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五马分尸

时间:2024-06-06 11:06:08编辑:奇事君

商鞅为什么最后自己被五马分尸?

国人物简介-商鞅
商鞅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编辑]
生平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卬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商鞅最后被五马分尸,是因为什么?

商鞅最为有名的就是他的变法,但是他自己的身亡也是因为自己的变化,在他实行自己的变化,刚开始的时候为了树立威望减小变革的阻拦,于是他的变法无论是涉及到储君还是宗室的公子商鞅都一视同仁。而这件事情也正是后来他的死因。在秦孝公驾鹤西去之后,惠文王继位,原来的那些贵族立刻的将矛盾一致对准了商鞅,先是将他排挤出了朝堂。但是说来搞笑的是,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预料到了自己最后的命运,即使是预料到了,他也无能为力,最后阻拦他逃跑出去的竟然是因为自己所颁布出来的法令。后来他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原本如果商鞅就此收手,或许他还能够在自己封地上安稳的度过晚年,但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或许在商鞅的内心深处,也不甘自己最终落得如此的结局,他毅然决然的起兵来反抗秦惠文王当然这次起兵并没能获得成功,还给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最后导致自己拥有了一个五马分尸的结局。在这种封建朝代里面触动到了贵族的利益的时候,往往都很难。因为毕竟一个朝代的诠释都是卧在这些贵族手中儿商量差不多,成功地将当时的贵族得罪了个遍,就连太子的师傅他也没放过,自然太子继位之后,他就成为了众矢之的。要知道商鞅依法治国的理念,可以说被全世界所沿用了他的法治思想,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秩序,结果一代忠臣就落得了如此下场。但是似乎他这样子的结局也是命中注定的,因为在他的刑法实行的过程中,采用如此严厉的刑法,几乎是倡导轻罪重罚,以对人民起到威慑的作用。结果到头来既得罪了贵族,又在百姓心中没了好印象。

商鞅变法明明使秦国强大了,为何最后却被五马分尸呢?

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第1个统一的国家,而秦国的强大正是因为有着非常严明的法治,没有法治秦国就不会有当时的繁荣局面,而秦国的法制就恰恰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的,从商鞅开始,不论是皇帝还是平民百姓,都必须遵守法制,甚至秦始皇规定士兵不得持刀剑上大殿,而他的士兵们在那个时候看着他被荆轲刺杀也没有持刀剑去营救秦皇,这就是那个年代严明的法纪。而商鞅变法最开始依靠的就是秦孝公,秦孝公是非常支持商鞅变法的,而正是他的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但是商鞅变法同样触动了许多旧贵族的利益,这些贵族对于商鞅变法的行为非常不赞同,因为这样变化会让他们的已有利益遭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秦孝公逝世后,商鞅立马就遭到了秦朝旧贵族的清算。而且这些旧贵族们清算起来可谓是非常狠毒的,找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来嫁祸到商鞅身上,甚至污蔑他要夺权。这就使得商鞅背上了很大的罪名,并最后被五马分尸。商鞅既是一个伟人,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当时的变法对于历史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触犯到了王公贵族们的利益,虽然变法成功,但是大家怀恨在心,商鞅也因此而死在了王公贵族们的手下,但是商鞅对于历史法治的贡献却被许多人所铭记,事情仍然被我们所传诵。

五马分尸是什么意思?又是源于哪个朝代?其中有什么典故吗?

车裂是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民间称为五马分尸。人们认为,此刑的执行方
法,是将受刑人的头与四肢分别系于五车之上,然后以五马驾车,同时分驰,将
肢体撕裂。我们知道,古人总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容受到残害或割
裂,许多人一旦获罪,常苦苦哀求“赏个全尸”,而杀人者一个“赏他个全尸的
许诺,已是极大的恩惠。但这”五马分尸“,不仅让人”身首异处“,连四肢都
各在一方,难怪一些罪犯想起这一刑名,都会不寒而栗,因为这酷刑不仅让死者
的最后一刻肉体异常痛苦,精神也倍受煎熬。一般情况下,它专用于谋反、篡逆
等大逆不道的人。战国中期的政治家商鞅曾助秦孝公两次变法,奠定秦国兵强国
富的基础,却激起旧贵族势力的愤恨,孝公死后,太子秦惠王上台,曾被商鞅割
去鼻子的公子虔(太子的老师)诬陷商鞅谋反,秦惠王以车裂之刑杀之。秦王赢
政时,宦官嫪毐得宠于太后,结党营私,又因酒后失言,道出他于太后的关系,
事后自知罪不可赦,便起兵叛乱。秦王对其恨之入骨,逮获后也处以车裂,夷其
三族。此外,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组织者之一马元义、隋朝礼部尚书杨玄感等,都
死于此刑。



