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 华莱士

时间:2024-06-09 12:14:20编辑:奇事君

蓄意伤人怎么处罚

1.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受害人的伤情。如果是轻伤,法定刑三年以下。如果是重伤就会比较麻烦。法定刑三到十年之间。伤害程度限于轻伤、重伤、伤害致死三种情况。轻伤以下的轻微伤和一般的殴打行为,不能构成故意伤害罪。至于重伤、轻伤、轻微伤区分的标准,应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的《人体重伤鉴定标准》和《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的规定为准。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就算对方被判刑了也不会影响受害者应得的赔偿,因为你朋友可以提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也就是在审理对方刑事案件的同时提起民事赔偿,要求其赔偿受害人的损失。


具体赔偿多少钱,赔偿方式等问题要根据事实以及当事人责任的划分由法院来定夺。至于如果后遗症的问题,也是一样。法院会根据对方经济能力判理一次性赔付或是分期赔付。


蓄意伤人和故意伤人有什么区别?

本质上两者并没有区别,后果视造成的伤害严重情况而定。如果是故意伤人,经过鉴定属于轻微伤的,这种行为可以归咎于违反治安管理,公安部门会介入处理相关情况,并协商赔偿医药费、误工费等各种损失;倘若达到了轻伤的标准,伤人者就必须要负刑事责任,同时还要赔偿受害人的损失。《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扩展资料:人民网海南视窗6月5日消息:近日,临高县政协委员、新盈镇人大代表陈正大因故意伤人,被临高县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2005年7月25日上午8时许,吴建良在临高县新盈镇新兴墟规划大街建君饭店吃餐时,在走廊处与前来吃早餐的陈正大相遇,陈正大认为吴建良挡其去路,觉得很没面子,再想到以前与吴建良的一些瓜葛,于是心生怒火。随后,陈正大便走到该饭店抽出一把铁铲朝吴建良的头部打去,打中吴的左手臂、头部等部位致伤。经法医鉴定,吴建良的伤势为轻伤。事发后一个多月(9月15日)陈正大被刑事拘留,9月23日被依法逮捕。临高县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为,被告人陈正大持械殴打他人致轻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法院近日作出一审判决:陈正大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赔偿吴建良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共计3161.6元。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觉得没面子就故意伤人,临高一政协委员被判刑

威廉·华莱士·林肯的人物生平

威廉一定是他父亲最喜爱的儿子。父亲当选总统时,他只有10岁。对爱玩的威廉和弟弟泰德来说,白宫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游戏场地。调皮的威廉的恶作剧常常闹得白宫一片混乱。有时,他会和弟弟赶着一头山羊穿过绘画室,令成群的参观者大吃一惊。但他也有严肃的一面,因为他对绘画和写诗情有独衷,有的作品还在报纸上发表过。内战爆发不到一年,在报纸头条的战况报道中,夹着一条消息:“总统的儿子威廉,今年11岁左右,死于肺炎。”小威廉的死给陷于国家危难中的林肯家族无疑又增添了一份负担。玛丽·托德·林肯再也没有走进过儿子去世和灵柩停放的房间。林肯如此悲痛,以致人们相信他曾两次让人挖开坟墓再看一眼他的儿子。威廉的尸体放在华盛顿公墓的地下墓室,直到他父亲遇刺身亡。他的父亲遇害后,威廉的尸体被取出放在他父亲的灵车上,穿越全国,运回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的总统墓地。总统的葬礼共花费了7,000美元,其中有10美元用于安葬威廉,使他能够陪伴父亲最后一程。有关林肯的最后的公开记录就是送葬人记下的“迁移威廉遗体费用10美元”。

电影<<勇敢的心>>中的主角威廉·华莱士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吗?

威廉·华莱士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生平概述:威廉·华莱士(英语:William Wallace,盖尔语:Uilleam Uallas)生于1257年,是一名苏格兰骑士,后来成为了苏格兰独立战争的重要领袖之一。1297年,他在斯特灵桥战役(Battle of Stirling Bridge)中击败英格兰军队。之后,他被指定为苏格兰护国公,直到1298年7月在福尔柯克战役(Battle of Falkirk)中失利。1305年8月,华莱士在格拉斯哥附近的Robroyston被英格兰人擒获。英格兰国王长腿爱德华(Edward Longshanks)下令对他严刑拷打之后,将他以叛国的罪名斩首。华莱士死后,他的声名远扬,超出了他的故乡的范围。他成了苏格兰独立战争的一个标志性人物。苏格兰人视其为民族英雄,在不列颠有好几座华莱士 的纪念碑和塑像。如下图为爱丁堡的华莱士像。另外,历史上”勇敢的心“其实并不是指威廉·华莱士,而是与他同时期的另一位苏格兰领袖——后来成为苏格兰国王的罗伯特一世(英语:Robert the Bruce,盖尔语:Roibert a Briuis)。

《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

一提到威廉·华莱士(WilliamWallace)的名字,人们会立刻联想起13世纪末、14世纪初苏格兰民族独立运动的那段峥嵘岁月。的确,华莱士可以说是英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个英雄人物。7个世纪以来,后人对他的兴趣和崇拜可谓是经久不衰。15世纪时,吟游诗人哈里(又称盲哈里)就凭长达十一卷、一万两千行的凯尔特语传奇史诗《华莱士之歌》(TheWal lace)名动一时,文化阶层争相传阅。此书自16世纪付梓后,在苏格兰的流行程度仅次于圣经。现存的大部分有关威廉·华莱士的记载都集中在1297年9月11日他带兵取得斯特灵桥(Sterlingbridge)战役的辉煌胜利到1298年7月22日在福尔科克(Falkirk)败于英王爱德华一世这段时期内。而关于他的身世,则是疑云重重的。那么华莱士究竟是一位草莽豪杰还是一位骑士英雄呢? 实际上,“华莱士”(Wallace)并不是苏格兰当地的姓氏而是一个绰号,最初的含义是“从威尔士边境地区来的人”。


电影<<勇敢的心>>中的主角威廉·华莱士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吗?谢谢

历史上真实的威廉·华莱士 ZT
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

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基本情况,正史没有准确的记载,关于他早年经历的所有说法都源于后人流传的口头文学,找不到可靠的佐证。这也难怪,作为名不见经传的小贵族家的次子,与家产和爵位无缘,自然没人刻意记载他的履历。直到他成为英格兰人痛恨、追捕的“叛逆”和苏格兰人崇敬、效法的偶像,大家才开始收集他的事迹,演义他的传奇。
关于他的出生年份,没有一个确切可信的说法。传说的日期跨度近十年,人们根据各自的理解主观地加以取舍。希望这位悲剧式英雄的年庚尽可能长一些的人,相信他出生于1267年;认为他是少年英雄的人则主张他的生辰其实是1275年或1276年;也有人为了凑历史的巧合,说他生于1272年或1274年,因为前者是他的死敌老爱在十字军中继承王位的年份,后者是丫回到伦敦加冕的年份;也有主张1270年的,可能是为了取整数。
他父亲的名字是马尔科姆还是理查也各有其说。老冯宁愿相信老爷子叫马尔科姆,而理查是叔叔。因为根据比较公认的说法,华家有三兄弟,老大叫马尔科姆,老二就是威廉,老三叫约翰,而一个堂兄弟叫理查。当时流行长子继承父名,所以小马尔科姆这个名字来源于父名,当在情理之中。
传说华莱士身高两米(六英尺七英寸),即使在今天也算得上巨人,更何况据考证当时成年男子平均高度才1.5米。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留下真实的画像,但作为人们寄托理想的英雄和崇拜效法的榜样,他的形象在苏格兰民间有很多版本,有青春偶像的,有小胡子的,有络腮胡子的,甚至还有须发皆白的,多数是披坚执锐的战斗姿态。但是引起最大争议的,还是新近在斯特陵旅游服务中心前落成的那尊塑像。因为很多人说,他们要的纪念是威廉·华莱士,而不是梅尔·吉布森。

