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

时间:2024-06-12 23:17:59编辑:奇事君

杨嗣昌的人物简评

《明史》称杨嗣昌“积岁林居,博涉文籍”。他在常德居住时间比 较长,与来游的公安派文学家袁宏道、袁中道兄弟,竟陵派文学家钟惺等人,有诗文酬答。他谙悉先朝故事,工笔札,诗文奇辟,刊有《杨文弱集》、《杨文弱先生集》、《武陵竞渡略》、《野客青鞋集》、《地官集》等。杨嗣昌在常德历史上也有一定影响。他于崇祯十一年,奏请修缮常德府城,“三年而完工,撤旧易新,极其壮固”(嘉庆《常德府志·城池》),至今常德仍有杨阁老“城加三尺,桥修七里,街修半边”的传说;他根据郦道元的《水经注》实地考证了桃源境内沅江的各个风景点,为深度开发桃花源做出了贡献。杨嗣昌富有辩才、工于笔札、才思阔达,每与崇祯皇帝召对,总能以他的思辩健谈打动崇祯皇帝,每次召对都超过规定时间,使得崇祯皇帝对他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继而引为肱股之臣!感叹:“恨用卿晚!”

卢象升和杨嗣昌二人,到底都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明朝名将卢象升被高起潜和杨嗣昌出卖,领着5000残兵和清军苦战 了,最终因为弹尽粮绝,没有支援而最终战死了。看着为国捐躯的卢象升受到如此待遇,很多人打心眼里就骂起杨嗣昌和高起潜,说他们迫害忠良,说他们是祸国殃民的奸臣。但事实真的就是如此吗?小编觉得未必如此。因为在我们中国的历史长河里面,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王朝末期能够和明朝的乱象相比拟。在明朝这座大夏将倾之际,好坏的界限已经模糊,看似忠良的人做的事,未必是好事。看似奸臣的人做的事,也未必就是坏事,就好比玩游戏,爱玩一品官老爷或者麻雀飞青天这类的人,并不见得就是死肥宅一个道理。而这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就是杨嗣昌和卢象升。卢象升的死,要付最大责任的,并不是拥兵不前的太监高起潜,而是时任内阁首辅的杨嗣昌。如果没有杨嗣昌暗中授意,就算高起潜再什么大胆,他也不会对卢象升这个兵部尚书被围困而坐视不理。而更令人愤怒的是,杨嗣昌在卢象升战死之后,一共派出三拨人马去查看卢象升到底是死了没死。顺德知府上奏卢象升的死状,杨嗣昌故意刁难,过了八十天卢象升的尸体才得以收殓。第二年,卢象升的妻子王氏请恤,第三年,卢象升的弟弟象晋、象观又请,都不允许。一直到了杨嗣昌剿张献忠失败,病床在卧无奈自杀之后,阻碍卢象升的最高障碍才被清除,就此卢象升才得到了朝廷抚恤。很多人看到这的时候,都有一种宋朝版:“秦桧杀岳飞”的感觉。而秦桧自然就是杨嗣昌,岳飞就成了卢象升了。但事实真的就是如此吗?并不尽然。杨嗣昌之所以痛恨卢象升,那是因为卢象升搅黄了他的计划,而他的计划就是:“和满清以剿内匪”,这里的内匪,指的是农民起义军。杨嗣昌的这个计划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避免明朝的两线作战,把大明挽救于水火之中。在这一点上,我相信南宋时期的秦桧肯定没有这个觉悟。杨嗣昌的计划,在以卢象升为首的大臣们的反对之下崩盘,此时只想着捞一个名分,已经安分下来的满清发现无法谈判 那只能再度开打。此战清军打下明朝七十余城,俘虏明人46万,而卢象升也在此战中战死的。战役结束后,杨嗣昌悲愤的说道:“大事几成,为几个黄口书生所误,以至于此!”。因此他对卢象升的恨意之深,那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他人并不坏,在明朝越陷越深,名将陨尽之时,作为一介书生,他也拿起了刀,为自己所深爱的明朝作战,剿匪。结果最终还是把自己给搭进去了。这样的人,说他是秦桧的话,那未免太过了。而卢象升呢,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忠臣,一个为明朝尽忠职守,马革裹尸的汉子,将军。但要说他是个好人的话,那就得另说了。卢象升也是文人出身,天启二年的进士,之后投笔从戎,靠打击当时已经闹得很严重的农民军起家。但事实证明,他是一名合格的将军,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卢象升只知道金戈铁马,却没有丝毫的全局观,最终也是因为他的原因,导致了明朝错过了最后一次翻盘的机会,是明朝忠良之士,同时也是明朝的罪人。但肯定不是一个好人,仅此而已。

