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论的简介
【菩提道次第论】该论依据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按“三士道”次第进行组织。谓在入道之前,应以亲近善知识,思维人身难得作为基础,然后循序渐进,入“三士道”的修行法门。“下士道”指脱离三恶趣、升入天善趣的法门。分为四大段:一思维人身无常,二思维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因果。“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盘的法门。亦分四大段:一思维苦谛(三有生死过患),二思维集谛(烦恼及业流转次第),三思维十二有支(流转还灭道理),四思维解脱生死正道(戒定慧三学)。“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此分二大段: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在上士道之后,凡发大菩提心者如对密咒信仰爱好,也可以进修密乘。此论的止观修持方法,有三种要道:①出离心。厌离三有希求涅盘的心,也名“求解脱心”;②菩提心。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③清净见。也称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即既不执诸法实有自性,也不拨无(否认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诸法,如实了知“诸法仗因缘而有,就有不乱的因果”,不堕“断边”、“常边”。宗喀巴作此论后,为使广为流传,又于永乐十三年(1415)于格登寺概括要义,撰成《菩提道次第略论》,将“道次第”以赞颂功德的形式,摄为四十五颂。后有很多人为此论作了摄颂(纲要性的颂文)。注疏主要有跋梭天王法幢的《朱注》,阿旺饶敦的《墨注》,妙音笑的《黄注》,扎底格什宝义成的《毗钵舍那注》。此四家注曾被汇集成上下两函合刊。但此论引有噶当派诸师语录,多系方言或古语,在四家注中多未详解,后有阿嘉永赞特录出解释,对学者帮助很大。另有阿旺多桑智幢、法贤、护教、扎迦等,依据论中所指示的“六加行法”编成仪轨修法,便于初学。此论在藏盛极一时。但汉地很少流传。直至1931年,法尊在拉萨从安东格什学《菩提道次第广论》,后用三年时间在拉萨、仰光及重庆汉藏教理院陆续译成汉语。1935年冬初版刊行,又重新印行。(苏渊雷)“菩提道次第论”是宗喀巴大师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循着龙树、无著二大论师的轨道,按“三士道”由浅入深的进程而编成的。“三士道”是任何一种根基的人,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中间修学佛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此论内容就是对这些过程的次第、体性和思维修学的方法加以如理阐述。亲近善知识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要亲近善知识才能趣入佛法,所以最先说。趣入佛法之后,就要思维有暇圆满的人身难得,才能策励自己,起大精进,修学佛法,所修学的,就是三士道。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佛教的经典吗是佛教经典,还是哪嘛教
菩提道次第广论,当然不是属于大藏经,经典一般是佛陀所说,它是属于论,也就是祖师大德们的心得或是其他著作。
学习,首先注重的是其教义,如果这部论符合修学的次第,对你的学习有帮助,那么,它就是一部善书,就应该用心去学习。不一定非要是经典,当然,经典是基础,但是论,也有论的意义,是大德们关心后来学子们的提携之作。或许对你没有帮助,但对其他人,却有帮助,有它的价值,不可轻忽。
密宗,或是禅宗,或是净土宗,都源于本师的教导,只要是本师所传下来的,就是佛陀的教导,就应该要尊重。而如果后期一些人加入自己的观点,违背了佛义,那自然是不能学的。所以,你自己看,这部论,是不是可以帮助你学佛,如果可以,那就不应该因为是密宗而排斥它。
就像我们看禅宗各祖师的著作一样,能受用,就应该要感恩。只要不背离佛陀的教诲,就要尊重,因为他们也是我们的老师,属于僧宝,僧宝所留下来的心得,是他们一生中修行所得来的宝贵经验,需要我们用心去珍惜。
菩提道次第广论 是佛教的经典吗
是佛教经典,但他是论,不是经。我们说学佛三藏是指经,律,论。论是对佛经的阐述,这是著名大师宗咯吧留下的论。佛教经典分为经、律、论,《菩提道次第广论》是有 “第二佛陀”之称的宗喀巴大师所造,是佛教经典,属于论,从依止善知识及思维暇满人生之入道前行开始,至念死无常、思恶趣苦、思维业果等基本人天乘(下士道),再经小乘之四缔(中士道),依次第直达大乘菩提心与止观(上士道)。此论涵盖佛法三藏十二部,开显自文殊、弥勒经龙树、无著传下深观、广行二门修习要旨,并特标出出离心、菩提心及清净正见三心要。无论修学显密、禅净,都能从宗喀大师的圆满教法中获得真正的进益。扩展资料:《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所造,从依止善知识及思维暇满人生之入道前行开始,至念死无常、思恶趣苦、思维业果等基本人天乘(下士道),再经小乘之四谛(中士道),依次第直达大乘菩提心与止观(上士道)。“菩提”就是祈求的果——佛果,佛是尊崇敬仰的人,是一个觉行圆满的人,佛是梵文,翻译成中文是“觉者”,觉悟世间的真理,证得究竟圆满的果。祈求彻底的离苦得乐,而达到的目标就是佛。“道”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次第”是努力的过程必须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广论”就是详细说明从凡夫到成佛这一条路,使我们了解后照著次第努力实践,结果就会出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提道次第广论
请教各位同修:修习佛法,从《菩提道次第广论》开始合适吗?
