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越雷池一步

时间:2024-06-05 23:54:29编辑:奇事君

古人为何不敢越“雷池”一步,雷池是什么地方?

很多人认为雷池是一个传说中的地方,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其实是一个真真切切存在的地方,古代所说的那个雷池,指的一般都是现在大概是安徽省望江县那一片的地方,而且是一片水域。不敢越雷池一步,说的就是这个鬼地方,这个词语是出自晋朝那个时候。大家都知道两晋时期的朝政是非常伤混乱的。在东晋的时候,庾亮当时为当时是朝中非常有权力的人,和皇帝的关系不错,而当时的晋成帝也是让庾亮的侄女进宫侍奉他,庾亮和晋成帝的关系,可以说可以说是亲上加亲,十分的亲密。而庾亮这个人本身也是一个十分有能力的。所以说晋成帝十分信任他。庾亮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晋成帝面前的红人。当时朝中还有一个官员叫做苏峻,非常眼馋庾亮的地位,想发动一场政变。搞掉晋成帝,自己上位,但是这一阴谋被庾亮所识破,庾亮想要将计就计,反杀苏峻,但是苏峻一不做二不休包围了庾亮。庾亮被包围了之后,在雷池附近的官兵想要救援庾亮,但是庾亮却发出了一个消息,就是不要越雷池一步。因为当时这批将领和士兵是首位东进边疆的重要力量,如果说去救援了庾亮,敌军可能会趁机入侵。虽然这句话的字还是那么几个字,但是意思已经完全变化了,现在的不敢越雷池一步,是指手下的官员或者人不敢超越自己的权职范围。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来历及典故中的“雷池”指的是什么的??

雷池是地名,在安徽省望江县东部,在地处楚头吴尾的皖西南沿江地带,是广阔的水网密布地区,古时候统称为大雷水。而其下游则在今日的望江县东部积而成池,这便是汉语成语词典中“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出典处——“古雷池”。《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叫温坐镇原防,不要越雷池而东。后来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围。“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成语,即源于此。扩展资料:不敢越雷池一步典故东晋成帝时,庾亮任中书令,执朝政。他为了防备西部边境的敌人侵犯,推荐温峤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做官,加强防务。温峤上任不久,庾亮得到了历阳太守苏峻企图谋反的报告。原来苏峻纠集亡命之徒,早就蠢蠢欲动了。庾亮自作聪明,想骗苏峻离开历阳,到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来做大司农。大臣们都以为这办法不妥,温峤也写信给庾亮劝阻,但庾亮不听。苏峻果然非但不愿到京都去,反而由此看出朝廷对自己起了疑心,于是造起反来,发兵攻向京都。温峤得知苏峻反叛,立即号召部下将士,秣马厉兵,打算从水路进入建康,护卫都城。庾亮对于苏峻叛兵估计不足,写信给温峤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是我担心西镜(指坐镇荆州的陶侃)更甚于苏峻叛兵,你务必留在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都来)庾亮叫温峤“无过雷池一步”,在战略上是错误的。苏峻攻势凶猛,很快逼近建康,庾亮指挥晋军迎战,被杀得大败,京都失陷。心怀内疚的庾亮投奔温峤。温峤并不责怪,请他守卫白石的营垒,自己则加紧操练水军,准备与苏峻叛军决一死战。苏峻派了一万步兵,从四面包围白石,拼命攻打,庾亮手下只有两千人,渐渐支持不住。庾亮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地挥刀猛冲。晋军受到激励,愈战愈勇,终于杀退了叛军。庾亮见叛军败退,大喝一声,率晋军冲出营垒,紧紧追击,斩杀数百名敌人,获得大胜。最后,庾亮、温峤等人终于杀掉苏峻,平定叛乱,弥补了因“无过雷池一步”战略错误而造成的损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雷池

雷池是什么?为什么说不越雷池一步?

雷池:古代地名,在今安徽望江县西南。“不越雷池一步”的本意是庾亮给温峤所下达的一道命令。后指做事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多指保守、拘泥;或指对手不敢随便来侵犯。该成语在句中可充当谓语、分句。也说“不能越雷池一步”。出处:晋·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运用示例秦牧《独创一格》:“是用来批评那些已经学习了很多却‘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艺术手法上陈陈相因的人们的。” 陈军《在笑中受益——推荐〈中国古代哲学寓言故事选〉》分:“他们对上级的意见,满足于照抄、照传、照搬、照套,不敢越雷池一步。”

古代常说的“不敢越雷池一步”,“雷池”指的是什么地方?

