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新鹏近况

时间:2024-06-11 00:58:29编辑:奇事君

羽毛球天王赵建华的资料

  1965年生,身高1.83米,左手握拍。籍贯江苏南通。

  他12岁进业余体校,专修羽毛球。1978年进入江苏省羽毛球队,16岁获得江苏城市羽毛球比赛男子单打冠军。1983年加入中国羽毛球队。

  他属进攻型选手,具有力量大,身体素质好,速度快,反应灵敏,后场扣杀有力,网前凶狠,落点准确等技术特点。在1984年底参加的苏格兰公开赛中,他一鸣惊人,先后击败世界名将费罗斯特、尼尔霍夫等,夺取男单冠军。时隔两个月,在1985年1月日本公开赛上,他连克费罗斯特、韩健,又夺得男单冠军。同年3月,在全英锦标赛半决赛中,他以2:0淘汰了印尼名将林水镜,在决赛与费罗斯特争夺金牌时,又以2比1再次获胜。赵剑华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击败四名世界羽坛顶尖好手,震动了国际羽坛,被誉为世界羽坛的“四大天王”。然而,正当他继续向世界羽坛高峰攀登时,急性肺炎发作,使他整整耽误了一年。1986年他病愈复出后,体力有所下降,技术却不减当年,连续获得马来西亚公开赛、第十届亚运会、中国和泰国公开赛、1987年世界杯赛男单冠军,1988年和1990年汤姆斯杯团体冠军,1990年全英锦标赛冠军,1991年世界锦标赛单打冠军以及1991年世界羽毛球总决赛单打冠军。

  1994年1月进入新加坡管理学院,同时任一所中学羽毛球教练及新加坡国家队顾问。1997年五月从新加坡管理学院毕业,同年同张军配对男子双打代表江苏队参加中国第八届全运会,夺男子团体冠军。

  四大天王中,赵剑华最后一个退役,被称作末代天王,他也是最能代表那时羽毛球技术水平的人。

  不无遗憾的职业生涯

  2005年5月苏迪曼杯,应中央电视台之邀赵剑华从南宁赶来北京担任评球嘉宾,球迷大都有久违了的感觉。世界上的事就是那么巧,这届苏迪曼杯在首都体育馆比赛,18年前的世界锦标赛也是在这个体育馆。当年半决赛赵剑华和弗洛斯特的天王对决还历历在目,现在两人又同时出现在中央台和ESPN两大电视台的评论席上,让人不由得想起那个黄金时代。

  弗罗斯特曾经夸奖他的对手说“赵是最能展现羽毛球运动真缔的人”,但在赵剑华的职业生涯中,只夺得过一次世界冠军。这在别人可能是一生追求的梦想,对于赵剑华却远不能与他的水平相配。

  赵剑华1985年就夺得全英冠军一举成名,但两次大病把他夺得世锦赛冠军的时间推迟了六年。1990年亚运会战胜杨阳夺冠,他终于成为无可争议的羽坛第一人,但这时他已经25岁,开始从巅峰期向下滑落了。谁都想让他把辉煌延续得长一点,然而面对逐渐成熟的印尼年轻一代,他已经力不从心:1990年全英决赛,魏仁芳被赵剑华打得找不着球;1991年世锦赛决赛,两人已经可以对抗;到了1992年奥运会上,赵剑华就只能看着魏仁芳创造历史了。

  从有些方面来说,赵剑华不如杨阳幸运。杨阳似乎就是为辉煌而存在,他似乎没有痛苦过一天,而赵剑华的职业生涯始终伴随着磨难、煎熬,对于他快乐总是短暂的。

  在狮城学管理

  1993年七运会结束后,赵剑华挂拍。在当教练、下海、上学这三条路中,他选择了到新加坡管理学院学习,以他的个性,当然想在不同的领域都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他自己也说,一个人应该多尝试些新东西,不能老是拴在一个地方,生活那么多姿多彩,为什么不多体会一番。

  新加坡喜欢羽毛球的人很多,他们当然都知道赵剑华的名头。当个名人还是有好处的,赵剑华就感觉周围总有人罩着他,真的得到了别人不少帮助。就拿他在新加坡供职的建筑公司来说,就是一个朋友作老板,请他去帮忙的。在这里,赵剑华几年里涉及了各个管理部门,经济管理硕士学位算是没白读,也算专业对口。

