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侄女是谁的孩子
张闾蘅,1940年出生于中国台湾,是张学良将军第五个弟弟张学森的女儿。现是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来来速递货运有限公司董事长。
20世纪80年代,张闾蘅开始与中国大陆有所接触,她后来也成了中国大陆与张学良沟通的纽带之一,张学良与其老部下吕正操在美国的重逢都是在张闾蘅的努力下完成的,同时,张闾蘅也是张学良、赵一荻在台湾生活的见证者。
张闾琳 1930年出生 ,是张学良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
张闾琳是著名的航天专家,退休前供职于美国太空署,高级工程师。
张闾蘅的与吕正操
1984年6月,张闾蘅从香港来北京洽谈商务,特意登门探望了吕正操。张闾蘅说:“我大伯(张学良)知道我经常来大陆经商,一次聊天时跟我讲,在祖国大陆有两个部属他十分想念,一个是吕正操,一个是万毅,让我找机会代表他去看望看望。”得知张学良近况后,吕正操十分高兴,在张闾蘅离京回港前夕,特意托她给张学良带去一副健身球和上好的新茶,表达祝福和挂念之情。从此,张闾蘅就像一位友谊的使者,频频往来于海峡两岸,为吕正操和张学良传递信息。1987年初,张闾蘅再次来京,带来了张学良赠给吕正操的诗一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张学良摘引了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篇中的句子,集诗一首,抒发了他晚年不慕荣利、甘于淡泊、寄情山水的闲适恬淡心境。吕正操也从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中摘出句子,略加改动,集成一诗回赠给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徒设在昔心,良辰知可待。他希望张学良振奋精神,相信曾为之奋斗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2009年10月20日,张闾蘅特意从国外赶来参加追悼会。她表示自己心里很难受,她对吕正操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其爱国精神和对亲友的爱护,虽然自己与吕老远隔重洋,但经常与吕老联系。张闾蘅表示:“吕老十分挂念张家,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张学良的后代都有谁呢?能详细介绍下么?
张学良曾说过:"大姐凤至是我最好的夫人,赵四小姐是最爱我的妻子,蒋士云是我最可爱的女友,而我的最爱是在纽约"。张学良和于凤至张学良的原配妻子于凤至是富商于文斗的女儿,她与张学良的婚姻是张作霖一手包办的,张学良对大于自己三岁的妻子,唯有尊重,无关情爱,二人婚后育有三子一女。值得一提的是,于凤至,其实也没有把遗产留给子女。早已去世的她,把遗产都划到了张学良名下,只是希望将来能跟张学良合葬。只可惜,张学良最后还是舍弃于凤至,选择跟赵四小姐合葬在一起。张学良和赵四小姐赵四小姐原名赵一荻,家人都称她为赵四小姐,据说出生时,东方天际出现一片绮丽多彩的霞光,这似乎也预示了赵四小姐具有神秘色彩的经历。赵四小姐西安事变后,赵四小姐陪伴张学良开始54年的软禁生涯,直至1964年7月4日,赵四小姐嫁给了张学良,成为真正的张夫人。蒋士云、张学良(左、中)蒋士云是曾任国民政府中央银行行长贝祖贻的夫人,也是名扬天下的著名建筑家贝聿铭的继母。蒋士云与贝祖贻身为江南名媛的蒋四小姐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和张学良相识并且相爱,两人两情相悦,却因为阴差阳错没能结婚,但是彼此都一直深爱彼此。年轻的时候张学良就认为蒋士云是她在众多女人中最喜欢的一个,并且在认识蒋士云之后才认识了"赵四小姐",所以这一段恋情在张学良心中还是极为珍贵的。赵四小姐正如张学良晚年所说:“于凤至是最好的夫人,赵一荻是最患难的妻子,贝太太(蒋士云)是最可爱的女友。我的最爱在纽约。”2000年,赵一荻离开人世,享年88岁,虽然比张学良小了11岁,但陪伴张学良72年后,还是先一步离开了张学良。赵一荻离世的第二年,张学良也走完人生路,最终,二人合葬在了美国檀香山。
张学良与于凤至有孙子吗?
