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前CEO去世

时间:2024-06-12 01:45:10编辑:奇事君

英特尔怎么了?

还不知道该安全漏洞具体细节,因为还没有被公开披露。
但是可以从Linux内核中所做的更改中推断出许多事情,因为Linux的开发是公开的。
微软也在对Windows进行类似的修改,目前Windows已经在内部预览版中处于活跃状态。
而苹果也将被迫对MacOS做出类似的改变。
运行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具有不同级别的安全权限。
操作系统内核——例如Windows内核或Linux内核——具有最高级别的权限,因为它通常运行进程,并提供进程间的通信。
桌面程序的权限要少一些,内核限制了它们的功能。
内核使用处理器的硬件特性来实施这些限制,因为使用硬件比软件更快。


英特尔前CEO欧德宁去世了吗?

曾担任英特尔CEO的欧德宁已经去世。保罗·欧德宁曾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1974年他正式加盟英特尔,并于2005年成为英特尔第五任首席执行官。2012年11月19日,英特尔宣布,公司总裁兼CEO保罗·欧德宁已决定在2013年5月的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退休,届时将辞去公司管理职务和董事职位。2017年10月2日,英特尔公司公告称,公司前CEO保罗·欧德宁在睡梦中去世,享年66岁。扩展资料:主要成就:欧德宁带领英特尔走向辉煌,他也为英特尔注入了更多的商业化信息,而非全部崇尚技术。欧德宁先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领导者,他是英特尔首位非技术出身的高管,在他的带领下,英特尔成功转型,调整组织与成本结构;高K、3D三珊极晶体管并引导半导体创新;借着资本涉足安全、软件、移动通讯领域,并成功投资许多初创公司;并且在2010公布云计算战略,进军智能手机和平板市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保罗·欧德宁

inter创始人,谁

英特尔创始人格鲁夫
安迪・格鲁夫是全球第一大计算机芯片供应商英特尔公司的董事会主席,曾任公司总裁,CEO.1956年移居美国. 格鲁夫不仅是全球最具个人魅力的商界奇才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 在英特尔创业初期,格鲁夫并不显眼,没有人认为他具有管理才能.但正是不被众人看好的格鲁夫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确立了英特尔公司的形象,并引导公司走向更大的成功. 正如有人说的,"没有诺伊斯,英特尔不会成为一家著名的公司;没有摩尔,英特尔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和土气以处于领导地位;而如果没有格鲁夫,英特尔甚至都不会成其为公司."他不但使英特尔成为半导体行业的典范,王缔造了别人难以模仿的英特尔模式:高度的组织化和整体化. 如今英特尔比任何一家半导体厂商都活得有滋有味.......


英特尔合作创始人、亿万富翁戈登-摩尔(Gordon Moore)表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技术原理即将终结,也许只要10年时间。


摩尔定律是这位旧金山人在1965年发现的,该原理是电脑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约每2年会增长一倍,其真理性已经被验证了40多年。确实,包括摩尔自己在内的很多人以前都曾预计该定律将失效。不过现在,由于英特尔及其他公司的芯片越来越小,无法容纳更多的晶体管,冲击了现有的物理规律。


周二摩尔在每年举行2次的英特尔开发者论坛(IDF)上表示,下个10年或15年,我们将从根本上改变一些事情,摩尔定律将不可避免地退出历史舞台。今年1月英特尔宣布在半导体微架构上取得了40多年来的最大突破。公司采用了一种叫做铪的金属和金属栅,使摩尔定律继续有效。


今年78岁的摩尔是在1968年创立了英特尔,在1975年以前他一直是英特尔公司的执行副总裁,之后他担任了CEO和总裁,在1979年被选为董事长,1987他辞去了CEO职位,在1997年被选为公司名誉董事长。他认为英特尔的成功得益于艰苦的努力和一点好运气.


