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关

时间:2024-05-01 17:15:37编辑:奇事君

紫荆关的介绍

紫荆关是长城的关口之一。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紫荆关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易县旅游胜地众多,特别是清西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吸引了更多的游人,紫荆关险中蕴秀的古塞风光,浑厚的文物、军事历史底蕴,必将随清西陵一起成为易县一处新的旅游胜地。紫荆关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荆关在哪?在历史上有什么地位?

紫荆关是长城的关口之一。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

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汉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迁都北平后,更大兴土木,修城建关。在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都曾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
金元以来皆名紫荆关。明初进行大规模改筑和新建,是内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位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与二关号称内三关。
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都是华北平原的重要门户之一,数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荆关进逼北京。


紫荆关属于哪个县

紫荆关属于河北省易县。长城门户之一的紫荆关,是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主要路线之一。存在“一人看守,前无古人”的风险。东汉时称为武阮管,又称普银居。紫关建于战国时期。它在汉代用泥土和石头夯实,然后经过各代人的扩建和修缮。明朝洪武初年,以石条为基,以砖为顶,用石灰、碎石浇灌而成。自从明朝皇帝成祖迁都北平(北京)后,进行了更多的建设,并修建了城门。郑桐、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对关城进行了改扩建,增设城堡、关隘,开凿盘山路,使紫荆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


紫荆关属于哪个县

紫荆关属于河北省易县。紫荆关,是长城的关口之一,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汉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迁都北平(北京)后,更大兴土木,修城建关。在正统、景泰、弘治、靖、万历、崇祯年间,都曾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

紫荆关属于哪个县

紫荆关属于河北省易县。
紫荆关,是长城的关口之一,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
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汉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迁都北平(北京)后,更大兴土木,修城建关。在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都曾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


紫荆关长城的历史大事

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乌桓大兵一路杀来,直抵紫荆关下。在重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守将马援,见死守孤城有被困城中之危险,他大胆地放弃了紫荆关,做出弃城逃跑的假象,诱敌深入。马援把军队埋伏在关南, 乘敌方将士自鸣得意准备挥师南下之际突然袭击,打了敌方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并乘势收复了紫荆关,乌桓兵不知虚实只好退兵,这才解救了危局。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居庸关,因金兵凭险据守,久攻不下,他突然抽出主力挥师南下,一举攻克了紫荆关,然后攻取涿、易二州,又由长城里侧向外反攻居庸关,在里外夹击下,居庸关终被攻克。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分兵四路对明长城沿线发起强攻, 并在土木堡俘虏了明英宗皇帝,然后挟英宗自大同南下,直奔紫荆关而来。攻克紫荆关之后 ,瓦剌兵长驱直入,一口气打到了京都的西直门外,险些灭掉明朝,只是因兵部左侍郎于谦大敌当前临危不惧,率部严密防守,并加固了京城,调集了援兵,也先见攻下京都无望,又恐长城沿线被官军封锁,断了退路,便又挟英宗经紫荆关返回长城以北。明末李自成挥师北京;清代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浴血奋战等,大都发生在此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坐镇张家口的蒙疆驻屯总司令阿部规秀中将,在紫荆关南黄土岭被八路军击毙。现紫荆关仍是冀晋间重要的交通孔道,只是柏油公路取代了十八盘古道,铁路穿山跨涧而过。

紫荆关长城的介绍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北45公里处,因关城居于紫荆岭上而得名。关东依万仞山,西据犀牛山,拒马河宽阔的河床横列于长城之北,其形势极为险要。位于易县城西45公里的紫荆关上,南面以十八盘为险阻,北面近以浮图隘口门户,远以宣化、大同为蕃篱,一关雄踞中间,群险翼庇于外,峰叠峦矗,如屏如障,为长城内三关重镇之一。紫荆关是长城千百座雄关险隘中历史最悠久的几座之一,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关于紫荆关的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当时称为“五阮关”,是著名的天下九塞之一。

尹耕紫荆关全诗使用了什么手法?

