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活了89岁,为何当了60年皇帝就主动退位?
因为在乾隆登基时就立下了一个誓言,假如皇天眷顾可以让他在位六十年,那就在同年把皇位传下去,所以在乾隆执政六十年后就退位。皇帝都希望能够在去世的时候才传位,可乾隆成了清朝皇帝后,清朝达到康乾盛世的最高峰,当时清朝的经济快速发展,让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乾隆发誓主动退位,但他却也没有找各种继续执政的借口,并没有牢牢地霸皇位不放手,这样才是一位明君。而对于身体一向健康的乾隆皇帝,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据说平常闲暇时间,乾隆皇帝经常召集皇子大臣们进行围猎,直到他到老年,乾隆依旧会进行围猎活动,乾隆皇帝还经常练习太极拳,强身健体,另外乾隆之所以能长寿,还有可能跟遗传有关,因为他的母亲就有长寿的基因。平时勤加锻炼还是有好处的,在皇帝里面乾隆皇帝之所以活得这么长,除了锻炼也与他的母亲是有一定关系的。他的母亲也挺长寿的,别的人在步入老年的时候都百病缠身,身体状况特别的差,但乾隆的母亲却俨然不是如此,她不仅活的时间很长,而且在年迈以后,她也很少生病,身体一直很好,而乾隆皇帝也同样是如此。皇帝不仅是全天下身份最尊贵的人,他还手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每一个人都对皇位心存向往,豁达主动退位在这件事情上乾隆做的很好。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已经当了太子,为何还急着逼李渊退位?
我们先来看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后,李渊两个月以来的行事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以后的当天,当政变结束后,李世民前往见李渊,当时李渊对李世民说:“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也就是主动承认错误,认为造成玄武门政变的悲剧,他是有责任的。第三天,也就是武德九年7月5日,李渊对外宣布,立李世民为太子,并说:“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武德九年7月14日,李渊向他最信任的大臣,同时也是他好友的裴寂颁发诏书,表示“朕当加尊号为太上皇”,也就是表达了自己要退位的意愿。武德九年7月27日,李渊撤销了李世民兼任的天策上将府,为李世民登基做好了准备。武德九年9月3日,李渊颁布诏书,宣布禅位给李世民。李世民坚决推辞,但李渊坚决不同意。武德九年9月4日,李世民登基当皇帝。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似乎并不是李世民逼迫李渊传位给他,反而是李渊主动要传位给李世民。在7月5日立李世民为太子后,李渊当即宣布国家的大小事情,都交给李世民来处理。实际上就是在让出权力,为接下来传位给李世民做准备。接着,7月14日,他主动通过他的宠臣裴寂向外透风,要传位给李世民。这种先透风在行动的做法,显示出李渊传位的条理性很强。尤其是他向自己的宠臣发布诏令,实际上也是向他的宠臣们表示,自己将让出皇位,你们不要劝我。因为最不愿意李渊让出皇位的,实际上就是李渊的心腹们。由此可见,李渊也是在为李世民登基扫清障碍。7月27日,李渊撤销李世民的将军府,那也就是在逼迫李世民当皇帝。意思就是说,将军你是当不成的了,你该换岗位当皇帝了。最后就是9月3日颁发禅位诏书。史书上说李世民坚决不同意,实际上也就是在表明李渊传位的坚决。最终李世民实在没办法了,才在第二天称帝。那么,究竟李世民有没有逼迫李渊呢?李渊真的是心甘情愿禅位给李世民的吗?其实,如果仔细分析史书,我们会发现,实际上看起来李渊是心甘情愿主动禅位给李世民的,实际上,在私底下,李世民是做了很多工作的。李世民做了哪些工作呢?一、暗中夺了李渊兵权。玄武门政变发生后,尉迟敬德满身血污前去见李世民。当时尉迟敬德手中拿着武器,身上穿着铠甲,他对李渊说,因为李建成和李元吉造反,为了确保皇帝的安全,请李渊把兵权交给李世民,让李世民指挥作战。尉迟敬德以这副装扮去见李渊,名为保护李渊,实际上是在威胁李渊。为什么呢?因为尉迟敬德是“擐甲持矛”。在古代,一个大臣是决不允许这种打扮去见皇帝的,尉迟敬德这样去见皇帝,实际上就是在威胁皇帝,让皇帝交出军权。在那种情况下,李渊不交出兵权,还能怎样呢?二、暗中让李渊部下倒戈。当时李渊本来是为了调解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的关系,因此把他最宠爱也是最信任的那些大臣召集起来。