安德鲁·卡奈基先生的生平

安德鲁·卡耐基(1835—1919)

出生于苏格兰,12岁的时候他跟随他的家庭一起移居到美国。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一个举止傲慢,容易冲动,为人热情、忠诚而又精明的理想主义者”。他最初当了一名锭子工,每周的薪水只有1.2美元。在16岁的时候,他成为宾急夕法尼亚州铁路上的一名电报员,在那里他一呆就是12年。此后他投入自己所有的资产建议凯斯通桥梁工程公司,并极具眼光地展望到钢铁桥梁业具有不可限量的前景。于是他开始专门致力于钢铁生产行业,成为美国的钢铁大王。后来他还收购了一家石油公司、一条铁路,并购买了大量的汽船。在1901年的时候,他将自己建立的卡耐基钢铁公司以2.5亿美元的价格卖掉,此时卡耐基钢铁公司生产的钢铁已经占全美钢铁销售总量的25%。

卡耐基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周围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他曾经为自己的墓碑写过墓志铭,在上面他是这样写的:“这儿躺着的是这样一个人,他深谙如何将自己周围的人变得比他自己更加聪明。”无论是在他生前还是在他死后,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有的人称他为暴君,而有的人则称他为圣人。作为一个商人,卡耐基对于与竞争对手进行谈判协商的概念是对方必须完全妥协。而作为一个雇主,他则挖空心思地从工作身上赚取每一分能够落到自己腰包里的我,而他给工人与雇员的工资简直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大钱人别要,小钱要归我。在1892年霍穆斯德钢铁工人大罢工时,卡耐基远在苏格兰,但他雇佣了300名平克顿警卫,试图镇压工人的罢工。这场劳资间的冲突最终发展成为血腥的武装冲突,在卡耐基的历史上留下了极其不光彩的一页。