华莱士家族,据信系由威尔士迁入苏格兰的。Wallace也作Walensis,词义为“说威尔士语的人”。这个家族是苏格兰西南部的小贵族,也就是向大诸侯称臣的小领主,这种多层分封的关系在中世纪的欧洲很普遍。作为苏格兰皇家司礼事务大臣(High Stewards)家族的封臣,华氏先人不迟于1250年获得了老树原(Elderslie,Field of Elder Trees)领地,位置在当时伦弗鲁郡(Renfrewshire)的派斯雷(Paisley)附近。威廉的母亲也出自望族,是艾尔郡(Ayr,在苏格兰西部沿海)郡长雷吉纳德·克劳福德(Sir Reginald de Crauford)的女儿。
威廉早年的经历无据可考,不过,按当时的习俗,威廉作为次子应担任神职。传说他的一个叔父就是斯特陵附近邓尼佩斯(Dunipace)的牧师,教授给他拉丁语和圣经箴言,灌输了自由思想,据说他的剑术和骑射工夫也是当和尚的这段时期学的。
传奇中的华莱士武艺高强,可力敌数人并最终取胜。他能从屡次追剿和血战中生存下来,相信传说不虚。但事实并不止于此,华莱士还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官。他显然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但纵横山林多年的经历使他作战经验丰富,深谙游击战术,懂得收集和利用情报,能够根据敌我双方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部队,善于利用地形,对攻击的时机把握得恰倒好处。
华莱士的另一面,是嗜血成性、杀人如麻。有一幅画表现战斗中的华莱士,天上日光惨淡,地上浓雾弥漫,手握利剑的华莱士在遍野的尸堆中逡巡,仿佛饿虎下山,色调阴冷晦暗,气氛恐怖肃杀。对于英格兰人给他造成的伤害和侮辱,他都以冷酷的杀戮加倍报复。起义军每攻克英军盘踞的城堡或在野战中击败英军,都要杀尽包括平民在内的所有英格兰人及其外国雇佣兵,从不抓俘虏,心情稍好一点的时候会放过美眉、儿童与和尚。有的时候甚至他的部下都觉得过于残暴而于心不安,以至于事后跑到主教那里去忏悔。毕竟他生活在一个以暴易暴的时代,野蛮是生存的需要。征服者的傲慢侮辱与残酷镇压,多年来你死我活的追杀,已经令复仇之火烧焦了他心里最后一点仁慈和怜悯。
华莱士对英格兰人的刻骨仇恨,不仅仅出于对自由的信念,也来自亲身感受到的亡国毁家之痛,由家仇而知国恨。1291年,当老爱上演“至尊”闹剧时,耿介不阿的老马尔科姆属于少数拒绝低头的苏格兰人。为了躲避迫害,他带了长子离家出走,但终于还是被个叫费尼克(Fenwick)的英格兰骑士杀害于艾尔郡的罗顿山(Loudoun Hill)。年方弱冠的威廉只好随母投亲,据说就是这段时间他进了教会学校,但不久,就因杀死向他挑衅的英国占领军而被通缉,从此浪迹江湖。此后的故事有些像《水浒》,斗殴、追捕、复仇、死里逃生,甚至有人说华莱士其实是传奇侠盗罗宾汉的原型之一。这些故事多半被饱受侵略者欺凌的苏格兰人加以夸大和演义,籍以寄托报仇解恨的希望。
在游击生涯中,华莱士周围逐步形成了一支以亲族为核心的骨干力量,包括舅舅帕特里克(Patrick Auchinleck of Gilbank)、堂兄弟亚当、理查和西蒙(Adam, Richard and Simon Wallace),表兄弟威廉(William de Crauford)、外甥爱德华·里特和汤姆·哈利德(Edward Little、Tom Halliday),以及贵族格拉汉姆(Sir John Graham Jr.)、爱尔兰人史蒂芬(Stephen of Ireland)、勇士格雷(Gray)、克雷(Kerly of Cruggleton)、修道士约翰·布莱尔(John Blair,不知道是不是拖泥的祖上)、土匪爱德华·多事、约翰·狂接舆、乔治·风满楼等。他们利用袭击英军缴获的装备、马匹和给养武装自己,不断壮大。
比较可信的是一些规模较大的战斗。譬如罗顿山伏击战。1296年7月,威廉·华莱士率宗族数十人在父兄遇难的罗顿山守株待兔,利用狭路设伏,击毙仇人费尼克骑士,截获了他护送的运输队。再如夜袭拉那克(Lanark,在苏格兰南部)。华莱士的妻子梅伦(Marion Braidfute,一个富有领主的独女,二人是否正式结过婚无从考证)死于老爱委派的拉那克郡长荷斯里格爵士(Sir William Heselrig)之手。华莱士率手下夜入城堡血洗了郡长的府邸。《BH》中,这一事件被编排成捍卫“初夜权”的官逼民反,并作为大起义的导火索。或许梅尔看过《逼上梁山》。洋人不认为“冲冠一怒为红颜”有什么不光彩的。
拉那克之战是华莱士命运的转折点。军事上,这一战斩杀英军240多人,使华莱士声名大振,激发了饱受压榨的苏格兰下层人民的反抗意识。在他周围迅速聚集起三千多起义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军队。而在此之前,追随他的不过是数十名亲族和一些真正的江洋大盗,至多算一支游击队罢了。政治上,华莱士由自发反抗占领军的残暴统治向为光复祖国而战转变。前面说过的罗伯特·维斯哈特主教早有发起复国运动之心,但苦于手中无兵,而实力派贵族又只重私利罔顾大义。华莱士义军的崛起正合他意。老和尚找到华莱士,劝说他打出了恢复国家独立、迎请巴里奥国王还朝的旗号。这一举措如同范增劝项梁迎立怀王,给了华莱士义军以政治上的地位和号召力。在此之前,华莱士及其抗英斗争一直被当作暴民作乱,得不到大贵族的认同。同时,和尚帮遍布全苏的教堂网络还被动员起来联络各地的起义者,使起义的浪潮迅速蔓延开来。一些贵族也加入了反抗的行列。但此举也给本来没什么政治倾向的华莱士贴上了“拥巴派”的标签,日后不可避免地成为贵族派系倾轧的牺牲品。
华莱士率领义军连续攻城拔寨,席卷整个北部高地。
——多加特湖(Loch Dochart),华莱士联合当地起义军突袭占有数量优势并有伪军支援的英军爱尔兰军团迈克法迪恩(MacFadyen)部,全歼该敌,斩杀了所有爱尔兰籍俘虏,但对缴械求饶的苏格兰俘虏则全部释放。迈克法迪恩本人逃离战场后,被追及并枭首。
——北方重镇珀斯,起义军填平城壕,架云梯攻入城中,英军2千人被杀尽。
——达诺塔(Dunottar)城堡,对“艾尔谷仓事件”等暴行记忆犹新的华莱士拒绝给逃入城堡避难的4000多英格兰人及其追随者以任何怜悯。抵抗者最终被赶下悬崖,甚至教堂也被点燃,把躲在里面的人活活烤死。
——阿伯丁(Aberdeen)港,英军匆匆登船撤离,被疾速赶来的起义军乘低潮攻上甲板,杀得片甲无存,百余艘舰船被焚毁;英国派来的郡长挂起了巴里奥的旗号,从而免于血战。
随后,华莱士与莫雷合兵,围攻邓迪。
这时,降伏了苏格兰贵族的英军,已在老瓦的指挥下大举北进。