陈新甲的人物生平

万历年间中举人,任定州(今河北定州)知州。崇祯元年(1628)入朝为刑部员外郎,进刑部郎中,迁宁前道兵备佥事。宁前道,大致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凌河、小凌河,是山海关外的重地,陈新甲在这里凭着自己的才干出了名。崇祯四年(1631),大凌河新城被包围,援师云集,出战、修城等事全靠他处理。城被攻陷后,新甲被罢了官。辽东巡抚方一藻爱惜他的才干,上书请朝廷留用他,朝廷没有答复。监军宦官马云程也上书帮忙求情,朝廷才答应留用。陈新甲说:“我受到戴罪任职的恩典是因为监军宦官的奏疏才得以批复,我心里自觉羞辱,清议也会随着而来批评我。我不敢接受这个恩典。”朝廷不许他推辞。不久,陈新甲又升任副使,仍在宁远(今辽宁兴城)任职。崇祯七年(1634)九月擢右佥都御史,接替焦源清巡抚宣府。因为军备长期松弛,新甲上任后亲自到边防墙堡去视察,走过前人足迹没到过的地方,全面掌握了兵马伤亡、城堡倒塌及弓箭等兵器的损坏情况。然后几经上书向朝廷请求,对这些加以整顿,边防因此有了保障。杨嗣昌当时担任总督,跟陈新甲一起共事,由此了解到他的才干。崇祯九年(1636)五月,陈新甲母亲去世,他辞职回家守丧。崇祯十一年(1638),宣大总督卢象升父亲去世,辞职回家守丧。由于时任兵部尚书的杨嗣昌推荐,崇祯帝诏令陈新甲回京任职,擢升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协御清兵。不久,卢象升阵亡,孙传庭代领他的部队。陈新甲与孙传庭相互支持,但最终不敢出战。崇祯十二年(1639)春,京郊解严,顺天巡按刘呈瑞弹劾陈新甲逗留不前,干扰作战的罪过。陈新甲一一列举自己的功绩,并且说刘呈瑞是挟私仇图报复。崇祯帝没有追查这些。陈新甲开赴部队驻地后,上书建议改编队伍、严加侦探、强化训练、整顿马政、演习火器、查禁贪占等事务,朝廷批准。他部下的士兵有一天夜里发生了哗变,陈新甲上书请罪,崇祯帝也不追究。给事中戴明说曾经弹劾陈新甲,崇祯帝用随便评论重臣的名义,扣发了戴明说的官俸。崇祯十三年(1640),接替傅宗龙担任兵部尚书。自弘治初年贾俊以后,举人没有做过尚书的。当时军事危急,大臣们都不愿当兵部尚书,所以陈新甲当上了。陈新甲为人有魄力,起用傅宗龙、孙传庭等人。朝见过后,陈新甲递上保卫邦国的十条办法,其中大多是廷臣曾经说到过的。只是他讲到天寿山后边应当设置总兵,徐州也应设一重镇,开通两京咽喉,向南保护皇陵,中间防守漕运,崇祯帝都采纳了。陈新甲又讲了兵部事务的四个要点及军事方面存在的四种失误,崇祯帝就命令他加以整顿。崇祯十四年(1641)三月,李自成打下洛阳、襄阳,福王和襄王两位藩王遇害,陈新甲贬官三级,继续任职。按照原先的规定,府、州、县城郭失守的,长吏要判处死刑。宛平知县陈景建议说:“村镇被焚掠三处的,长吏也应当判处充军”。陈新甲同意他的意见,上书说:“各级官员能兼顾城乡的,就给以记功;如果四面的郊区受到攻打,与贻误军机同罪。”崇祯听从了他的意见。不过当时中原各地都是强盗,他的办法并不能完全执行下去。杨嗣昌死在军队里,陈新甲推荐丁启睿过去接任,议论的大臣都埋怨他用错了人。不过傅宗龙、孙传庭当时都因为一点小罪被关在监狱里,陈新甲在召对时称赞他们的才干,退出来后又上书极力推荐。他们两个得到重新任用,都是靠陈新甲出的力。不久由于边境上秋防的战功,新甲恢复了贬下的三级。崇祯十五年(1642),松锦之战爆发,当时锦州被围困很多天,外边的援兵断绝。有士兵从锦州逃出来,传祖大寿的话,请大部队用车营逼过去,但不要轻易开战。总督洪承畴召集了几万部队过去增援,也没敢决战。一开始洪承畴和崇祯帝都认为应该持重缓进,承畴以兵分力弱,意主持重以待。帝以为然,但陈新甲主张速战速决,坚持要求分四道夹攻,遣张若麒游说,同时亲自写信激洪承畴出兵。结果大败,明军被围歼,洪承畴被俘虏,后终于降清,三月,松山、锦州相继失守,言官皆弹劾新甲、张若麒之失误,陈新甲乞罢不许。陈新甲很有才干,晓习边事,但是不能以廉洁自持,所使用的都是他欠了人情债的军官。他和宫廷中的宦官深相结交,引以为援,其中与司礼王德化尤其亲近,所以言官批评他都不能使皇上入耳。是时,李自成入河南,开封屡被围,他郡县失亡相踵,总督傅宗龙、汪乔年出关讨农民军,先后毙命。言官劾新甲者,章至数十。新甲请罪章亦十余上,崇祯帝总是慰留他。