  赵剑华说做生意可比打球难,这里面的道道、行规太复杂了。干了这么多年,即使有老板罩着,也体会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尤其是自己投资做生意之后,感触更加深刻。

  不再杀球改杀鸡

  赵剑华在新加坡队也当过一段时间教练,和当地球员交上了朋友。2002年,他和几个朋友一合计,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觉得搞笑的决定,合伙开一家海南鸡饭店。

  他们的饭店全名叫做“威南记海南鸡饭餐室”,老板也是羽总前主席,还是1993年东运会的羽毛球队领队,饭店投资来自大家的合股。得知赵剑华开鸡饭店的消息,新加坡的媒体竞相前来凑热闹,赵剑华也拿起菜刀摆出pose,做起了无本万利的活广告。广告效果是不错,可这位一米八几的大汉拿菜刀的样子,怎么看怎么让人想起侯宝林的相声《改行》,实在忍俊不禁。

  运动员做生意的不少,北京也有和赵剑华齐名的国手开的饭店,生意好的不得了,但没有闹得人人都知道。只有赵剑华卖鸡饭这事,经新加坡媒体一炒,有人难免觉得这和他世界冠军的身份反差太大了。

  赵剑华说,我们只是做投资,大厨都是请的,又不用自己真的去杀鸡。我们的鸡饭做得蛮地道啊,从一家开到两家,从两家开到好几家,从好几家开到现在一家都没了。都是非典搞的,非典来正是我们饭店正往上走的时候,一闹非典一下子就不行了,谁还来外面吃饭?

  做解说深入人心

  说起来,在建筑公司做事是赵剑华的主业,投资小饭店是副业,为电视台做嘉宾评球纯粹是个赚外快的事。可这三件事的知名度确实倒过来的,了解他在建筑公司供职的人最少,还是电视影响力大。

  赵剑华和徐美燕一起配合为电视台转播羽毛球解说已经好几年了,两人的搭档也在球迷中深入人心。赵剑华说,一开始他们找我说了几场,大概是2000年吧,可能觉得还不错,就和我签了一个长期的合同,还做了一些培训。其实这个合同也是比较松散的,每次有比赛来还是得看我的时间,因为我在公司那边也是需要请假的。不过总的来说大家都挺照顾我的,时间上尽量给我方便,尤其是我的老板。

  记者曾听说赵剑华为那家电视台解说的报酬很高。传说中,他解说一场比赛的酬金是1000美金。于是向他求证。赵剑华说:“这可是商业秘密!不过他们对我很好,包括报酬方面也都不错。”

  记者问赵剑华,你又是在公司上班,又是投资,还在电视台解说,干了这么多工作有什么体会吗?他说,我做这些就是想多了解不同的生活,当了那么多年运动员,退下来就什么都想尝试一下。其实每个工作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说做生意,就有很多行里的规矩,不来亲身做一下是学不到的。

  现在又拿起了球拍

  很多运动员退役后直接当了教练,最近的比如孙俊、吉新鹏。赵剑华到新加坡上学,给人感觉就是想另外找一条出路。可是在新加坡打拼了10年之后,去年赵剑华又回到了国内,在南宁和吴文凯一起经营以他们名字命名的羽毛球俱乐部,还是回到了羽毛球身边。赵剑华说,经历了那么多事,最后觉得还是干羽毛球比较适合自己。

  目前,他们的羽毛球俱乐部从小到大,已经有了两百多名学员,并且开了分校。不过,现在要想得到赵剑华的亲自指点还不那么容易,他现在还是把精力放在管理上面,并没有亲自下场教球。

  赵剑华说:“回到国内我更加自在,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我就想能培养一批孩子,为打好中国羽毛球的基础做点贡献。”回到国内,老朋友也多,像和杨阳两人联系起来就方便多了。