斯特陵,在这样的时候成为英苏大战的焦点。

(斯特陵整个城市位于山谷之中的福斯河河湾和冲积平原之上,地势依山傍水,与潼关相仿佛。华莱士纪念塔坐落在市区以北两英里的达雅山(Dumyat Hill),像一座路标,从老远就能望得到。
山下的停车场是免费的。达雅山高约百米,山体葱茏,林木茂盛。山路陡峭高峻,有好心人提示,如果游客中有谁足力不济或想留一点能量登上纪念塔,可以乘穿梭小车代步。初秋之际,阴凉舒适,山风习习,空气清新,正好登山。
纪念塔坐落在克雷格(Craig)修道院旧址上。修道院是斯特陵桥战役时华莱士的指挥所。纪念塔的建设历时八年,于1869年落成。塔高220英尺(67米),共有246级台阶。全部费用超过1万英镑,在当时不啻是天文数字。这么一大笔钱都来自捐献,捐献者包括世界各地的苏格兰人,以及很多欧洲国家的领导人,包括同样为民族独立和自由理想奋战了一生的意大利民族英雄——解放者加里波第(Garibaldi)将军。
这是一座用浅黄色、褐色块石砌成的四方型塔楼,狭窄的窗以及顶层的垛口、四角的圆型棱堡,很像一座古堡。塔是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式建筑复兴的产物,外立面处理其实很精细,不过要贴近才看得出。但除了西北角的八角形壁柱和塔顶林立的小尖塔外,华丽、注重细节的哥特风格并不明显,斑驳的石料和不够清晰的轮廓线更使建筑显得朴实而古拙,在低垂的浓云下越发肃穆凝重。这样的风格倒更符合华莱士平民英雄的身份和悲壮的命运。
突出于塔的西南角的,是高达15英尺的华莱士雕像。华莱士络腮胡须,身躯强壮,穿着苏格兰短裙和披风,左手扶盾,右手高举利剑,面貌冷峻,直视前方,是在指天明誓要光复河山,还是指挥起义兄弟向敌军冲击?雕像距地面约30英尺(9米),居高临下,如同半空中一尊脚踏流云、驭风而飞的战神,给人以庄严、神圣之感。仰望雕像,心中油然而生崇敬之情,耳边回荡的山风仿佛是他的呼唤——Pro Liberty(为了自由)!
塔底大厅里有华莱士简介和纪念塔本身建筑的介绍。
沿着狭窄而封闭的旋转楼梯盘旋而上,绝对不是件轻松的事,但绝对值得一试。
登上71级台阶,到达塔的第一层,是华莱士生平事迹陈列和斯特陵桥战役的介绍。最显著的是三维仿真的“华莱士在威斯特敏斯特大厅受审”场景。
华莱士的剑陈列在这里的一个墙角。这柄剑原来供奉在顿巴登(Dunbarton)城堡,纪念塔落成后移了过来。这是一柄当时很常见的双手使用的阔剑,长约66寸(1676毫米),其中刃长约52寸(1321毫米),经历了700年的岁月却依然光亮夺目。剑原是当时一件普通的兵器,没有制造者的标记,打造的年代也不详。从材质上分析,是苏格兰国货,而当时英国常见的武器大多产自弗兰德或我们德国。1505年,苏格兰王詹姆斯四世给它重新装了柄,为的是让剑更能配得上英雄的名字。此举是典型的贵族思维,认为只有华丽才算高贵。虽然出于对英雄的崇敬,但未免浅薄。
要把这样一柄长大而沉重的武器运用自如,不仅需要膂力过人,还必须有足够的身高。这倒能从侧面印证关于华莱士身材高大的传说。
第二层高64级台阶,1885年增辟为“英雄厅”,陈列着罗伯特·布鲁斯、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伯恩斯(Robert Burns)、利文斯顿(David Livingston)、瓦特(James Watt)等苏格兰名人的大理石雕像和生平事迹,并以声像手段展示20世纪的苏格兰名人。
再上行62级台阶,到达第三层,是一幅360度全景画,描绘周边景物,并标出不同历史时期几场大战的位置,譬如1297年的斯特陵桥之战,1314年的班诺克本之战等。
第四层是被称为“王冠”的塔顶。“王冠”是由八道粗壮的拱券飞架而成的。每条拱券上都有三座小尖塔,拱券合龙的最高处也有一座。这种建筑风格是哥特建筑在苏格兰的一个变种,模仿苏格兰王冠的形状,代表苏格兰的民族性。类似的风格在苏格兰的不少教堂方塔上也能找到,如15世纪修建的爱丁堡圣吉尔斯教堂的塔楼等,比起英格兰那些又尖又高、严肃刻板的典型哥特式方塔,倒更多些人的气息。不过,教堂的塔顶往往更轻灵通透,而纪念塔则厚重得多。
有券而无蹼,顶层是一个开放的露台,视野极其开阔,是俯瞰古战场的最佳立足点。
环视周围,北面山脚下绿树掩映的是斯特陵大学静谧安详的校园,后面则是绵延的奥奇尔丘陵,如一道坚实的墙壁,拱卫着后面地广人稀的苏格兰高地。西面遥远的山峰是高耸入云的罗蒙山。脚下的河谷是这两大屏障之间唯一的门户。福斯河在本来宽阔的谷底形成冲积平原,河道斗折蛇行,曼妙回转,划出一个又一个水草丰美的河曲,上面星星点点漫步着雪白的羊群。河流向东绵延远去,在远处的河口地带散为无数的港汊,浸润出一大片湿地,最后由福斯湾流入北海。西南山脚下不远处就是老桥,是十五世纪修建的,紧邻曾经是战场的木桥遗址。两岸已建起了密密麻麻的房舍。斯特陵城堡隔着河谷与这厢遥遥相对。城堡与爱丁堡相似,雄踞峭壁之上,俯瞰南面的市区。城池南面一望无际的绿茵,是苏格兰中部的低地平原。
真是龙争虎斗的兵家必争之地。
蓦地,一屡阳光如同锃亮的剑锋,刺破彤云直射老桥。恍然间,山谷间的房舍、公路、车辆、牛羊仿佛都不见了,满眼尽是飞扬的旗幡、鲜艳的衣甲、嘶鸣的战马、耀眼的刀枪。)
---------------

太多了,你去下面这个网页看吧。

http://www.zgjunshi.com/bbs/printpage.asp?BoardID=11&ID=19988的


《勇敢的心》中的主角威廉华尔士原型谁呀?历史上却又其人吗?