没有孙子,张学良与于凤至一共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的三个儿子没有成年就已经去世。扩展资料:张闾珣,张学良长子,母亲于凤至,生于1917年,亦系张作霖的嫡长孙,从小聪明而又淘气,深得爷爷张作霖的喜欢。张闾珣的病一直延至1957年秋天,他终因伤口化脓导致的败血症而病告不治而逝世,年仅37岁。张闾玗,张学良次子,母亲是于凤至,1918年出生,继承了张学良的运动天赋,从小喜欢骑马、跑步、打网球。1958年,在美国的闾玗因车祸重伤,不治身亡,生有一子二女,儿子名叫张居仁。张闾琪,张学良第三子,1919年出生,长得与张学良酷肖,清秀而斯文,老实厚道,才华横溢,比他两个兄长更为聪明。天有不测风云,1929年,闾琪染上了肺结核,1931年死于沈阳,年仅12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于凤至百度百科-张学良 (国民革命军将领)
杨虎城与张学良的不同命运
张、杨的命运为何不同
———由张学良先生谈“西安事变”想到的
许多朋友常常问起,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命运,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张学良先生在访谈中谈到,如果没有宋美龄的力保,他早没命了。这已经表明了西安事变中作为担保人的宋氏兄妹与张学良所具有的特殊关系,而与杨虎城的关系则很一般了。张学良还谈到对蒋介石为何要杀掉杨虎城感到困惑。其实原因应当是很清楚的。
一是历史上蒋介石与杨虎城一直是有较深的矛盾,但这还不是主要的。
二是在1936年10月间,蒋介石在前往西北布置剿共前,要杨虎城去奉化晋见。蒋在这次谈话中对杨张的关系进行了挑拨,蒋介石表示:张学良是个花花公子,不堪重用。你是同盟会时期的老党员了,有革命的历史,与张学良不同,将来西北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你。从而对杨虎城给予了表面上的极大信任。或者说蒋介石把到西安的安全押在了张杨不和的前提下以及对杨虎城的收买上。因此,西安事变中,当杨虎城去见他的时候,他曾满怀希望地问道,你事先知道不知道?得知真相后他大失所望,一言不发,其怨恨之情可以想象。
三是在释放蒋介石的问题上,杨虎城与张学良产生严重分歧,他坚持在蒋介石应当有个文字表示之后再释放蒋介石。这其实也是参与事变的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多数将领,包括中共中央的意见,但在张学良坚持己见的情况下,杨虎城仍然以大局为重作出让步。而这一过程蒋介石是很清楚的。
四是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之后,杨虎城主持西安的大局。他为了逼迫蒋介石兑现停止内战的承诺,不顾蒋介石好面子的心理,在致各县长书中,将蒋介石的六项诺言公布于众。特别是为了营救张学良,他不惜多次向蒋介石抗争,并不顾一切地表示不惜兵戎相见。这种示威,更令蒋介石愤怒。对于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来说,很难宽恕部下这种忤逆。杨虎城在欧美的考察中,还不断发表激烈的抗战言论,更招致了蒋介石的不满。
因此,七七事变爆发后,杨虎城一再要求回国参战,但是蒋介石回电要他“继续考察”。之后就始终不予答复,反而通过驻外的外交人员要杨虎城注意自己的抗日言论。这期间,杨虎城与蒋介石的联系只能通过宋子文进行。宋子文也一直向杨通报着抗战的消息。最重要的是1937年9月28日的一封电报,这实际是对杨虎城第三次要求归国抗日的一个回复。电报原文是这样的:“值兹全国抗战,各方同志均纷纷集合,共赴国难。吾兄虽未奉电报,弟意宜自动返国。”我认为这应当不是宋子文个人的意见,很可能是获得了蒋介石的默许。否则,宋子文在张学良还被扣押的情况下这样做是难以理解的。
