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大才子到底是谁?
明朝三大才子,是明朝解缙、杨慎及徐渭三人通称。纵观整个明代,以博学多才而论,三人最强,而后世学者以及官方认为,无论从博学才学和当时的影响力以及对中国文学的贡献,解缙最强。明朝三大才子 评选标准是博览群书、博学多才。 《永乐大典》总编纂管解缙被公推为博学第一。 超级才子杨慎被贬云南地区,整天看书,被评为博览第一,人称“无书不读”。 徐渭(就是青藤先生徐文长)则是最多才的一位——诗、书、字、画、兵法样样精通。扩展资料:之首解缙解缙(xie jin)(1369一1415年)字大绅,又字缙绅,号春雨,又号喜易,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1369年12月6日)出生在吉水鉴湖(今江西省吉水县文峰镇)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祖父解子元,元至正五年(1345年)进士,授安福州判宫,迁太史院校书郎,除承务部、东莞县尹;父亲解开,二魁胃监,五知贡举,以父死节赠官参知政事不拜,明初授以官又不受,一心从事著述、办学,培养人才;母亲高妙莹,不但贤良淑慧,而且通书史、善小楷、晓音律。解缙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传说他自幼颖敏绝伦,其母画地为字,于褪概中教之,一见不忘5岁时,父教之书,应口成诵;7岁能属文,赋诗有老成语;10岁,日涌数千言,终身不忘;12岁,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洪武二十年(1387年)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解元);次年,会试第七,廷试与兄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选为庶吉士,读中秘书。明成祖时,入直文渊阁,进翰林学士,参与机务,后又兼右春坊大学士,一时诏令制作,皆出其手。博学杨慎杨慎(1488—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杨廷和之子,明代文学家,新都(今属四川)人。少年时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人皆惊叹不已。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众臣因“大议礼”,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多才徐渭徐渭(1521—1593年),是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三大才子
明朝有三大才子吗,分别是谁呢?各有什么特点?
唐伯虎当然是一大才子。明代成化、正德年间,吴中地区的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徐祯卿四人,因能文和善书画而闻名于世。后人将唐伯虎视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称颂他的画作,赞誉他的书法,也对他的轶事津津乐道。 只是,四大才子只是后人的称呼。在明朝,没有四大才子的说法,只有三大才子的说法。 而且,连唐伯虎这样文艺之才才高八斗,美名远扬的人,都不满足被选入"明朝三大才子"的标准。 能被纳入三大才子的"才",并非简简单单的文艺之才,而是学富五车,博闻强识的博学之才。 代表明朝士人学识渊博、影响深远、贡献卓越的三位才子,分别是洪武至永乐年间为大明殚精竭虑的忠臣解缙,正德至嘉靖年间仕途不顺却坚毅无比的杨慎,以及正德至万历年间命途坎坷却集大成的徐渭。 解缙 解缙,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解缙的存在,大概可称作是,立大明士人之标杆。他和自古以来的众多才子一样,生于书香世家,早早便有了"神童"的头衔。洪武二年(1369)才出生的他,在洪武二十年(1387)便在乡试中夺得解元之位。次年,他和长兄解纶、妹夫黄金华一起金榜题名。而这,便是解缙成为明朝举足轻重之人的开端。 在进士及第的一年里,解缙就凭借才学得到朱元璋的青眼,从庶吉士一路升至翰林学士。朱元璋对解缙有多喜爱呢?他曾特意对解缙言明:"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这份鼓励无疑给了解缙动力,随后他万言书也上了,《太平十策》也献了,在朝中的声誉自然而然的也立起来了。 不过解缙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正是因为朱元璋欣赏他,所以对他要求更加严格,认为他还需多作沉淀,故将解缙遣回家。这段被"冷落"的岁月长达八年。 这八年间,解缙无法参与官事,只得在家校对《元史》,补写《宋书》,修撰《礼记》…… 只可惜解缙还未达到让朱元璋满意的地步,老朱便溘然长逝。 随即继位的明惠帝朱允炆又听信谗言,让解缙在政坛更加举步维艰。直到建文四年(1402),解缙才在礼部侍郎董伦的帮助下回到京师。 而到了年底十一月,解缙就当上了内阁首辅之位,向世人证明自己这几年的积淀确实卓有成效。 那解缙有多博学呢?他在朱棣登基后成了翰林侍读,之后又进入文渊阁。《太祖实录》、《列女传》,乃至《永乐大典》,解缙都是主编。 永乐二年(1404),在正式建立内阁制之后,解缙还再度坐上内阁首辅之位。能写天下事,亦能管天下事,尊解缙是明代博学才子的前三甲,便是自然。 