彼得·德鲁克的人物生平

1909年11月19日,彼得·德鲁克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维也纳,祖籍荷兰。其家族在17世纪时就从事书籍出版工作。父亲是奥国负责文化事务的官员,曾创办萨尔斯堡音乐节;他的母亲是奥国率先学习医科的妇女之一。德鲁克从小生长在富裕文化的环境之中。德鲁克先后在奥地利和德国受教育,1929年后在伦敦任新闻记者和国际银行的经济学家。于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1937年移民美国,曾在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和跨国公司任经济学家与管理顾问,1943年加入美国籍。德鲁克曾在贝宁顿学院任哲学教授和政治学教授,并在纽约大学研究生院担任了20多年的管理学教授。尽管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但德鲁克一直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作家和老师。1942年,受聘为当时世界最大企业——通用汽车公司的顾问,对公司的内部管理结构进行研究。1946年,将心得写成《公司概念》,“讲述拥有不同技能和知识的人在一个大型组织里怎样分工合作”。该书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德鲁克首次提出“组织”的概念,并且奠定了组织学的基础。1954年,出版《管理的实践》,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从而奠定管理大师的地位。1966年,出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知读者:不是只有管理别人的人才称得上是管理者,在当今知识社会中,知识工作者即为管理者,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成为高级管理者必读的经典之作。1973年,出版巨著《管理:任务,责任,实践》,是一本给企业经营者的系统化管理手册,为学习管理学的学生提供的系统化教科书,告诉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不是计量方法,不是行为科学。该书被誉为“管理学”的“圣经”。1982年,出版《巨变时代的管理》,探讨了有关管理者的一些问题,管理者角色内涵的变化,他们的任务和使命,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以及他们的发展趋势。1985年,出版《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被誉为《管理的实践》推出后德鲁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全书强调当前的经济已由“管理的经济”转变为“创新的经济”。1999年,出版《21世纪的管理挑战》,德鲁克将“新经济”的挑战清楚地定义为:提高知识工作的生产力。在欧洲经历了二战的残酷,并目睹了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德鲁克感到那些优秀的领导者才是那个世纪的英雄。德鲁克在他那本发人深省的自传《旁观者的冒险》中写道:“我和其他维也纳的小孩一样,都是胡佛总统救活的。他推动成立的救济组织,提供学校每天一顿午餐。这顿午餐的菜式,清一色是麦片粥与可可粉冲泡的饮料,直到今天我仍然对这两样东西倒胃口。不过整个欧洲大陆,当然也包括我在内的数百万饥饿孩童的性命,都是这个组织救活的。”一个“组织”居然能发挥这么大的功用!从德鲁克活生生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德鲁克强调“透过组织这种工具,尽量发挥人类创造力”观念的根源。此外,德鲁克在预测商业和经济的变化趋势方面显示出了惊人的天赋。例如,早在1969年德鲁克就预言将有一种新的类型的劳动者出现———知识员工,他们的职业将由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决定,不再依靠出卖体力来养家糊口。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大崩盘。仅10月19日一天,美国全国损失股票市值5000亿美元。对此,德鲁克说,他早就预料到了,“不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而是基于审美和道德。”德鲁克将当时的华尔街股票经纪人称为“完全不具有生产力的一群,但又能很轻易地大把捞钱。”作为第一个提出“管理学”概念的人,当今世界,很难找到一个比德鲁克更能引领时代的思考者:1950年代初,指出计算机终将彻底改变商业;1961年,提醒美国应关注日本工业的崛起;20年后,又是他首先警告这个东亚国家可能陷入经济滞胀;1990年代,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了阐释。德鲁克著书和授课未曾间断,自1971年起,一直任教于克莱蒙特大学的彼德·德鲁克管理研究生院。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院以他的名字命名。1990年,为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绩效,由弗朗西斯·赫塞尔本等人发起,以德鲁克的声望,在美国成立了“德鲁克非营利基金会”。该基金会十余年来选拔优秀的非营利组织,举办研讨会、出版教材、书籍及刊物多种,对社会造成巨大影响。德鲁克至今已出版超过30本书籍,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传播及130多个国家,甚至在前苏联、波兰、南斯拉夫、捷克等国也极为畅销。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他的原则概念及发明,包括:“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学、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满足顾客、企业的基本功能是行销与创新、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策略中的角色、成效比效率更重要、分权化、民营化、知识工作者的兴起、以知识和资讯为基础的社会。”至2004年,德鲁克还有新书问世。2002年6月20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宣布彼得·德鲁克成为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无论是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还是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他们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方面都受到了德鲁克的启发和影响。“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个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鲁克”——这是著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对彼得·德鲁克的评价。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1954年,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为MBO),它是德鲁克所发明的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概念,并已成为当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管理的最大优点也许是它使得一位经理人能控制自己的成就。自我控制意味着更强的激励:一种要做得最好而不是敷衍了事的愿望。它意味着更高的成就目标和更广阔的眼界。目标管理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它使得我们能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由别人统治的管理。管理学的真谛“管理是一门学科,这首先就意味着,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不是计量方法,不是行为科学。无论是经济学、计量方法还是行为科学都只是管理人员的工具。但是,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经济学,正好像一个医生付诸实践的并不是验血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行为科学,正好像一位生物学家付诸实践的并不是显微镜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计量方法,正好像一位律师付诸实践的并不是判例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有90%是共同的德鲁克认为:管理在不同的组织里会有一些差异。因为使命决定远景,远景决定结构。管理沃尔玛(Wal-Mart)和管理罗马天主教堂当然有所不同,其差异在于,各组织所使用的名词(语言)有所不同。其他的差异主要是在应用上而不是在原则上。所有组织的管理者,都要面对决策,要做人事决策,而人的问题几乎是一样的。所有组织的管理者都面对沟通问题,管理者要花大量的时间与上司和下属进行沟通。在所有组织中,90%左右的问题是共同的,不同的只有10%。只有这10%需要适应这个组织特定的使命、特定的文化和特定语言。换言之,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人同样能领导好一家非营利机构,反之亦然。培养经理人的重要性德鲁克认为:经理人是企业中最昂贵的资源,而且也是折旧最快、最需要经常补充的一种资源。建立一支管理队伍需要多年的时间和极大的投入,但彻底搞垮它可能不用费多大劲儿。21世纪,经理人的人数必将不断增加;培养一位经理人所需的投资也必将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企业对其经理人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企业的目标能否达到,取决于经理人管理的好坏,也取决于如何管理经理人。而且,企业对其员工的管理如何,对其工作的管理如何,主要也取决于经理人的管理及如何管理经理人。企业员工的态度所反映的,首先是其管理层的态度。企业员工的态度,正是管理层的能力与结构的一面镜子。员工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被管理的方式。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德鲁克认为: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组织不能依赖于天才。因为天才稀少如凤毛麟角。考察一个组织是否优秀,要看其能否使平常人取得比他们看来所能取得的更好的绩效,能否使其成员的长处都发挥出来,并利用每个人的长处来帮助其他人取得绩效。组织的任务还在于使其成员的缺点相抵消。

