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4

时间:2024-06-12 19:44:46编辑:奇事君

野西瓜苗的形态是怎样的?

野西瓜苗又称香铃草、芙蓉花、鬼灯笼、打瓜花、和尚头。是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60厘米。茎直立,柔软,多分枝,基部分枝多分散,具白星状粗毛。叶互生,具长柄,基部叶圆形,不分裂;叶片掌状3~5全裂或深裂,裂片倒卵形,通常羽状分裂,两面有星状粗刺毛。花单生于叶腋;小苞片12,条形,花萼钟形,淡绿色;裂片5,膜质,三角形,有绿色条棱,棱上有紫色疣状突起;花瓣5,白色或淡黄色,内面基部紫色。蒴果长圆状球形,有粗毛。种子肾形,有瘤状突起,无毛。种子繁殖。野西瓜苗为旱作物田常见的杂草,对瓜类、豆类、棉花等作物危害较重。

俄罗斯“图系列”飞机是什么样的状况?

安德列·尼古拉耶维奇·图波列夫(Andrei Nikolaevich Tupolev,1888年11月11日—1972年12月23日〕,前苏联乃至世界著名的飞机设计师、科学院院士、空军中将,是图波列夫设计院的创始人。图波列夫和他的助手们为满足前线的要求,研制了一种新型前线轰炸机图-2。该机载弹量大、机炮火力强,且具有较高的飞行速度和较大的航程。图-2飞机于1943年 图波列夫设计的飞机末投入批生产,1944年参加作战。直到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图波列夫设计局的主要机种都是轰炸机,从重型轰炸机图-4、图-85,到喷气轰炸机图-12、图-14,以及后来的图-22“眼罩”、图-22M“逆火”和图-160“海盗旗”战略轰炸机。在轰炸机的基础上,图波列夫设计局开始研制运输机,从图-104、图-114、图-124、图-134、直到图-154,图式客机的舒适性和经济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为后来的图-204打下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60年代末,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了一种超音速客机图-144,这种两倍音速的客机同英法合作的“协和号”惊人的相似,不论是外形还是在性能上,而图-144要早上天三个月。

野西瓜苗的介绍

为锦葵科植物野西瓜苗Hibiscus trionum L.的根或全草。一年生草本,全体被有疏密不等的细软毛。茎稍柔软,直立或稍卧立。基部叶近圆形,边缘具齿裂,中间裂齿较大,中间和下部的掌状叶,3—5深裂,中间裂较大,裂片倒卵状长圆形,先端钝,边缘具羽状缺刻或大锯齿。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2— 5cm;小苞片多数,线形,具缘毛;花萼5裂,膜质,上具绿色纵脉;花瓣5,淡黄色,紫心; 雄蕊多数,花丝相结合成筒状,包裹花柱;子房5室,花柱顶端5裂,柱头头状。蒴果圆球形,有长毛。种子成熟后黑褐色,粗糙而无毛。花期7—9月。

