持。其次是不同的耕作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保持有不同的后果。精耕
细作、灌溉为主的的单一农业,有土壤贫瘠、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严重问题。年复一年,
环境恶化,改土改水工程效益递减需要投入的劳动力不断增加。
农业经济对生产分工和商品化进程的影响也大不相同。中国单一的农业经济,以家庭
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男耕女织,养猪喂鸡,从种植棉花开始到纺
织织布基本上都靠自己的劳动。煮饭蒸馍全系家务活动,不需要烤面包的作坊。中国农民一年
四季从早到晚不得休息,这样繁重的体力劳动一方面造就了以勤劳节俭著称于世的美德,另一
方面也产生了狭隘自私的意识,形成了排斥协作的小生产传统。马克思在谈到东西方农业生产
的差异时,认为最重要的是对共同水利工程的需要,“在西方,例如弗兰德斯和意大利,曾使
私人企业家结成自愿的联合。但是在东方,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广阔,不能产生自愿的联
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145页)
中国历史上修长城、开运河、治理黄患等浩大工程都是以大规模的无偿地征集民力,以直接统
治关系为经常的简单协作。这些工程虽然从经济效益上看促进了农业生产,但是从经济组织上
看不但没有促进分工与协作的发展,反而强化了个体分散的小农经济。相比之下,欧洲农、牧、
猎、林混合经营的庄园经济结构,生产活动有天然的分工。庄园虽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整体,
但是庄园内部有分工与协作。由于皮革、羊毛和亚麻的加工比棉花困难,所以在逐渐从庄园转
移到城市的作坊集中加工过程中没有遇到中国那样小农经济的顽强抵抗。
中西方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经济结构差异,还反映在对商品的需求与社会
体制上。古代欧洲的农业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同时农牧兼营,食品以肉制品以及奶制品为主,
劳动量小,营养价值高,但是不象粮食那样容易运输与保存,于是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
5
农牧混合经济限制了统治者聚敛的程度。欧洲贵族在庄园而非在城市之中,有的国王甚至没有
固定的首都,带着随从从一个庄园转移到另一个庄园。同时,无论是庄园主还是教会,向庄园
佃农所征收的税额大都在十分之一左右,远远低于中国二分之一以上的田租率。欧洲统治者不
存在象中国封建统治者那样的横征暴敛,其原因不是欧洲统治者的慈悲,而是无法长期保存肉
类和奶制品,所以其征收实物的数量也只能以适时消费为度。也就是说,是经济结构本身的性
质对统治阶级的行为产生了限制。相比之下,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区域中心城市的
大量积谷。欧洲历史上战争的规模之所以远远小于中国,也可以从积聚粮草的困难来理解。骑
士作战是自行装备,自带仆从,远征军必须驱赶大批牲畜同行。所以,战争规模不大,且有多
在夏秋两季进行,同时无法持久。
其次,牧业经济不能够完全自给,于是产生了对外贸易的迫切需求。财富的集中首
先要求物质的储存。同时,国王与教会都从生活必须品的巨额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因而
竭力保护和发展商业贸易。相反,中国的贸易主要是以宫廷喜好的珠宝药材等奢仕品为住,贵
重量小,便于运输,但是与民众生活无关。另外,从战争的目的来看,欧洲的战争多发于贸易,
而中国的战争多是为了土地的争夺。所以说,中国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结构限制了古代对外
贸易的发展,强化了封闭的经济结构。
总之,由于中西方生活的自然环境的不同,决定了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因此
也就必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风格与传统。
三 中西文化传统差异对教育的影响
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是多方面的,而
且往往又是根深蒂固的。在文化传统对人们的影响当中,最主要的更深层次的还是对人们的意
识以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包括由此形成的行为规范。
这是为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的文化自身特点所决定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和
实物形态的文化不同,它是凝结在每一个具体的人的身上,同时又为每一个人的具体行为表现
出来。具体地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定民族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文化是
通过该民族的具体的人所反映出来的,是一个民族文化共性的反映。同时,每一个人都生活在
__6
一定的民族文化之中,所以他又受到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与熏陶。从这个意义上说,每
一个人在是其所属民族文化的载体的同时,又是该民族文化传统的携带者与表现者。
于是,观念形态的文化处于这样一个矛盾之中,即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和文化长河的无
限性的矛盾。也就是说,的当我们将一个人看作该民族文化载体时,随着个体的消亡其所载的
那部分文化也就随之消亡了。所以,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观念形态文化的这种矛盾只能通过
教育加以调节。所以,教育在传播延续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又在创造和发展着本民族
的文化。这是为教育的功能所决定的。与此同时,教育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所以从广义上讲,
教育如同文化一样,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就是时代性,特殊性就是民族性。教育的这
种民族性也就是该民族教育区别于其他民族教育的特殊性,这是为其民族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教育,为其民族文化传统与特质所决定,都带有该民族文化传统的
标识或烙印。
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教育是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当然具有明显的
中国文化的烙印。在这里,仅从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角度,谈谈中国传统观念对现代中国教
育思想的影响。
中国教育思想传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它是在这个历史上形成的,经过不断地
创造和革新并以变化了的形式存在于现代教育之中的教育思想和意思,同时以新的形式影响着
中国教育的发展。这些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重道德而轻功利。《大学》指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孟子认为教育的目
的“皆所以明人伦也”,即遵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的规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与之相配套的的观念是义利之辩。即重视基本的道理法则,轻视对具
体事物的探究。孔子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于喻利”。将道德动机置于功利目的之上,构
成国人治学、处事的传统。所以,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阶级虽然都很重视教育,但是他们所重
视的教育主要是教育的教化功能,诚如孟子所言,“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由此可以看
出,他们所重视的仅仅是把教育为一种手段,以此来教化民众,以期使之成为驯服的臣民。这
种思想至今还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德育和智育的关系一直是困扰着中国的教育。
其次,重整体而轻个体,重和谐而轻竞争。中国古代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由个体至善达到整体至善。治人是修己的成果延伸,同时,修己又是治人的前提。强调协作互
__7
助,强调集体、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应该说,这种思想观念有着进步积极的一面,有利于培
养受教育者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养成团结互助的精神。但是,由于对个体的利