“摩尔定律已死”争议进入高潮,英特尔PK英伟达已白热化

最近,两大芯片巨头关于“摩尔定律”是否结束的争论各执一词,将这一话题炒到新高度。英特尔说,摩尔定律没有死,它活得好好的。而英伟达则说,以类似成本实现两倍业绩预期对于芯片行业来说已成为过去,摩尔定律已经死了。 “我知道大家都在争论‘摩尔定律’(Moore’s Law)是否死了?答案是 No!” 北京时间9月28日凌晨,Intel Innovation 2022开幕活动上,英特尔现任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声嘶力竭地表示,“摩尔定律”没有死,它还活得好好的(Alive and Well)。 然而一周前,英伟达(NVIDIA)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却表达截然相反的观点。黄仁勋表示,以类似成本实现两倍业绩预期对于芯片行业来说已成为过去,“摩尔定律已经死了。” 两家芯片巨头将“摩尔定律”的争论和分歧的热度带到了最高点。毕竟,除了英特尔还保持最后的“倔强”外,更多的人都认为“摩尔定律”已不再适用于当下。 半个多世纪前,“摩尔定律”预测,每隔18-24个月,芯片的晶体管密度就会增加一倍。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AI)、新的非硅半导体材料、光电量子等新技术的加速,以及半导体工艺和体系结构的改进,近年来,大家逐渐对于“摩尔定律”是否延缓或失效话题产生一定分歧,从而诞生出了多种技术演进方案。 同时,为了提升集成电路PPA——更高的性能,更低的功耗,更小的面积(成本),即使实现了晶体管堆积数量的增加,性能的提升,但是成本的飙升、高昂的价格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停下对先进制程的追逐,思考摩尔定律本身的合理性。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公司新思科技中国区副总经理朱勇对钛媒体App表示,如果想让“摩尔定律”回到之前的速度,需要从整个半导体系统层面去进行提升,包括体系架构、效率、算法软件、响应速度、客户体验等。 2015年,摩尔定律50周年之际,退居幕后做慈善的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接受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采访时直言:“摩尔定律”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最新“摩尔定律”预测图为什么“摩尔定律”存在争议? 1965年4月19日,时任仙童半导体研究负责人、后来成为英特尔联合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在《电子学》(Electronics)杂志上发表论文,预测集成电路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微处理器的性能提高一倍,或价格下降一半。(注:“摩尔定律”在1965年预测集成电路密度翻倍所需的时间是一年,1975年他将这一速度修订为两年翻一倍。) 后来,该预测被命名为大名鼎鼎的“摩尔定律”。 过去57年,“摩尔定律”为算力乃至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让整个信息技术实现了全面的迭代和更新,成为了科技创新、乃至于经济学的定律。 不管有多少争议,毫无疑问的是,摩尔的预测能力在半导体产业的中早期(2000年之前)至少持续了20年,推动了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从行业角度来看,业界一直遵循这一定律,随着年份推移而指数型尺寸微缩,从而诞生出90nm、65nm、45nm、32nm、28nm——每一代制程节点都能在给定面积上,容纳比前一代多一倍的晶体管。 2000年之前,每一代芯片的性能提升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按照Denard(登纳德)微缩效应,每代芯片的频率提升带来了40%的改进;二是每代芯片晶体管密度提升带来的体系结构的改进符合波拉克法则,即平方根级别的提升,达41%。将这两方面的性能提升叠加,最终得到1.97倍,于是每代会有差不多一倍的提升,而且,芯片晶体管密度的“摩尔定律”可换算成性能的“摩尔定律”。 