那么,“五马分尸”之说从何而来呢?有人指出,自汉景帝改革刑法后,景
帝以前一些死刑的真相慢慢使人淡忘,最终失传。一些古书几经后人妄改,如《
南燕录》中有“车裂嵩于东门之外”一句,在《太平御览》中已被改为“五车裂
之”,中华书局的影印本中又成了“以五车裂之”,读者以今视古,难免产生种
种误解。此外,民间文学、古典小说对这一刑罚的描绘,起了直接传播作用,如
《东周列国志》说商鞅被“五牛分尸”,这是五马分尸俗说的近源,什么时候五
牛被五马取代更不可考。但至少在近代,“五马说”已广为流传,以至于洪秀全
将“五马分尸”刑当作太平天国正式刑名颁于天下,这是中国法制史上独一无二
之例。


明明商鞅成就了秦国,怎么最后还会被五马分尸?

从秦国本身来分析,商鞅之死有两个重要原因导致,其一,商鞅在变法过程中掌握了秦国的权力,这个权力已然威胁到国君,而且此时变法已成,余下的事并不一定要商鞅来完成;其二,变法过程中商鞅站在了整个国家贵族集团的对立面,树敌太多。孝公死后,刚即位的惠文君不得不考虑平衡各方势力,也为自己寻找一个靶子和替罪羊。从当时战国的大环境来分析,商鞅之死只是比其他变法者更加惨一点而已,但本质是一样的。当时的七国盛行变法,以便获得更多的人口和赋税,使国家更加强大,但国家的真正大股东是以国君为首的宗室,然后是小股东国家贵族集团。但变法往往会伤害到既得利益者-国家贵族集团甚至于宗室都有可能-,这样既得利益者就会不满,这些人是有话语权的,所以冲突是必然的。那么这个时候,往往是谁倒霉呢?我知道大家都不想,但是不好意思,大多数时候都是变法者倒霉。换句话说,从卫鞅决定变法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他青史留名,也注定结局不会太好。要分析原因,还得从变法的时代说起。一、变法的时代公元前425年,当魏文侯魏斯任用李悝开始在魏国实行变法的时候,他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开创了一个时代。一个以国王家族管理国家的模式逐渐被替代,而那些有学识有能力的人下层人逐渐被提拔起来,作为国君的代理人,来管理这个国家。国家的宗室,开始部分退居幕后,成为这个国家的大股东,国君作为董事长控制着这个国家。而那些被任用的官吏,就像是职业经理人。国君赋予他们权力和财富,让他们用国家的强大和富裕来换取。于是,在李悝、翟璜、西门豹、乐羊、吴起等出身平民的职业经理人的努力下,魏国蒸蒸日上。魏文侯时期,魏国伐灭中山、攻取秦国河西、东败齐国,一跃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周遭各国看到魏国的强大,纷纷效仿,于是在战国初年的华夏大地上,掀起了一阵变法风。说白了,变法是眼红魏国的强大。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韩国任用申不害变法;齐威王任用邹忌、田忌、孙膑,在国内全面进行军政改革;赵武灵王开启胡服骑射;燕昭王千金买马,任用乐毅、剧辛等改革图强。秦国商鞅变法先于赵国、燕国,而晚于魏国、韩国、楚国、齐国,是变法的集大成者,也是改革最彻底的。二、变法者的结局在战国初期,国君看待变法就像是80年代的中国人看待的确良,没穿过的人都觉得羡慕,能穿的人都以此为荣,然而穿久了才发现,化纤的穿着也并没有那么舒服。各国的变法或者改革,有两种方式,其一,自上而下的,由君主自发的;其二,国君有意愿,任用一位代理人主导的。而这其中,魏国、韩国、楚国、秦国、燕国主要是代理人模式,而齐国、赵国更多是自上而下。而变法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废除旧的井田制度,解放更多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口,土地带来财富,而人口带来兵源;其二,废除旧的继承制度,以政绩和军功奖励平民和下层人民。而作为原来国家的主宰,贵族集团,甚至于国君宗族,也是靠着向政府隐瞒人口和土地来聚敛财富,靠着祖上的荫封掌控上升通道。因此,变法不可避免的会触及到他们的利益。而他们,是有发言权的。变法执行者就像现在的职业经理人,而宗室和贵族就像是股东。当变法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股东们与职业经理人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采用代理人模式的五国除了没什么旧势力的魏国,都曾面临过这样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一直到新君即位。相比于变法君主强烈的意志和掌控力,当股东与职业经理人发生重大分歧的时候,新董事长(国君)的选择,往往更能决定变法者的命运,以及国家的走向。至于国君的选择,我们来看看几位变法主导者的结局就知道了。五位变法主导者,申不害、李悝终老;乐毅被燕昭王之子燕惠王因谗言而罢黜;吴起在悼王死后,被反攻王宫的贵族们杀死;商鞅被即位的秦惠文君车裂。