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脑钙化
一 脉络丛钙化
脉络丛钙化是最常见的生理性钙化。脉络丛钙化极少出现在年龄小于3岁的人群中,脉络丛钙化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其发生率在50岁时可达到75%以上。
脉络丛钙化主要出现在侧脑室中,很少发生在第三和第四脑室内。钙化灶可为点状,直径可大于1cm,呈圆形或不规则形。钙化通常是双侧对称,但也可不对称或仅单侧出现。对于脑内肿瘤等占位性病变,有时通过观察钙化的脉络丛有无移位及移位的方向可能对占位病变的定位有帮助。
二 松果体及缰部钙化
常见于成人,且随年龄增加而更易出现,约 75%正常成人在CT扫描时显示有松果体钙化。其直径范围通常为3~5mm,但有时可能会更广泛些。以下3种情况应考虑到是否有松果体区肿瘤的可能性,必要时行MRI检查来确定。
(1)松果体钙化大于12mm。
(2)钙化的松果体明显偏离中线。
(3)松果体钙化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
缰联合位于第三脑室背部松果体的前方。30岁以后,有15%脑CT扫描可显示有缰部钙化。尽管其形状较有特点,但它常被误认为是松果体钙化,典型的缰部钙化呈“C”形。
三 基底节钙化
正常成人头颅影像片上可能会意外发现基底节区钙化灶。其典型表现是呈双侧对称性,多开始于尾状核头部。钙化灶也可不对称,苍白球、壳核及丘脑外侧部也可被累及。基底节钙化在正常儿童人群中不常见,但在40岁以后的成人中则较常见,这种原发性的基底节钙化明显地表现为与年龄相关。
生理性钙化无临床症状且钙化灶较微小,如果钙化灶较大、伴有齿状核钙化或钙化出现在30岁以下时,应考虑可能存在病理性钙化。
四 小脑齿状核钙化
后颅凹内的小脑齿状核也可出现钙化,但齿状核钙化比基底节钙化少见。可同时伴有或不伴有幕上的钙化。钙化通常呈弥漫模糊无定形状或呈小点状,这是由于钙质在微小毛细血管周围沉积及微小动脉和静脉管壁出现钙化所致。齿状核钙化的意义同基底节钙化,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
五 硬脑膜钙化
硬脑膜钙化常见于中老年人,大脑镰或小脑幕钙化易于辨认。大脑镰钙化多沿大脑镰走行而呈线状,也可表现为梭形或球形的局灶性钙化。
六 其他颅内钙化
岩床韧带常出现钙化,在头颅侧位片上,表现为鞍背顶部与岩尖部出现线样钙化影;岩间韧带也可发生钙化,可出现所谓的“鞍桥”征;垂体钙化在正常人的组织切片上可辨出,单纯的影像学检查则很少能发现;晶状体钙化可见于老年人,表现为眼眶内的环状影。
松果体区点状钙化是什么意思
松果体是位于背侧丘脑的内上后方.在儿童7-8岁时最为发育,以后逐渐萎缩退化,腺细胞减少,结缔组织增生,是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器官,主要分泌褪黑激素.此外,在松果体内还有大量的5-烃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物质对控制生物的周日节律起重要作用.松果体钙化在成人并不鲜见,且多半有失眠症状.有研究表明,人类失眠的主要原因是大脑中的松果体素发生紊.老年人失眠多,则是因为松果体逐渐钙化,萎缩,松果体素的分泌减少的结果.。
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钙化是正常,但是像你这样的话,还是再去医院神经内科做个详细检查,看是不是需要开些松果体素类产品。
关于松果体肿瘤
一般像你说的这些影像检查是可以检查得出来的,但是能不能看得出来就是医生的水平问题了,建议到专科的肿瘤医院重新检查看是不是肿瘤,头部的肿瘤做手术风险大,特别是年龄大的老年人很难挨得过手术,国外现在有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叫射波刀,它可治疗全身各部位的肿瘤,只需1~5次的照射,即可杀死肿瘤组织,是唯一综合“无伤口、无痛苦、无流血、无麻醉、恢复期短”等优势的全身放射手术形式,患者术后即可出院。目前这种技术在美国应用最多技术也是最成熟的,如果国内治疗不了,有条件可以到外治疗。祝健康!