  1:全诗奉上:
  紫荆关(明·尹耕)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汉家锁钥惟玄塞,隘地旌旗见紫荆。斥堠直通沙碛外,戍楼高并朔云平。
  峰峦百转真无路,草木千盘尽作兵。谁识庙堂柔远意,戟门烟雨试春耕。
  2:回答问题:
  这首诗全诗使用了象征手法,不论是用险关隘口象征固若金汤的防守,还是用朔云象征边塞,或者是用草木皆兵象征兵强马壮,用庙堂象征皇帝,都是使用象征手法!
  有疑问请你追问!


紫荆关尹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1、主题
这首诗由历史写到现实,从战争写到和平,通过紫荆关的今昔对比,赞颂了朝廷的怀柔政策,也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的心愿。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描绘了紫荆关过去的军事地位战争气氛,正是为了突出如今新战略的英明伟大。通过以往战争气象的强烈反衬,现实之和平环境更觉得来之不易,而作者之反战情绪即在其中了。
2、原诗
紫荆关
汉家锁钥惟玄塞,隘地旌旗见紫荆。
斥堠直通沙碛外,戍楼高并朔云平。
峰峦百转真无路,草木千盘尽作兵。
谁识庙堂柔远意,戟门烟雨试春耕。
3、作者
尹耕
4、朝代
明朝


紫荆关尹耕赏析详解

紫荆关①(明·尹耕)

  汉家锁钥惟玄塞②,隘地旌旗见紫荆。斥堠直通沙碛外③,戍楼高并朔云平。
  峰峦百转真无路,草木千盘尽作兵。谁识庙堂柔远意④,戟门烟雨试春耕⑤。

①紫荆关:在今河北易县紫荆岭上,明代时与居庸、倒马全称“内三关”。②玄塞:长城之别称。③斥堠:侦察之意,诗中指侦察兵。④庙堂:指朝廷。柔远:安抚边地少数民族。⑤戟门:原指权贵的官邸,诗中代指军营。

长城上的关隘,不仅是兵家瞩目之地,也是历代文人咏歌的对象,因为它是战争的象征、国防的标志,围绕着边塞雄关,人们写下了不少杰出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要推王昌龄的《出赛》“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它表达了千百年来人们抵御侵略,向往和平的深切心愿,被明代诗人李攀龙推奖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尹耕的这首《紫荆关》,虽然不如王昌龄的《出赛》那样气势磅礴、涵盖古今,但也称得上是明代边塞诗中的佳作,它的特点是用笔曲折,立意深刻新颖。
这首诗的前三联,是写紫荆关地形的险要、军备的紧张、形势的严峻。第一联开头所说的汉家,未必是指朝廷,只是泛言汉族政权,长城历来是汉族统治者抵御西北少数民族侵扰的屏障,这里将之称为“锁钥”,不仅喻其地位重要,亦暗合关隘之意,接下去写城头的军事气派,旌旗林立,刀戟密布,一派严阵以待的气氛,亦归入紫荆关之本题。开首二句互相呼应,工整严谨,自是明人气象。第二联写关内关外的备战情况:侦察兵(斥堠)刺探军情已深入漠北的敌人腹地,哨楼加高已耸入云霄,这些当然夸大之词,但一外一内已形象地概括出关上守军紧张的备战局面。第三联描绘关山附近浓厚的战争氛围,层峦叠嶂,草木皆兵,在峰回路转之际,到处都埋伏着杀机。这三联作者历数紫荆关的军事地位,备战行动,战争气氛,写得章法井然,层次历落,已尽得紫荆关之题旨。
但作者运笔之曲,立意之新,在于以上三联,均为虚设之笔,原来这里所写的战争气象,并非是实境,而是历代前朝紫荆关画面之总揽,无非是说这里是个战事吃紧的前哨。何由见得以上之联是作者依据以往历史的想象之笔呢?关键在于最后一联,“谁识庙堂柔远意,戟门烟雨试春耕。”这才是作者目前的实境。诗人一扫前朝关隘的兵战之气,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烟雨春耕图。朝廷如今采取了安抚怀柔的政策,紫荆关附近已是一派和平景象。“谁识”二字,是以出乎意料的口气,流露出对朝廷英明战略的赞许,从“斥堠直通沙碛外”到“戟门烟雨试春耕”,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从此人们可辟战场为良田,化干戈为玉帛了。最后句中的“试”字,颇写出当地人民在春耕时疑惧而新奇的心情,因为这毕竟是破天荒的创举。
这首诗由历史写到现实,从战争写到和平,通过紫荆关的今昔对比,赞颂了朝廷的怀柔政策,也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的心愿。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描绘了紫荆关过去的军事地位战争气氛,正是为了突出如今新战略的英明伟大。通过以往战争气象的强烈反衬,现实之和平环境更觉得来之不易,而作者之反战情绪即在其中了。