也就是说,除了申不害和李悝,其他的要么被罢黜要么被杀。而李悝和申不害的死亡都早于器重他们的国君。同时,战国变法中,韩国是变法最不彻底的一个国家,因此申不害对旧贵族得罪的不那么厉害。而对于乐毅、吴起、商鞅来说,威胁都来自于即位之君,而这其中都有旧贵族的影子。这一点说明,从古至今都没有变过,当职业经理人和股东对着干,往往都是职业经理人被扫地出门。所以,从外部环境分析,在那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新旧势力交错纵横,即位新君纵使有心,也往往无力。变法者,往往成为君王安抚旧贵族的祭祀品,或者新旧势力争斗的牺牲品。而商鞅的结局,只不过是其中最惨的而已。三、商鞅变法为何能成功除了大局势方面,变法者本身就容易牺牲;商鞅身在秦国,因此秦国的结构是商鞅身死的直接原因。商鞅本身是卫国人,长年生活在魏国,受到李悝的影响很大。而商鞅选择秦国的过程远没有电视剧《大秦帝国》里说的额那么光鲜,公叔痤死后,他听说孝公求贤,要恢复穆公霸业。他主动求见孝公的宠臣景监,三见以霸道说服了秦孝公。商鞅变法是战国变法的集大成者,最彻底者,也是最激进者。商鞅变法主要有奖励军功、重农抑商、移风易俗、县制户籍等。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变法后的国家统治方式现在也可以看到一些影子,大致如下:1、无论士民百姓还是贵族,几乎只能通过军功成为国家的统治阶层,没有可以继承的爵位和财富;2、国家就像一家工厂,只允许百姓生产统治者喜欢的东西。不仅如此,还有“合法”地不定时拿走百姓的财富,这样才能让大家为了生存和富有,更加努力的创造财富和国家需要的东西,比如士兵。3、百姓被分割为小家庭,没有强大的宗族来干预国家的统治。百姓只能听国家的,还必须要相互检举揭发,人人自危。这样的结果就是,百姓贫穷,君王掌控一切,官僚阶层都是职业经理人,但最大的好处是,国家很强大,而且很喜欢战争。这就是战国时期七国追求的终极目标,但为何只有秦国能做到这么彻底的变法呢?其他国家不想吗?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秦国因为地处偏远,所得的土地都是历代君王从戎狄手中得来,所以秦国的文化与周相去甚远,更像是被戎狄的中原人。因此造就了几大特点,其一,文化落后,戎狄风俗明显;其二,因为长年征战,宗室力量被削弱很多,秦国的贵族集团是七国中最弱的。四、商鞅变法与商鞅之死这是为什么商鞅变法能够成功,而其他国家不能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风俗近蛮夷,因此商鞅带来的先进的国家机器能够轻易地掌控那些没有宗族庇护的散民;因为贵族力量弱,因此变法损害到他们利益的时候,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阻止变法的顺利推行。但这也是商鞅最终身死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变法顺利,因此商鞅在秦国的威望越来越强,在孝公死后,他本身就代表着法。士民百姓口口不离商君之法,因此商鞅威望已经隐隐然盖过刚刚即位的新君嬴驷,这不能不引起嬴驷的警觉;因为旧贵族不敢妄动,因此商鞅轻视他们的力量,敢于对一切阻碍变法的旧贵族势力开刀,完全不顾他们的感受,这导致商鞅在秦国上层树敌甚众,其中有一些人物权力很大,也很危险,比如公子虔-商鞅身死的直接导火索。觉察到危险的商鞅返回封地。同样是因为商鞅变法的顺利,在封地商鞅也并没有太多特权,商鞅并不具备对抗中央政府的能力,反叛被很快平定。商鞅,也被五马分尸,夷三族。因此可以说,商鞅成也变法,败也变法。惠文君即位后,其实已经很危险,有一个叫赵良的劝商鞅功成身退。但商鞅丝毫没有觉察到。这个时候,只需要一点点助剂,而旧贵族的声音,不适时宜的传到了秦国的朝堂上。至此,商鞅再无退路。而嬴驷,作为国君,杀商鞅可谓是一举三得。其一,建立威望,我才是这个国家的主宰,即使是强力如商鞅,也不行;其二,掌握真正的国家权力;其三,再借商鞅之死,一举铲除本就已经势力弱小的旧贵族集团。至于《大秦帝国》中秦孝公死前因个人情感,处处维护商鞅,甚至愿意以商鞅继任君位。孝公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就秦国内部而言,商鞅必然在惠文君手上终结,只是死还是罢黜的问题。五、职业经理人的宿命或许这就是职业经理人的宿命吧。但其实,并不是没有人认识到这些,然而,商鞅之后,还有很多人不惧生死。就单单拿秦国来说,商鞅之后,张仪、范睢、蔡泽、吕不韦、李斯作为秦国出色的职业经理人,前赴后继,撑起了整个大秦帝国,而本身结局大多不善。既然明知宿命,为何还有前赴后继呢?因为时代的进步总是需要牺牲的,他们虽然身死,但是每一次时代的进步,却成全了更多人的更美好的生活。虽然他们可能是为了功名利禄,可能是看中青史留名,但结果,确实是如此。