杨慎 而杨慎,时人称之"无书不读"。杨慎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 、金马碧鸡老兵等。他也出身于书香门第,且是正德六年(1511年)的状元,起步颇高。只是到了嘉靖三年(1524),他却因"大礼议"事件被贬至云南。 杨慎的发配,比当初解缙的八年要严重得多,他在云南一带一待就是三十余年。 三十多年间,杨慎把手边能看的书都读了,把他能研究的儒学观点都研究了,把他想写的东西也写了个七七八八。 约2300首诗,无数涉及经、史、诗、文、词曲、音韵、金石、书画、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多方面的著作,这便是他留给后世的财富。 "三大才子之首",也只有博学如杨慎,才担得起这个名号。 徐渭 最后三位才子徐渭,他的身份也很多样。诗文他作,书画他作,戏曲他作,就连沙场,也有他的身影。 徐渭曾是明代抗倭能人胡宗宪的幕僚,忠心耿耿,在胡宗宪被捕后多次企图自杀。 在早年经历了一番磨难之后,他南游金陵,北走上谷(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境内),看天地,书人生。也是因为有徐渭,才有了"泼墨大写意"画派和"青藤画派"。 正是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和军事家的多重身份,最终让他拥有了"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荣耀。这也算是对他,坎坷一生的一点弥补吧。 与解缙、杨慎和徐渭相比,唐伯虎虽然现在名声更大,但在明代,在社会影响力和涉及领域的广度上而言,唐伯虎是要逊色一些的。故而在以"广博"为标尺的排行下,唐伯虎最终没能名列三大才子之中。况且,他们四人都很值得尊敬,又何必一定要给排个高低呢?
明朝三大才子和江南四大才子,谁更加出色?
一、先看看学历明朝三大才子:解缙,学历:进士杨慎,学历:状元徐渭,学历:秀才。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学历:解元,勉强算是地区文科状元?祝枝山,学历:秀才文征明,学历:秀才徐祯卿,学历:进士明朝三大才子中光一个状元就秒杀了江南四大才子,明朝三大才子完胜,毫无悬念。二、官职明朝三大才子解缙,官职: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杨慎,官职:从四品光禄寺少卿徐渭,曾任:名气大如天的胡宗宪的幕僚,以及礼部尚书李春芳的幕僚。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官职:浙藩小吏祝枝山,官职:应天府通判文征明,官职:翰林待诏徐祯卿,官职:没有摊手,一个内阁首辅都足以让江南四大才子望尘莫及了,明朝三大才子在这局又毫无悬念的赢了。三、艺术成就肯定有人想,唉呀呀,唉呀呀,江南四大子的强项到了。我们先来看看叭~~~明朝三大才子:解缙: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擅书法,总裁《太祖实录》,写了七本书,还有词集六七八本。杨慎:写了2000多首诗,擅书法,精通儒学心学,擅画画,著作多达一百多种徐渭:书法大家,自称“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重点是画第四,而徐渭的在画画界的成就主要有“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那么我们可以想他的文,他的诗和他的书法是何等的惊才绝艳。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明代绘画大家,画也值钱,会写诗,擅书法。祝枝山:书法家,文征明:画家书法家徐祯卿:诗人比起来,我还是觉得明朝三大才子厉害,解缙一部永乐大典,造福的是全人类,打破国界走向全球。三局全胜,赢的如此轻松。
历史年代表
中国历史年代表∶1、原始社会五帝∶炎帝、黄帝、尧、舜、禹约前2528年-前2029年(约500年)2、先秦时期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470年)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554年)周朝∶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275年),东周∶前770年 -前221年(549年)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295年)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254年)3、秦汉时期秦朝∶前221年-前206年(16年)西楚王朝∶前206年-前202年(5年)汉朝∶西汉∶前202—公元8年11月(210年),东汉∶25年-220年(195年)新朝∶公元8年12月-23年10月(16年)玄汉王朝∶23年10月-25年(2年)4、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220年-280年(60年)包含魏,蜀,吴;魏∶220年-265年(45年)蜀∶221年-263年(42年)吴∶222年-280年(58年)晋朝(266年-420年)包含西晋,东晋;西晋∶265年-316年(51年)东晋∶317年-420年(103年)南北朝(420年—589年)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135年)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南朝·宋∶420年-479年(59年)南朝·齐∶ 