  现在羽毛球界也有不少中国的海外兵团,担任教练的也不少。可是赵剑华在新加坡带了那么多年,也没有加入新加坡籍。2000年前后,新加坡羽毛球协会曾经力邀赵剑华出任新加坡羽毛球队主教练,可是好说歹说,赵剑华只愿意做“PART TIME”(兼职)。虽然只是做兼职,可是就是因为他的到来,一些已经打算放弃羽毛球的队员又留了下来。他当年的队员韦凯在和记者说起这位“PART TIME”的师傅时,总是一脸崇拜:“他真是偶像啊。带我们的时候相当严厉,可是大家都服他,虽然年纪大了,体力不如从前,但是训练的时候做示范,还是那么潇洒漂亮。”可是赵剑华也没有在新加坡队呆太久,因为他觉得那里没有他的事业。

  让人羡慕的家庭

  赵剑华的妻子吴文静是吴文凯的妹妹,也是羽毛球国家队队员。在国家队时,吴文凯和赵剑华关系很铁,吴文静和赵剑华的接触机会也就比较多。赵剑华退役后,和吴文静一起移居新加坡,1999年初,两人结束了长达六年的爱情之旅,终于走到一起。现在,文凯剑华俱乐部红红火火,从中也可以看出一家人其乐融融。

  现在,赵剑华和吴文静有一个五岁的儿子和一个不到一岁的女儿。当年把自己名字里的“建”改成“剑”,现在赵剑华仍然对起名字十分在意,音和形都得讲究,还要看五行合不合,没少费脑筋。最后儿子起名叫俊颉,女儿叫璟榕,都不落俗套,他自己也满意。每每提起自己的妻儿,“天王”便沉浸在幸福中。

  赵剑华回到国内,还是很忙碌,无论在他的家乡南通,还是在南宁,各种社会活动不断,他也愿意多做一些事情。这次在中央台转播做嘉宾,给电视节目增色不少,我们也希望能对他在国内的事业有好处。

  轶事·跟他打球会分心的

  1997年已经退役多年的赵剑华从新加坡回国,32岁的他跟20岁的张军配对男双,代表江苏队取得了第八届全运会男团冠军。8年之后,已是两届奥运会冠军的张军,提起当年和赵天王的合作,还连呼难忘,他说:“赵剑华打球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动作潇洒漂亮。跟他比赛的时候有时候我都会忍不住看他的动作,不过别以为我会分心,跟他配男双打团体的时候我们全赢了。”“八运会的时候,他虽然已经30多岁了,可是还是个‘孩子王’,跟我们这些小队员玩得挺好,八运会之前,他带着我和孙俊、刘永几个人玩军棋的四国大战,特别开心。后来他回新加坡,每年去比赛他都会请我们吃饭,有一次还硬和我拼酒,结果他喝多了,送我们回酒店的时候,把车开到马路牙子上去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天皇巨星林水镜给球迷留下的美好印象还没有消退,“四大天王”时代就开始了。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木制球拍逐渐被铝合金球拍取代;到90年代碳纤维球拍又一统天下。器材越来越先进,羽毛球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技术要求的弱化,从汤仙虎那时的纯技术流,演变到后来阿尔比、董炯、夏煊泽等人的力量派。“四大天王”承上启下,羽毛球运动的速度因素和技术因素恰好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自然造就了一个空前的时代。