是有的,百度百科上有

威廉早年的经历无据可考,不过,按当时的习俗,威廉作为次子应担任神职。传说他的一个叔父就是斯特灵附近邓尼佩斯(Dunipace)的牧师,教授给他拉丁语和圣经箴言,灌输了自由思想,据说他的剑术和骑射工夫也是当和尚的这段时期学的。 传奇中的华莱士武艺高强,可力敌数人并最终取胜。他能从屡次追剿和血战中生存下来,相信传说不虚。但事实并不止于此,华莱士还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官。他显然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但纵横山林多年的经历使他作战经验丰富,深谙游击战术,懂得收集和利用情报,能够根据敌我双方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部队,善于利用地形,对攻击的时机把握得恰倒好处。
嗜血成性
威廉·华莱士
华莱士的另一面,是嗜血成性、杀人如麻。有一幅画表现战斗中的华莱士,天上日光惨淡,地上浓雾弥漫,手握利剑的华莱士在遍野的尸堆中逡巡,仿佛饿虎下山,色调阴冷晦暗,气氛恐怖肃杀。对于英格兰人给他造成的伤害和侮辱,他都以冷酷的杀戮加倍报复。起义军每攻克英军盘踞的城堡或在野战中击败英军,都要杀尽包括平民在内的所有英格兰人及其外国雇佣兵,从不抓俘虏,心情稍好一点的时候会放过妇女、儿童与僧侣。有的时候甚至他的部下都觉得过于残暴而于心不安,以至于事后跑到主教那里去忏悔。毕竟他生活在一个以暴易暴的时代,野蛮是生存的需要。征服者的傲慢侮辱与残酷镇压,多年来你死我活的追杀,已经令复仇之火烧焦了他心里最后一点仁慈和怜悯。
仇恨英格兰人
华莱士对英格兰人的刻骨仇恨,不仅仅出于对自由的信念,也来自亲身感受到的亡国毁家之痛,由家仇而知国恨。1291年,当爱德华一世上演“至尊”闹剧时,耿介不阿的老马尔科姆属于少数拒绝低头的苏格兰人。为了躲避迫害,他带了长子离家出走,但终于还是被个叫费尼克(Fenwick)的英格兰骑士杀害于艾尔郡的罗顿山(Loudoun Hill)。年方弱冠的威廉只好随母投亲,据说就是这段时间他进了教会学校,但不久,就因杀死向他挑衅的英国占领军而被通缉,从此浪迹江湖。此后的故事有些像《水浒》,斗殴、追捕、复仇、死里逃生,甚至有人说华莱士其实是传奇侠盗罗宾汉的原型之一。这些故事多半被饱受侵略者欺凌的苏格兰人加以夸大和演义,籍以寄托报仇解恨的希望。
游击生涯
在游击生涯中,华莱士周围逐步形成了一支以亲族为核心的骨干力量,包括舅舅帕特里克(Patrick Auchinleck of Gilbank)、堂兄弟亚当、理查和西蒙(Adam, Richard and Simon Wallace),表兄弟威廉(William de Crauford)、外甥爱德华·里特和汤姆·哈利德(Edward Little、Tom Halliday),以及贵族格拉汉姆(Sir John Graham Jr.)、爱尔兰人史蒂芬(Stephen of Ireland)、勇士格雷(Gray)、克雷(Kerly of Cruggleton)、修道士约翰·布莱尔(John Blair、土匪爱德华·、约翰、乔治·等。他们利用袭击英军缴获的装备、马匹和给养武装自己,不断壮大。
罗顿山伏击战
比较可信的是一些规模较大的战斗。譬如罗顿山伏击战。1296年7月,威廉·华莱士率宗族数十人在父兄遇难的罗顿山守株待兔,利用狭路设伏,击毙仇人费尼克骑士,截获了他护送的运输队。再如夜袭拉那克(Lanark,在苏格兰南部)。华莱士的妻子梅伦(Marion Braidfute,一个富有领主的独女,二人是否正式结过婚无从考证)死于老爱委派的拉那克郡长荷斯里格爵士(Sir William Heselrig)之手。华莱士率手下夜入城堡血洗了郡长的府邸。《勇敢的心》中,这一事件被编排成捍卫“初夜权”的官逼民反,并作为大起义的导火索。
拉那克之战
拉那克之战是华莱士命运的转折点。军事上,这一战斩杀英军240多人,使华莱士声名大振,激发了饱受压榨的苏格兰下层人民的反抗意识。在他周围迅速聚集起三千多起义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军队。而在此之前,追随他的不过是数十名亲族和一些真正的江洋大盗,至多算一支游击队罢了。政治上,华莱士由自发反抗占领军的残暴统治向为光复祖国而战转变。前面说过的罗伯特·维斯哈特主教早有发起复国运动之心,但苦于手中无兵,而实力派贵族又只重私利罔顾大义。华莱士义军的崛起正合他意。主教找到华莱士,劝说他打出了恢复国家独立、迎请巴里奥国王还朝的旗号。这一举措如同范增劝项梁迎立怀王,给了华莱士义军以政治上的地位和号召力。在此之前,华莱士及其抗英斗争一直被当作暴民作乱,得不到大贵族的认同。同时,和尚帮遍布全苏的教堂网络还被动员起来联络各地的起义者,使起义的浪潮迅速蔓延开来。一些贵族也加入了反抗的行列。但此举也给本来没什么政治倾向的华莱士贴上了“拥巴派”的标签,日后不可避免地成为贵族派系倾轧的牺牲品。 华莱士率领义军连续攻城拔寨,席卷整个北部高地。 多加特湖(Loch Dochart),华莱士联合当地起义军突袭占有数量优势并有伪军支援的英军爱尔兰军团迈克法迪恩(MacFadyen)部,全歼该敌,斩杀了所有爱尔兰籍俘虏,但对缴械求饶的苏格兰俘虏则全部释放。迈克法迪恩本人逃离战场后,被追及并枭首。 北方重镇珀斯,起义军填平城壕,架云梯攻入城中,英军2千人被杀尽。 达诺塔(Dunottar)城堡,对“艾尔谷仓事件”等暴行记忆犹新的华莱士拒绝给逃入城堡避难的4000多英格兰人及其追随者以任何怜悯。抵抗者最终被赶下悬崖,甚至教堂也被点燃,把躲在里面的人活活烤死。 阿伯丁(Aberdeen)港,英军匆匆登船撤离,被疾速赶来的起义军乘低潮攻上甲板,杀得片甲无存,百余艘舰船被焚毁;英国派来的郡长挂起了巴里奥的旗号,从而免于血战。 随后,华莱士与莫雷合兵,围攻邓迪。 这时,降伏了苏格兰贵族的英军,已在老瓦的指挥下大举北进。
编辑本段斯特陵
斯特陵,在这样的时候成为英苏大战的焦点。 斯特陵整个城市位于山谷之中的福斯河河湾和冲积平原之上,地势依山傍水,与潼关相仿佛。华莱士纪念塔坐落在市区以北两英里的达雅山(Dumyat Hill),像一座路标,从老远就能望得到。 山下的停车场是免费的。达雅山高约百米,山体葱茏,林木茂盛。山路陡峭高峻,有好心人提示,如果游客中有谁足力不济或想留一点能量登上纪念塔,可以乘穿梭小车代步。初秋之际,阴凉舒适,山风习习,空气清新,正好登山。 纪念塔坐落在克雷格(Craig)修道院旧址上。修道院是斯特陵桥战役时华莱士的指挥所。纪念塔的建设历时八年,于1869年落成。塔高220英尺(67米),共有246级台阶。全部费用超过1万英镑,在当时不啻是天文数字。这么一大笔钱都来自捐献,捐献者包括世界各地的苏格兰人,以及很多欧洲国家的领导人,包括同样为民族独立和自由理想奋战了一生的意大利民族英雄——解放者加里波第(Garibaldi)将军。 这是一座用浅黄色、褐色块石砌成的四方型塔楼,狭窄的窗以及顶层的垛口、四角的圆形棱堡,很像一座古堡。塔是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式建筑复兴的产物,外立面处理其实很精细,不过要贴近才看得出。但除了西北角的八角形壁柱和塔顶林立的小尖塔外,华丽、注重细节的哥特风格并不明显,斑驳的石料和不够清晰的轮廓线更使建筑显得朴实而古拙,在低垂的浓云下越发肃穆凝重。这样的风格倒更符合华莱士平民英雄的身份和悲壮的命运。 突出于塔的西南角的,是高达15英尺的华莱士雕像。华莱士络腮胡须,身躯强壮,穿着苏格兰短裙和
