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全文和意思
全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意思: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出自:战国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扩展资料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文章一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些圣贤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所以这后面的结论又倒过来说明了这六位圣贤成功的原因。孟子主张性善,仁义礼智生于心,即本于性。任其性,即以仁为己任也。“曾益其所不能”,使他们增加了做本来不能做的事的能力。命运的挫折,身心的磨难,不但没有使他们屈服,反而磨砺他们的人格,增长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忧患可以使人发奋-安乐可以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顺境中灭亡,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这就是生活的哲理。这也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所提出的体现儒家奋发有为、积极用世思想的著名论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 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选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因此上天将要将降下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于是人也?
原文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关于教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到底是“是人”还是“斯人”,之前在网络上争议就颇多,如今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此作出了回应,结论是历年教材中均是“是人”。
此结果一出,依然有人许多坚称所学为“斯人”,还有说是专家改教材的,甚至连时间线被修正、曼德拉效应等说法都出来了。
关于初中时期所学的是“是人”还是“斯人”,查了一下手边不同年代出版及不同版本的《孟子》,结果无论是最近出版的,还是传古楼影印本均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当然也有人找到过写作“斯人”的古籍但多是引用,而非《孟子》原文。
想来当年节选《孟子》入教材之人,也不至于放弃大众的“是人”去选择一个“斯人”吧,至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记成“斯人”就不得而知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请问如何理解这句话?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是一句出自《孟子》的名言,意思是上天将要降下重任给这个人。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人生哲理,即人生的成长和成功需要经历各种苦难和挑战,才能激发潜力,增长才干,成就大事。
具体来说,这句话中的“天”可以理解为命运或机遇,而“大任”则是指重大的责任或使命。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挑战和逆境时,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坚定信念,勇敢面对,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这样的经历不仅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和毅力,更能够让人在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中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潜力。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人生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当我们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不要气馁,而是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迎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全文是?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全文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注释:(1)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2)苦其心志:使其思想痛苦。心志,思想。 志:意志,感情(3)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体)劳累。(4)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5)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6)他的所不具备的能力。曾,通“增”,增加。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曾益:增加。使性格坚韧(10)恒过:常常犯错误。恒,常。过,原意为过失,错失,此处名词活用作动词,是犯过错的意思。(11)然后:这样以后。(12)困于心:内心困苦。困,被难住。于,在。(13)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虑:思绪。(14)而后作:然后才能奋起。作:奋起,指有所作为。(15)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显露在脸色上。征,征验(显露,表现)。色,脸色、神色。(16)发于声:表现在声音上。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发:表现。声:声音。(17)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了解。(18)入则无法家拂(通“弼”)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入:里面,此指在国内。则:如果。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bì),通“弼”,辅佐。(1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出:在外面,指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2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生于忧患:忧虑祸患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21)畎亩:田间,田地。(22)动心:使心惊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出自哪篇文章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出自《孟子告子下》。
原文内容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要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一个人,就一定会先磨练他的意志,使他的筋骨感到疲劳、身体感到饥饿,受到贫穷之苦,做事也不能顺顺利利,这样来改变他的心性,提高他的才能。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