塔里木古陆块上古生界油气

塔里木是西北地区面积最大、最古老、最稳定的陆块,在早古生代尤其是自由陆块阶段,构造发展和沉积旋回与华北、扬子陆块大致相互对应。在陆块受到限制、海陆过渡的晚古生代,差异增加,塔里木受海西运动影响很大,古陆块显著上升,陆相沉积占主体。而晚古生代华南以海相为主,一度海水普遍很深;华北则以广阔的海陆过渡含煤系沉积为主。印支期后,华北、华南被强烈改造分割,而塔里木则向统一大盆发展。(一)上古生界烃源条件塔里木上古生界烃源岩除塔西南外都很薄,到新生代才逐步成熟。进入晚古生代,塔里木北部和东北部洋盆相继关闭,被动大陆边缘消失。海西早期运动,由于陆块碰撞缝合,塔里木内部受挤压而形成一系列区域性隆起。经剥蚀夷平后,西、南部古特提斯洋打开(图144),海水由西向东侵入盆地内部,多为浅海或滨海沉积,C—P烃源岩一般厚度仅百米左右,满加尔、阿瓦提等继承性坳陷可超过200m,只有塔西南可达千米以上(据邵志兵,1998)。石炭系泥质岩有机碳含量约1%~2.5%,碳酸盐岩约0.2%~0.6%,P1还要差一些,总趋势是向塔西南增厚变好。上古生界沉积后,历经T、J、K时期和E时期的2亿多年中,上覆沉积岩都不厚,地温梯度也偏低,石炭系烃源岩大都未成熟。直到新生代晚期,周围古缝合带重新活跃,急剧上升,前陆强烈下坳,形成巨大的前陆联合统一沉积盆地,短期内沉积岩厚度达2000~8000m(见图99)。上古生界烃源岩迅速进入成熟状态,塔西南有些甚至到高成熟和过成熟。因此,塔里木陆块内部上古生界烃源岩的显著特点是:广而薄、低丰度、晚成熟。这是中国古生界海相油气少有的现象。图144 中国西北地区晚古生代陆块拼合增生示意图[370](据文献[370]修编)(二)上古生界普遍存在物性良好的碎屑岩储层塔里木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层位多、厚度大,有河流、三角洲、海滩、沙坝等有利相带,并受加里东和早海西古构造控制。著名的东河(塘)砂岩,原定为石炭系底部,根据所含化石以及盆地与昆仑的构造关系,时代改定为晚泥盆世[372]。这套地层显然是超覆在海西早期运动的侵蚀不整合面上,其下可与不同层系接触,而在古隆起顶部往往超覆不上去而缺失(见图47、图104)。东河组在盆地东部有大面积的海滩、三角洲沉积(图145),厚百米左右,最厚约200m,石英颗粒成分及成熟度均较高。在塔北隆起的南坡及塔中隆起北坡,都有广泛分布。盆地西部陆源碎屑逐步减少,沉积岩泥质增多或以碳酸盐岩为主。目前东河砂岩大多埋藏在5000m以下,储层孔隙往往保持在常规甚至优质储层级别。孔隙度达20%左右,渗透率在(10~250)×10-3μm2范围内,这在我国古生界地层中是罕见的。塔里木整个上古生界(含志留系)砂岩层很多,不乏中、好级别储层。为什么砂岩深埋五六千米以下还能保存较高的孔渗性?除有利相带外,更重要的是埋藏时间。塔里木很多上古生界砂岩,一直到古近纪(E)末埋深仅约1000m,很长地史期上覆层压实作用很小,盆地内部挤压应力也很微弱。到新近纪后期(N2)快速沉积了很厚的地层,压实时间很短。寿建峰[181]等研究认为:“早期浅埋、晚期快速深埋方式,有利于孔隙度的保存”。上述现象,在我国其他地区海相古生界中不易存在。上古生界除良好东河砂岩外,还有如卡拉沙依组泥段所夹薄砂岩也可作为储油层,孔隙度平均达11%[373]。另外,台内生物碎屑灰岩和白云岩等也可成为较好的储集层。至于晚古生代陆块南、西侧拉开古特提斯洋的大陆边缘,曾发育C2—P巨型生物礁带,有些已被后期运动抬为高山,有些可能还埋藏在地腹。下面还要讨论。塔里木盆地内部上古生界砂体发育,物性较好,储层孔隙空间容量巨大,输导和圈闭条件也很好,具备形成特大型油气田的基础。但多年勘探仍以中、小型为主,与上古生界自身烃源较差有关。(三)上古生界油气圈闭在盆地边缘和中央隆起带有一些背斜构造,盆内大部分地区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盆内见有海西两期构造运动形迹。加里东和海西早期运动,塔盆内部形成塔中、塔北等大型隆起区,围绕古隆起形成一系列地层尖灭或削截楔状体[374],图68表示轮南(阿克库勒)隆起周缘的情况,如O2+3地层及S+D地层削截圈闭,而东河组(C1b)则是向隆起顶部上超尖灭。塔中和巴楚地区也存在这种削截或超覆尖灭现象。石炭系下部巴楚组和卡拉沙依组泥质层和石灰岩是较好的盖层,塔河大油田证明封盖能力很强(见图68)。轮南古隆起高部位由于下石炭统盖层局部缺失,下奥陶统古生界油藏有严重泄漏现象。