披风,左手扶盾,右手高举利剑,面貌冷峻,直视前方,是在指天明誓要光复河山,还是指挥起义兄弟向敌军冲击?雕像距地面约30英尺(9米),居高临下,如同半空中一尊脚踏流云、驭风而飞的战神,给人以庄严、神圣之感。仰望雕像,心中油然而生崇敬之情,耳边回荡的山风仿佛是他的呼唤——Pro Liberty(为了自由)! 塔底大厅里有华莱士简介和纪念塔本身建筑的介绍。 沿着狭窄而封闭的旋转楼梯盘旋而上,绝对不是件轻松的事,但绝对值得一试。 登上71级台阶,到达塔的第一层,是华莱士生平事迹陈列和斯特陵桥战役的介绍。最显著的是三维仿真的“华莱士在威斯特敏斯特大厅受审”场景。 华莱士的剑陈列在这里的一个墙角。这柄剑原来供奉在顿巴登(Dunbarton)城堡,纪念塔落成后移了过来。这是一柄当时很常见的双手使用的阔剑,长约66寸(1676毫米),其中刃长约52寸(1321毫米),经历了700年的岁月却依然光亮夺目。剑原是当时一件普通的兵器,没有制造者的标记,打造的年代也不详。从材质上分析,是苏格兰国货,而当时英国常见的武器大多产自弗兰德或德国。1505年,苏格兰王詹姆斯四世给它重新装了柄,为的是让剑更能配得上英雄的名字。此举是典型的贵族思维,认为只有华丽才算高贵。虽然出于对英雄的崇敬,但未免浅薄。 要把这样一柄长大而沉重的武器运用自如,不仅需要膂力过人,还必须有足够的身高。这倒能从侧面印证关于华莱士身材高大的传说。 第二层高64级台阶,1885年增辟为“英雄厅”,陈列着罗伯特·布鲁斯、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伯恩斯(Robert Burns)、利文斯顿(David Livingston)、瓦特(James Watt)等苏格兰名人的大理石雕像和生平事迹,并以声像手段展示20世纪的苏格兰名人。 再上行62级台阶,到达第三层,是一幅360度全景画,描绘周边景物,并标出不同历史时期几场大战的位置,譬如1297年的斯特陵桥之战,1314年的班诺克本之战等。 第四层是被称为“王冠”的塔顶。“王冠”是由八道粗壮的拱券飞架而成的。每条拱券上都有三座小尖塔,拱券合龙的最高处也有一座。这种建筑风格是哥特建筑在苏格兰的一个变种,模仿苏格兰王冠的形状,代表苏格兰的民族性。类似的风格在苏格兰的不少教堂方塔上也能找到,如15世纪修建的爱丁堡圣吉尔斯教堂的塔楼等,比起英格兰那些又尖又高、严肃刻板的典型哥特式方塔,倒更多些人的气息。不过,教堂的塔顶往往更轻灵通透,而纪念塔则厚重得多。 有券而无蹼,顶层是一个开放的露台,视野极其开阔,是俯瞰古战场的最佳立足点。 环视周围,北面山脚下绿树掩映的是斯特灵大学静谧安详的校园,后面则是绵延的奥奇尔丘陵,如一道坚实的墙壁,拱卫着后面地广人稀的苏格兰高地。西面遥远的山峰是高耸入云的罗蒙山。脚下的河谷是这两大屏障之间唯一的门户。福斯河在本来宽阔的谷底形成冲积平原,河道斗折蛇行,曼妙回转,划出一个又一个水草丰美的河曲,上面星星点点漫步着雪白的羊群。河流向东绵延远去,在远处的河口地带散为无数的港汊,浸润出一大片湿地,最后由福斯湾流入北海。西南山脚下不远处就是老桥,是十五世纪修建的,紧邻曾经是战场的木桥遗址。两岸已建起了密密麻麻的房舍。斯特陵城堡隔着河谷与这厢遥遥相对。城堡与爱丁堡相似,雄踞峭壁之上,俯瞰南面的市区。城池南面一望无际的绿茵,是苏格兰中部的低地平原。 真是龙争虎斗的兵家必争之地。 蓦地,一屡阳光如同锃亮的剑锋,刺破彤云直射老桥。恍然间,山谷间的房舍、公路、车辆、牛羊仿佛都不见了,满眼尽是飞扬的旗幡、鲜艳的衣甲、嘶鸣的战马、耀眼的刀枪。
编辑本段人物影响
他对苏格兰民族的影响,还广泛反映在各种文学作品中。 威廉,华莱士 1272生于艾尔德斯莱,父亲是苏格兰贵族詹姆斯·斯特沃特的佃农,叔父是教区的神父。他的叔叔教给他很多知识,包括拉丁文,法语等。 当时的苏格兰王约翰·巴里奥尔横征暴敛,很失民心,全国各地都有暴动事件发生。巴里奥尔眼看大势已去,于是向英王爱德华一世求助, 将君权双手奉送。爱德华一世接管苏格兰后,以残暴高压的手段控治局势,制造了数起大屠杀,更加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贵族,农民都拿起武器,与英国人作战。 在这种局势下,华莱士长大成人,并在拉纳克附近领导了一支队伍发动起义。1297年,他与美伦·布莱德福特结婚。同年五月,在英军的一次报复行动中,美伦被当地执政官威廉姆·哈泽里克杀害。不久,华莱士设计攻占拉纳克,俘虏了哈泽里克并亲手将其处决。华莱士屡战屡胜,威名日盛,引来众多同志加入义军,其中有一位安德鲁·穆里英勇善战, 足智多谋,成为他的左膀右臂。另外,贵族们也纷纷对其表示支持,包括罗勃特·布鲁斯,詹姆斯·斯特沃特,詹姆斯·道格拉斯等。 这时,华莱士和他的起义军已逐渐引起爱德华一世的注意,遂派遣了一支大军前来剿灭。七月,部分贵族投降英国人,华莱士和穆里则加紧训练和整编队伍,准备迎战。九月,双方在斯忒林相遇,英军在渡过一座大桥时中伏,被人数少他们数倍但英勇无比的苏格兰起义军围攻并全歼。但穆里在此战役中伤重不治而死,从此华莱士只得独自担任起领导义军的重任。十月,华莱士乘胜攻克了英国北部重镇德汉姆,但由于兵力和补给不足,无力防守,因此十一月退回苏格兰。 1298年五月,华莱士在斯科克森林被受勋为骑士,并被任命为苏格兰护国大将军,领导整个苏格兰争取自由的大业。遭到失败的爱德华一世暴怒,动用全国兵力,亲率大军前来讨伐。 威廉·华莱士定下两个策略: 1.坚壁清野--将英军可能路过之处的居民,牲畜,粮食全部转移,不给英国人留下任何可以补给之物。 2.训练士兵使用“枪阵”,即以若干长枪兵为一组,背靠背站立,枪尖朝外,形成一个攻击和防御力都倍增的作战单位。 1298年七月,英军与义军在法尔科克展开激战,由于双方兵力相差过于悬殊,奋勇作战的义军全军覆没,华莱士只身单骑逃出战场。从这之后到被俘前的数年时间,华莱士的行踪在史料上很少被提及,据说他在英格兰建立了游击队,专门袭击骚扰英军部队,尤其是派往苏格兰的补给部队;另外,他还到过挪威, 法国甚至罗马教皇处寻求国际上的支援。华莱士的行动更深地激怒了英王爱德华一世,他颁下严令,许以重赏,定要捉拿威廉姆·华莱士归案,死活不限。然而,在众多爱国的苏格兰人民的帮助和保护下,华莱士数次化险为夷,英王始终未能得逞。 1304年八月,由于苏格兰人,华莱士信任的伙伴,叛徒约翰·曼提斯的出卖,华莱士在格拉斯堡附近被俘,随即押往伦敦。作为奖赏,曼提斯被任命为德姆巴敦的行政长官。而在伦敦,经过一场形式上的审判后,华莱士被指控叛国及谋杀拉纳克执政官哈泽里克,判处死刑,而且没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在押赴刑场的路上,华莱士遭到围观人群的辱骂嘲笑,人们还纷纷向他投掷腐烂的蔬菜,面包等,因为他们被告之这个犯人是个罪大恶极的匪徒,叛国者,而且杀害了许多无辜的英国人。在遭受了绳勒,刀割,火烧等酷刑后,威廉姆·华莱士被斩首,身子被肢解为四块,分别送往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四方, 头颅则被悬挂在伦敦桥上,以警告人民休要反抗。 然而英王爱德华一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苏格兰人民在威廉·华莱士无畏精神的激励下,浴血奋战,誓把英国人赶出自己的国土。最终,他们赢得了自由。似乎没有资料记载华莱士在临死前高呼“自由”,但有一首华莱士最喜欢的诗却流传至今。 原文为拉丁文: 告诉你,我的孩子,在你一生中,有许多事值得争取。但,自由无疑是最重要的。永远不要带着脚镣,过奴隶的生活。 如今,在苏格兰你可以看到不少苏格兰人为他们的英雄建立的纪念碑。其中一座在爱丁堡,位于城堡入口的一侧,(另一侧是罗勃特·布鲁斯);一座在拉纳克的大教堂门口;最著名的则是在斯忒林的国立华莱士纪念碑。威廉·华莱士永远活在苏格兰人民心中。 15世纪时,吟游诗人哈里(又称盲哈里)就凭长达十一卷、一万两千行的凯尔特语传奇史诗《华莱士之歌》(TheWal?lace)名动一时,文化阶层争相传阅。此书自16世纪付梓后,在苏格兰的流行程度仅次于圣经。最近一次的“华莱士热”则源于1995年好莱坞出产的大片《勇敢的心》(Braveheart),由梅尔·吉普森成功塑造的华莱士形象俘获了全世界影迷的心,以致于在影片公映后,苏格兰旅游局便推出了“电影旅游”(filmtourism)的项目来满足从全世界蜂拥而至的观光客的要求,互联网上有关“Braveheart”的搜索链接竟然达到了21000个之多。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剧本改编自兰道尔·华莱士1995年出版的畅销小说,而小说就是以《华莱士之歌》为蓝本进行创作再加工的。从15世纪的史诗到20世纪的电影,它们无疑都在延续着一个“威廉·华莱士的神话”。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神话中的华莱士究竟与历史上的华莱士相去多远呢?