实际上,芯片性能的提升主要涉及半导体工艺和体系结构的改进。性能提升的同时,能耗也在提升。 但如今,Denard微缩效应遇到了元件物理的瓶颈,早已失效,单核性能的提升没法纯粹依靠主频的提升。 于是,行业内出现了多核处理器、AI 芯片、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芯片等,以提升芯片吞吐量性能,而非单个核心的计算性能。 2019年8月,美国 AI 芯片独角兽Cerebras Systems公司发布首颗晶圆级芯片WSE,在46225平方毫米面积上集成了1.2万亿个晶体管。其2021年推出的二代WSE-2更进一步,采用7nm制程,创下集成2.6万亿个晶体管的新纪录。 如今,“摩尔定律”已经越来越偏离最早的预测。 1971-2019年每个微处理器的晶体管数量,2019年Cerebras芯片偏离了摩尔定律发展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14nm以下先进节点之后,晶体管密度的增速在放缓,芯片主频的提升速度变慢,性能的改善越来越难。2005年之前的20年里,微处理器的性能提升了近1000倍,也就是每两年提升一倍。但之后的十多年,芯片性能并没有达到这个速度。 “从定律狭义角度来说,摩尔定律确实是死了。”国内通用GPU高端芯片设计公司天数智芯CTO吕坚平对钛媒体App表示,因为摩尔定律的定义是集成电路在单位成本及功耗变动不大的条件下,晶体管数目提升一倍。也就是说,摩尔定律的精神在于集成电路性价比成本提升。但目前的发展已经走到性价比裹足不前,深知下降,显然已经不符合该定义了。 与吕坚平有类似想法的还有黄仁勋。在黄看来,随着芯片架构变得更加复杂,制程工艺越来越先进,硅晶片变得更加昂贵,而英伟达GPU和系统体系的发明,可以克服成本和通货膨胀问题。 “RTX 3090Ti,一块2000美元的显卡。在如今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现在以900美元的价格出售,并且仍然提供更高的性能,这是非常令人惊讶的。英伟达可以克服通货膨胀,帮助行业、帮助计算、帮助游戏玩家克服通货膨胀,通过全栈创新、架构创新等。”黄仁勋表示,如果你想在15年、20年后进行大规模运算且实现成本节省,加速运算是通往未来之路。 黄仁勋在9月20日GTC 2022大会上表示,其最新台积电5nm(4N)工艺的Ada Lovelace架构GPU产品,能够集成760亿个晶体管和超过18000个CUDA核心。 根据美国乔治敦大学沃尔什外交学院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CSET)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台积电一片采用3nm制程的12英寸晶圆,代工制造成本约为3万美元,约为5nm成本1.7万美元的1.75倍,也是7nm的3.21倍。在裸片(die)面积不变(即升级架构,不增加晶体管数量)、良率不变的情况下,未来苹果A17处理器如果采用3nm制程,成本或将上涨到154美元/颗,是iPhone第一大成本零部件。 除了工艺节点成本高昂外,电子设备性能体验也随时间出现了衰退。朱勇告诉钛媒体App,从人们的体验来说,如果芯片只做制程工艺提升,不做任何优化,性能体验提升并不会出现质的飞跃。“它不止是工艺节点的问题,你得从整个芯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架构里面去看。” 但在英特尔看来,“摩尔定律”不会结束,也不会因为经济效益不足而受阻。 2007年,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与时任公司首席技术官、现任CEO Pat Gelsinger合影 基辛格28日演讲中提到,英特尔正在推进制造工艺的进步,例如采用新的光电封装技术和RibbonFET架构,在每个芯片上继续塞进更多的晶体管。 英特尔公司执行副总裁Sandra Rivera此前接受钛媒体App采访时表示,工艺节点和成本确实是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在“摩尔定律”之外,英特尔认为主要增加的价值来自于软件。“软件可以是一个加成的乘数,基于我们在这些流程节点上的创新基础上来进行加成。” 