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缕阳光

时间:2024-06-05 19:57:25编辑:奇事君

清晨第一缕阳光的诗句

1. 迎接,每个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2. 我想化成清晨的阳光,因为我想你醒来看得第一个就是我。  3. 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照在脸上,梦醒了。  4.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折射,普照大地,却唤不醒已经沉睡的心灵;当傍晚最后一丝黑暗降临,遮掩万物,却掩不住布满沧桑的眼神。  5. 翻开记忆,我们总能找到这样一个人,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如夏日的缕缕清风,如隐在山林的那抹嫣红,时时暖着你,时时刺痛你。  6.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耀大地,我为你祷告。当月亮普照世间时,我为你默祷。  7. 在每一个清晨,记得早起,努力追逐第一缕阳光。选一种姿态,让自己活得无可替代。  8.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百叶窗射进来,我知道我又得一如既往的惺惺作态。  9.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醒来时,我在想你;当阳光下第一朵小花盛开时,我在想你;当午后第一丝轻风吹过时,我在想你;当夜晚第一个梦降临时,我在想你!  10. 如果早上的第一缕阳光能够让你会心一笑,那么我会很开心。  11. 当我睁开眼睛看见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屋子里,我才意识到生活这么美,可是似乎又少了点什么。  12. 我喜欢向日葵,它开花的时候,无论昨夜经历怎样的风雨,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来临时它还是努力的抬起头向着阳光,并一路坚强勇敢的追逐着阳光,开出一片灿烂的金黄。  13.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普照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每次看见阳光总能想起你的笑,想起我们一起度过的日子。  14.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我的指隙,划过我的脸瑕,应在地上。  15.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窗来,落在沈昀眼里,有种斑斓的迷幻。  16.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了我一颗潮湿的心,但也是太阳光啦。  17. 感受,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充满着未来的味道。  18. 携清晨的一缕阳光,暖一季花香。听几首老歌,忆一段过往。


元旦祝福语古诗句

诗词:1、元日唐代:成彦雄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 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译文:夜晚归来与大家举杯同祝又已增岁添寿,不经意却看到镜中的自己已两鬓斑白。正对着镜中自己偷偷笑了起来,看来这屠苏美酒怕是无法率先品尝了。2、元日唐代:司空图甲子今重数,生涯只自怜。殷勤元日日,欹午又明年。译文:如今年岁渐长,自己怀有满腔抱负却都未实现,空剩自怜。为了迎接新年一直忙碌不停,太阳落山后就意味着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祝福语:1、笑声,欢天喜地;幸运,铺天盖地;才情,经天纬地;财气,呼天唤地;豪气,遮天盖地;福气,惊天动地;元旦,冰天雪地;快乐,翻天覆地!2、想拥着你,可距离不允许;想陪着你,但时间不允许;想听着你,可工作不允许;想捧着你,可身体不允许;唯有想念着你在心底,祝福着你在信息,祝元旦快乐!3、想你,几许悲凉;想你,几许哀伤;想你,几许彷徨;想你,几许芬芳,想你,在你看不到的方向,想你,在你想不到的心房。宝贝,愿你元旦快乐吉祥!4、溪水不知道为什么总要流向大海,蝴蝶不知道为什么总要在空中飞舞,我不知道为什么短信总要发送给你。可能是元旦到了的缘故吧,祝你元旦节快乐。5、无钱不恼,有钱不骄,生活不易,知足最好,快乐多多,烦恼少少,健康常伴,平安笼罩,友情拥抱,亲情围绕,紫气东来,福运缭绕,元旦没到,祝福早到。6、无论是圣诞还是元旦,愿你旦夕快乐;无论是今朝还是明天,愿你幸福天天;无论是相见还是怀念,愿你祝福不断;无论是国节还是洋节,愿你笑容甜甜;幸福过圣诞,快乐迎元旦。7、我愿:新年的第一颗露珠因你而美丽晶莹,新年的第一个黎明因你而惬意宁静,那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因你而温暖舒心情。衷心祝愿,元旦快乐!