双侧基底节对称性高密度影,考虑钙化灶是什么意思
脉络丛钙化是最常见的生理性钙化。脉络丛钙化极少出现在年龄小于3岁的人群中,脉络丛钙化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其发生率在50岁时可达到75%以上。 脉络丛钙化主要出现在侧脑室中,很少发生在第三和第四脑室内。钙化灶可为点状,直径可大于1cm,呈圆形或不规则形。钙化通常是双侧对称,但也可不对称或仅单侧出现。对于脑内肿瘤等占位性病变,有时通过观察钙化的脉络丛有无移位及移位的方向可能对占位病变的定位有帮助。 第二小节 松果体及缰部钙化 常见于成人,且随年龄增加而更易出现,约 75%正常成人在CT扫描时显示有松果体钙化。其直径范围通常为3~5mm,但有时可能会更广泛些。以下3种情况应考虑到是否有松果体区肿瘤的可能性,必要时行MRI检查来确定。 (1)松果体钙化大于12mm。 (2)钙化的松果体明显偏离中线。 (3)松果体钙化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 缰联合位于第三脑室背部松果体的前方。30岁以后,有15%脑CT扫描可显示有缰部钙化。尽管其形状较有特点,但它常被误认为是松果体钙化,典型的缰部钙化呈“C”形。 第三小节 基底节钙化 正常成人头颅影像片上可能会意外发现基底节区钙化灶。其典型表现是呈双侧对称性,多开始于尾状核头部。钙化灶也可不对称,苍白球、壳核及丘脑外侧部也可被累及。基底节钙化在正常儿童人群中不常见,但在40岁以后的成人中则较常见,这种原发性的基底节钙化明显地表现为与年龄相关。 生理性钙化无临床症状且钙化灶较微小,如果钙化灶较大、伴有齿状核钙化或钙化出现在30岁以下时,应考虑可能存在病理性钙化。 第四小节 小脑齿状核钙化 后颅凹内的小脑齿状核也可出现钙化,但齿状核钙化比基底节钙化少见。可同时伴有或不伴有幕上的钙化。钙化通常呈弥漫模糊无定形状或呈小点状,这是由于钙质在微小毛细血管周围沉积及微小动脉和静脉管壁出现钙化所致。齿状核钙化的意义同基底节钙化,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 第五小节 硬脑膜钙化 硬脑膜钙化常见于中老年人,大脑镰或小脑幕钙化易于辨认。大脑镰钙化多沿大脑镰走行而呈线状,也可表现为梭形或球形的局灶性钙化。 第六小节 其他颅内钙化 岩床韧带常出现钙化,在头颅侧位片上,表现为鞍背顶部与岩尖部出现线样钙化影;岩间韧带也可发生钙化,可出现所谓的“鞍桥”征;垂体钙化在正常人的组织切片上可辨出,单纯的影像学检查则很少能发现;晶状体钙化可见于老年人,表现为眼眶内的环状影。
双侧基底节区钙化灶什么意思
脉络丛钙化是最常见的生理性钙化。脉络丛钙化极少出现在年龄小于3岁的人群中,脉络丛钙化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其发生率在50岁时可达到75%以上。 脉络丛钙化主要出现在侧脑室中,很少发生在第三和第四脑室内。钙化灶可为点状,直径可大于1cm,呈圆形或不规则形。钙化通常是双侧对称,但也可不对称或仅单侧出现。对于脑内肿瘤等占位性病变,有时通过观察钙化的脉络丛有无移位及移位的方向可能对占位病变的定位有帮助。 第二小节 松果体及缰部钙化 常见于成人,且随年龄增加而更易出现,约 75%正常成人在CT扫描时显示有松果体钙化。其直径范围通常为3~5mm,但有时可能会更广泛些。以下3种情况应考虑到是否有松果体区肿瘤的可能性,必要时行MRI检查来确定。 (1)松果体钙化大于12mm。 (2)钙化的松果体明显偏离中线。 (3)松果体钙化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 缰联合位于第三脑室背部松果体的前方。30岁以后,有15%脑CT扫描可显示有缰部钙化。尽管其形状较有特点,但它常被误认为是松果体钙化,典型的缰部钙化呈“C”形。 第三小节 基底节钙化 正常成人头颅影像片上可能会意外发现基底节区钙化灶。其典型表现是呈双侧对称性,多开始于尾状核头部。钙化灶也可不对称,苍白球、壳核及丘脑外侧部也可被累及。基底节钙化在正常儿童人群中不常见,但在40岁以后的成人中则较常见,这种原发性的基底节钙化明显地表现为与年龄相关。 生理性钙化无临床症状且钙化灶较微小,如果钙化灶较大、伴有齿状核钙化或钙化出现在30岁以下时,应考虑可能存在病理性钙化。 第四小节 小脑齿状核钙化 后颅凹内的小脑齿状核也可出现钙化,但齿状核钙化比基底节钙化少见。可同时伴有或不伴有幕上的钙化。钙化通常呈弥漫模糊无定形状或呈小点状,这是由于钙质在微小毛细血管周围沉积及微小动脉和静脉管壁出现钙化所致。齿状核钙化的意义同基底节钙化,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 第五小节 硬脑膜钙化 硬脑膜钙化常见于中老年人,大脑镰或小脑幕钙化易于辨认。大脑镰钙化多沿大脑镰走行而呈线状,也可表现为梭形或球形的局灶性钙化。 第六小节 其他颅内钙化 岩床韧带常出现钙化,在头颅侧位片上,表现为鞍背顶部与岩尖部出现线样钙化影;岩间韧带也可发生钙化,可出现所谓的“鞍桥”征;垂体钙化在正常人的组织切片上可辨出,单纯的影像学检查则很少能发现;晶状体钙化可见于老年人,表现为眼眶内的环状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