朱勇认为,无论是基辛格,还是黄仁勋的说法,都展现了当下芯片企业对于技术演进方向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自身对于公司最匹配的战略方向考量。从英特尔角度来说,它一直引领技术前进方向,摩尔定律并没有失效;而黄仁勋的说法,是预测GPU将推动AI性能实现逐年翻倍,这不仅包含工艺节点,还有系统体系、软件算法、接口设计、数据传输等实现指数级提升。从系统角度来讲,两者观点并不矛盾。 “我们希望从今天的单个封装上容纳大约1000亿个晶体管开始,到这个十年结束时实现在单个封装中加入一万亿个晶体管。”基辛格直言,摩尔定律至少在未来的十年里依然有效。到底要拯救,还是颠覆“摩尔定律”? 半导体产业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如今已不断催生出人类社会的全方位持续性变革。 “我认为摩尔定律不能超越,只能绕开它。”中国工程院院士毛军发在2022世界半导体大会上表示。 后摩尔时代三大业务方向的具体技术 目前业内对于所谓“后摩尔时代”有三大业务方向:More Moore、More than Moore (超越摩尔)、Beyond CMOS (新器件),主要在学术、产业两方面进行探索。 其中在学术方面,近年来,学术界在晶体管方面做出诸多探索,从而绕道解决“摩尔定律”延缓问题。 例如,2012年,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开发出3nm平面无结型硅基晶体管。2016年,美国科学家推出1nm平面硫化钼晶体管。 如今,“摩尔定律”已进一步发展到亚1纳米级别。2022年3月,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教授团队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利用石墨烯薄膜超薄的单原子层厚度和优异的导电性能作为栅极,科研团队首次实现了长度为0.34 纳米 (nm) 栅极长度的石墨烯晶体管,并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 要知道,0.34nm大约只是单个碳原子大小。所以这意味着,利用新的半导体栅极材料,曾经放在你手掌中的电子元件,未来可能会变成原子,从我们的世界里面消失,甚至芯片无法被人类所触碰到。 栅极是一种开关晶体管的芯片组件,是衡量晶体管尺寸的关键指标。“在未来,人们几乎不可能制造小于0.34nm 的栅极长度,”任天令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这(0.34nm)可能是‘摩尔定律’的最后一个节点。” 相对于学术界的不计成本,多位行业人士认为,企业端、产业端拥有很强的市场需求,对于“后摩尔时代”的落地应用则更为实际,拥有更多的价值。 在这其中,新思科技(Synopsys)提出的SysMoore,以及黄仁勋提出的Huang‘s Law(黄氏定律)成为行业比较有共识的两条新路径。 朱勇告诉钛媒体App,SysMoore并非是颠覆或打破“摩尔定律”,而是新思科技看到时代和技术不断变革、数字化进程的加速、AI 大数据应用,对于算力需求越来越变成万亿量级,整体性能诉求已经超过了单个工艺节点两年翻一番的预测。 “SysMoore的核心在于芯片生命周期管理(SLM)。从整个数字化、智能化需求以及软件的功能性、安全性为出发点,从系统层面考虑、统筹并提供一整套完善的解决方案。”朱勇表示,相比几十年前,如今人们对芯片体验的期待值更高,不止是软件层面,还要让产品达到足够的差异化,体现出优势,或是定制最优芯片架构。而在这其中,SysMoore与系统复杂性的创新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套新的芯片设计体系。 毛军发在2022世界5G大会上表示,SysMoore从硅晶圆、晶体管、芯片、系统硬件到软件和服务,每个环节都可为构建更复杂、性能更高 、能耗更低而成本更优的电子系统做出贡献。基于SysMoore,电子系统性能和功能复杂度增长曲线有望重回指数型增长。 同时,黄仁勋提出的Huang‘s Law——GPU将推动AI性能实现逐年翻倍,也引发市场关注。 “人们必须要意识到的一件事是,摩尔定律称晶体管技术一代比一代成本越来越低,但实际上,摩尔定律还没结束,先进技术(成本)却越来越昂贵。”黄仁勋对媒体表示,之前摩尔定律强大的原因在于,它是在一个“食物链已经结束的时代”创造出的概念——当时美国不断加息导致经济衰退。 