亲亲您好~这句话来自于古代文化名著《论语》中的一句话。具体原文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是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的问题时,孔子对他的回答。整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天命要给一个人以重任,必定会先使他的心志受到磨砺,身体经历劳累,饥饿挨饿,使他的身体空虚疲乏。这句话强调了在追求伟大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困难和挑战,需要经历辛劳和付出才能取得成果。【摘要】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提问】
亲亲您好~这句话来自于古代文化名著《论语》中的一句话。具体原文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是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的问题时,孔子对他的回答。整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天命要给一个人以重任,必定会先使他的心志受到磨砺,身体经历劳累,饥饿挨饿,使他的身体空虚疲乏。这句话强调了在追求伟大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困难和挑战,需要经历辛劳和付出才能取得成果。【回答】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告天下》【摘要】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提问】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告天下》【回答】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回答】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出自哪里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出自《孟子·告子下》当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赏析
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说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道理,文中说一个人想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经过风雨,见过世面,才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如果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全文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的全文: 出处:《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难与共,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孟子说:“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关于孟子的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今山东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篇文言文的出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是孟子。译文:舜从田间被举荐出来,傅说在筑城的奴隶中被提拔出来,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商人中被提拔上来,管仲从监狱中被提拔上来,孙叔敖从海边隐居的地方被提拔上来,百里奚在市场上被提拔上来。所以说,上天要让某个人担当重任,一定会使他的心志忍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肌肤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能如意,借此使他们心里常常保持警惕,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坚强,增加他们所欠缺的本领。人经常会犯错误,多犯几次错误才能谨慎。一个人只有内心被困扰,思虑堵塞,才能奋发、有作为。脸上表现出抑郁的神色,发出忧叹的声音,然后才明白过来。在国中没有懂法度并执法的大臣和足为辅弼国君的贤士,在国外又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常常灭亡。这样以后就能知道忧思祸患使人成长、使人振作和勤奋,因而得生;安逸享乐使人怠惰,导致人死亡和国家、事业的衰败。注释:舜: 古代圣君,原耕于历山,后被尧起用,继承尧的君主位。发: 指被起用,发迹。畎亩之中: 田间、田地。畎,田间的水沟。傅说: 殷朝武丁时代的宰相,原为泥水匠,后被殷王武丁起用。举: 被举用,被提拔。版筑: 筑墙时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其坚实。版,筑土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木槌。胶鬲: 原来贩卖鱼和盐,曾被周文王举荐给商纣王,后来又辅佐周武王。管夷吾: 即管仲,本是辅佐公子纠的臣子,后来公子纠在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的斗争中失败,管仲成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让狱官放了他,并任用他为相国。举于士: 从狱官手里释放并举用。士,狱官。孙叔敖: 春秋时楚国人,曾隐居海滨,后被楚庄王举以为相(令尹),楚国因此富强。百里奚: 春秋时虞国大夫,晋国灭亡虞国,被晋军俘虏,作为陪嫁奴送至秦国,后逃之宛(楚邑),被楚人捉去放牛,秦穆公知其贤,把他赎买到秦,举以为相。举于市:指从奴隶市场中被举用。故: 所以。任: 责任,担子,使命。是: 代词,这,这些。也: 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必: 一定。苦: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心志: 意志。劳: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饿: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体肤: 肌肤。空乏其身: 使他身受贫穷之苦。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使……资财缺乏”的意思。行拂乱其所为: 指做事不能如意。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乱:扰乱。所以动心忍性: 借此使他们心里常常保持警惕,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坚强。所以,以此,用它来。动心,使心惊动,使内心警惕。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性,使其性格坚强。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强。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他们所欠缺的本领。曾,同“增”,增加。益,与曾同义。人恒过: 人经常会有过错。恒,经常,常常。过,过错、过失。衡于虑: 思虑堵塞。衡,通“横”,不顺。作: 奋起,指有作为。征于色: 脸上表现出抑郁的神色。征,察验,表现。色,脸色。发于声: 发出忧叹的声音。发,表露。声,指忧叹之声。而后喻: 然后才明白过来。喻,明白,醒悟。入: 在国内。法家拂士: 掌握法度、辅佐君主的大臣。法家,懂法度并执法的大臣。拂士,足以辅佐国君的贤士。拂:通“弼”,辅弼,匡正过失。出: 在外面,指对外。敌国: 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亡: 灭亡。生于忧患: 有作为的生存产生于忧患。意思是,忧患使人振作、勤奋,因而得生。死于安乐: 安乐使人怠惰,导致人死亡和国家、事业的衰败。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创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要奋发图强;一个人若安逸享乐,没有克服困难、摆脱困境的能力,就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就消沉绝望,就如同立于坍墙之下,随时有生命危险。因此,孟子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在提醒人们,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方可长盛不衰;若安于现状,“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醒来再琢磨”,就有可能终身忧愁、困顿一生。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所作议论文。这篇文章通过舜、傅说等古代圣贤在困境中振作精神、奋发努力而终于大有所为的事实,说明一个人想要完成自己的天赋使命,必须经历种种挫折和考验,进而分析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亦是如此,最后推出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此文语言流畅,运用类推的逻辑方法说明深刻道理,全文逻辑层次清晰,论证严密,文章紧凑,神完气足。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及译文