蔡赟在训练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坚持下来的的事例

  蔡赟的羽毛球历程

  大约在6岁的时候,蔡赟在父母的要求下,开始学习拉手风琴,他很有音乐天赋,很多歌只要听一遍就会拉。在小学时他已经是个手风琴高手了,并获得了手风琴十级证书,不时参加市里面的一些演出。尽管琴拉得不错,但看到别的同龄孩子都在外面玩耍,自己却每天都要被关在家里练琴,正处在爱玩的孩提时代的蔡赟越发对练琴产生厌倦,那时他对妈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什么时候可以不拉了呀?”母亲总是这样回答:“等你爸爸回家,你就不用了。”但终于,蔡赟遇到了一个机会,让他放下了手风琴,拿起了羽毛球拍。
  小学三年级时,由于蔡赟跑步经常得第一,体育老师便介绍他到苏州市儿童业余体校练习羽毛球,蔡赟的父母觉得打球可以锻炼一下他较弱的体质,于是同意了他课外去练球。
  蔡赟
  从此,蔡赟开始了利用课外时间练习羽毛球的日子。每天下午三点半放学后,他便从就读的升平中心小学前往儿童业余体校开始训练,直到晚上七、八点钟。到六年级,他的基本功已经十分扎实,并开始参加省级比赛。虽然每天的课外时间大多用于训练,但蔡赟没有因此忽视文化课的学习,每天训练回家后,他常常还要复习功课到很晚,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到了初二上学期,因为功课多,蔡赟的父母决定让他放弃羽毛球。一个月没去业余体校练球,蔡赟的教练找到了家里,留下了这样几句话:“让蔡赟再试一下,现在有个到省体校代训一年的机会,只要在来年的省运动会上拿了冠军,就可以留在省队了。”蔡赟的父母还是不同意儿子去。爸爸甚至吓唬从小挑食的小蔡赟:“你到那里就要吃难吃的大食堂了,那可没得挑,不吃,你就得饿死。”但生性倔强的蔡赟却说:“我喜欢打羽毛球,我要做世界冠军,你们还是让我去吧!”蔡赟坚信自己的实力,坚信自己一定能在省运会上拿冠军。结果正如蔡赟所想,他一举夺得了省运会男子单打和团体两项冠军,由此他顺利进入省体工队。在进入省单打一队之后,蔡赟一直是队里的主力。
  至此看来,蔡赟的羽毛球之路似乎很顺利,但谁会想到这其间有种病痛的烦恼一直伴随着他。
  早在曾经的省级比赛中,他的教练周建国发现蔡赟好几次都出现了体能不足的问题,一次在扬州,蔡赟在冠亚军决赛中首局顺利拿下,第二局也以13比8领先(当时的比赛是15分制),眼看冠军就要到手,蔡赟却突然出现供氧不足,最后是周教练将他背回了家。类似的问题也不时出现,比如常常一场比赛下来,蔡赟就脸色惨白,蔡赟有很多这样的照片,在一群练羽毛球的孩子中,只有他头发湿漉漉,全身衣服都湿透了,当时,无论是周教练还是蔡赟的父母都不知道原因。
  蔡赟身体时有出现异常的情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1997年左右,有时训练量一上去,蔡赟就会感觉心里像有个小兔子在跳,难受得厉害,把手放在胸口上,怦怦怦的,一分钟要跳将近200次左右。与之相伴的是,蔡赟会感到头晕、喘不上气,甚至手脚都抬不起,但只要休息三四分钟,这种感觉就会马上消失。开始,蔡赟和教练都没当回事,毕竟,像羽毛球这样大运动量的项目,这种情况的发生很可能是偶然因素造成的。然而,在随后的日子,这种状况越来越频繁地发生,蔡赟不知道它产生的原因。
  心脏问题带给身体的不适,让蔡赟在训练中身不由己。有教练怀疑了,为什么别人都能坚持,蔡赟总是说心脏不行?
  教练找他谈话:“蔡赟,你是不是意志品质不行?”
  带上“意志品质不过硬”的帽子,蔡赟没有被上调到国家队。
  转机在1998 年来临,那年,蔡赟第一次参加全国羽毛球锦标赛。比赛中,他接连战胜国家队队员,包括国家一线队的陈宏和后来在悉尼奥运会获得男单金牌的吉新鹏。他是唯一一个打进八强的非国家队运动员。一年后,蔡赟终于被招进国家队。
  心脏的“麻烦”从省队带到了国家队,教练对这个时常说心脏有问题的运动员持保留态度。退役的情绪在蔡赟的心里暗暗滋长。
  2001 年12 月,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结束之后,国家队教练朱波找到蔡赟,对他说:“为身体着想,你要不还是不要练下去了。”
  “我听了这话,心里一点都没有难过的感觉。我感觉解脱了,很开心。”蔡赟回忆起当时的心情。