但是在玄武门政变发生后,当尉迟敬德去见李渊,让李渊交出兵权的同时,李渊的那些亲信大臣,包括萧瑀和陈叔达等人立刻就对李渊说,让李渊马上立李世民为太子。同时李渊最信任的大臣裴寂则一句话也没说。这说明什么,说明李渊的那些心腹手下们,其实已经被李世民给策反了,他们已经倒戈,投奔李世民了。既然李渊的手下已经倒戈,李渊就是孤家寡人了,他这个皇帝当着还有啥意思。说不定李渊给裴寂颁发诏书,就是在向裴寂发牢骚。你们不是想让我传位李世民吗?好啊,我这就传位,顺你们的意了!三、李世民把朝廷全部换成他的人。李世民当太子以后,并没有只是谋事,更重要的,他还在换人。7月10日,李世民假托李渊的名义(李世民提议,李渊认可),封宇文士及为太子詹事,封长孙无忌、杜如晦为左庶子,封高士廉、房玄龄为右庶子。尉迟恭、程咬金、虞世南、褚亮、姚思廉这些参加了玄武门政变,同时也是李世民心腹的人,都纷纷被安排到朝廷中。7月31日,又封秦叔宝为左武卫大将军,接着封程咬金为右武卫大将军,封尉迟敬德右武侯大将军。8月3日,再封高士廉为侍中,封房玄龄为中书令,封萧瑀(也就是劝李渊让李世民当太子的李渊旧臣)为左仆射,这几个官职,实际上都相当于宰相。然后又封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封杜如晦为兵部尚书。8月4日,又是一大片分封。这样一来,实际上到此时为止,整个朝廷上下,最要害的那些部门,就已经全部是李世民的人了。当李渊已经完全变成一个空壳的时候,他不禅位当太上皇,又还能做什么呢!(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乾隆皇帝为什么提前退位
1,乾隆一生多次表示他最敬佩的人是他爷爷康熙,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出于对康熙文治武功的敬佩,另一方面,乾隆很小的时候就得到康熙的赏识,康熙经常让乾隆住在身边,对乾隆的学业言传身教耳提面命,所以乾隆在少年时代就与康熙结下了很深的感情。甚至有一说法是康熙之所以立雍正为帝,就是因为看中乾隆。
2,雍正帝在位时间过短,只有短短的13年,对于任何一个有 抱负的皇帝来说,13年都显得太短,因此乾隆即使再敬重父亲,也不可能在执政13年也就是37岁的时候退位。
3,乾隆之前的统治者,努尔哈赤未称帝,且只有战功没有文治,皇太极并未统一中原,顺治随入主中原,但多是多尔衮的功劳,且究竟是死是出家,尚有争议,而多尔衮虽雄武,最多只能算半个皇帝,因此,乾隆只能佩服康熙。
4,乾隆是否真心不想超过康熙,或者说对康熙的敬佩能不能到达如此程度,我认为他是出于真心的。首先,乾隆没有必要惺惺作态,他是皇帝,他不退没有人逼他,有人那么想,也万万不敢说;其次,乾隆退位,但实际仍然执政,但缺换来千古孝名,现在历史仍然称他为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最后,提前退位,让位嘉庆,有利与皇权的平稳过度,也为嘉庆一举搬到和珅创造了条件。如此一举三得,足见乾隆政治头脑。
乾隆为什么退位,是什么原因让乾隆皇帝提前退位
1,乾隆一生多次表示他最敬佩的人是他爷爷康熙,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出于对康熙文治武功的敬佩,另一方面,乾隆很小的时候就得到康熙的赏识,康熙经常让乾隆住在身边,对乾隆的学业言传身教耳提面命,所以乾隆在少年时代就与康熙结下了很深的感情。甚至有一说法是康熙之所以立雍正为帝,就是因为看中乾隆。
2,雍正帝在位时间过短,只有短短的13年,对于任何一个有 抱负的皇帝来说,13年都显得太短,因此乾隆即使再敬重父亲,也不可能在执政13年也就是37岁的时候退位。
3,乾隆之前的统治者,努尔哈赤未称帝,且只有战功没有文治,皇太极并未统一中原,顺治随入主中原,但多是多尔衮的功劳,且究竟是死是出家,尚有争议,而多尔衮虽雄武,最多只能算半个皇帝,因此,乾隆只能佩服康熙。
4,乾隆是否真心不想超过康熙,或者说对康熙的敬佩能不能到达如此程度,我认为他是出于真心的。首先,乾隆没有必要惺惺作态,他是皇帝,他不退没有人逼他,有人那么想,也万万不敢说;其次,乾隆退位,但实际仍然执政,但缺换来千古孝名,现在历史仍然称他为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最后,提前退位,让位嘉庆,有利与皇权的平稳过度,也为嘉庆一举搬到和珅创造了条件。如此一举三得,足见乾隆政治头脑。
清朝皇帝为什么称自己是朕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搀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呢?为什么要这样叫?
