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管理是核心a还是核心b
《食品工业科技》——挺厉害的,现在仍然是国家级核心,位于第六版“TS2 食品工业类核心期刊表”No.2
复合影响因子:0.788
综合影响因子:0.541
主管: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主办: 北京一轻研究院
周期: 半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0306
CN: 11-1759/TS
邮发代号: 2-399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食品工业科技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11)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经济管理学主要学什么?都有些什么重要概念?
经济管理的范畴很大,简单分个大类就有很多,比如: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金融投资、国际贸易、会计等。这些门类要学习的公共基础课程有经济学原理(也有叫西方经济学的)、证券投资学、货币银行学等,具体到每一个门类,专业课程的差别就比较大了。你可以到学校的经济管理学院去详细了解一下,或者到人大、复旦等经济管理学科实力较强的学校网站去了解课程结构。
宏观经济管理属于北大核心期刊么
你好,《宏观经济管理》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此刊是2011版中文核心期刊, 2014版中文核心期刊,2014版CSSCI扩展版, 复合影响因子:0.575扩刊版影响因子:0.632
期刊简介:《宏观经济管理》是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办的专业性学术经济期刊。主要栏目:宏观论坛、特稿、回顾与展望、省市长之声、“十五”思路、政策与建议、观察与思考、工作研究。
具体情况建议你咨询你当地单位。各个单位要求不同。
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继续交流。
如果我的回答能帮到你一点点,请及时采纳,也算是一份鼓励。
为什么要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化和国际化及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种管理形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的运行必须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进行。这是因为:
(一)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客观要求。
生产社会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企业集中了大量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众多劳动者共同使用生产资料协同劳动的过程。第二,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第三,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扩大,从而把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紧密联成一个整体。既有充分细致的分工,又有十分密切的协作,构成了社会化大生产最基本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再生产的比例性和平衡性就显得日益重要。为了保证经济正常运行,避免或减少经济波动,保持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和平衡,客观上要求社会组织和协调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谈到这个问题:“一切较大规模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的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这个指挥就是国家的宏观调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从分析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的角度来论证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必然性的。他们认为,在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成员共有或部分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生产高度社会化现代化的公有制经济中,要使它能顺利运行,必须使国民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各个部门在发展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比例,即按比例发展。而要实现按比例发展,必须有一个社会中心按照客观需要的比例,通过计划(预先决定的比例)把社会劳动分配到各个部门中去。通过有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来保证使社会生产满足社会需要。马克思说:“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批判》 恩格斯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斯大林把这种客观规律称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
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尽管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但两者有十分重要和共同点,即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决定因素是生产的社会化。生产社会化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根本原因,进而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集中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属性和内在要求。
二)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高度商品化和市场化任务的要求),是使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目标和实现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1、当代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从纠正Market Failure的角度来论证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的。他们认为:
第一、市场机制是在经济波动中实现资源均衡配置的,不可能自动有序地实现经济总量的均衡和结构的均衡。如只依赖市场配置资源,无数企业和众多行业波动的总和,将形成宏观经济的振荡,生产能力越强,生产规模越大,其振荡幅度就越大。在出现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时,它只能采取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办法强制恢复均衡,从而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妨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并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二、自发的市场竞争必然导致垄断或者过度竞争,而不论是垄断还是过度竞争,都会干扰市场信号,影响资源合理流动,使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第三、自发的市场竞争将导致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从而不但会引起尖锐的社会矛盾,并会对经济和社会生产造成破坏,而且低收入阶层的扩大也会使政府的某些政策, 如利率政策失灵。
因此,尽管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鼓吹并兴起“非国有化”和“放松管制”等运动,但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也没有完全采纳他们的主张,而是以不同的形式继续增强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如美国式的以立法和间接干预为主的市场经济类型;西欧的具有浓厚的社会民主党传统的市场经济类型;以日本式或东亚式的带有浓厚儒家色彩的市场经济类型。
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目标,手段和政府是什么
答案一:来自http://wenku.baidu.com/link?url=WunhBOY2gi8dMSBd2TRnj1jnKDFvVsRrIF1sguSqBNOD_KW1wqw1Jq13xv4_nNsvMa86UxXVCcKe3jtcEjRcQAXozCE0fWNYYnot_P7EyfW
A、含义: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B、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具体说来:(1)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个方面。社会总需求就是社会总的购买力。(2)社会总供给就是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供应量。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要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达到基本平衡,即二者大致相等。(3)如果二者不平衡,将引起波动。 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就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国家就必须控制使二者达到平衡。 在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大致平衡的前提下,二者的内部结构也必须合理。也需要国家进行调控。