中国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

中国上海先迎来黎明。因为地球是自转的,而且是自西向东旋转,所以再国际日界线向西,时刻逐渐递减,所以安你说的那5个城市,黎明来的最早的应该是东面的城市,也就是上海。地球同太阳系其他八大行星一样,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围绕着一根假想的自转轴在不停地转动,这就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影响:在上个世纪中期以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以地球自转为基准的天文时,将借助天文观测到的地球自转的平均周期(也就是1日)等分为86400份,即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地球相对稳定的自转使它成为一面天然的大钟,天上的恒星可视为钟面上表示钟点的刻度,望远镜或者观星仪就好比钟面上的指针。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分别包括什么

自然地理:气候(光照、降水、热量),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湖泊,土壤,植被人文地理:农业,工业,聚落,交通,商业贸易,产业,人口等等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扩展资料: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地区人文要素的区域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是以阐释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分配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为主要任务。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人类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从而产生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文地理 百度百科——自然地理

中国人文地理自然地理

海南全省和滇、粤、台三省南部


水稻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天然橡胶等



亚热带


4500℃—8000℃


218—365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一年二至三熟


水稻、冬麦、棉花、油菜等



暖温带


3400°—4500℃


171—218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及南疆


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


冬麦、玉米、棉花、花生等



中温带


1600°—3400℃


100—171


东北、内蒙古大部分及北疆


一年一熟


春麦、玉米、亚麻、大豆、甜菜等



寒温带


<1600℃


<100


黑龙江省北部及内蒙古东北部


一年一熟


春麦、马铃薯等



青藏高原区


<2000℃
(大部分地区)


0—100


青藏高原


部分地区一年一熟


青稞等





3.中国的温度带 中国采用积温来划分温度带,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气温连续≥10℃的天数叫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平均气温累加起来的温度总和叫积温。一个地区的积温,反映了该地区的热量状况。根据积温的分布,中国划分了5个温度带和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不同的温度带内热量不同,生长期长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也有明显差别。

降水和干湿地区

1.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从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看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其南部边缘的一些地区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平均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中国的“旱极”。中国东南部有些地区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台湾东部山地可达3000毫米以上,其东北部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为8408毫米,是中国的“雨极”;

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各地区差别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山地中暖湿空气的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2.降水量的时间变化 中国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变化是一年内降水量的分配状况。中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是: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年际变化是年与年之间的降水分配情况。中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一般是多雨区年际变化较小,少雨区年际变化较大;沿海地区年际变化较小,内陆地区年际变化较大。而以内陆盆地年际变化最大。

3.季风活动与季风区 中国降水在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上的特征,主要是由于季风活动影响形成的。发源于西太平洋热带海面的东南季风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把温暖湿润的空气吹送到中国大陆上,成为中国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

在夏季风正常活动的年份,每年4、5月暖湿的夏季风推进到南岭及其以南的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进入雨季,降水量增多。

6月夏季风推进到长江中下游,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进入雨季。这时,江淮地区阴雨连绵,由于正是梅子黄熟时节,故称这种天气为梅雨天气。

7、8月夏季风推进到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华东、东北等地进入雨季,降水明显增多。9月间,北方冷空气的势力增强,暖湿的夏季风在它的推动下向南后退,北方雨季结束。10月,夏季风从中国大陆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随之结束。

干湿地区的划分




年降水量(mm)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植被


土地利用



湿润区


>800


降水量>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三省东部


森林


以水田为主的农业



半湿润区


>400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草原


旱地为主的农业



半干旱区


<400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


草原


草原牧业、灌溉农业



干旱区


<200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


高山牧业、绿洲灌溉农业





在中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连线以西以北的地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量很少,故唐诗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习惯上我们把夏季风可以控制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夏季风势力难以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4.中国的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是反映气候特征的标志之一,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由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决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该地区就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该地区就干燥。干湿状况与天然植被类型及农业等关系密切。中国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共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气候的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2.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条件的优势 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例如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引种到中国后却广泛种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红薯最早引种在浙江一带,目前在全国普遍种植。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也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夏季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这使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种植范围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国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纬52°的黑龙江省呼玛县种植。夏季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例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物产富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与之同纬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等地却多呈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景观。

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中国的旱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北方以旱灾居多,南方则旱涝灾害均有发生。


在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常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台风(热带风暴发展到特别强烈时称为台风)以6—9月最为频繁。


在中国的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冷空气特别强烈时,气温骤降,出现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


什么是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的概念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的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神话


神话是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样式,它是古代人民所创作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长期以来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宗教等各方面的研究者均对神话作出过各种解释,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自然学派认为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对自然的理论和想象的探求,历史学派认为神话是对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社会学派认为神话与当时的社会风俗、宗教仪式有密切关系,人类学派则认为神话是原始信仰的残留物。这些学派不同程度地触及神话的一些现象和特点,但都未能对神话作出全面的、本质的、准确的概括。马克思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一著名论断揭示了神话的本质。神话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话;二是反映人们生产斗争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如“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神话;三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如“黄帝蚩尤之战”、“刑天舞干戚”神话等。神话随着人类童年的消逝而不再产生,但历史已证明,神话具有不朽的魅力和无穷的生命力。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有名有姓,而且不少还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的活动遗迹,常常被联系到地方上某些自然物、人工物及社会风俗上面,成为这些事物来历的说明。因此,传说具有历史性和地方性的特点,它的流传往往有一个中心点。传说可分为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三个大类。