479年-502年(23年)南朝·梁∶502年-557年(55年)南朝·陈∶ 557年-589年(32年) 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朝·北魏∶386年-534年(148年)北朝·东魏 ∶534年-550年(16年) 北朝·西魏∶535年-557年(22年)北朝·北齐∶550年-577年(27年)北朝·北周∶ 557年-581年(24年)5、隋唐时期隋朝∶581年-619年(38年)唐朝(618年—907年)包含唐朝前期,武周,唐朝中后期唐朝前期∶618年-690年(72年)武周∶690年-705年(15年)唐朝中后期∶705年-907年(202年) 6、五代十国五代十国∶891年-979年(89年)包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国,马楚,南汉,南平,北汉;7、宋元时期宋∶960年-1279年(320年) 含北宋,南宋;北宋∶960年-1127年(167年)南宋∶1127年-1279年(152年) 大蒙古国∶1206年-1271年(66年)元∶271年-1368年(98年)北元∶1368年—1402年(35年)8、辽金夏辽朝∶916 年-1125年(210年)西辽∶1124年-1218年(94年) 西夏王朝∶1038年-1227年(190年) 金朝 ∶1115年-1234年(120年) 大理国包含前大理,后大理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316年)。9、明清时期明 ∶1368年-1644年(277年)南明 ∶1644年-1662年(19年)后金∶1616年-1636年(21年)清前期∶1636年-1840年(205年) 10、近代时期晚清∶1840年-1912年(73年)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38年)11、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扩展资料∶中国历史经历了几个社会形态∶一、原始社会人类蒙昧时代∶公元前100世纪以前 旧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100世纪-公元前41世纪华夏文明初始时代之三皇(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时期∶公元前41世纪到公元前26世纪华夏文明初始时代之五帝(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时期∶约前26世纪-前2070年二、奴隶社会1、萌芽阶段∶ 前2070年-前1559年2、发展阶段∶前1559年-前1046年3、衰落阶段∶前1046年--前221年三、封建社会1、萌芽发展阶段∶前841年--前221年2、大一统时期∶前221年--316年3、大分裂时期∶420年--581年4、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907年5、民族分裂时期∶916年--1271年6、封建没落时期∶1271--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封建崩溃时期∶1840-1912年2、封建终结时期∶1912-1949年 五、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1988年-至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年表
历史中,明朝第一才子解缙为什么会被“醉杀”?
解缙,江西吉水人,是明朝著名的大文学家。于洪武二十一年,及弟。当时朱元璋十分器重他,常常把他带在身边。很长一段时间他与朱元璋关系都相当亲密,可见其是很受重视的。一度权倾朝野。其诗词歌赋和书法的造旨更是超凡脱俗,流芳百世。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如此有才华的大文豪,最后被朱棣杀了呢?请大家一起跟着小编去看看。一.敢于直谏,树敌过多。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和朱棣都是心胸狭隘的人。朱元璋对其说,我们就像父子一样。有什么话你就直接告诉我。结果耿直的解缙信以为真。一次向朱元璋进言《太平十策》。矛头直指兵部不作为。导致其遭沈潜弹劾。被贬为江西道监察御史。后来解缙又上疏给朱元璋说朱棣宠爱次子汉王朱高煦。平时用度巳经超过了嫡长子的标准。不仅得惹怒了朱棣,更是得罪了汉王。给自己埋下了隐患。二.卷入了立储风波。本来朱棣是要立自己喜欢的次子朱高煦为太子的,就因解缙劝谏立嫡立长,不可开先例,所以立了长子朱高炽,朱高煦一心是想当太子的。到最后只当了一个汉王,心里当然不高兴。并且知道这件事是解缙掺和的。所以就常常在朱棣面前说解缙的坏话。而解缙这位耿直boy却懵然不知。看到汉王的待遇超标了。又来劝朱棣此举会引起争议的。人家能不恨他吗?永乐八年,解缙进京向太子汇报工作,刚好朱棣去了北京。解缙见过了太子后便离开了。这时朱高煦终于找到了机会。便向朱棣上书说其私见太子,目无王法。于是朱棣勃然大怒,将其抓进了监狱。五年后,朱棣无意中在囚犯名册中看到了他的名字。并授意手下的人处死他。就这样,一代才子解缙便被“醉杀”了。
明朝才子解缙最后为何惨死呢?