海西晚期运动形成的构造,在塔北地区比较普遍,特别是沙雅西和草湖一带,许多古背斜被T或J、K地层披覆,C、P等地层在翼部形成不整合削截圈闭[372,374](图146、见图105)。(四)上古生界油气成藏综合分析图145 塔里木盆地C1东河组岩相略图虽然塔里木上古生界油气保存、储层和圈闭都较好,但成藏配套条件仍很不理想。盆地中部和东部有非常良好的砂岩、碎屑灰岩储层和早期形成的各种圈闭。但烃源丰度偏低而且长时期未成熟或低成熟,直到N期才成熟生烃。已发现的石炭系油气藏,如东河塘、雅克拉、轮南、塔中、和田河、亚松迪、哈得逊等,经研究油气源主要来自Є、O地层,石炭系烃源只是适当补充。塔西南邻近古特提斯大陆边缘,烃源岩厚度可达千米,有机质丰度高,多期有利生烃。但除在造山带暴露外,在盆内多深埋万米左右,许多地区难以勘查。西部石炭系沉积后,烃源岩到中生代末大多进入成熟阶段,油气主要向盆内大斜坡方向运移。强烈的喜马拉雅晚期运动,昆仑山高速上升,并向盆地逆冲推覆,在山前形成如柯克亚等构造,断裂发育,石炭系烃源循断裂上移进入新生界,形成较好的油气藏,而石炭系自身由于埋藏过深,近期不能作为主要勘探目标。图146 塔北上古生界构造和地层圈闭叠合示意图因此,塔里木上古生界油气系统较为曲折复杂:自身烃源丰富的地区现已深埋万米,只有向上运移至中、新生界良好储层中,形成晚期次生油气藏;而上古生界埋藏适度,储层良好、古构造发育地区,烃源不丰富,主要靠接受Є、O地层烃源而成藏,不太容易在上古生界自身形成生、储、运、圈配套的大规模油气聚集。这是塔盆总体格局决定的,主观上更要努力研究优良条件的结合点,特别是研究油气垂向运移在异层之间的活动方式和时、空配置关系。(五)塔里木上古生界油气远景分区评价塔里木古陆块由于加里东和海西早期边缘造山隆升,晚古生代海相沉积区缩小,陆源碎屑物增加。石炭纪一度新的海进,面积也不足40万km2,是晚古代三大古陆块中最小的原型盆地。按上古生界油气活动条件,分为塔北、塔中、塔西南(包括巴楚隆起)三个构造区块。1. 塔北地区塔北地区由于新近纪区域构造大反转(见图100c,d),对烃源本来不很丰富的上古生界油气,造成很不利的后果。在新近纪之前,石炭系一直向北抬升、向南倾斜。底部不整合面在区域古隆起往往直接和下古生界烃源岩(如O1)接触,注进的油气长期向北运移,在地层尖灭带或古构造(如东河塘)中聚集成藏。喜马拉雅运动使南天山快速上升,前陆大幅度下陷,出现塔北区域构造大反转的重要地质事件,导致大量石炭系油气散失(见图101b,c),仅保存局部圈闭较好的东河塘等油藏。塔北深钻遇到的古生界(含S)沥青砂岩、砾岩很普遍。胜利1井C—P时期沥青砂岩厚达800m[375],哈拉哈塘1井志留系6050~6338m都是沥青砂岩。这些早期聚集的古油藏,可与贵州地区相比。轮南(阿克库勒)海西早期古隆起,叠加海西晚期断褶构造,石炭系直接盖在O1古油层上,已获相当储量(见图98)。区域构造反转后,油气各南转移。轮南古隆起周边东河砂岩上超尖灭带(见图68),曾预测有重要的区域性聚集。这个领域尚待深入研究探索,紧紧抓住难得的烃源、储层和圈闭的有利配套地区。区域构造大反转向南逐步达到升降平衡状态,晚期改造作用已不显著。上古生界地层平缓,局部背斜圈闭也不明显。经井下详细对比,本区石炭系砂体尖灭和砂、泥交互[373],或夹生屑灰岩,储、盖和保存条件都很好。在构造枢纽地带,古、今构造格局仍有不同变化。哈得逊石炭系油田的发现,提供了有关成藏的线索,专家们对油源的解释尚不一致。赵靖舟[376]等作了多方面的研究,认为哈得4油田烃源主要来自下古生界,在P末T初(海西晚期)由西南向油田运移。在区域构造大反转前,古构造向SW倾斜;并认为YN1井附近烃源断层将深部(奥陶系)油气运移至石炭系,再向当时古构造方向运移成藏。而石炭系自身烃源到新生代晚期才成熟,这时区域构造已经反转为南高北低。塔河大油田石炭系底不整合面一直微微向南抬升,也可输送油气。从哈拉塘井下情况看(见图101b,c),肯定在晚期有大量轻质油和气向南运移,石炭系晚期生成的油气可能作补充。这几种观点并不矛盾,多种烃源途径更为重要。塔北的南部上古生界(含志留系)有大面积稳定构造区,具有几乎是无限砂岩储集空间,并有很厚泥质岩和岩盐作盖层,在我国古生界深部海相层中是难以企求的。塔里木这一独特领域,应深入进行探索研究。塔北的西部阿瓦提石炭系海陆混合烃源岩,是塔盆内部上古生界较好的生油坳陷。该区附近海西晚期构造发育,可能由于自身烃源成熟晚,至今尚未发现像样的上古生界油气藏。沙雅西的构造英买力等,主要在下古生界或白垩系中获得油藏(见图105)。上古生界内部配套成藏还应进一步认识,图146a是一种预测。