紫荆关旧时有几关

紫荆关旧时有三道关门。第一道门紫荆关的第一道关门,建在今坡下村的峡谷中。边墙自关门向西两翼伸展,直达两山峰顶。门额上嵌石匾一方,横书"紫荆关"三字。门前有营房、庙宇各一座。第二道门紫荆关门券上嵌着"畿辅第一雄关"的石匾。门之东壁上镶嵌石碑两块;一为荆坡道人所作"重修紫荆关盘道记";二为明参将韩光所作的七律诗。门外西坡上还有清康熙御笔"天子阅武处"碑碣一通。进了南天门是二重门,两侧有八字墙向左右伸展。第三道门紫荆关三重门,又称南门,但坐东朝南,券上嵌有"紫塞金城"四字。上款题"万历十七年岁次乙丑孟秋吉量立",下款为"钦差分守紫荆关参将韩光"。万里长城—紫荆关,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北45千米的紫荆岭上,始建于战国时期,秦、汉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宋、金称金坡关,元代以后称紫荆关,与居庸关、倒马关合称为内三关。自古便是进出太行山的交通要冲,位于“太行八径”的第七径“蒲阴径”,天下九塞之第四塞,是兵家必争之地。

紫荆关旧时有多少关

紫荆关旧时有三道关。万里长城—紫荆关,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北45千米的紫荆岭上,始建于战国时期,秦、汉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宋、金称金坡关,元代以后称紫荆关,与居庸关、倒马关合称为内三关。自古便是进出太行山的交通要冲,位于“太行八径”的第七径“蒲阴径”,天下九塞之第四塞,是兵家必争之地。遗址特色紫荆关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北45千米的紫荆岭上,为一座九门九关石头城,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城东为万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为拒马河,城南是黄土岭,被称为“畿南第一雄关”。它南面以十八盘道为险阻,北面以浮图隘口为门户,一关雄踞中间,群险翼庇于外,山谷崎岖,易于戍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紫荆关多为明代建筑。原关有4门,以南北二门为交通要道。北城门下临拒马河,依山面水,城门、城墙均以大块料石垒砌。城门门额石匾共两层,上层题“河山带砺”,上款为“万历丁亥夏”,下款为“聊城傅光宅书”;下层题“紫荆关”。南门有“紫塞金城”匾额,也是明万历年书刻。关城东西南三侧外有墙,北墙下临拒马河。其北城门、北城墙均以花岗岩建成。

紫荆关旧时有多少道关

旧时有三道关门。紫荆关的第一道关门,建在今坡下村的峡谷中。边墙自关门向西两翼伸展,直达两山峰顶。门额上嵌石匾一方,横书"紫荆关"三字。门前有营房、庙宇各一座。第二道,紫荆关门券上嵌着"畿辅第一雄关"的石匾。门之东壁上镶嵌石碑两块;一为荆坡道人所作"重修紫荆关盘道记";二为明参将韩光所作的七律诗。紫荆关三重门,又称南门,但坐东朝南,券上嵌有"紫塞金城"四字。上款题"万历十七年岁次乙丑孟秋吉量立",下款为"钦差分守紫荆关参将韩光"。遗址:紫荆关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北45千米的紫荆岭上,为一座九门九关石头城, 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城东为万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为拒马河,城南是黄土岭,被称为“畿南第一雄关”。

紫荆关座落在哪里?