●原本「朕」这个字不是皇帝专用的 , 而是人人都可用的自称词 ( 类似 "吾"、"余"、"我"、"敝人"..等。 )
;;也有用 "所有格" 的代称。
=> 《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
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
=> 屈原《离骚》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意思是 : 我是高阳帝的后代, "我的"老爸名字叫伯庸。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 , 自称「朕」,从这时候起「朕」就成了皇帝专用的了。
秦始皇之前的帝王没人自称朕的 , 一般都是用寡人或孤(王)。
因为自大的秦始皇认为自已万人之上,为了显示自己权力的至高无上 , 所以也连称自已也都要一个不同的称呼。
=>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 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特殊情况
“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
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 武则天自封「朕」,是因为她自视与男帝等同。
清朝都亡了,《清帝退位诏书》颁布了还有啥用?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到1912年溥仪下诏退位算起,一共国祚276年。纵观历史,古代的末代皇帝基本上不是被乱军所杀就是四处逃亡。而清朝的灭亡就有意思了,皇帝不仅有空闲颁布《退位诏书》,退位之后还能继续生活在皇宫里,真可谓是历史奇观。按说,老百姓们和革命党应该都废除痛恨满清才对。鸦片战争失败之后,满清几乎就成了砧板上的鱼肉,任由西方列强宰割。不仅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之后又相继签订了《天津条约》、《伊犁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将本是中国的土地割让了出去,还背负了大笔的战争赔款,这些赔款最终都均分在了老百姓的身上,因此百姓们对昏庸腐败的清廷又怎能不恨?1911年至1912年初,辛亥革命的炮火在全国各地打响,大清朝这艘封建的巨轮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可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大清都完了。还要《清帝退位诏书》做什么?袁世凯为了让隆裕太后颁布《清帝退位诏书》,甚至还许下了《清室优待条件》,只要溥仪退位,每年都能领到400万两银元,而且还不废溥仪皇帝的尊号,继续生活在皇宫中。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清帝退位诏书》的内容到底写了什么。退位诏书起草人为清末民初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张謇,诏书共三道。第一道诏书的主要内容是“宣布清帝退位,宣告清朝灭亡。”大致意思是说,清廷是为了天下苍生所以才退位的,“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第二道诏书的主要内容是“详细说明各项优待条件”,清廷害怕袁世凯耍赖,因此在《退位诏书》里先说明清楚各项条件。第三道诏书的主要内容是“对满清各级官员的具体要求”,希望各级官员都不要闹事了,“以保全民命为重”,以正确心态去面对社会和时代的变迁。我们把这三道诏书的主要内容连贯起来看,核心内容就是统治了中国276年的清廷向天下子民和百官说:如今清廷大势已去,各级官员都不要再作乱了,百姓也无需担忧,新的民国政府将能引领大家走向和平与繁荣。所以三道诏书是什么呢?是给天下的“定心丸”,当初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了让清廷自己退位,然后宣布民国为正统。甚至不惜承诺让袁世凯做大总统。最后袁世凯也是在抛出《清室优待条件》后,隆裕太后才答应替年仅6岁的溥仪称制,下诏退位的。纵观历史,每到王朝更替,总会有动乱发生。李自成灭亡明朝后以为自己的大顺王朝将取代明朝成为了新的政权,却没想到国内的动乱引来大清的铁骑。民国时期同样如此,虎视眈眈的列强们随时都有可能发难。而清廷主动让位不仅省去许多麻烦,而且还杜绝了意外的发生,由此可见这三道退位诏书究竟有多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