当时,杨的一些部下希望他能取道苏联回国,但是苏联拒绝他过境。其实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了,此外蒋介石始终不予正面答复的背后,肯定就有一定的文章。然而,为促成全民抗战而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实在是不能坐视日寇的暴行。杨虎城这样说:“现在国内全面抗战已至,如我仍然逍遥国外,实无脸面对待中国人民。至于我回国之后,不管蒋介石怎样对待我,我绝不追悔,只要问心对得起国人,死何足惜!”明知多有风险,杨虎城还是在收到宋子文的这封电报后起身回国了。
宋子文始终没有对此事做出任何说明。他的个人档案以后交给了胡佛研究所,原本有一部分要在1994年解密,据说宋家的后人要求延期解密,这可能会有些涉及到他对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担保的资料。之所以会要求延期解密,我想恐怕与张学良、宋美龄还健在不无关系。无论如何,宋氏兄妹在西安事变中所担保的两位当事人,一位惨遭杀害,一位被剥夺自由半个世纪,我想他们在晚年扪心忆旧之时,不能不为他们的失职而愧疚。
看了《世纪行过》,我们不能不为产生了张学良杨虎城的伟大民族而骄傲。西安事变以两位将军及其家庭、以及两个庞大的地方实力集团的自我牺牲促成了全民族的团结御辱,结果使中华民族在日本亡国灭种和长期奴役的威胁下,以牺牲三千万人民的代价,艰难地从灭顶之灾中走了出来。没有全民族的共同奋力,没有各党派集团的共同牺牲,抗战的胜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中华民族经过那场血的洗礼后,民族强大了,中国强大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时至今日,人们为什么依然深切怀念那些为民族团结和解放而牺牲的志士仁人,无论他们具有何种政治身份,他们都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
歌手黄大炜的女友
歌曲名:你把我灌醉 歌手:黄大炜
作曲/编曲:陈辉阳 填词:林夕 监制:陈辉阳
开
往城市边缘开
把车窗都摇下来
用速度换一点痛快
孤单
被热闹的夜赶出来
却无从告白
是你留给我的悲哀
喔爱 让我变得看不开
喔爱 让我自找伤害
你把我灌醉
你让我流泪
扛下了所有罪
我拼命挽回
你把我灌醉
你让我心碎
爱得收不回
猜
最好最坏都猜
你为何离开
也许永远没有答案
对我
你爱得太晚
又走得太快
我的心你不明白
喔爱 让我变得看不开
喔爱 让我自找伤害
你把我灌醉
你让我流泪
扛下了所有罪
我拼命挽回
你把我灌醉
你让我心碎
爱得收不回
我梦到哪里你都在
怎么能忘怀
你那神秘的笑脸
是不是说
放不下你是我活该
你把我灌醉
你让我流泪
扛下了所有罪
我拼命挽回
你把我灌醉
你让我心碎
爱得收不回
张学良诗句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
您好 1949年以后,张学良成为国共双方都十分敏感的人物。中共方面,一直寄希望于利用张学良的声望。从诗作中,也可以看出来。1988年,吕正操(张学良的老部下)将1984年作的《浙东纪行》托张闾蘅(张学良五弟张学森之女)带给张学良,云:雁荡奇图屹浙东,剡溪九曲万山中。以血洗血高格调,逃台迁台小易盈。西京谈和安天下,羑里课易求不同。思君长恨蓬山远,雪窦双楠盼汉公。诗中的含义,自可细细琢磨。而张学良答诗也很有意思,曰: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主恩天高厚,世事如浮云。充分反映了少帅的态度。
望采纳
张作霖后代还有谁了
八子是:
长子张学良
次子张学铭
三子张学曾,字远卿,赴美在联合国任职,后终生定居海外,既不回大陆,也不去台湾;
四子张学思
五子张学森
六子张学俊,1973年在台湾去世,曾供职于军统;
七子张学英,贫病交加在香港去世;
八子张学铨,一直留在天津,1992年去世。
六女是:
长女张冠英,原名首芳,学良胞姐,嫁鲍贵卿之子鲍毓才;
次女张怀英,嫁蒙古王子,后不堪虐待,离婚,一直与妹妹一同生活,无子女;
三女张怀瞳,嫁赵尔巽之子,生女为白崇禧三儿媳;
四女张怀卿,嫁张勋之子张梦潮;
五女张怀曦
六女张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