塔北东部上古生界烃源条件更差[377],而且印支期以后东部多次抬升剥蚀。学堂、群克等构造和草湖地区都处于上古生界变薄、尖灭地区[291,292,312],在连通下古生界烃源情况可能有油气聚集。塔东偏南地区钻井中一般不存在上古生界地层,侏罗系往往直接盖在志留系上。2. 塔中地区著名的塔中4等油田[286],明显为深部Є、O地层烃源受断裂控制,向上运移至石炭系多个储层中,形成背斜油藏。塔中为加里东和海西早期形成的台内大型区域隆起构造带(见图106a),海西晚期已相对平衡。海西早期运动前,S、D地层总体是向隆起区变薄、尖灭,或在不整合面下被剥蚀、削截;石炭系也有向隆起带超覆现象。但众多楔状体圈闭并未见到好的油气,级别较高的油气多与断层有关,反映上古生界自身烃源不理想。翟光明等[306]编制了塔中地区油气显示表式(图147),高产和工业油流主要在被覆于海西早期断隆带上的石炭系,尤其是中央断垒和北侧隆带最好。塔中4的烃源断裂,石炭系储、盖和背斜等有利条件配合,形成了大型油田。本区石炭系有东河砂岩、生物碎屑灰岩、卡拉沙依组砂岩等良好储层,长时期地史(P—E)埋藏都较浅,原生孔隙度可以最大限度保存,约在15%;溶蚀作用强烈,使原生孔隙锦上添花,孔隙度可增到20%~30%,成为高孔渗优质储层[378]。储层之上大都有较厚的泥岩盖层,所以塔中4能形成油水界面整齐的常规背斜油藏。但是海西早期构造侵蚀面形成也很复杂,石炭系披覆的样式不一,可以和O1、O2+3、S、D地层不同层位接触,有盖在夷平面上,也其盖在凸出的潜山上。塔中地区上古生界和其他地区类似,同样存在自身烃源不丰富和成熟时间太晚的问题。因此,塔中4大油田发现后,并不如人们当初想象那样在古隆起带上一帆风顺。在实践中认识到:上古生界在海西早期侵蚀面之上和之下的成藏机制不同。除要求储、盖层和圈闭条件外,必须分别研究和Є、O地层烃源的连通条件,才能做成 “有米之炊”。石炭系披覆在断层发育的古隆起上,比较容易形成好的次生油气藏或高产油气井。根据塔中地质发展状况,在几条构造带上,寻找上古生界配套良好的圈闭,仍有可能发现规模性的油气聚集。其下的志留系已见到大型古油藏遗迹。广大地区东河砂岩和生物灰岩,铺盖面积超过10万km2,上有盖层,只要下通烃源,就不能等闲视之。图147 塔中地区钻井油气显示表[306]塔中东延,海西早期古隆起继续存在,总体上为南升北降,石炭系超覆在不整合面上(图148),对S、D地层削减的圈闭,以及河谷充填砂体。有些直接盖在烃源岩(O2+3)上[378],可能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藏。由于海西晚期和印支运动的抬升,再向东往往缺失上古生界地层。但在罗布泊北部有下石炭统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沉积,是塔里木陆块早石炭世大海进波及的地区。根据露头和地震剖面,证明新生界覆盖区楼兰1号和2号构造也有C1地层[379],并具有生、储条件,可进行下一步探索工作。3. 塔西南和巴楚隆起从塔里木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展布情况看,塔西南最引人注目。南方古特提斯洋打开后,塔西南晚古生代中、后期处于被动大陆边缘或弧后盆地靠近古陆块一侧。虽然后期造山带多次向陆块逆冲、推覆,盆内仍保留超过千米厚度的烃源岩。显然在造山运动前,还有更丰富的烃源向本区运移。这和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上古生界主要依靠Є、O地层垂向输送烃源才能成藏,两种基础条件完全不同。塔西南上古生界虽然自身具有丰富的烃源条件,但喜马拉雅期昆仑山快速上升,位于前陆坳陷的塔西南,以罕见的沉积速率,把大部分上古生界地层压至万米以深(图149)。以致一些有利地区近期难以直接对上古生界进行勘探,而其总体远景潜力仍是值得重视的。而且上古生界烃源可通过断裂等途径向埋藏较浅的新层位输送,或侧向运移至构造高部位成藏。塔西南晚古生代以来,隆、坳变迁与油气活动指向,由于勘探程度低,资料欠缺,存在不同看法。有些文献[234,380]认为巴楚是晚期隆起,在E—N以前是长期供烃区(图150a),勘探风险大。但根据(96-111)科研基础资料编制的前新近纪古构造发展趋势,西南坳陷上古生界烃源,长期向巴楚隆起地区运移。根据综合分析,巴楚地区的上古生界烃源岩在E—N前成熟度很低(现在也不高),不是供烃区而应是运移指向区。印支运动以来,塔西南成为造山带的前陆盆地,坳陷中心的上古生界烃源岩在E—N前已逐步成熟到高成熟,新生代普遍达过成熟。