  回省队之后,蔡赟作了一次详细的身体检查,希望找到病因。通过这次检查,他身体经常出现不适的原因终于被找到,原来他的心脏比正常人先天多一根小血管,所以导致心动过速、头晕、窒息,并且特别容易疲劳。患这种病的人不能从事剧烈运动,更不要说做职业运动员了,但是如果不做剧烈运动的话,不会有问题。这个诊断等于宣布了蔡赟运动生涯就此终结。蔡赟打算就此退役并去大学读书,他的父母也很支持他的决定。
  但是省里觉得蔡赟就此退役十分可惜,希望他的病能得到治愈,然后可以继续打球,他们联系了最好的医生。蔡赟瞒着父母去做了射频消融手术。病愈后,医生开出了一份可以继续打球的证明,虽然如此,心疼儿子的父母还是希望他不要再去打球,不过,蔡赟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打羽毛球。2002年5月,蔡赟重新回到了国家队。
  蔡赟原来一直是一名主攻单打的选手,改打双打的缘由还得从2002年7月的一次大集训说起。2002年5月,中国男队第五次冲击汤姆斯杯失望而归,这次失败令中国羽球决策层痛定思痛,决定痛下决心改变男双落后的面貌。他们请著名教练汤仙虎出任男双主教练,2002年7月,在福州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为期三个月的大集训,从中选拔组合出数对具有发展潜质的年轻配对。这次选拔不仅加大了选材力度,更重要的一点是突破了传统的选材观念,这次大集训特地调拨了不少单打好手来支援双打,蔡赟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这次男双大集训,汤仙虎教练看中蔡赟、傅海峰两人的优势和特点,将他们组成一对。在汤帅眼中,由于他们两人打单打的时间长,手上技术出色,控制面宽,另外,蔡赟善于用脑打球,网前技术精湛,出手的节奏,线路及落点的变化都控制得很好,而傅海峰左手握拍,爆发力好,速度快,他的后场进攻不仅有力而且突然,这两人组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刚柔相济。
  蔡赟与傅海峰组成一对后,不久就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2002年12月的中国公开
  蔡赟
  赛,他们一举杀入四强,顿时引起各方关注。2003年3月的苏迪曼杯混合团体赛,蔡赟以男双替补身份出战,半决赛临时与张尉搭档,令人称奇地击败了印尼强档陈甲亮/西吉特,这不仅为中国队最终战胜印尼队闯入决赛夺下关键一分,而且也改写了中国男双逢陈甲亮/西吉特不胜的纪录。
  在2003年世锦赛上,他们一鸣惊人,杀入四强,半决赛对阵陈甲亮/西吉特,又是在拿下首局、第二局领先的情况下惜败的。世锦赛后,他们马不停蹄地连续征战了新加坡、印尼以及马来西亚公开赛,一站比一站打得好,尤其在马来西亚公开赛,他们击败了世锦赛男双冠军、丹麦的帕斯卡/拉斯姆森闯入决赛,最后获得亚军。2004年3月,他们在瑞士公开赛上战胜诸强,夺得了配对后的首个公开赛冠军。2005年3月,他们夺得了德国公开赛的冠军,紧接着,蔡赟/傅海峰夺得了2005年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冠军。全英公开赛有小世锦赛之称,中国队上一次夺得全英赛男双冠军还是1991年的事情,蔡赟/傅海峰的这次夺冠,不仅结束了中国男双在全英赛上11年未进决赛的历史,也结束了中国男双14年无缘全英赛冠军的历史。
  随后,成功一个接着一个,他们不仅夺得了很多公开赛的冠军,更在2006年9月夺得了阔别中国17年之久的世界锦标赛男双冠军,上一次中国男双夺得世锦赛冠军要追溯到1989年,当时由李永波、田秉毅夺得。在这次世锦赛上,蔡赟/傅海峰不仅结束了中国男双17年来没进入该项赛事决赛的历史,而且夺得桂冠,实现了中国羽毛球一个多年以来的期盼。蔡赟、傅海峰的杰出表现也使他们获得了2006年CCTV十大体坛风云人物奖。他们的世界排名在最高时曾位居第一。
  2007年,在男双这个当今正处于群雄逐鹿时代、竞争非常激烈的项目中,他们夺得了新加坡超级赛、印尼超级赛、中国大师赛、法国超级赛这四个超级赛赛事的冠军,这在那年的世界男双诸强中是一个很显赫的成绩。又高又帅的外形也使他们成为一对令人瞩目的偶像组合。
  除了在单项上取得的辉煌成绩,在团体比赛中,他们也帮助中国队取得了诸多荣誉。其中包括2004年、2006年、2008年的汤姆斯杯三连冠和2006年多哈亚运会的男团冠军。
  自从2002年投身到当时处于低谷的男子双打后,蔡赟、傅海峰迎难而上,执着前行,终于,他们站到了世界最高处。他们,仿佛一道光芒,绚丽夺目,令人目不暇给。而留在我们脑海中的,除了他们的帅气,还有,他们带给中国男双的激荡人心的荣耀。
  编辑本段
  蔡赟的别名蔡子乔的由来