商鞅为什么被五马分尸?

商鞅因为被公子虔诬陷说他谋反,秦惠文王派兵攻打商鞅商鞅战败死在了彤地,他的尸体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也就是五马分尸。公元338年,秦孝公去世,秦孝公的儿子赢驷继承皇位,因为在赢驷还是太子的时候商鞅曾经因为处罚赢驷的老师公子虔遭到赢驷的憎恨,在赢驷继位以后公子虔对赢驷说商鞅想要谋反,于是赢驷就派兵去捉拿商鞅。商鞅连夜出逃到一个农民家里想要留宿,但是农民因为害怕商鞅定下来的法律不准备留陌生人住宿拒绝了商鞅,商鞅随后准备出逃魏国。但是因为商鞅曾经捉拿过魏国的公子印所以魏国也不收留他,最后商鞅潜逃回秦国并且藏在邑商,并且发动官兵去攻打郑县,赢驷知道了以后就派兵去剿灭商鞅,最后商鞅战败并且被带回咸阳处以五马分尸的刑罚。扩展资料: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五十两金子。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百姓顿时议论纷纷,政令果真不假,这个新上任的左庶长说到做到、令出必行。变法的第一条法令在秦国都城大集上轰轰烈烈地完成了。秦政府将要拉开帷幕的强秦变法的后续法令也将推行。五十金,移动了这根木椽。移走的不仅仅是木椽,更是秦国百姓对政府的不信任、对法律本身及法律能否执行的质疑,同时也移走了对秦国变法的怀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

上一篇:利物浦队长

下一篇:千年虫与化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