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雕版印刷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但也有不便之处:印一种书就得雕一回木板,费时费力,无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书籍,一旦这部书不再重印,那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没用了。到了十一世纪中叶(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把我国的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把胶泥做成四方长柱体,一面刻上单字,再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一个字为一个印。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印,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毕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涨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胶泥活字,称为泥活字,毕升发明的印书方法和今天的比起来,虽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一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经具备。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专门记载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
关于活字印刷的起源
雕版印刷比靠手工抄写确实方便得多,一次就可以印出几百部、几千部。但是,雕版依然很费工,印一页就得刻一块版,雕印一部大书,往往需要几年工夫;雕好后的板片,还得用屋子存放;同时要想出版别的著作,又得从头雕起。人力、物力和时间都很不经济。宋代湖北英山布衣(平民)毕升(?—1051)生活在雕版印刷的全盛时代,他通过长期的亲身实践,在世界上首先创造了活字印刷。这种方法节省了雕版费用,缩短了出书时间,既经济,又方便,在印刷史上是一大革命,影响深远。现在盛行的铅字排印的基本原理,和最初毕升发明活字的排印方法是完全相同的。毕升这一发明,在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卷十八中留下了最可靠的记载。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 年到1048年),毕升用胶泥刻字,一个字,一个印,用火烧硬。先预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着松香、蜡、纸灰等,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里密密地摆满字印,满一铁框就是一板,拿到火上加热,药就熔化,用一平板把字压平。为了提高效率,用两块铁板,一板印刷,另一板又排字,这块板印完,第二板已准备好了,这样相互交替着用,印得很快。每一个单字,都有好几个印,最常用的字更多些,以备一板里有重复的时候用。至于没有预备的偏僻生字,就临时写刻,马上烧成了用。根据毕升的试验,印三五本显不出简便,如果印上几百本、上千本,就快得很。清道光年间,安徽泾县有位教书先生翟金生,根据《梦溪笔谈》关于泥活字的记载,花了好多年工夫,制成了十多万个坚硬的泥活字。他用自己制的这些泥活字印过《泥版试印初编》等书。近些年来,在北京图书馆里发现了好几种用泥活字印的书。这些都证明了《梦溪笔谈》里关于毕升泥活字记载的真实性。毕升也曾经试制过木活字,但是他发现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同,沾水后有伸胀性,排出版来高低不平,此外又容易和药物相粘,取下不便,所以他只好改用胶泥制活字。到了元代,农学家王祯创制木活字成功,他还发明了转轮排字架,用简单的机械,增加排字的效率。关于他制木活字的方法和印刷经验,在他所著的《农书》中有详细的说明。王祯所创制木活字的办法是,先从官定韵书中挑选可用的字,分韵写成字样。此外常用字如“之”、“乎”、“者”、“也”以及数目等,各分一类。把字样糊在板上雕刻。字和字之间稍微隔开,雕成以后,用细齿小锯把字一个个锯下,成为四方形。再拿小裁刀四面修理,使得每个活字都合乎标准,大小高低相同。印的时候把活字排进木制的盔盘里,削竹片夹起来。字满以后,用小木块塞紧,右边安置界栏,用木栓拴住,不让再动摇。如果有高低不平,随字形用小竹片垫好,让字体平稳。然后刷墨付印。刷墨用棕刷顺界行竖刷,不可横刷,印的时候也是这样。贮存活字用轻质木料做成类似圆桌面的大轮盘,直径大约七尺,轮轴高约三尺。轮盘上铺圆形竹制的框子,活字按韵分别放在里面。每韵每字都依次编好号码。同时准备两架轮盘,一架放选出可用的字,一架放普通常用的字。另有两本册子,把活字依照轮盘上号码次序登录。排版的时候一人从册子上叫号码,另一人坐在两架轮盘之间,依所叫号码,从轮盘上取下活字,放进盔盘。因为轮盘可以旋转自如,所以摘字的人只要坐在中间,“左右俱可推转摘字”。王祯自己说:“以人寻字则难,以字就人则易。此转轮之法,不劳力而坐致,字数取讫,又可铺还韵内,两得便也。”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他曾经用这种方法试印一部六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的工夫,就印成了一百部,印刷又快,质量又好。他的排字、印刷方法在印刷史上也是一次重大革新。王祯以后,木活字印书一直在我国流行。明清两代更加盛行。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清政府曾经用枣木刻成二十五万三千五百多个大小活字,先后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一百三十八种,计二千三百多卷。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书。活字印刷的另一发展,是用金属材料制成活字。王祯还提到,近世有人用锡做活字,这应当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但由于锡不容易受墨,印刷常遭失败,所以未能推广。到明孝宗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到1505年),铜活字正式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我国用铜活字印书,工程最大的要算印刷清代的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了。印刷术的外传
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它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的毕升最早发明的,最早出现于北宋。北宋发明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改进雕版印刷这些缺点。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是一种印刷方法,通过使用可以移动的金属或胶泥字块,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复使用的印刷版。扩展资料:活字印刷优越性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版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
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
毕升,北宋布衣。北宋歙州人,卒于北宋皇佑四年二月,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宋初为杭州书肆刻工。 宋庆历年间(1041-1048),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这一技术未及推广,毕升就去世。他的字印为沈括家人收藏,事迹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活字印刷术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时省力、节约材料等优点,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是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对后世印刷术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