勇敢的心大结局是什么?急!!!!!!!!!!!

霍啸林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赵舒城被他和玛利亚的儿子霍悔杀死了,霍啸林的奶奶在1946年抗日战争成功的时候站起来了。以下为具体描述,可以看一下:荒野,两兄弟久久矗立,被命运捉弄的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赵舒城还是决定靠日本人的力量完成自己的心愿,当上西阳的县长,光宗耀祖。而霍啸林决定留下来成立一支队伍,带领着热河儿女抵抗侵略者,将勇敢的心传遍中华大地……在霍啸林的邀请下,梅姑娘答应带着宋家寨的兄弟们和霍啸林一起打鬼子。当晚,所有人都坐在一起,在梅姑娘的默认下,霍啸林将那只金镯子套在了她的手上,大伙一起吃团圆饭。梅姑娘刚和霍白氏等人喝了一杯,就晕倒在地,原来,霍啸林终是不忍自己心爱的女人上战场,他和宋家寨的人提前商量好,要将梅姑娘弄晕和霍家一众老小一起撤走。送别,霍啸林给霍白氏磕了最后一个头,霍白氏对霍啸林伸出了大拇指犹如当年霍绍昌对霍啸林伸出大拇指一般。霍啸林给娘磕头,他告诉华夫人,霍白氏已经原谅了她,华夫人喜极而泣。霍啸林与樱桃儿、吉祥、翠儿、如意一一告别,她们告诉霍啸林,会好好照顾奶奶,让老爷放心。霍啸林告诉万念,要好好照顾娘,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让梅姑娘回来找自己,万念点头。霍啸林与桂英和韩亲仁以及霍寒告别,韩亲仁说自己伤好后回来找霍啸林,霍啸林让韩亲仁给霍寒换个姓重新起个名字,韩亲仁和桂英告诉霍啸林,霍寒一辈子姓霍,霍啸林一辈子是霍寒的爹!霍啸林将霍悔托付给白雪,他希望一起离开养伤的约翰·乔可以伤好后和白雪成亲,约翰·乔表示要一辈子跟着大哥,给大哥做替身,回来打鬼子。白雪告诉霍啸林自己一辈子都是霍家人。在广场上,霍啸林扯起大旗,成立了抗日救国军,他们发誓要用自己勇敢的心让每一个来犯的侵略者都心惊胆颤,把自己的每一滴热血,都流在热河这片土地上。韩亲仁走了,又回来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他再也没有离开这支队伍。约翰·乔走了,又回来了,伤好以后的他,继续给霍啸林当替身、挡子弹。众志成城,在霍啸林领导下的抗日救国军迅速发展壮大,最多的时候拥有五千名战士,他们把抗日救国的大旗插遍了热河全景,打得日寇闻风丧胆,被老百姓称作天下第一军!终于,在1935年春天,为了掩护兄弟部队撤退,霍啸林和他的战友们被日军大部队围困在一个山谷中,日军动用了几十架飞机轮番轰炸、扫射,战斗持续了好几个昼夜,硝烟散尽,整条山谷里都是壮士们的尸体。当人们找到霍啸林的时候,他已经被日寇砍下了头颅。他的梅姑娘,他的韩亲仁大哥,他的猎户大哥,他的小六兄弟,冯大眼珠子兄弟,约翰·乔兄弟,栗子兄弟和宋家寨的所有兄弟们都和他在一起,手拉着手……十年后,赵舒城再一次踏上了西阳县城的土地,这时他已被日本人任命为西阳县的伪县长了,赵舒城来到赵金虎的面前,他告诉赵金虎,他虽然赵金虎不是生他的爹,可毕竟是赵金虎把他养大,他叫了赵金虎二十年的爹,如今当上了西阳县的县长,来给赵金虎上一炷香,也算是子承父业了。赵舒城来到霍绍昌坟前,他的心情十分复杂,当年和赵金虎吵架的时候,他希望自己有一个像霍绍昌那样的爹,没想到,这竟是真的,给他命的爹,真的是霍绍昌。赵舒城告诉霍绍昌,霍啸林死了,只有他才能给霍家传宗接代,让霍家光宗耀祖……就在赵舒城对霍绍昌诉说自己心愿的时候,长大后的霍寒、霍万念出现在赵舒城面前,他们要用霍啸林传给他们的匕首,除掉赵舒城这个大汉奸。赵舒城手里有枪,他用枪逼住霍寒霍悔,戏谑地玩弄着他们,就在赵舒城要动手之际,他身后传来了枪声。赵舒城后心中弹,开枪的是霍悔。赵舒城强撑着身体,他告诉霍悔自己是他爹,霍悔得认他。霍悔说自己只有一个爹,就是霍啸林,大汉奸赵舒城就该断子绝孙。霍悔再一次扣动了扳机, 赵舒城带着无限遗憾结束了他的一生。1946年的春节格外的喜庆,人们纷纷燃放烟花庆祝着赶走日本侵略者的胜利,霍白氏一个激动,竟然站了起来,犹如经历了多年苦难终于站立起来的中华民族一样。霍白氏挺直了腰杆,享受着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华民族换来的和平。(大结局) <收起


历史上的罗伯特布鲁斯和威廉华莱士到底是什么关系?

罗伯特布鲁斯和威廉华莱士没有什么关系。罗伯特·布鲁斯和威廉·华莱士实际上率领的根本是两支不同的军队,华莱士在中部作战,布鲁斯在西北部作战,距离上相距很远。至于说的背叛指的是,罗伯特在1297年掀起苏格兰武装暴动,结果很快被爱德华一世镇压下去。这时,落魄骑士威廉·华莱士领导的苏格兰民众抗暴运动取得胜利,在斯特林桥大胜英格兰殖民军。然而,在次年7月22日的福尔柯克会战中,华莱士被击败,罗伯特却在1304年重新投靠了爱德华一世。扩展资料:威廉华莱士在1297年的斯特灵桥战役中,击败英格兰军队。之后,他被指定为苏格兰护国公,直到1298年7月在福尔柯克战役中失利。1305年8月,华莱士在格拉斯哥附近的Robroyston被英格兰人擒获。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下令对他严刑拷打之后,以叛国的罪名斩首。华莱士死后,他的声名远扬,超出了他的故乡的范围。他成了苏格兰独立战争的一个标志性人物。苏格兰人视其为民族英雄,在不列颠有好几座华莱士的纪念碑和塑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威廉华莱士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伯特布鲁斯

勇敢的心中情节历史是否有?真有威廉姆.华莱士这个人吗?