伴君如伴虎。朝堂之上,缺少的不是才子,而是有心计的才子,一个自以为有才的人,是不会在意伴君如伴虎这样的句子的。解缙能够被列出三大才子,参与永乐大典这些功德都不是幸运就可以完成的,哪一项都是需要熟读圣贤书,了解当代文明,并且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识才可以做到,甚至后来被皇帝列入内阁成员,时常伴在皇帝身边,只可惜才子终究是才子,不过皇帝门前一只燕子而已。他之所以惨死本是一个巧合,当时他与很多才子上书关于太子事宜,皇帝一气之下打入监狱,后来有锦衣卫上报名册,被皇帝看见了解缙的名字,这个时候他就死了,其实若不是这样的巧合,解缙在监狱里挺个十年八年,皇帝挂了太子上位,还是可以的。但是被打入监牢和失去了皇帝圣心这件事确实是他咎由自取,原本最初为立太子之时,解缙帮助皇帝选择立长子,这件事还颇被皇帝看好,但是后来解缙公开支持太子朱高炽,就成为了皇帝的眼中钉。原本支持太子没什么,重点就是公开这件事,太子被立后,太子之弟依旧深得皇帝喜爱,有点争太子之位的意思,原本这样的事情是家事,我觉得永乐皇帝也乐于看这样的事情以便于达到朝局平衡的状态,但是解缙公开支持太子,不仅被皇帝不看好,同样也被太子弟仇视,被皇帝和皇帝的儿子都讨厌,不死都难,而且当时太子权利太弱,自保还吃力。除了上面两件事,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解缙自己不甘心只做一个才子,无论说他是同情朱高炽也好,还是想要进入权利的中心也好,都已失败告终。
解缙作为第一才子,为何会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解缙作为第一才子,会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自己性格的问题,当时的他虽有才华,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不过却因为喜欢直言内心想法,让皇帝觉得他太过于直率和不稳重;二是他参与太子之争,朝廷的皇位之争自古就发生不少,不过参与其中,要么功成名就,要么身名巨毁,他就因为参与其中,成为了牺牲品。一、喜欢直言,让皇帝逐渐失去耐性。解缙自幼好学,聪明伶俐,后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后,为明太祖朱元璋所器重。后因上“万言书”和指名道姓批评朝政及官吏,惹得太祖不悦,被罢官说十年之后才能堪用,他一生都喜欢直言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且用现在的话形容就是情商太低,惹得皇帝和很多的大臣的不信任和渐渐远离。这也为后来别人把他作为牺牲品而埋下了种子。二、参与太子之争,成为牺牲品。明成祖朱棣嫌长子朱高炽残疾,无天子威仪,便想立次子朱高煦,解缙劝说成祖说:皇长子仁爱孝顺,会受到百姓拥戴。于是成祖立朱高炽为太子,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次后朱高煦视解缙为眼中钉,肉中刺,后来太子因办事不能让成祖满意,对次子日益恩宠,解缙又劝谏成祖,让其不要过于宠爱汉王而冷却太子,于是成祖大怒,认为他挑拨离间,逐将解缙投入大牢。他参与太子之争就是成为牺牲品的最主要原因。解缙虽很有才华,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自己的才华,而是太过于自信和轻信他人,才有了后来自己的悲哀结局。
解缙为何遭忌的?