这句话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欢迎借鉴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作者】《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 (1)任:责任,使命。 (2)是:这样的。 (3)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4)苦其心志:使他的思想痛苦。心志,思想。 (5)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体)劳累。 (6)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7)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8)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拂,违背。乱,扰乱。其所为,指其所做的事。 (9)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动,惊动,震撼。忍,坚韧。 (10)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所不具备的能力。曾,通“增”,增加。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曾益:增加。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翻译
这题我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翻译:舜出生在田间,傅说被提拔于筑墙之间,胶鬲从鱼盐中得到提拔,管夷吾被举荐为士人,孙叔敖则在海边被发现。所以天将要降大任给这些人时,必定先使他们的心志痛苦、筋骨劳累、身体饥饿、身体空虚、行为受阻乱其所为,这样才能激励他们坚定意志、增强毅力,进而超越自己所不能达到的境界。人在犯错误之后才能改正;只有在内心受到困扰、思虑重重之后才能有所作为;只有在情感激动时才能表达出来,然后才能被人理解。如果一个人在家中没有法家和智者的指导,出门又没有面对外部敌人的挑战,国家就会一直处于危险之中。只有经历过忧患的人才会明白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这篇文言文的出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是孟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注释:舜: 古代圣君,原耕于历山,后被尧起用,继承尧的君主位。发: 指被起用,发迹。畎亩之中: 田间、田地。畎,田间的水沟。傅说: 殷朝武丁时代的宰相,原为泥水匠,后被殷王武丁起用。举: 被举用,被提拔。版筑: 筑墙时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其坚实。版,筑土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木槌。胶鬲: 原来贩卖鱼和盐,曾被周文王举荐给商纣王,后来又辅佐周武王。管夷吾: 即管仲,本是辅佐公子纠的臣子,后来公子纠在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的斗争中失败,管仲成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让狱官放了他,并任用他为相国。举于士: 从狱官手里释放并举用。士,狱官。孙叔敖: 春秋时楚国人,曾隐居海滨,后被楚庄王举以为相(令尹),楚国因此富强。百里奚: 春秋时虞国大夫,晋国灭亡虞国,被晋军俘虏,作为陪嫁奴送至秦国,后逃之宛(楚邑),被楚人捉去放牛,秦穆公知其贤,把他赎买到秦,举以为相。举于市:指从奴隶市场中被举用。故: 所以。任: 责任,担子,使命。是: 代词,这,这些。也: 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必: 一定。苦: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心志: 意志。劳: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饿: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体肤: 肌肤。空乏其身: 使他身受贫穷之苦。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使……资财缺乏”的意思。行拂乱其所为: 指做事不能如意。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乱:扰乱。所以动心忍性: 借此使他们心里常常保持警惕,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坚强。所以,以此,用它来。动心,使心惊动,使内心警惕。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性,使其性格坚强。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强。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他们所欠缺的本领。曾,同“增”,增加。益,与曾同义。人恒过: 人经常会有过错。恒,经常,常常。过,过错、过失。衡于虑: 思虑堵塞。衡,通“横”,不顺。作: 奋起,指有作为。征于色: 脸上表现出抑郁的神色。征,察验,表现。色,脸色。发于声: 发出忧叹的声音。发,表露。声,指忧叹之声。而后喻: 然后才明白过来。喻,明白,醒悟。入: 在国内。法家拂士: 掌握法度、辅佐君主的大臣。法家,懂法度并执法的大臣。拂士,足以辅佐国君的贤士。拂:通“弼”,辅弼,匡正过失。出: 在外面,指对外。敌国: 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亡: 灭亡。生于忧患: 有作为的生存产生于忧患。意思是,忧患使人振作、勤奋,因而得生。死于安乐: 安乐使人怠惰,导致人死亡和国家、事业的衰败。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创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要奋发图强;一个人若安逸享乐,没有克服困难、摆脱困境的能力,就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就消沉绝望,就如同立于坍墙之下,随时有生命危险。因此,孟子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在提醒人们,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方可长盛不衰;若安于现状,“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醒来再琢磨”,就有可能终身忧愁、困顿一生。