益却关注或保护不够,对竞争的本质认识不足,因而往往将主张合理的个人利益视为个人主义,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
第三,官本位的思想意识。如果说封建统治阶级重视教育是为了强化阶级统治,那么
学子读书的目的则就是为了入仕为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作官”,
求学一直是与为官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学子求学的根本目的。
这种观念在现今教育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激烈的升学考试竞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然,这种官本位的意识还表现在学校教育行政管理以及教师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其中最典型
的例子就是“按长官意志办教育”,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缺乏民主机制,校长(院长)责任制
变成了校长(专制)专制等。
中国古代各方面的成就
1、造纸术(1)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2)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3)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2、印刷术(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3)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装订精美。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4)元朝出现锡、木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5)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3、指南针(1)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2)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4、火药(1)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2)北宋时火药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宋仁宗时成书的《武经总要》记载了许多火器的制作方法。(3)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4)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所制的“震天雷”、“飞火枪”威力很大。金的军队用这两种火器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5)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5、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1)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2)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3)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4)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人们还测定了一年的季节。(5)西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6)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7)隋唐:①隋朝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创立了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②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皇极历》的基础上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③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8)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6、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1)西周: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2)春秋:九九乘法表。(3)西汉:刘歆推算圆周率为3.1547。(4)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5)三国: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6)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他还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7)唐朝:著名数学家王孝通撰写的《缉古算经》,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决工程建设中上下宽狭不一的计算问题,是对古代数学理论的卓越贡献,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欧洲早六百多年。(8)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编著《算法统宗》,奠定了后世珠算法基础。(9)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推出“割圆九术”,将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圆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几何方法把三角函数和圆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扩展资料: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指中国古代各项科技成果,包括造纸、印刷、纺织、陶瓷、冶铸等。中国古代科技源于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种实用技术。造纸、印刷、纺织、陶瓷、冶铸、建筑等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发明创造无不带有鲜明的实用烙印。物理学成就战国时期:物理学有较大成就。《墨经》中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写的很系统,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医药学成就(1)先秦时期: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2)两汉时期: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②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③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④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3)隋唐时期:①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③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4)明清时期: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反映了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大马士革被称为人间天堂的原因
阿拉伯的古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人间若有天堂,大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天空,大马士革必与它齐名。”。大马士革位于叙利亚西南部,外黎巴嫩山东麓,雄伟的卡辛山下,又处在巴拉达河和阿瓦什河的汇流处。它最初的土名叫“塞姆”。1946年,叙利亚独立,大马士革被定为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素有“古迹之城”之称,是阿拉伯世界古文物的荟萃之地。这里的名胜古迹集中在市内的老城区,主要古迹都在直街及其附近一带。老城区有条著名的直街,是古罗马统治时期的主要街道,它自东而西纵贯古城,被称为“直街”。老城区还有奥马亚清真寺,萨拉丁陵,大马士革城堡等,都是奇美珍贵,闻名于世的古迹,这些建筑的富丽堂皇,庄严壮丽,都可堪称为建筑史上的奇葩。
对成吉思汗的评价?