他强调,英伟达认为,全栈加速计算让定律延缓获得一个新的发展机会。黄仁勋提到,基于 AI 技术,如今英伟达推出的最新微处理器速度和能效,比2012年更快、更高效许多倍。 Arm机器学习部门营销副总裁丹尼斯·劳迪克 (Dennis Laudick) 表示,过去的三到五年里,机器学习网络的效率已经提高了几个数量级。 吕坚平认为,AI 技术其实是一个解决计算问题的“范式”。AI 是可以用来绕过摩尔定律的失效或衰微的一种方法。 此外,学术界也有人修正“摩尔定律”。 2007年,微软研究院名誉研究员戈登·贝尔(Gordon Bell)提出Bell’s Law,以计算机的分类与价格为基准,预测每一代(class)集成电路有10~15年生命周期。 “摩尔定律带来的不是一场竞赛。”英特尔高级院士Mark Bohr在此前的一场活动上表示,可能未来某一天会达到物理极限,但像1990年那样推进光刻技术实现晶体管增长突破,如今已不会再重演了。 Sandra Rivera对钛媒体App表示,从整个 AI 流程来看,无论是数据的导入、训练、推理,到最后的部署都存在着大量的市场机会,而英特尔在所有的平台上都有 AI。因此,英特尔拥有完全的能力,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去利用这些机会。“摩尔定律”未到终点 “半导体技术产业是经过长年累月的基础科学积累、研发积累、人才积累、技术积累,才有今天的地位。”朱勇直言,仅仅借助绕道“摩尔定律”方式,芯片技术很难实现“弯道超车”。 在朱勇看来,要想拯救“摩尔定律”,核心还是要从整个半导体系统体系中解决需求问题,而非单独依靠 AI、Chiplet(小芯片)、FD-SOI(全耗尽型绝缘层上硅)、量子光电等技术。“实际上,先进工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有限,28nm就能满足绝大部分日常应用的需求。”朱勇表示。 随着数字化、电气化、智能化迅猛发展以及算力需求日益提升,中国46万亿数字经济中,从日常的电脑、手机、智能汽车等个人消费品,再到人工智能、云计算、 大数据、新能源、物联网、信息安全等重要产业,均无一例外地以半导体产品作为硬件基础。由此导致半导体产品门类愈加繁多,产业链分工愈加明细,系统化特点愈加明显。 以新能源和储能行业为例。朱勇对钛媒体App表示,随着今年缺水限电困扰,储能行业出现了高增长趋势。实际上,储能本质是将电力“保存”,然后自由调度,通过数字化技术让整个电力能源能够最优使用。而在这其中,算力和集成电路扮演着重要作用,芯片的性能提升、功耗降低、成本降低,可以推动储能行业发展。 格芯中国区总裁Americo Lemos曾表示:“在价值650亿美元的代工行业中,25%的市场遵循传统摩尔定律,适合高密度、高速度的数字应用。 75%的市场将由5G、AI和云计算、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新兴应用领域占据。” 在吕坚平看来,我们可以视“摩尔定律”为人类在计算能力提升的一个阶段。 “在半导体兴起之前,我们走过了数个世纪,用算盘,计算尺等计算工具等阶段,甚至在半导体时代,我们也走过了不同晶体管的设计到今天的CMOS。每个阶段的算力成长并非一直是指数的成长,而是像个S型曲线,成长由高速提升逐步走向停滞。但每个阶段结束之前,都会有新的阶段的兴起。”吕坚平对钛媒体App表示。 吕坚平认为,现今以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为主的“摩尔定律”的终点,将会是下一代计算时代的开始。但比如Chiplet是半导体封装技术,而量子,光电以及类脑等能不能在性能,通用性,以及经济效益上取代摩尔定律,还未有定论。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工程师陈昊今年8月在《中国集成电路》杂志上指出,后摩尔时代将主要表现为三大发展趋势:一是面向逻辑与存储的先进数字半导体产品的三维异构集成化,二是极多功能泛模拟产品的复杂异质集成化,三是利用云端数据中心、终端综合识别传感应用,半导体产业与产品的持续多样化。 当近几年,人们希望突破冯·诺依曼架构和超越“摩尔定律”,衍生出很多新的名词,比如存算一体、通用 AI 芯片、加速处理器等。 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性能的指数提升和能耗的指数下降不能永远持续。 2016年1月3日,戈登·摩尔 86岁生日活动时,他站在计算机历史博物馆“摩尔定律”面前接受媒体