古代常说的不敢越雷池一步,雷池其实是一个地名,在这个短语中,它的本质是一片水域。雷池是一个湖的名字,原先处于如今的安徽省望江县南。雷池是如何形成的呢,它本身是由雷水汇聚在一起,累积而成。据史册记载,有古雷水一路向东流去,在经过如今雷池形成的这个地方时,累积于此。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古雷水流向于此地,这个地方的古雷水竟越积越多,逐渐形成了一个池子,因此这个湖被称为雷池。雷池的由来历史已久,虽然无法得知雷池形成的具体时间,但是据史书记载:“孟宗为雷池监,作鲊一器以遗母,母不纳。”而孟宗是何许人呢,他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官场人。这也就是说,雷池出现的最晚时间也是在三国时期,至少在那个时候雷池就已经存于人世了。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也是有一个传奇的典故。事情发生在东晋时期,当时中书令是庾亮担任,他掌握着朝廷的权利为了边疆的稳定,他将信任的大臣温峤安排到了江州做官,以此来加强边疆稳定。后来庾亮听说历阳的太守苏俊纠结了各方的兵力,企图占领建康,谋夺皇位。终于苏俊谋反了,但是庾亮认为他不足为惧,于是传信给温峤:“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也就是说他认为西方的边境守卫比苏俊反叛更加重要,也就不让温峤越过雷池带兵支援京都。最后苏俊一直攻到了建康,京都岌岌可危,庾亮这才与温峤合力将苏峻叛军打败,也有了这句俗语的流传。

“不越雷池一步”这句话的来历是什么呢?

雷池:今安徽望江县南。它外控九江至南京的长江水上要道,内扼黄梅、宿松、太湖等内河航道之咽喉,形势十分险要。 “不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来源于晋.庾亮《报温峤书》,东晋时,世族权贵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其中,护军将军庾亮的声势最大。他职掌中央大权,受到晋成帝的赏识。凡是朝廷大事,晋成帝都要听取他的意见。对此,镇守历阳的苏峻将军十分不满:我沙场屡建战功,庾亮凭什么青云直上!于是,他命令部下向庾亮讨伐。消息传到驻守在雷池附近的温峤都督那里。他听说庾亮受围,立刻发兵救援。不料,庾亮写信叫他切勿越过雷池一步。因为雷池一旦失守,历阳也就保不住。 这个成语原意是要温峤坐镇防地,不要越过雷池去京都。现指做事不敢超越一定的界限、范围。


不越雷池一步是什么意思

不敢越雷池一步:越,跨过,雷池,古地名,现今位于龙感湖水域。比喻不敢越过某一界限。多指保守、拘泥;或让敌人胆寒,不敢进犯。也有作“不得越雷池一步”。追根溯源。昔日的“古雷池”便是今天的安徽省望江县雷池乡境内。《晋书·庾亮传》:“亮并不听,而报温峤书曰:‘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扩展资料典故公元325年,东晋第二任皇帝晋明帝司马绍驾崩,5岁的皇太子司马衍嗣位,是为晋成帝。新君年幼,母后庾氏临朝施政。庾太后以司徒王导、中书令庾亮等大臣辅政,国舅庾亮为执政决策者。但是,庾亮十分专权,经常疑忌历阳内史苏峻、荆州刺史陶侃、豫州刺史祖约等外镇大将有谋反之心。其中,祖约自恃资深望高而未能成为顾命大臣,常怀满怀怨愤,而苏峻因平叛有功,威望渐高,且兵精卒锐,镇守着江北,也渐生异志。为此,庾亮遂任命丹阳尹温峤为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镇守武昌,以防生变公元327年秋,庾亮征召苏峻入朝为大司农,想以此解除其兵权。苏峻怀疑庾亮欲加害自己,遂于当年11月联合祖约举兵反叛。镇守武昌的温峤闻讯后,欲发兵东下守卫京师建康(今南京),可庾亮担心温峤东下勤王,西线防务空虚,荆州刺史陶侃会乘虚东下,与苏峻、祖约东西呼应,危害更大,遂赶忙派人致书温峤,阻止道:“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是劝温峤坐镇原防地,不要越过雷池而东进保卫京师。最后的结局是,由于庾亮缺乏识人之明,不察陶侃是位大忠臣而心生猜忌,故而阻止了温峤的东下勤王之举。此举导致公元328年,苏峻自历阳(今安徽和县)至横江(今和县东南)渡江,攻入建康,庾亮只好投奔温峤。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敢越雷池一步

上一篇:英语黄皮书

下一篇:都市新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