C、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⑴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⑵ 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⑶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D、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答案2:来自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52uUhtvKtEoow-H7zC_KsgBNojsXZf_60EkvgFdhISt7d2d5-Lk29K5mpcEPlMH2PflIkYJPyLpcl4Pe9OvkGK
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模式:计划调节。
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实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
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行政命令。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行政模式与人民群众总体贫困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把抽象的为人民服务法制化、具体化、现实化。
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允许权贵集团,特**权集团的存在,总经理和国家**总**理的个人权利与乞丐一样平等。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体系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政府的经济职能以提高效率、维护公平和保持稳定为主要内容。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的时候,通过制定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从而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1.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2.我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3.共性和特性的统一,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实现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计划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政府通常针对特定的问题,选择这些手段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1.经济手段宏观管理采取的经济手段,主要包括财政、金融、投资和计划管理。2.法律手段中国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法律手段主要是相应的立法,即通过特定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3.计划手段把计划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特点之一。计划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两个层次来体现的:第一层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是政府宏观调控部门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进行调控的基本依据;第二层次,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对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某些重要领域和重大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协调和调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有哪些
第一,合意的GDP增长,保障就业的相对稳定,是一切工作的基础。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的合意目标是1100万。这也决定了2017年GDP增长的合意目标是6.5%左右。 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在于就业的稳定,2017年作为党的召开之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深化之年,稳定的就业增长尤为重要。根据人民大学的研究,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需要保持1100万的目标,才能使得失业率不出现明显上升。依据在于,过去3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平均为1314万人,普通高校与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总数平均为1307万人,这种匹配是中国在过去几年经济持续回落中,仍然保持经济社会稳定的核心因素之一。考虑到劳动人口拐点的到来,根据近两年的变化趋势,2017年普通高校与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总数预计下降到1100万人,这就要求2017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需要达到1100万人,才能保证失业压力不会出现明显上升。 根据人民大学近年来关于就业弹性的估算,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分别能够创造约58万个和10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如果2017年第二产业增速能够保持在6.0%,第三产业增速保持在7.5%,则分别可以创造约350万和750万个工作岗位,总计可以创造约1100万个就业岗位。这就决定了2017年中国GDP增速应保持在6.5%左右。 第二,考虑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企稳筑底的趋势,2017年实现6.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这同时也与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目标一致。 2016年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企稳的态势进一步巩固,呈现出九大底部特征:第一,实际GDP增速企稳为6.7%;第二,从总需求来看,消费和投资增速双双企稳,内需较为强劲;第三,从供给面来看,各产业平稳增长,经济回暖特征明显;第四,企业效益出现持续改善,是宏观经济回暖的微观基础;第五,就业稳定向好,新增就业完成年度目标,调查失业率下降;第六,价格指数回升,核心CPI中枢上移,PPI由负转正;第七,景气指数和微观主体信心指数回升;第八,贸易出现改善,进口和出口跌幅双双收窄;第九,各项改革举措加速推进,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信心、防范潜在风险、激发市场活力以及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因此,2017年实现6.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 同时,按照2016年GDP增长6.7%计算,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2017-2020年平均GDP增速需要达到6.5%,以实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因此,2017年保持6.5%左右的经济增长,并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期目标具有兼容性。 第三,考虑到当前经济面临的债务风险以及“去杠杆”和“去产能”带来的下行压力,2017年GDP增长目标也不宜定得过高,以免加剧政策扭曲和与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管理的限制条件有?
是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进行控制和调节,为微观经济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从总体上促进原材料、能源供给与需求在全社会达到基本平衡,从而使每个企业对原材料、能源的需求基本上都能得到满足。
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也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机制能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各自独立,其行为的直接目的是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因而不可避免会产生盲目性,与国民经济的整体需要、与社会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