紫荆关,位于易县城西北45公里处的紫荆岭上。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紫荆关地理位置显要,关城建在依山傍水,两峰对峙的广阔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京西内长城上一处重要关隘。它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与居庸、倒马合称“内三关”。紫荆关城,汉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至明朝初年,改用条石做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非常坚固。从明洪武初年开始,有明一朝,对紫荆关屡次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畿辅通志》称紫荆关,“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化)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戍守。”紫荆关长城在易县境内长约21公里,分为关城、东线城墙、西线城墙和沿长城一线建的四个小城堡四部分。关城面积约3平方公里,现为紫荆关镇政府所在地。以城内真武山为中心,城墙依山起伏,向四外延伸,形成四个不规则的城圈,大城套小城。若站在高空俯瞰关城,酷似一朵梅花形状。这种顺山势而建的布局,作战时可互为呼应,每个城圈又可独立作战,自成防御体系,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关城内现有城墙1.2万米左右,仍保留三座城门、三座水门、二座敌楼。北门,即“河山带砺”门,保存较好。门额二重,上题“河山带砺”,下题“紫荆关”。出北门即是水流滔滔的拒马河,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北门向东开。东门,又称三重门,在真武山南侧,位于两山之间,门额题“紫塞金城”四个大字,此门是通往内城的门户,为便于隐蔽作战,东门向西开。南门(南天门)、西门(阳和门)早年被毁,仅存遗址。西线城墙以小盘石村南瓦窑关口的一段墙体保存最好,垛口、女儿墙完好无损。东线墙体多依山制险,只在隘口地段建有毛石垒砌的墙体。紫荆关作为一个重要的关口,历史非常悠久。它是进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是“太行八径”的第七径,称为“蒲阴径”。紫荆关秦汉时称上谷关,东汉时名五阮关,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子庄关,宋时称金陂关,金、元时因山上多紫荆而改称紫荆关至今。据专家考证,紫荆关是我国近千座关口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几座之一。紫荆关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这里依山傍水,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居庸关作为北京的北大门,是抵御来自北方异族入侵的重要屏障。但历史证明,紫荆关在捍卫京城上处于居庸关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明将于谦曾说:“险有轻重,则守有缓急,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论者尝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亭林先生)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得更明白:“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猝有急则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历史上的许多战例,说明这个论断是正确的。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居庸关,因金兵凭险据守,久攻不下,他抽出兵力南下,一举攻下紫荆关,在易县境内的五回岭大败金兵,然后攻取涿、易二州,又由长城内侧向外反攻居庸关,内外夹击,居庸关被攻破。紫荆关在捍卫京城上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由此可见一斑。这样的战略还可举出若干。据史料记载,紫荆关在秦汉时仅是一段土石混筑的长城,后来历代虽有修建,但基本是沿袭旧制没有多少改变。明灭元后,于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采纳了著名将领华云龙的建议,对紫荆关旧关城进行大规模改筑,新筑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筑,用青砖封顶并砌筑垛口。洪武之后,经永乐、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直到最后一代崇祯,都在不断地修筑紫荆关。到明朝灭亡前夕,紫荆关才具有今天的规模,成为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紫荆关关城北门建在拒马河南岸,座西朝东。花岗岩条砌筑的雄壮关门之一嵌有石匾两重,上重题为“河山带砺”,下重题为“紫荆关”,字迹苍劲有力,浑厚古朴,落款署:“万历丁亥聊城傅光”。紫荆关因其军事地位重要,历史上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据统计,在这里发生的大小战斗,仅有文献记载可考的就有数百次。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 45年),乌桓大兵一路杀来,直抵紫荆关下。当时驻守紫荆关的是东汉著名将领马援,在重兵压境的危急时刻,马援见死守孤城有被困城中坐以待毙之危险,于是他大胆放弃了紫荆关,做出弃城逃跑的假象,然后诱敌深入。马援把军队埋伏在关南,乘敌方将士自鸣得意准备挥师南下之际突然袭击,打了敌方一个措手不及,并乘势收复了紫荆关。乌桓兵不知虚实只好退兵,这才解救了危局。南宋嘉定二年(公元 1209年),成吉思汗率军攻打居庸关,因金兵凭险据守,久攻不下,他于是抽出主力挥师南下,一举攻克了紫荆关,然后再攻取涿、易二州,又由长城里侧向外反攻居庸关,在里外夹击之下,居庸关终被攻克。


上一篇:涿州市林屯乡

下一篇:旅游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