J、K1、K2、E、N1地层逐步向斜坡和隆起区上超、变薄、尖灭;N2+Q地层全面覆盖,但也是向隆起区变薄。中生代以来,随着坳陷区上古生界烃源岩逐步成熟,巴楚古构造也逐步形成;喜马拉雅晚期由于古缝合带深部失衡,导致地壳上拱并向两侧逆冲、推覆,形成一系列晚期断褶构造。有些早期已经聚集的油气藏,将按晚期构造重新组建。图148 塔东隆起海西早期运动面侵蚀沟谷示意图[378]近来对塔里木盆地西部上古生界沉积相带研究有新的进展[381,382],认为C2—P1(康克林组)地层发展为面向西部深海的台缘斜坡、台地边缘礁滩、台地等大陆边缘沉积序列。在乌什、柯坪、巴楚、皮山至和什拉甫等地,形成重要的礁滩带(图151)。台地边缘生物礁与浅滩,生物骨架和各种粒屑发育,可能成为有利的储层和圈闭。塔盆中、东部上古生界有优良的东河砂岩储层,但缺乏丰富烃源配套,需要连通Є、O地层烃源断裂的配合才能形成像样的油气藏。而塔里木盆地西部上古生界既有丰富的烃源,加之礁滩相储层条件,预期会出现新的局面。这条礁滩带部分在天山和昆仑山区暴露,也有部分由于埋藏太深近期难以勘探,仍有相当部分适宜于勘探施工。应进行总体综合研究、规划。塔西南上古生界油气远景评价,可分为四个领域:图149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底面埋深图(等值线单位:m)(据西北石油局,1998)(1)昆仑山前构造带印支期古特提斯洋关闭,昆仑山升起,向塔里木陆块推挤,并向前陆提供碎屑,沉积J—K1地层。怒江—班公湖碰撞缝合,昆仑深部促发而活跃上升,前陆向前发展,沉积K2—E地层。最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导致昆仑古缝合带复活,山体快速上升,向塔里木陆块推挤形成铁克里克推覆体和一系列滑脱带,并向前陆输送巨量碎屑,堆积厚大的N2+Q地层。喜马拉雅晚期运动现今仍在活动,N2+Q地层也有严重变形。山前许多构造形成很晚,加上区域右旋扭动,构造形态和油气活动还在调整中。由于急剧升降,在山前构造带勘查上古生界油气藏有很大困难:逆冲大断层上盘多已暴露或保存条件很差,下盘则埋藏过深。构造在时空域变化大,地震反射不好,未知因素较多。目前两个模式:一种是向盆地逆冲模式;另一种是根据TN9924线解释的构造模式,有逆冲、滑脱、反冲等断裂。上古生界非常有利的油气原生条件,早期如何成藏、后期如何改造,都应深入研究,探寻对策。由上古生界提供烃源,通过断裂在新生界储层中聚集,已在柯克亚背斜中发现很好的油气藏。张国清等[383]认为油气并非沿构造高点垂直渗漏运移,主要是通过北翼断层向上运移至E—N成藏的。预计柯克亚构造上古生界气藏埋深在7500~10000m,可能隐伏着巨大天然气源。山前构造带上古生界埋藏虽深,但深埋时间很短,推测烃类不会消亡,可能大多处于过成熟、部分高成熟阶段。如果经高精地震研究发现上古生界可能有大型聚集,也可以进行试探。当然,目前主攻目标应放在新生界次生油气藏。(2)麦盖提大斜坡麦盖提大斜坡是经长期发展、新生代最后定型的构造单元,面积超过5万km2。在晚古生代中、后期(C2—P1)本区处于南天山小洋盆和古特提斯洋所夹的台地边缘(图151)。海西晚期南天山洋关闭,天山上升,库车形成前陆坳陷,柯坪及巴楚北部隆起。印支运动期古特提斯洋关闭,昆仑上升,出现前陆坳陷;与陆块之间的斜坡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强化,成为我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构造大斜坡。目前除偏北部已查明的近东西向巴什托-先巴扎(曲苦恰克)背斜断带外,广大斜坡上构造似乎很单调,但这和航磁等资料很不吻合。滕吉文主编的 《塔里木地球物理与油气》[19]一书中,多种图件反映麦盖提地区存在与大斜坡走向垂直的成排异常带,称为 “麦盖提断阶,基底埋深3~7km”。地球物理与地质分析严重不符,由于勘探工作不多,尚无合理解释。图150 塔西南至巴楚隆起构造与古构造示意图图151 塔西地区康克林组沉积期沉积相平面图[381]大斜坡最低处推测上古生界深埋可达12000m,在8000m以下近期无法开展工作;在斜坡较高部位,油气勘探初见成果。在巴什托-先巴扎构造带(图152)钻了十多口深井,于4000m以下的巴楚组(C1)灰岩和小海子组(C2—P1)中,获得中小型油气藏,靠近巴楚西侧逆断层下盘的麦参1井也获得工业气流。