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这里所说的民间故事是狭义的,指神话、传说以外的口头创作故事。民间故事包括幻想故事(也称童话)、生活故事(也称世俗故事)、民间寓言(包括一部分动物故事)、民间笑话(包括机智人物故事)几个大类。其中生活故事中的长工和地主故事、工匠故事、巧媳妇和“呆”女婿故事等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类型。


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它具有特殊的节奏、音韵、章句和曲调,并以短小的篇幅和抒情的性质与史诗、民间叙事诗、民间说唱等其他民间韵文样式相区别。民间歌谣包括民歌和民谣两个部分。《诗经》里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的说法,《毛诗故训传》里解释说,“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这是我国关于歌谣的最早定义。一般来说,民间歌谣可分为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儿歌六个大类。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都是民间诗歌中的叙事体长诗,它们是劳动人民(包括他们之中的专业艺人)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韵文故事,所以也有将它们称作故事诗或故事歌的。史诗和民间叙事诗一般都有较长的篇幅、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由于篇幅较长,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史诗和民间叙事诗通常是由一些杰出的民间歌手保存、整理和传唱的。


史诗产生于各民族形成的童年期,用以记叙各民族有关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和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等重大事件,因而史诗主要分为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两大类。一部民族史诗,往往就是该民族在特定时期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像《江格尔》、《格萨尔王传》、《乌古斯传》等均属于各民族英雄史诗的名篇。民间叙事诗主要产生于阶级社会,带有较强的社会性,主要有爱情婚姻叙事诗和反映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叙事诗。像《孔雀东南飞》、《阿诗玛》、《嘎达梅林》等都是各民族著名的叙事诗。


民间谚语


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精练的语句,总结各种社会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它是一种有教育意义、有认识作用或富有哲理的民间传言。谚语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那些富有教育意义的传言,广义的既包括寓意深刻、形式完整的谚语,又包括一些有特殊形式的歇后语、俗语等。


民间说唱


民间说唱现在一般称“曲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四川成都天回镇出土的“说书俑”表明,早在汉代我国就有了说书艺人的活动。“说话”一词,远在隋唐之时就已经为群众所习用。唐代还出现了“俗讲”和“变文”(俗讲是宣传佛经的一种讲唱形式;变文是宣讲过程中使用的韵散相间的一种文体,后来也用它演唱民间传说或故事)。到了宋代,市民阶层扩大,城市经济发展,勾栏、瓦肆林立,“百戏”中就有各种说唱活动。如说的有“说三分”、“说浑话”,唱的有“诸宫调”、“唱耍令”、“小唱”,学的有“学乡谈”(模拟地方乡音)、“叫果子”(模仿市声)等。


民间说唱是一种“叙述体”,它和“代言体”的戏剧的表现方式不同,是以“说书人”身份与观众直接交流的。这种方式密切了说唱者和听众间的情感联系,因而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民间说唱中的多数曲种是有说有唱的,文学、表演、音乐三位一体,带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流行的曲种约有300种。


民间文学有哪些

其文类包括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民间小戏、说唱、谚语、谜语、曲艺、仪式诵辞。当然民间文学也包括书面文献、经卷、宝卷、唱本、戏文;图案造型艺术;音乐舞蹈;岁时节日;电子媒介与互联网等媒介载体。民众在其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中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语辞艺术。民间文学在口头性、传承性、集体性、变异性四个方面较为特殊。扩展资料中国民间文学为多民族的民间文学,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存在着相互交流、影响的明显现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境内除汉族外,还居住着50多个少数民族。汉族人口数量多,文明发展也较早。但它一开始不是单一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才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在它的整个文化形成中,也包含着本来各自独立的、又各具特色的文化成分。同时在汉族本身的融合、发展中,和许多周围的民族在文化上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因此,汉族的民间文学,与各民族民间文学相互交错、联接。民族间接触较早或居住交错、毗邻的民族产生的影响痕迹更为显著。各民族民间文学的相互接受大都是以自己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为基础,对它进行选择、取舍、改造、加工。他们尽力使它民族化。这是民族间文化交流影响的自然法则。民间文学的某些体裁,如民间故事等在国境以外,甚至在地理上相隔较远的地区,不仅有许多构思、表现手法相似,有的故事连基本的人物、情节也都相同或相似,如中国与邻国印度、日本等,就有长久的文化上的交往。因此,中国的民间文学,特别是散文的叙事作品中和那些国家或民族的同种类作品关系相当密切。从民间文学的互相交流、影响现象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及文化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民间文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间文学

上一篇:1099美元

下一篇:北京周边哪里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