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颂

时间:2023-06-10 12:05:26编辑:奇事君
科研方向

1. 植物分子系统学和分子进化

葛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形态学、细胞学等证据探讨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完善类群的分类系统;同时以特定植物类群为材料,探讨基因和基因家族的进化规律和机制。研究的类群涉及稻属(Oryza)、沙参属(Adenopnora)、乌头属(Aconitum)、沙 棘属(Hippophae)和葱属(Allium)等。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为禾本科稻族和稻属的起源、分化和生物地理格局,栽培稻的起源和扩散;同时以稻属为模式探讨水稻特定功能基因的起源和进化。

2. 植物群体遗传学和

保护遗传学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allozyme, RAPDs, ISSRs, SSRs等)和DNA序列数据探讨植物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植物的传粉、交配系统和生殖方式(克隆性)及其进化意义;采用群体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珍稀濒危植物的遗传学特点,揭示植物濒危的机制,并探讨植物保护和利用的基本策略。研究的主要类群包括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木根麦冬(Ophiopogon xylorrhizus)、裂叶沙参(Adenophora potaninii)和兰花(Orichids)等中国珍稀濒危物种以及野生稻、马尾松(P. masoniana)和云南松(P. yunnanensis)等重要林木和作物近缘种。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为一级保护植物银杉、珍稀濒危的野生兰花和中国的3种野生稻等类群。

3. 植物的物种形成和多倍体进化

采用常规的移栽、人工杂交、细胞学和群体统计等手段,结合等位酶、DNA分子标记技术,探讨植物物种形成的式样和机制,尤其是多倍体的起源和进化意义。涉及的类群包括稻属(Oryza)、沙参属(Adenopnora)、乌头属(Aconitum)、绵枣属(Scilla)等。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为稻属中异缘多倍体的起源和网状进化式样,利用多基因序列揭示了稻属BC和CD异缘四倍体的起源。目前正在从基因组水平和基因表达的角度探讨多倍体中重复基因的进化规律和机制。

个人成就

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迄今发表论著150余篇(部),SCI收录刊物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80余篇。已培养硕士和博士16名;正在指导博士后1名、博士生10名、硕士生4名。

简介

葛颂,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82年和1986年在南京林业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3年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6年5月至1998年5月在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和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进行访问研究。2006年6月至2015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主任;同时担任中国植物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委员、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中国委员会委员等。目前担任学术期刊BMC Evol Biol、Conser Genet、J Syst Evol和《西北植物学报》副主编以及Biol Letters、《植物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植物科学学报》等期刊编委。迄今发表论著210余篇(部)(SCI收录刊物论文122篇),包括发表在Nature Biotech、Nature Commun、PNAS、Genome Biol、Curr Opin Plant Biol、Mol Biol Evol、Mol Ecol等国际重要刊物上。已培养硕士和博士25名;正在指导博士生5名、硕士生4名。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

任免信息

2015年9月,免去植物研究所副所长职务

著作专著

张志勇,葛颂,2005。第四章:物种濒危的遗传学原理。李典谟、徐汝梅主编:物种濒危机制和保育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P.42-59[1]

孙海芹、李昂、熊高明、谢宗强、葛颂,2005。第九章:独花兰濒危机制和保护对策的研究。李典谟、徐汝梅主编:物种濒危机制和保育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P.150-177[1]

邹喻苹,葛 颂,王晓东,2001,系统与进化植物学中的分子标记。科学出版社。

祖元刚,张文辉,阎秀峰,葛 颂等,1999,濒危植物裂叶沙参保护生物学研究。科学出版社。[1]

葛 颂,1997,第二章:遗传多样性。见: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主编)保护生物学。pp. 11-19,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

研究论文

孙红正,葛颂*. 2010. 重复基因的进化-回顾与进展。植物学报 45:13-22 [PDF全文][1]

包颖,葛颂 2008. 稻属Oryza多倍体的研究历史及存在问题. 植物分类学报 46: 3-12 [PDF全文]

邹新慧,葛颂* 2008. 基因树冲突与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植物分类学报 46: 795-807 [PDF全文]

王红卫,邓辉胜,谭海明,覃琨,张定亨,葛颂* 2007. 银杉花粉生命力及其变异. 植物生态学报 31: 1199-1204 [PDF全文][1]

郭亚龙, 葛颂*. 2006. 稻族的系统发育及其研究进展. 植物分类学报 44(2): 211-230 [PDF全文]

俞国琴,郑云飞,石春海,葛颂*. 2005. 古DNA及其在生物系统与进化研究中的应用。植物学通报 22: 267-275 [PDF全文]

孙海芹,李昂,班玮,郑晓明,葛颂*. 2005. 独花兰的形态变异及其适应意义。生物多样性 13: 376-386 [PDF全文][1]

蒋志刚,葛颂. 2005. 探索长江流域物种濒危机制与保护对策。生物多样性 13: 367-375 [PDF全文]

郭亚龙,葛颂*. 2004. 线粒体nad1基因内含子在稻族系统学研究中的价值--- 兼论Porteresia的系统位置。植物分类学报42(4): 333-344 [PDF全文]

熊高明, 谢宗强, 熊小刚, 樊大勇, 葛 颂, 2003.神农架南坡珍稀植物独花兰的生物学及群落特征。生态学报 23:173-179

张富民,葛 颂*,陈文莉. 2003. 横断山区紫乌头复合体nrDNA的ITS序列与系统发育分析。植物分类学报 41: 220-228 [PDF全文]

包颖,葛 颂*. 2003.利用多基因序列探讨稻属药稻复合体二倍体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植物分类学报 41: 497-508 [PDF全文]

邹喻苹,葛 颂. 2003. 新一代分子标记-SNPs及其应用。生物多样性 11: 370-382 [PDF全文]

葛 颂,洪德元,2002. 生物进化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见:《展望21世纪的生命科学》编写组(编著),展望21世纪的生命科学。pp.110-129.[1]

李 昂,葛 颂*,2002,植物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生物多样性 10(1): 61-71 [PDF全文]

李 昂, 罗毅波,葛 颂*, 2002.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两种兰科植物的群体遗传结构。生物多样性 10(3):249-257 [PDF全文][1]

熊治廷,吴 剑,李 弈,葛 颂,赵子恩,桂先群,程增林,黄遵义,2002. 独花兰野生种群研究--开花与营养体状态的关系。植物学通报 19(1): 87-91 [PDF全文]

张富民,葛 颂*,2002.群体遗传学研究中的数据处理方法(I)—RAPD数据的AMOVA分析。生物多样性 10(4): 438-444 [PDF全文][1]

葛 颂,1998,植物群体遗传结构研究的回顾和展望。见: 李承森主编,植物科学进展(第一卷)。pp. 1-15,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葛 颂,洪德元,1998,泡沙参复合体(桔梗科)的物种生物学研究, IV.等位酶水平的变异和分化。植物分类学报 36(6): 581-589. [PDF全文][1]

何兴金,葛 颂,许介眉,洪德元, 1998, 葱属系统发育的PCR-RFLP分析初报。植物学报 40(11): 1083-1086 [PDF全文][1]

王可青,葛 颂,1998,国产沙参属五个种的核型研究。云南植物研究 20(1): 58-62.[1]

周其兴,葛 颂,顾志建,岳中枢,1998,中国红豆杉属及其近缘植物的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研究。植物分类学报 36(5): 323-332. [PDF全文][1]

所获荣誉

2020年7月,凭借《中国亚热带植物谱系地理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荣获2019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

上一篇:河埒街道

下一篇:弯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