但是如此巨大的构造斜坡,深坳区烃源丰富,巴什托这朵小花不应是它的象征,应寻求更大的突破。可从以下方面深入探索:第一,追寻大斜坡西北段C2—P1时期礁滩体系的各种有利相带(图151),先以稀疏的高精地震测线为先导,相机加密,择优钻探。第二,地震测线稀网普查,争取发现低缓大面积构造圈闭和断裂系统,进一步解释上古生界沉积相,并注意上古生界多种地层尖灭或削截圈闭,包括D和S地层向南的缺失带。第三,大斜坡东南段明显的NE向异常,特别注意与玛札塔克、鸟山等构造、断裂关系,追查海西早期古隆起和海西期火山岩潜山或拱起带。第四,由上古生界输送给中、新生界各种地层圈闭油气藏,尤其注意大斜坡中,新生界向隆起方向逐层超覆现象。可能这一领域更为现实,并和Є、O和J地层烃源综合考虑。(3)巴楚隆起地史多期次隆起状态。海西运动前由于周边经常处于大陆边缘,巴楚地区表现为中央相对隆起。海西早、晚运动,来自板块碰撞带的挤压应力,在巴楚南部以海西早期区域古隆起为特色(见图108a),在巴楚北部以海西晚期褶皱断裂为特征(见图108b),岩浆活动活跃。海西运动后巴楚为长时期隆起,整个中生代及古近纪,将塔里木陆块分为东、西两个沉积盆地。新近纪天山、昆仑山前陆形成深渊,巴楚原中央隆起成为两个前陆盆地的共用前隆,河湖沉积相连并逐步统一成为我国现今最大的盆地。喜马拉雅运动巴楚隆起反映相当强烈,两侧逆冲褶皱,走滑扭动显著。隆起区抬升很高,形成一系列大型背斜构造,闭合面积大于100km2的就有12个(周永昌,1998)。但是,上古生界油气成藏与保存又都是严重问题:首先是隆起区上古生界自身烃源岩成熟度很低,北部更突出,需要外地或深部提供;北部隆起中心上古生界地层多暴露,火成岩发育,只在西侧埋藏较深的亚松迪(牙桑地)小高点获得油气流(罗传容等,1998)。而在隆起带向东南下倾的部位,已发现较大型的和田河气田(包括玛扎塔克等),是在海西早期古隆起上发展起来的油气聚集。喜马拉雅运动按现代构造组建下奥陶统气藏;石炭系直接覆盖在下奥陶统顶部侵蚀面上,也相应成藏[234]。图152 麦盖提斜坡巴什托构造带及地震剖面巴楚隆起上古生界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是构造圈闭多而大,储层孔隙和裂缝尚可,接受烃源面较广;不利条件是上古界烃源岩在隆起区成熟度偏低,构造形成太晚,油气易散失。两者都很突出,选择地区和构造都要慎重。总体上隆起东南段优于北段,特别是海西早期古隆起(见图108a)的油气聚集,和晚期构造结合有利上古生界油气成藏。精心选择构造,石炭系顶面至少在喜马拉雅侵蚀底面以下1000m,确保有良好的封盖条件,对于巴楚隆起两侧压性逆冲断层,具有优劣多重性,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断层驮载的肩部构造(见图109)。有些研究者[380]强调,“塔西南坳陷的北大斜坡与巴楚凸起的结合部位有利于成藏”。同样,阿瓦提生油坳陷与隆起东北侧结合部位也应有利于成藏,后者靠得更近,邵志兵等(1998)将其纳入 “阿瓦提石炭系含油气系统”。(4)喀什对冲构造带此带本为塔西南坳陷的一部分,由于喜马拉雅晚期帕米尔向西昆仑挤插,将昆仑山推压到和天山很近的地区,形成对冲构造格局[384,385](图153)。本区N+Q地层特别厚,形成一系列断背构造。天山前缘多叠瓦式逆冲,并与反冲断层在深部组建构造三角带式背斜,阿克莫克构造属于这一类型。喀什一带上古生界埋藏特别深,该区所有钻井都在中、新生界地层。北侧构造抬升较高,克拉托残余油藏(图153c)和杨叶油砂属中新统,经分析油源来自侏罗系。而阿克莫克气藏产于白垩系储层,为非烃组分含量较高的干气,干燥系数高达0.9997,δ13C1值为-25.6‰~-23‰,显然是高演化阶段的产物,不太可能来自侏罗系或本层(K)。模拟试验证明阿克1井天然气主要来自石炭系[386]。根据本区地质情况,在深坳中部喀什、明遥路、阿图什等背斜,钻探上古生界近期不现实。而且断面主要在新生界底部推滑,深部油气不易上窜,只有靠近天山前缘,以逆冲叠瓦断层为主,断面较陡,有些可延至古生界地层,如阿克莫克,上古生界烃源油气在中、新生界成藏。另外,再向西对冲带更加变窄,构造也逐步抬高,有些构造轴部甚至出露古近系(E)。因此,北侧和西侧具备勘探上古生界的施工条件。本区上古生界烃源丰富,只要配合适宜的储层和圈闭,有可能发现大型气藏;加上侏罗系油源,区域综合远景评价值得重视。当然近期可加强中、新生界次生油气藏的勘探。关于C2—P1地层面向深海的台缘礁滩和礁前、礁后的有利相带,可能经过本区(见图151),应加以研究确定,俟机探索。