历史年代表

中国历史年代表∶1、原始社会五帝∶炎帝、黄帝、尧、舜、禹约前2528年-前2029年(约500年)2、先秦时期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470年)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554年)周朝∶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275年),东周∶前770年 -前221年(549年)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295年)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254年)3、秦汉时期秦朝∶前221年-前206年(16年)西楚王朝∶前206年-前202年(5年)汉朝∶西汉∶前202—公元8年11月(210年),东汉∶25年-220年(195年)新朝∶公元8年12月-23年10月(16年)玄汉王朝∶23年10月-25年(2年)4、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220年-280年(60年)包含魏,蜀,吴;魏∶220年-265年(45年)蜀∶221年-263年(42年)吴∶222年-280年(58年)晋朝(266年-420年)包含西晋,东晋;西晋∶265年-316年(51年)东晋∶317年-420年(103年)南北朝(420年—589年)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135年)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南朝·宋∶420年-479年(59年)南朝·齐∶ 479年-502年(23年)南朝·梁∶502年-557年(55年)南朝·陈∶ 557年-589年(32年) 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朝·北魏∶386年-534年(148年)北朝·东魏 ∶534年-550年(16年) 北朝·西魏∶535年-557年(22年)北朝·北齐∶550年-577年(27年)北朝·北周∶ 557年-581年(24年)5、隋唐时期隋朝∶581年-619年(38年)唐朝(618年—907年)包含唐朝前期,武周,唐朝中后期唐朝前期∶618年-690年(72年)武周∶690年-705年(15年)唐朝中后期∶705年-907年(202年) 6、五代十国五代十国∶891年-979年(89年)包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国,马楚,南汉,南平,北汉;7、宋元时期宋∶960年-1279年(320年) 含北宋,南宋;北宋∶960年-1127年(167年)南宋∶1127年-1279年(152年) 大蒙古国∶1206年-1271年(66年)元∶271年-1368年(98年)北元∶1368年—1402年(35年)8、辽金夏辽朝∶916 年-1125年(210年)西辽∶1124年-1218年(94年) 西夏王朝∶1038年-1227年(190年) 金朝 ∶1115年-1234年(120年) 大理国包含前大理,后大理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316年)。9、明清时期明 ∶1368年-1644年(277年)南明 ∶1644年-1662年(19年)后金∶1616年-1636年(21年)清前期∶1636年-1840年(205年) 10、近代时期晚清∶1840年-1912年(73年)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38年)11、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扩展资料∶中国历史经历了几个社会形态∶一、原始社会人类蒙昧时代∶公元前100世纪以前 旧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100世纪-公元前41世纪华夏文明初始时代之三皇(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时期∶公元前41世纪到公元前26世纪华夏文明初始时代之五帝(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时期∶约前26世纪-前2070年二、奴隶社会1、萌芽阶段∶ 前2070年-前1559年2、发展阶段∶前1559年-前1046年3、衰落阶段∶前1046年--前221年三、封建社会1、萌芽发展阶段∶前841年--前221年2、大一统时期∶前221年--316年3、大分裂时期∶420年--581年4、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907年5、民族分裂时期∶916年--1271年6、封建没落时期∶1271--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封建崩溃时期∶1840-1912年2、封建终结时期∶1912-1949年 五、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1988年-至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年表