如果你已出家,从《菩提道次第广论》开始学佛就合适,如果你是有家庭有工作的在家人就不一定要从《菩提道次第广论》开始学佛。学什么法门要根据自己当前的实际状况、根机等选择,如果所选法门不适合自己,肯定会走弯路浪费自己的时间,甚至退失信心。
你可以先从念地藏经或者念准提咒开始修,等修一段时间后,业障减轻了,福报积累了,对佛教各宗派有了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认识,对佛法的各个法门有了大概的了解,对自己的当前的实际状况(根机、学佛目标等)有清晰的了解,然后再选择是修《菩提道次第广论》或者修其他的法门。
萧平实为什么说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智慧不是佛教智慧
菩提道次第是西藏格鲁派宗咯巴写的。
宗咯巴是六识论,不承认第七,第八识的,他不认为有开悟一说,并且反对佛说第三转唯识,他认为不需要具备开悟的般若智慧,不需要懂唯识就可以成佛,如经典说,佛成就一切种智,他是明显是诽谤佛说的,
再说菩提道次第下部完全是讲的双修,他是认为,一念不生就是证得空性,但是不乐,配合他自己的双修宝典,才能够在交合状态中达到乐触遍身,这样就是所谓的乐空双运,如宗咯巴说,舍弃俱相明妃,不能即身成佛。
他的菩提道就是个幌子,主要目的是诱导人去学他的密宗道,仅此而已,谈得上什么佛教智慧?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谁翻译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汉文翻译最早是是法尊法师.
后来有不同地区的藏族译师重译成白话文,
现在最主要有二位我的师兄, 李胜海及陈胜智二位, 在美国由基金会赞助重译. 非常准备, 因里面有许多因明辨经格式, 法尊法师恐当地汉地看不懂, 因此以总义方式译成, 所以二位师兄所译是最完整的版本.
另外译成英文亦有不同, 网络上自寻即可.
菩提道次第略论汉文翻译最早是大勇法师, 后来刑肃之也重译, 较白话.
请问“三位一体教义”具体怎么阐述?
太初神就在灵界的空间里,那时没有任何其它存在物,惟独存在着一位神。在灵界中央的顶点,从一位神分离出来“圣子神”和“圣灵神”。就是独一的神以光和声音的形式存在,但到了一个时点,分离而成为三位一体神。虽然圣父、圣子、圣灵是从根本的一位出来的,但圣父、圣子、圣灵的位格不同,圣父神是以父的位格,圣子和圣灵神是以子的位格存在。
我们一般称圣子耶稣为神的儿子,圣灵也是从父神出来的,因此与父神的关系也是父子关系。在加拉太书4:6说:“你们既为儿子,神就差他儿子的灵进入你们的心,呼叫‘阿爸,父!’”在这里所说的“儿子的灵”就是圣灵。圣经里对圣灵的称呼随着时期不同也有不同,也有如此称呼为“神儿子的灵”的地方。
三位一体神彼此商议往后的一切事情,并定了计划。所以这世上的所有事情都在神的计划和主管之内运转,所以没有神不知道的事。如此计划完毕之后,神从灵界起开始创造,以神存在的顶点为中心,灵界的空间被造。神又造了天使和天使长,以及无数灵界的存在,然后在他们之间定了等级和秩序。
那么在灵界有什么存在,他们的任务和秩序是什么样的呢?这些问题,下一讲接着说明。
亲爱的圣徒们,我们有时喜欢独处,但若有与自己心意相合、互相分享爱、交往感动的朋友在一起的话,是不是更幸福呢?
所以,既有神性又有人性的神就制定了要得到真正儿女的人类耕作的计划。要耕作人的第一步,就是从根本的一位神分离为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神。因为神知道要耕作人类的话,需要作救世主的耶稣和耕作人类历史中完成最后工作的圣灵,所以从自己的本体将他们分离出来。可见神以三位一体神存在的理由是为了耕作人类,这里面蕴含着神要我们成为真正儿女的无限的爱。
神首先造灵界,也是为了耕作人类。因为要耕作人类的话,需要有帮助神的存在物,还有神知道将来耕作人类时,需要邪灵的世界,所以神首先造了灵界。以后要说明的路西弗和龙,也都在神的计划里。虽然如此,神绝不会叫谁背叛,当然将来要发生的事神都知道,所以能预知将来的结局,但不是神一开始预定谁背叛的。
神虽然知道将来发生的事中,肯定有令自己痛苦、叹息的事,但为得到真正的儿女,神甘心忍受这些痛苦,制定了耕作人类的计划。所以神得到真正的儿女时,会多么视他们为宝贝,爱他们呢?因此神仍久久等待真正的儿女一个一个地显出来。 愿你们通过创世记的讲解,更明白神的心意,在这地上好好受耕作,成为神真正的儿女。
请用简单通俗的语言阐述佛教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四谛”、“八正道”等,被称为释迦牟尼的根本教法。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苦谛,即要人们把现世看成是痛苦的,人生充满着苦。集谛,即要人们把苦恼产生的原因,看成是起源于人本能的欲望(色、声、香、味、触五欲)。灭谛,即要人们相信苦恼的根源——“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解脱”而成佛。道谛,即要人们相信有一条可以使人解脱的途径。 八正道又叫八圣道,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即要求人们按照佛教的教义来观察、思考、说话、行动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