陆块形成及中、新元古界油气问题

华北陆块是我国最古老、相对坚固的最大陆块。中条(吕梁)运动(约1700Ma)之前,还表现为陆块内部的裂离状态(见图13a);吕梁运动后华北地区不同性质、不同时代、不同走向的基底逐渐链合,固结为较稳定而广泛的统一克拉通陆壳[131]。相当程度稳定期长达15亿年之久,燕山运动之后才有明显的构造分割。但是中、新元古代陆块内部的隆、坳差异也很突出,地台周边都有规模较大的裂陷运动[11],以及伸向台内的坳拉槽(图73a)。这些槽谷早期多为伸展性断陷,逐步转为坳陷并萎缩,控制沉积发育的同生断层均终止于古生界底。沉积物初期多为粗碎屑,向上逐渐变细或为碳酸盐岩,向典型台地发展。图73 华北地区中、新元古代与早古生代地质结构略图[131]华北陆块新元古界油气在几个主要地区的情况如下。(一)燕辽坳拉槽燕辽地区中、新元古界地层中油气显示很多,许多学者进行过论述评价[101,129,131,192,214]。田在艺认为[129]:“从石油地质基本条件分析,长城系—青白口系普遍具有生烃潜力和成油条件,发育有以缝洞为主的储集层,具备封闭性能较好的区域盖层,大部分地区生、储、盖组合是有利的,构造圈闭的形成期与油气生成期有较好的时、空配置关系。”郝石生[214]关于冀辽中、新元古界写了多篇论文,认为这套中、新元古界的巨厚沉积,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具生烃潜力,雾迷山组以上更为有利。如以粘土岩为主的下马岭组和洪水庄组,有机碳含量一般在0.5%以上,最高达5.6%;氯仿沥青“A” 亦较高。碳酸盐岩有机碳可达0.3%~0.5%,也属上乘。用多种有机地球化学方法研究燕山区中、新元古界油苗及油源岩,都证明其原生性。从平泉双洞背斜铁岭组古油藏的地质构造看,不存在像任丘古潜山那样从新生界或其他层系倒灌或侧向充注的条件。而任丘油田的雾迷山组在任28井[192]晶洞中原油,经地化证明来自本层,性质与第三系原油完全不同。燕辽中、新元古界沉积岩面积很大(图73a),厚度平均在4000m以上,最厚达9000m,有多层Ⅰ型干酪根烃源岩,总生烃量相当可观。该区普遍缺失震旦系,古生代构造非常稳定,沉积岩平均厚约2000~2500m;其上覆T1+2地层平均厚度在1000m左右,总体埋藏不算很深。地史上虽有多次升降,都以假整合为主。历经约10亿年很典型的台地稳定发展期。中、新元古界不同层位的烃源岩,在一定时期缓慢进入生油窗和高成熟阶段。漫长时间内轻微的构造隆起或地层岩性遮挡,都可能形成适时石油聚集,成藏条件相当有利。从印支运动起,本区开始了构造变动。命名地的燕山运动,强烈褶皱、推覆和岩浆活动,彻底改变了长期稳定的构造面貌。燕山区中、新元古界多有暴露。例如油苗很集中的双洞背斜,古油藏已经破坏。但岩层中含残余石油仍很可观,据刘宝泉等测定,高达约500万t/km3,还有很多的沥青。推测可能是早期丰度很高的大油田,燕山早期更加构造富集,燕山中、后期基本被破坏。晚白垩世后地壳处于伸展状态,燕辽古沉降带受到严重的构造升、降分割,使被燕山构造改变了的油气展布,再次进行严重改造。总体上北部多暴露;南部被升降拉裂,油气多要重新组建。因此断陷往往很深,晚期地温梯度很高,大部油藏已裂解为气;只有隆升区还保持成熟阶段。现代渤海湾盆地中、新元古界烃源岩向南、向东变差,盆地北、西部仍有较好的远景。燕山运动前和燕山运动初,生油窗内古构造和地层岩性圈闭进行聚集。根据输导层和储层性质,油气作了重要的区域贫、富分配,这是评价选区的首要依据。燕山运动早期褶皱构造在前期油气分配的基础上,可能强化部分背斜构造的幅度和裂缝系统,油气进行局部再富集如双洞背斜高丰度含油,仍属油藏建树阶段。到燕山中后期强烈冲断和晚期拉裂凸凹分割,则以改造和破坏为主。只有在特殊构造配置条件下,油气藏得以保存或者新构造体制下重新聚集。近期可以冀中凹陷的低凸起为主,同时探索燕山北侧侏罗系和下白垩系展布区中、新元古界成藏条件。(二)华北陆块北侧大陆边缘沉积以往认为华北陆块北缘为内蒙地轴(古隆起带),经过研究,在温都尔庙群和白乃群等发现一套洋壳残片(图12左上),并在硅质岩中发现大量小壳化石[101],Rb-Sr年龄693~509Ma,先后在辽北、吉南、辽西、冀北、内蒙古中西段,都见到早寒武及其前海相化石。证明华北陆块北侧不是古陆,而是濒临海洋的大陆边缘。中、新元古界北部大陆边缘沉积规模,可能比燕辽坳拉槽要大得多,如白云鄂博-渣尔泰槽区沉积岩总厚超过万米[131],多为海水进退旋回的砂泥岩和碳酸盐岩,烃源岩可能发育,但为多期板块碰撞缝合,地层变质、构造复杂,尚难评价其远景。但稍南伊盟地区1294地震剖面[131],解释台上有比较稳定的Pt2+3地层存在,且有相当厚度,大于古生界总和,值得进一步探索。(三)华北陆块南侧古大陆边缘及伸向陆内的晋豫、晋陕坳拉槽华北陆块与古秦岭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从相当于长城系至震旦系,多有海相沉积岩分布。王建平等[238]认为有五次开、合,首次在中、新元古代,华北陆块南部出现三岔裂谷系,形成晋豫、晋陕坳拉槽。也有认为分布广泛的熊耳群比长城系还老[239]。图73a反映了中、新元古代华北陆块南侧大陆边缘状况,沉积多受断层控制,深部岩浆活跃。根据地震剖面和天深1井资料,多为火山-沉积岩序列。坳拉槽的开裂与周边地幔热点活动有关。沉积厚度变化大,陆缘可达4000m,向秦岭槽区厚度加大。裂陷内有关油气地质资料较少,而且地质剖面解释的深部拉张作用与晚期拉分作用相混淆,需进一步认识。东部徐淮地区地震剖面较多(图74),主要相当于青白口系以上各有关层位,八公山群(840Ma)为一套滨海-浅海碎屑岩建造;震旦系比较发育,徐淮地区沉积了一套厚约3500m的以富含藻类和藻叠层石的碳酸盐岩和泥质岩,可能有较好的生烃岩层,地层基本未变质。一些学者评论:在华北的胶辽、徐淮一带,有滨海潮坪相沉积、藻类化石丰富,具生、储、盖的成油成气条件[129]。但是,从海西晚期或印支期[240],由于受外力影响,古缝合带重新活跃,扬子板块向下复活俯冲,华北板块向南作拆离运动,形成构造面北倾的大中型褶皱和构造窗、飞来峰。至燕山期形成强烈的向北反冲逆掩构造,地震剖面解释的新元古界多以断片存在(图74),难有成块的元古宇分布区,只能靠不整合面或断面遮挡形成局部圈闭。地层向大别山方向动力变质程度加剧。根据淮南地表露头及风深1井岩屑研究,刘老碑组(相当于青白口系)和下古生界共有500m潜在烃源岩[241]。图74 合肥盆地1号地震测线解释剖面图[241](四)华北陆块西部中、新元古界由秦祁海盆伸向贺兰地区的坳拉槽,把阿拉善从华北陆块分裂出去。海水由西南向东北鄂托克旗方向入侵,主要为长城系的滨海砂岩、页岩、火山岩;进一步发展为蓟县系的浅海开阔台地白云岩及藻白云岩,总体上南厚北薄。有学者认为含藻丰富的白云岩是本区第一套生油岩[104],有机碳含量0.05%~0.19%,单位面积可有相当高的生油量。蓟县系沉积后,坳拉槽暂时关闭,震旦系见冰水积层。蓟县系烃源岩约从奥陶纪开始成熟,漫长的地史时期都向鄂尔多斯古隆起方向运移,白云岩晶间孔及两期溶蚀面是重要的运移通道和储集体。鄂尔多斯古隆起及西部斜坡甚至坳陷内部,都有可能形成和保存中、新元古界的油气藏。贺兰坳拉槽在印支运动后逐步回返,不像中国东部燕山运动具有破坏性质。推挤压力主要来自于西部,中、新元古界除桌子山地区外,在深部大都保存完好,也不乏构造圈闭晚期再聚集气藏。中国最古老华北陆块,中、新元古代时期周围有明显的大陆边缘沉积,多以伸展为主,局部时期为活动大陆边缘。总体反映此阶段是一自由陆块。在陆块内部由周边海洋伸进的坳拉槽,沉积规模很可观,且已证实都有生烃岩沉积。南、北两侧在一定时期洋壳向陆块俯冲,边缘具弧后槽谷和岩浆岩及变质现象。并由于后期构造抬升暴露、剥蚀,或在深部成为断片,油气远景难以预料。陆内燕辽坳槽和贺兰坳槽,都有可靠的烃源岩沉积。地史上长期相对稳定,储、盖层具备,古隆起和多种圈闭,容易形成大型油气藏。燕山运动在东部冲断褶皱和新生代拉张断陷,以及西部晚期推挤,对早期油气有重要的改造作用。其中部分可能保留,部分重组晚期气藏,部分通过断裂向新的层位运移形式次生气藏。也有中、新生界油气向Pt2-3地层潜山灌注成藏,如任丘油田。在渤海湾盆地北部和鄂尔多斯西部,可作为探索中、新元古界气藏的主要目标,徐淮和伊盟地区也值得探索。和古亚洲洋对岸的西伯利亚古大陆的安加拉-勒拿盆地遥相呼应,那里最古老的里费依生油层系,相当青白口系至震旦系,已发现重要的油气田。华北陆块上的生烃岩系更早。在古燕辽沉降带中,新元古界找到原生油气藏,将有特殊的理论意义。