明朝的内阁大臣杨世昌是怎么死的

再说杨嗣昌,所谓杨嗣昌自缢死,更是胡扯.事实上正如樊树志所说,“早在崇祯十三年底至崇祯十四年初,杨嗣昌已身患绝症。正月初六日,病情趋于严重。正月初八日向皇上报告军情时,流露了行将就木的忧虑:‘臣忧劳病瘁,奄奄垂毙’”[p1025]等到张献忠奇袭襄阳,杀死襄王的消息传来后,惊吓忧虑之下,病情加重,饮食不进,“遂至不治”。有些人硬要附会说他是上吊或服毒而死,不知道是什么心肝?又是出于什么病态心理?

事实上崇祯对杨嗣昌这样有才有识,不计个人得失,真心为国操劳,和他肝胆相照,为拯救国家危难甘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两人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君臣的关系,不如说是两个披肝沥胆的朋友关系。杨嗣昌可以说是明末少数几个不光说几句空话漂亮话来沽名钓誉,能够真正提出可操作建议的文官,他提出的先安内后攘外,加饷足兵,以及用四面六隅、十面张网来围剿农民叛乱军,都不失为在当时条件下,当时的认识局限下,可以暂缓危机(至于解决危机,那是谈不上)的可行策略。至于具体实行过程中,没有能够贯彻到底,这就不是杨嗣昌的责任了。正因为杨嗣昌和崇祯同样是为了解救国家危难,置个人得失毁誉于不顾,有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以两人才能成为肝胆相照,推心置腹的好朋友。

杨嗣昌举荐的熊文灿昏聩懈怠,以至纵放本已濒临灭亡的张献忠部队。面对言官们的疯狂弹劾,崇祯迫于压力,不得不让本来担任内阁辅臣的杨嗣昌亲自督师征剿张献忠,在临行前,崇祯亲自赐诗,赐酒,在杨嗣昌上任初打胜仗以后,他马上给远在千里之外的杨嗣昌发去手谕,其中说“卿自昨年九月初六日辞朝至今,半载有余,无日不悬朕念,与行间将士劳苦倍尝,而须发尽白,深轸朕怀。又闻卿调度周密,赏罚严明,深慰朕平寇安民之意图”。这话正如樊树志所说“字里行间流露出思宗对杨嗣昌的特殊感情,连须发尽白之类琐事也挂在心上”。不象是皇帝对大臣说的话,象是对分离的亲人朋友深切挂念而说的话。

即使当最后杨嗣昌征剿不利,襄王落于张献忠手中被害,他自己也不幸病亡身死。崇祯也并没有因为一时成败而改变对杨嗣昌的深厚感情,他下谕旨说“督师阁臣杨嗣昌,攻虽未成,尽瘁堪悯,与祭一坛,地方官护柩回籍”,不仅如此,崇祯甚至还亲自写了一篇感情深厚的祭文,其中说“惟卿志切匡时,心存许国,……赍志深渊,功未遂而劳可嘉,人已亡而瘁堪悯。……英魂有知,尚其祗服”。杨嗣昌是死了,群狼一样的言官对他的疯狂弹劾却没有停止,有人说他有六条可斩之罪,还有人甚至认为应该对杨嗣昌断棺戮尸(这是那个也在崇祯年间担任过内阁大臣的蒋德璟说的)。崇祯顶住这些人的压力,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推,以保护杨嗣昌,他说“杨嗣昌系朕特简,拥兵不效,朕自鉴裁,况才尚有可取,各官见朕有议罪之旨,大家排击,纷纭不已……姑不深究,各疏皆留中,谕尔等知之”。后来他又追赠杨嗣昌为太子太保。
崇祯对杨嗣昌也算得上仁至义尽,情深意重。

仅以崇祯对杨嗣昌的态度而论,就足可驳斥那种认为崇祯刻薄寡恩,只会冷血滥杀的的谬论

所谓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十四个兵部尚书的真相(转杜车别)滥杀滥换大臣


上一篇:杨天真反对所有艺人恋情公开

下一篇:正在热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