AMD INTEL cpu的发展历程

AMD( 超微半导体 ) 成立于 1969 年,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桑尼维尔。 AMD 公司专门为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行业设计和制造各种创新的微处理器、闪存和低功率处理器解决方案。 AMD 致力为技术用户——从企业、政府机构到个人消费者——提供基于标准的、以客户为中心的解决方案。
AMD 在全球各地设有业务机构, 在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设有制造工厂,并在全球各大主要城市设有销售办事处, 拥有超过 1.6 万名员工 。 2004 年, AMD 的销售额是 50 亿美元。
AMD 有超过 70% 的收入都来自于国际市场,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公司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代号为 AMD 。
业务发展
在 AMD ,我们坚持“客户为本 推动创新”的理念, 这是指导 AMD 所有业务运作的核心准则。
我们与客户建立了成功的合作关系,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需求;我们与技术领袖开展了密切的合作,以开发下一代解决方案,拓展全球市场和推广 AMD 的品牌;我们还与一些以克服艰巨困难并依靠技术获得成功的世界级领先者建立了合作关系。
迄今为止,全球已经有超过 2,000 家软硬件开发商、 OEM 厂商和分销商宣布支持 AMD64 位技术。 在福布斯全球 2000 强中排名前 100 位的公司中, 75% 以上在使用基于 AMD 皓龙�6�4 处理器的系统运行企业应用,且性能获得大幅提高。
AMD 的产品系列
计算产品
对于需要高性能计算和 IT 基础设施的企业用户来说, AMD 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

�6�1 采用直连架构的 AMD 皓龙�6�4 处理器可以提供领先的单核和双核技术。

�6�1 AMD 速龙�6�4 64 处理器可以为企业的台式电脑用户提供卓越的性能和重要的投资保护。

�6�1 AMD 双核速龙�6�4 64 处理器可以提供更高的多任务性能,帮助企业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

�6�1 AMD 炫龙�6�4 64 移动计算技术可以利用移动计算领域的最新成果,提供最高的移动办公能力,以及领先的 64 位计算技术。

�6�1 AMD 闪龙�6�4 处理器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出色的性价比,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日常工作效率。

对于消费者, AMD 也提供全系列 64 位产品

�6�1 AMD 双核速龙�6�4 64 处理器可以让用户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包括业务应用和视频、照片编辑,内容创建和音频制作等)。这些强大的功能使其成为那些即将上市的新型媒体中心的最佳选择。

�6�1 AMD 速龙�6�4 64 处理器具有出色的功能和性能,可以提供栩栩如生的数字媒体效果――包括音乐、视频、照片和 DVD 等。

�6�1 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轻薄型笔记本电脑领略 64 位性能的消费者, AMD 炫龙�6�4 64 移动计算技术可以在不影响性能的情况下提供安全的移动办公能力。

�6�1 对于那些希望获得最佳性价比的消费者, AMD 闪龙�6�4 处理器可以提供从文字处理到照片浏览的各种常用功能。

嵌入式解决方案

AMD 的嵌入式解决方案以个人电脑以外的上网设备为目标市场,锁定的目标产品包括平板电脑、汽车导航及娱乐系统、家庭与小型办公室网络产品以及通信设备。AMD Geode�6�4 解决方案系列不仅包括基于x86的嵌入式处理器,还包括多种系统解决方案。AMD 的一系列 Alchemy�6�4 解决方案有低功率、高性能的 MIPS�6�4 处理器、无线技术、开发电路板及参考设计套件。随着这些新的解决方案相继推出,AMD 的产品将会更加多元化,有助确立 AMD 在新一代产品市场上的领导地位。

研究与开发

为了确保公司产品继续保持其竞争优势, AMD 多年来一直致力投资开发未来一代的先进技术。目前 AMD 已着手开发未来 5 至 10 年都可适用的高性能技术。

目前 AMD 设于美国加州桑尼维尔 (Sunnyvale) 及德国德累斯顿 (Dresden) 的先进技术研发中心分别负责多个研发项目。 此外, AMD 也与 IBM 合作开发新一代的工艺技术。

AMD 的自动化精确生产 (APM) 技术

为了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成功,跨国电子公司需要值得信赖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来为他们按时按量地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解决方案。因此, AMD 采用了一种高效的、基于合作伙伴的研发模式,确保它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可以始终在性能和功率方面保持领先。借助于行业伙伴的技术和资源, AMD 为它的产品集成了先进的亚微米技术。它的产品通常领先于行业总体水平,而且成本远低于平均成本。

为了在批量生产过程中无缝地采用这些先进的技术, AMD 开发和采用了数百种旨在自动确定最复杂的制造决策的专利技术。这些业界独一无二的功能现在被统称为自动化精确生产( APM )。它们为 AMD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产速度、准确性和灵活性。


上一篇:gts450显卡怎么样

下一篇:周峻纬的对象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