俄罗斯“图系列”飞机究竟是什么样的状况

安德列·尼古拉耶维奇·图波列夫(Andrei Nikolaevich Tupolev,1888年11月11日—1972年12月23日〕,前苏联乃至世界著名的飞机设计师、科学院院士、空军中将,是图波列夫设计院的创始人。


图波列夫和他的助手们为满足前线的要求,研制了一种新型前线轰炸机图-2。该机载弹量大、机炮火力强,且具有较高的飞行速度和较大的航程。图-2飞机于1943年
图波列夫设计的飞机
末投入批生产,1944年参加作战。直到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图波列夫设计局的主要机种都是轰炸机,从重型轰炸机图-4、图-85,到喷气轰炸机图-12、图-14,以及后来的图-22“眼罩”、图-22M“逆火”和图-160“海盗旗”战略轰炸机。
在轰炸机的基础上,图波列夫设计局开始研制运输机,从图-104、图-114、图-124、图-134、直到图-154,图式客机的舒适性和经济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为后来的图-204打下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60年代末,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了一种超音速客机图-144,这种两倍音速的客机同英法合作的“协和号”惊人的相似,不论是外形还是在性能上,而图-144要早上天三个月。


俄罗斯“图系列”飞机是什么样的状况?

安德列·尼古拉耶维奇·图波列夫(Andrei Nikolaevich Tupolev,1888年11月11日—1972年12月23日〕,前苏联乃至世界著名的飞机设计师、科学院院士、空军中将,是图波列夫设计院的创始人。

图波列夫和他的助手们为满足前线的要求,研制了一种新型前线轰炸机图-2。该机载弹量大、机炮火力强,且具有较高的飞行速度和较大的航程。图-2飞机于1943年
图波列夫设计的飞机
末投入批生产,1944年参加作战。直到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图波列夫设计局的主要机种都是轰炸机,从重型轰炸机图-4、图-85,到喷气轰炸机图-12、图-14,以及后来的图-22“眼罩”、图-22M“逆火”和图-160“海盗旗”战略轰炸机。
在轰炸机的基础上,图波列夫设计局开始研制运输机,从图-104、图-114、图-124、图-134、直到图-154,图式客机的舒适性和经济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为后来的图-204打下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60年代末,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了一种超音速客机图-144,这种两倍音速的客机同英法合作的“协和号”惊人的相似,不论是外形还是在性能上,而图-144要早上天三个月。


上一篇:我叫叶良辰走红

下一篇:野外又摸又吸奶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