解缙是统治者的忠实犬马,最后却被统治者残忍地处死,这是非常可悲的。究其原因,是他直言无忌,屡犯禁忌,引火烧身。解缙才高八斗,却看不懂权力斗争,看不清利益格局。智商很高,情商太低。
解缙是明初著名才子,洪武二十一年进士。明太祖朱元璋特别喜爱他的才能,让他每天在自己身边,朝夕谈论不倦,待之如家人父子。宠遇一时无比。
解缙受宠日深,便想到“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古训,又自负才高,敢言人所不敢言。他给朱元璋上了一封万言书,指出朱元璋“御下严苛”,滥诛大臣,以喜怒为赏罚等诸多毛病,又首次提出分封亲王的权力的过大,恐后世会危及朝廷。
解缙所言无不击中朱元璋的弊病,所言分封当时虽末见弊端,后来燕王朱棣起兵,夺去侄儿建文帝的皇位,解缙可谓有先见之明。然而这些都是朱元璋的大忌,前前后后群臣应对奏章中哪怕有暗示隐喻这些弊病的意思,都会被严刑处死,甚至灭族,解缙尽言无隐,言辞也犀利无比,朱元璋却体谅他的忠心,虽然并不采用,也不怪罪,对左右侍臣连声夸赞解缙“高才”。
解缙受此鼓励,越发敢言,明初宰相李善长因受胡惟庸谋反一案牵连,被朱元璋借“星变”之名杀死,举朝无人敢言其冤。解缙却想为李善长鸣不平,恰好工部侍郎王国缙也有此意,两人一拍即合,以王国缙的名义,由解缙草疏,上章为李善长鸣冤。
朱元璋看罢奏章后大怒,本想重惩王国缙,后来知道奏章出自解缙之手,只好置之不理;却也怕解缙再闹下去,令他无法收拾,便让解缙的父亲把他领回家,再读书十年,然后再回朝做官。朱元璋对群臣从不姑息,稍有过错便严刑立至,独独对解缙爱护备至,解缙屡触忌讳,还能保全首级,也算是例外中的例外了。
解缙回家乡读书只有八年,朱元璋病逝,建文帝即位。不过建文帝欣赏重用的是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些人,并不起用解缙,解缙在建文帝时期只能默默度日。
朱棣起兵燕京,经四年血战,攻取南京,大臣不是逃走,便是自杀殉国,依附朱棣的人很少,解缙却率先到宫中朝拜朱棣。朱棣早闻解缙的才名,又知他是父亲最喜欢的人,况且他又最早归附自己,可为群臣表率,马上重用。让他和杨荣、杨士奇、胡广、黄淮、金幼政,胡俨等人组成内阁,充当自己的顾问,而以解缙为主,这就是明朝内阁制度的由来,解缙便是明朝内阁的第一任首辅,只不过此时的内阁不过是皇帝的一个智囊团,权力也没有后来内阁那样大。
解缙深得朱棣赏识,又犯了在朱元璋手下的老毛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隐讳,应该说朱棣对臣下的宽容比他父亲要强的多,朱元璋把手下功臣杀得一干二净,朱棣对手下功臣却是一个不杀,个个富贵天年,解缙在相对宽松环境下,越发放言无忌,无事不敢为,却为自己种下了杀身的祸根。
一次朱棣在一张纸上写了几位朝廷大臣的名,让解缙品评其短长,解缙直言无忌,把这些人的毛病揭示得淋漓尽致。朱棣也认为他说得很对,这些大臣知道后,却恨解缙入骨,一有机会便在朱棣面前指摘解缙的过失,大进谗言。众口铄金,久而久之,朱棣也不能无动于衷,况且解缙才高气傲,不拘小节,本就是容易犯小错误的人,积累到一起,就成了大毛病了。
解缙又在随后朱棣更换太子的“易储”风波中死保太子,联络群臣,大造声势,维护太子的地位。朱棣虽迫于群臣的压力,最终没有更换太子,但一想到要让自己厌恶的儿子承继江山,心里就堵得慌,罪魁祸首自然非解缙莫属。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因没当上太子,更是恨不得吃解缙的肉,天天寻找机会置解缙于死地,先是诬陷解缙向外泄露宫廷中的秘密,朱棣也不管是否属实,便把解缙贬官为广西布政司参议。
永乐八年,解缙从广西回京述职,朱棣正领兵出塞攻打蒙古,解缙没见到朱棣,便向当时监国留守京师的太子禀报事情,然后就回广西了。朱高煦知道后,便诬陷解缙趁皇上不在时,私自朝见太子,图谋不轨。朱棣蓄怒于心很久了,再加上朱高煦的诬陷,身边大臣的挑拨,勃然大怒,派锦衣卫把解缙捉回京师,投入大狱,严刑拷问,所牵连的人无不下狱。五年后便命锦衣卫指挥纪纲在狱中把解缙处死了。一代人杰就此陨灭,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解缙是统治者的忠实犬马,最后却被统治者残忍地处死,这是非常可悲的。究其原因,是他直言无忌,屡犯禁忌,引火烧身。他一心为公,但直击朝中弊政,戳到了帝王的痛处;他力阻朱棣易储,这事弄得朱棣不高兴,想当太子的朱高煦更是恨之入骨。皇帝的家事,你何必费力不讨好?这说明解缙才高八斗,却看不懂权力斗争,看不清利益格局。智商很高,情商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