  蔡赟有个很好听的别名叫蔡子乔,这个名字是如何诞生的呢?
  在蔡赟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同学们年纪还小,认识的字也少,“赟”字又比较生僻,所以蔡赟的同学们总去问他他的名字该怎么念。
  鉴于“赟”字比较生僻,蔡赟的父母想给他重新取个名字,为此他们想好了两个新的名字,并且在一次吃晚饭的时候让蔡赟选一个,蔡赟觉得“蔡子乔”这个名字比较好听,就选了“蔡子乔”,但蔡赟的妈妈带着他去派出所想要改名的时候,民警却提醒说改名字很麻烦,所以建议取一个别名,蔡赟的妈妈采纳了此建议,于是,蔡赟户口簿上的别名栏中增加了“蔡子乔”三个字,就这样,蔡赟就有了两个名字。
  从小到大,蔡赟一直都用“蔡子乔”这个名字,几乎所有人都叫他蔡子乔,直到进了国家队后,由于到处打比赛,用别名不太方便,于是改用“蔡赟”这个名字。蔡赟自己则更喜欢别人叫他蔡子乔。
  另外,由于是在羊年出生,蔡赟的父母也昵称其为“羊羊”。


历届奥运会羽毛球冠军列表。

1、2008年北京奥运会 男子单打:林丹 女子单打:张宁 男子双打:亨德拉·塞蒂亚万/马尔基斯·基多 女子双打:杜婧/于洋 混合双打:李龙大/李孝贞 2、2004年雅典奥运会 男子单打:陶菲克 女子单打:张宁 男子双打:金东文/何泰权 女子双打:杨维/张洁雯 混合双打 张军/高凌 3、2000悉尼奥运会 男子单打:吉新鹏 女子单打:龚智超 男子双打:吴俊明/陈甲亮 女子双打:葛菲/顾俊 混合双打:张军/高凌 4、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 男子单打:霍耶尔-拉尔森 女子单打:方铢贤 男子双打:迈纳基/阿赫马德-苏巴吉亚 女子双打:葛菲/顾俊 混合双打:吉永雅/金东文 5、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 男子单打:魏仁芳 女子单打:王莲香 男子双打:金文秀/朴柱奉 女子双打:郑素英/黄惠英 未设混双拓展资料羽毛球是一项室内、室外都可以进行的体育运动。依据参与的人数,可以分为单打与双打,及新兴的3打3。羽毛球拍由:拍面、拍杆、拍柄及拍框与拍杆的接头构成。一支球拍的长度不超过680毫米,其中球拍柄与球拍杆长度不超过41厘米,拍框长度为28厘米,宽为23厘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球拍的发展向着重量更轻、拍框更硬、拍杆弹性更好的方向发展。 现代羽毛球运动起源于英国。1873年,在英国格拉斯哥郡的伯明顿镇有一位叫鲍弗特的公爵, 在他的领地开游园会时,有几个从印度回来的退役军官就向大家介绍了一种隔网用拍子来回击打毽球的游戏,人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这项活动极富趣味性,很快就在上层社会社交场上风行开来。“伯明顿”(Badminton)即成为英文羽毛球的名字。1893年,英国14个羽毛球俱乐部组成羽毛球协会,即全英公开赛的前身。自1992年起,羽毛球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2017年11月,世界羽联讨论通过了羽毛球发球新规,新规要求发球时击球点的高度将不能超过1.15。

上一篇:福建羽毛球队

下一篇:汤姆斯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