有威廉姆.华莱士,好像历史情节有些不一样的

威廉·华莱士
历史上真实的威廉·华莱士 (William Wallace)

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基本情况,正史没有准确的记载,关于他早年经历的所有说法都源于后人流传的口头文学,找不到可靠的佐证。这也难怪,作为名不见经传的小贵族家的次子,与家产和爵位无缘,自然没人刻意记载他的履历。直到他成为英格兰人痛恨、追捕的“叛逆”和苏格兰人崇敬、效法的偶像,大家才开始收集他的事迹,演义他的传奇。

关于他的出生年份,没有一个确切可信的说法。传说的日期跨度近十年,人们根据各自的理解主观地加以取舍。希望这位悲剧式英雄的年庚尽可能长一些的人,相信他出生于1267年;认为他是少年英雄的人则主张他的生辰其实是1275年或1276年;也有人为了凑历史的巧合,说他生于1272年或1274年,因为前者是他的死敌老爱在十字军中继承王位的年份,后者是丫回到伦敦加冕的年份;也有主张1270年的,可能是为了取整数。

他父亲的名字是马尔科姆还是理查也各有其说。老冯宁愿相信老爷子叫马尔科姆,而理查是叔叔。因为根据比较公认的说法,华家有三兄弟,老大叫马尔科姆,老二就是威廉,老三叫约翰,而一个堂兄弟叫理查。当时流行长子继承父名,所以小马尔科姆这个名字来源于父名,当在情理之中。

传说华莱士身高两米(六英尺七英寸),即使在今天也算得上巨人,更何况据考证当时成年男子平均高度才1.5米。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留下真实的画像,但作为人们寄托理想的英雄和崇拜效法的榜样,他的形象在苏格兰民间有很多版本,有青春偶像的,有小胡子的,有络腮胡子的,甚至还有须发皆白的,多数是披坚执锐的战斗姿态。但是引起最大争议的,还是新近在斯特陵旅游服务中心前落成的那尊塑像。因为很多人说,他们要的纪念是威廉·华莱士,而不是梅尔·吉布森。

华莱士家族,据信系由威尔士迁入苏格兰的。Wallace也作Walensis,词义为“说威尔士语的人”。这个家族是苏格兰西南部的小贵族,也就是向大诸侯称臣的小领主,这种多层分封的关系在中世纪的欧洲很普遍。作为苏格兰皇家司礼事务大臣(High Stewards)家族的封臣,华氏先人不迟于1250年获得了老树原(Elderslie,Field of Elder Trees)领地,位置在当时伦弗鲁郡(Renfrewshire)的派斯雷(Paisley)附近。威廉的母亲也出自望族,是艾尔郡(Ayr,在苏格兰西部沿海)郡长雷吉纳德·克劳福德(Sir Reginald de Crauford)的女儿。

威廉早年的经历无据可考,不过,按当时的习俗,威廉作为次子应担任神职。传说他的一个叔父就是斯特陵附近邓尼佩斯(Dunipace)的牧师,教授给他拉丁语和圣经箴言,灌输了自由思想,据说他的剑术和骑射工夫也是当和尚的这段时期学的。

传奇中的华莱士武艺高强,可力敌数人并最终取胜。他能从屡次追剿和血战中生存下来,相信传说不虚。但事实并不止于此,华莱士还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官。他显然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但纵横山林多年的经历使他作战经验丰富,深谙游击战术,懂得收集和利用情报,能够根据敌我双方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部队,善于利用地形,对攻击的时机把握得恰倒好处。

华莱士的另一面,是嗜血成性、杀人如麻。有一幅画表现战斗中的华莱士,天上日光惨淡,地上浓雾弥漫,手握利剑的华莱士在遍野的尸堆中逡巡,仿佛饿虎下山,色调阴冷晦暗,气氛恐怖肃杀。对于英格兰人给他造成的伤害和侮辱,他都以冷酷的杀戮加倍报复。起义军每攻克英军盘踞的城堡或在野战中击败英军,都要杀尽包括平民在内的所有英格兰人及其外国雇佣兵,从不抓俘虏,心情稍好一点的时候会放过美眉、儿童与和尚。有的时候甚至他的部下都觉得过于残暴而于心不安,以至于事后跑到主教那里去忏悔。毕竟他生活在一个以暴易暴的时代,野蛮是生存的需要。征服者的傲慢侮辱与残酷镇压,多年来你死我活的追杀,已经令复仇之火烧焦了他心里最后一点仁慈和怜悯。

华莱士对英格兰人的刻骨仇恨,不仅仅出于对自由的信念,也来自亲身感受到的亡国毁家之痛,由家仇而知国恨。1291年,当老爱上演“至尊”闹剧时,耿介不阿的老马尔科姆属于少数拒绝低头的苏格兰人。为了躲避迫害,他带了长子离家出走,但终于还是被个叫费尼克(Fenwick)的英格兰骑士杀害于艾尔郡的罗顿山(Loudoun Hill)。年方弱冠的威廉只好随母投亲,据说就是这段时间他进了教会学校,但不久,就因杀死向他挑衅的英国占领军而被通缉,从此浪迹江湖。此后的故事有些像《水浒》,斗殴、追捕、复仇、死里逃生,甚至有人说华莱士其实是传奇侠盗罗宾汉的原型之一。这些故事多半被饱受侵略者欺凌的苏格兰人加以夸大和演义,籍以寄托报仇解恨的希望。

在游击生涯中,华莱士周围逐步形成了一支以亲族为核心的骨干力量,包括舅舅帕特里克(Patrick Auchinleck of Gilbank)、堂兄弟亚当、理查和西蒙(Adam, Richard and Simon Wallace),表兄弟威廉(William de Crauford)、外甥爱德华·里特和汤姆·哈利德(Edward Little、Tom Halliday),以及贵族格拉汉姆(Sir John Graham Jr.)、爱尔兰人史蒂芬(Stephen of Ireland)、勇士格雷(Gray)、克雷(Kerly of Cruggleton)、修道士约翰·布莱尔(John Blair,不知道是不是拖泥的祖上)、土匪爱德华·多事、约翰·狂接舆、乔治·风满楼等。他们利用袭击英军缴获的装备、马匹和给养武装自己,不断壮大。

比较可信的是一些规模较大的战斗。譬如罗顿山伏击战。1296年7月,威廉·华莱士率宗族数十人在父兄遇难的罗顿山守株待兔,利用狭路设伏,击毙仇人费尼克骑士,截获了他护送的运输队。再如夜袭拉那克(Lanark,在苏格兰南部)。华莱士的妻子梅伦(Marion Braidfute,一个富有领主的独女,二人是否正式结过婚无从考证)死于老爱委派的拉那克郡长荷斯里格爵士(Sir William Heselrig)之手。华莱士率手下夜入城堡血洗了郡长的府邸。《BH》中,这一事件被编排成捍卫“初夜权”的官逼民反,并作为大起义的导火索。或许梅尔看过《逼上梁山》。洋人不认为“冲冠一怒为红颜”有什么不光彩的。

拉那克之战是华莱士命运的转折点。军事上,这一战斩杀英军240多人,使华莱士声名大振,激发了饱受压榨的苏格兰下层人民的反抗意识。在他周围迅速聚集起三千多起义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军队。而在此之前,追随他的不过是数十名亲族和一些真正的江洋大盗,至多算一支游击队罢了。政治上,华莱士由自发反抗占领军的残暴统治向为光复祖国而战转变。前面说过的罗伯特·维斯哈特主教早有发起复国运动之心,但苦于手中无兵,而实力派贵族又只重私利罔顾大义。华莱士义军的崛起正合他意。老和尚找到华莱士,劝说他打出了恢复国家独立、迎请巴里奥国王还朝的旗号。这一举措如同范增劝项梁迎立怀王,给了华莱士义军以政治上的地位和号召力。在此之前,华莱士及其抗英斗争一直被当作暴民作乱,得不到大贵族的认同。同时,和尚帮遍布全苏的教堂网络还被动员起来联络各地的起义者,使起义的浪潮迅速蔓延开来。一些贵族也加入了反抗的行列。但此举也给本来没什么政治倾向的华莱士贴上了“拥巴派”的标签,日后不可避免地成为贵族派系倾轧的牺牲品。