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文章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先提出论据,紧接着进行深入分析、引申、推论,最后推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先列举六位在困境中振作精神、奋发努力而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证明逆境能够造就人才,证明中心论点的正确性;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因而说服力很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及翻译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诗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所作的议论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该诗的原文以及翻译如下:【作品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战国〕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白话译文】:舜从田间被举荐出来,傅说在筑城的奴隶中被提拔出来,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商人中被提拔上来,管仲从监狱中被提拔上来,孙叔敖从海边隐居的地方被提拔上来,百里奚在市场上被提拔上来。所以说,上天要让某个人担当重任,一定会使他的心志忍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肌肤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能如意,借此使他们心里常常保持警惕,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坚强,增加他们所欠缺的本领。人经常会犯错误,多犯几次错误才能谨慎。一个人只有内心被困扰,思虑堵塞,才能奋发、有作为。脸上表现出抑郁的神色,发出忧叹的声音,然后才明白过来。在国中没有懂法度并执法的大臣和足为辅弼国君的贤士,在国外又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常常灭亡。这样以后就能知道忧思祸患使人成长、使人振作和勤奋,因而得生;安逸享乐使人怠惰,导致人死亡和国家、事业的衰败。【词句注释】: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发:兴起,这里指被任用。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举:被选拔。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管夷吾:管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士:狱官。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海:海滨。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至晋国。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往楚国,行至宛(今河南南阳),为楚国边界之鄙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于是与之。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亲释其囚,与语国事三日,大悦。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市:集市。故:所以。任:责任,担子。是:代词,这,这些。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必:一定。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心志:意志。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体肤:肌肤。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所为:所行。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作品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文章一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些圣贤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所以这后面的结论又倒过来说明了这六位圣贤成功的原因。“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使动句。动心,使心惊动。忍性,《孟子正义》释为使本性(性格、性情)符合仁的要求。忍,能也;能,任也,故忍性为任性。孟子主张性善,仁义礼智生于心,即本于性。任其性,即以仁为己任也。“曾益其所不能”,使他们增加了做本来不能做的事的能力。命运的挫折,身心的磨难,不但没有使他们屈服,反而磨砺他们的人格,增长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由此推论,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个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练他的意志,锻炼他的筋骨,还要让他经受缺吃少穿、穷困潦倒之苦,这样,才能使他适应各种艰苦的生活,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写的是生于忧患。这是一个并列复句,每个分句前半写“忧”,后半写“生”。人在客观世界中,不能无过,有过能改,就求得了“生”。能改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中取得了相对的自由。能改,不仅指人在道德品质上符合了仁义礼智信的要求,还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与发挥。一个“能”是人的愿望、决心与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人的一生常常会因为主观愿望与客观世界的巨大矛盾,主观学识品行才能与客观处境的矛盾而忧心忡忡,内心充满苦恼压抑与困惑,思虑阻塞不畅。但是人也正是忧患困境中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认识、超越了自我奋发而有所作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客观世界常常引起人们喜怒哀乐好恶忧惧等感情,他们被这些感情所困扰。表露在脸色上与语言中,然后得到别人的同情与理解。入就在这种与忧患的斗争中,找到了“生”的方式与途径,获得了“生”的意义与价值.,取得了“生”的信心与自由,这就是生于忧患的含义。“苦其心志”等主要是说物质上的忧患,这一层主要讲的是精神上的忧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写的是死于安乐。如果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在外又没有足以与自己的国家抗衡、对自己的国家构成威胁的敌国,那么在这种宽松平和的国度里,国君便可以整日耽于安乐(他既不需文韬,又不需武略;既不需文治又不需武功),而安乐的结果也往往就是国家的灭亡,这就是“死于安乐”的含义。忧患可以使人发奋,安乐可以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顺境中灭亡,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这就是生活的哲理。这也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所提出的体现儒家奋发有为、积极用世思想的著名论断。【创作背景】: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是哪篇文章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出自《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具体篇章为《孟子·告子下》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意思是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文内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前385~前304,另一说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子居,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是孔子(孔子名言名句)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被儒家尊为“亚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