一、成吉思汗并不像西方人认为那样,是一位冷酷嗜杀的暴君。他是一位高瞻远瞩的统帅,他的军队带着东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进入了还处于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欧洲,并唤起了全球性的人类觉醒。在蒙古人的推动和刺激下,欧洲开始了空前的技术、贸易和思想革命。
二、成吉思汗发展了自己的战争理论,创造了闪电战和包围战等进攻战术。
三、蒙古人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重新勾画了世界版图,为新世界、新时代的到来划定了新的秩序。
四、蒙古人还创造了当时最先进和公正的赏罚制度和法律。在军队组织中,他们根据实际能力和忠诚任命将领而不会管他们的血统。
五、成吉思汗支持甚至鼓励宗教自由,每攻占一个地区或国家,都能保留当地的宗教和宗教信仰。他的子孙中,有佛教徒,道教士,穆斯林,基督教徒,印度教徒等。他还建立了公共学校,善待被俘虏并投降的能工巧匠。
六、成吉思汗相信武力也积极运用各种外交手段,他倡导各国使节有豁免权,还废除了用酷刑逼供获取情报的方法。
七、成吉思汗在他统治范围内建立了自由贸易制度,促进了东西方的思想、技术和生活方式的交流。蒙古帝国印制了世界上第一种国际通用的纸币,也建立了第一个国家间的邮政通讯系统。
八、蒙古人既把东方的印刷术,火药兵器,罗盘和算盘介绍给西方人。他们还把柠檬,胡萝卜,毛毯,面条,茶叶,纸牌游戏和裤子传播到东方和西方,并让它们成为全世界各国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份。
成吉思汗的评价怎么样?
成吉思汗是古今中外著名的历史人物,同时又是最有争议的人物。成吉思汗一生共发动了60多次战争,不断的对外侵略。中国学者刘乐土在其著作《成吉思汗》中评价成吉思汗说他是逢敌必战、战必胜的将领。蒙古各部的统一,是同成吉思汗的名字分不开的。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他出身于蒙古孛儿只斤氏族的贵族家庭。在他幼年的时代,由于金朝统治者对蒙古各部落实行分化和残暴的“减丁”政策,整个蒙古社会处在动荡不安的状态下。部落与部落之间混战不已,相互仇杀、劫夺和掳掠,人人不得安宁。人们对成吉思汗的评价越来越高,人们开始大量为成吉思汗建铜像和纪念碑,书写关于成吉思汗的小说,影视剧作品等等,各种产品更是层出不穷……如今的成吉思汗已经成为一个全民偶像,成了蒙古国的光辉象征。成吉思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成吉思汗在战场上冷酷无情,可对自己的子民是慈悲的,战争借宿后从来没有像刘邦、朱元璋之类的杀功臣,夺权之事,而是源源不断的封赏,成吉思汗提拔的将帅无一不是终身效力,没有一个人被判他,就这个胸怀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比得上,包括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