华莱士率领义军连续攻城拔寨,席卷整个北部高地。

建议看 勇敢的心 这部电影

——多加特湖(Loch Dochart),华莱士联合当地起义军突袭占有数量优势并有伪军支援的英军爱尔兰军团迈克法迪恩(MacFadyen)部,全歼该敌,斩杀了所有爱尔兰籍俘虏,但对缴械求饶的苏格兰俘虏则全部释放。迈克法迪恩本人逃离战场后,被追及并枭首。

——北方重镇珀斯,起义军填平城壕,架云梯攻入城中,英军2千人被杀尽。

——达诺塔(Dunottar)城堡,对“艾尔谷仓事件”等暴行记忆犹新的华莱士拒绝给逃入城堡避难的4000多英格兰人及其追随者以任何怜悯。抵抗者最终被赶下悬崖,甚至教堂也被点燃,把躲在里面的人活活烤死。

——阿伯丁(Aberdeen)港,英军匆匆登船撤离,被疾速赶来的起义军乘低潮攻上甲板,杀得片甲无存,百余艘舰船被焚毁;英国派来的郡长挂起了巴里奥的旗号,从而免于血战。

随后,华莱士与莫雷合兵,围攻邓迪。

这时,降伏了苏格兰贵族的英军,已在老瓦的指挥下大举北进。

斯特陵,在这样的时候成为英苏大战的焦点。

(斯特陵整个城市位于山谷之中的福斯河河湾和冲积平原之上,地势依山傍水,与潼关相仿佛。华莱士纪念塔坐落在市区以北两英里的达雅山(Dumyat Hill),像一座路标,从老远就能望得到。

山下的停车场是免费的。达雅山高约百米,山体葱茏,林木茂盛。山路陡峭高峻,有好心人提示,如果游客中有谁足力不济或想留一点能量登上纪念塔,可以乘穿梭小车代步。初秋之际,阴凉舒适,山风习习,空气清新,正好登山。

纪念塔坐落在克雷格(Craig)修道院旧址上。修道院是斯特陵桥战役时华莱士的指挥所。纪念塔的建设历时八年,于1869年落成。塔高220英尺(67米),共有246级台阶。全部费用超过1万英镑,在当时不啻是天文数字。这么一大笔钱都来自捐献,捐献者包括世界各地的苏格兰人,以及很多欧洲国家的领导人,包括同样为民族独立和自由理想奋战了一生的意大利民族英雄——解放者加里波第(Garibaldi)将军。

这是一座用浅黄色、褐色块石砌成的四方型塔楼,狭窄的窗以及顶层的垛口、四角的圆型棱堡,很像一座古堡。塔是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式建筑复兴的产物,外立面处理其实很精细,不过要贴近才看得出。但除了西北角的八角形壁柱和塔顶林立的小尖塔外,华丽、注重细节的哥特风格并不明显,斑驳的石料和不够清晰的轮廓线更使建筑显得朴实而古拙,在低垂的浓云下越发肃穆凝重。这样的风格倒更符合华莱士平民英雄的身份和悲壮的命运。

突出于塔的西南角的,是高达15英尺的华莱士雕像。华莱士络腮胡须,身躯强壮,穿着苏格兰短裙和披风,左手扶盾,右手高举利剑,面貌冷峻,直视前方,是在指天明誓要光复河山,还是指挥起义兄弟向敌军冲击?雕像距地面约30英尺(9米),居高临下,如同半空中一尊脚踏流云、驭风而飞的战神,给人以庄严、神圣之感。仰望雕像,心中油然而生崇敬之情,耳边回荡的山风仿佛是他的呼唤——Pro Liberty(为了自由)!

塔底大厅里有华莱士简介和纪念塔本身建筑的介绍。

沿着狭窄而封闭的旋转楼梯盘旋而上,绝对不是件轻松的事,但绝对值得一试。

登上71级台阶,到达塔的第一层,是华莱士生平事迹陈列和斯特陵桥战役的介绍。最显著的是三维仿真的“华莱士在威斯特敏斯特大厅受审”场景。

华莱士的剑陈列在这里的一个墙角。这柄剑原来供奉在顿巴登(Dunbarton)城堡,纪念塔落成后移了过来。这是一柄当时很常见的双手使用的阔剑,长约66寸(1676毫米),其中刃长约52寸(1321毫米),经历了700年的岁月却依然光亮夺目。剑原是当时一件普通的兵器,没有制造者的标记,打造的年代也不详。从材质上分析,是苏格兰国货,而当时英国常见的武器大多产自弗兰德或我们德国。1505年,苏格兰王詹姆斯四世给它重新装了柄,为的是让剑更能配得上英雄的名字。此举是典型的贵族思维,认为只有华丽才算高贵。虽然出于对英雄的崇敬,但未免浅薄。

要把这样一柄长大而沉重的武器运用自如,不仅需要膂力过人,还必须有足够的身高。这倒能从侧面印证关于华莱士身材高大的传说。

第二层高64级台阶,1885年增辟为“英雄厅”,陈列着罗伯特·布鲁斯、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伯恩斯(Robert Burns)、利文斯顿(David Livingston)、瓦特(James Watt)等苏格兰名人的大理石雕像和生平事迹,并以声像手段展示20世纪的苏格兰名人。

再上行62级台阶,到达第三层,是一幅360度全景画,描绘周边景物,并标出不同历史时期几场大战的位置,譬如1297年的斯特陵桥之战,1314年的班诺克本之战等。

第四层是被称为“王冠”的塔顶。“王冠”是由八道粗壮的拱券飞架而成的。每条拱券上都有三座小尖塔,拱券合龙的最高处也有一座。这种建筑风格是哥特建筑在苏格兰的一个变种,模仿苏格兰王冠的形状,代表苏格兰的民族性。类似的风格在苏格兰的不少教堂方塔上也能找到,如15世纪修建的爱丁堡圣吉尔斯教堂的塔楼等,比起英格兰那些又尖又高、严肃刻板的典型哥特式方塔,倒更多些人的气息。不过,教堂的塔顶往往更轻灵通透,而纪念塔则厚重得多。

有券而无蹼,顶层是一个开放的露台,视野极其开阔,是俯瞰古战场的最佳立足点。

环视周围,北面山脚下绿树掩映的是斯特陵大学静谧安详的校园,后面则是绵延的奥奇尔丘陵,如一道坚实的墙壁,拱卫着后面地广人稀的苏格兰高地。西面遥远的山峰是高耸入云的罗蒙山。脚下的河谷是这两大屏障之间唯一的门户。福斯河在本来宽阔的谷底形成冲积平原,河道斗折蛇行,曼妙回转,划出一个又一个水草丰美的河曲,上面星星点点漫步着雪白的羊群。河流向东绵延远去,在远处的河口地带散为无数的港汊,浸润出一大片湿地,最后由福斯湾流入北海。西南山脚下不远处就是老桥,是十五世纪修建的,紧邻曾经是战场的木桥遗址。两岸已建起了密密麻麻的房舍。斯特陵城堡隔着河谷与这厢遥遥相对。城堡与爱丁堡相似,雄踞峭壁之上,俯瞰南面的市区。城池南面一望无际的绿茵,是苏格兰中部的低地平原。

真是龙争虎斗的兵家必争之地。

蓦地,一屡阳光如同锃亮的剑锋,刺破彤云直射老桥。恍然间,山谷间的房舍、公路、车辆、牛羊仿佛都不见了,满眼尽是飞扬的旗幡、鲜艳的衣甲、嘶鸣的战马、耀眼的刀枪。)


上一篇:芮成钢简介

下一篇:沧州炼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