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以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自然没有什么椅子。而“床”,在早期是坐具,不是卧具。《说文》中解释:“床,安身之坐者。”显然,床是以坐为它的主要功能。
汉灵帝时,从北方传入了“胡床”,其样子犹如矮凳,与胡床同时传入的还有一种绳床。绳是双足交叉的,可以折叠,现代的马扎。这种绳床后来也叫胡床。
隋朝时,因为忌讳说“胡”字,而且这种椅子的特点是木头的双脚交叉,张开后才能平隐,所以改名为“交床”。明代人程大昌在《演繁露》里说:“交床以木交午为足……足交午处复为圆穿,贯之以铁,敛之可挟,放之可坐;以其足交,故曰交床。”“交午”指中间交叉,“交午处”是指胡床腿部中间交叉的位置。
到了南宋,人们便将交床改称为交椅。据说,南宋宰相秦桧坐交床时头总是向后仰,以至巾帻堕下,京尹吴渊为了拍秦桧的马屁,特地在交床后部装上托背,人称“太师椅”。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交椅不是任何人都能坐的,坐交椅乃是身份、地位的高贵象征。正因为交椅有如此特殊作用,所以,“坐第一把交椅”就成了首领的代名词。
工艺交椅
明代交椅以造型优美流畅而著称,它的椅圈曲线弧度柔和自如,俗称“月牙扶手”,制作工艺考究,通常由三至五节榫接而成,其扶手两端饰以外撇云纹如意头,端庄凝重。后背椅板上方施以浮雕开光,透射出清灵之气,两侧“鹅头枨”亭亭玉立,典雅而大气。座面多以麻索或皮革所制,前足底部安置脚踏板,装饰实用两相宜。在扶手、靠背、腿足间,一般都配制雕刻牙子,另在交接之处也多用铜装饰件包裹镶嵌,不仅起到坚固作用,更具有点缀美化功能。由于交椅可折叠,搬运方便,故在古代常为野外郊游、围猎、行军作战所用。后逐渐演变成厅堂家具,而且是上场面的坐具,古书所说的那些英雄好汉论资排辈坐第几把第几把交椅,即出源于此。在交椅进入厅堂时,它的交叉折叠的椅足已失去了原来野外使用的功能,于是有人将它改成常规椅子的四条直足,这便成了“圈椅”。现传世的明式交椅,以黄花梨最珍稀,而杂木交椅的存世量不少。
资料对于交椅,我们的祖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时成为人们身份的象征。在中式家具最为辉煌的明代有交椅、圈椅、官帽椅三分天下之说。很多看过元亨利家具图册的人都注意到几乎每一本图册的封面都将交椅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很多人都问过这是为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它“长得好看”吗?对于现代仿古家具的生产企业这当然不仅仅是出于美观的考虑,更是对中国家具所承载和理应延续的辉煌的一种寄望。
在提到中式椅子的时候很多人马上就会想起太师椅。我们当代说的太师椅大多指的是那种方方正正的扶手椅,其实这只是清朝灭亡直到当代的称谓,最早的太师椅其实指的是交椅。关于太师椅的演变过程在以后我将专门撰文介绍,今天只说与交椅有关的部分。这要追溯到宋代,当时的交椅在上层社会已经非常流行,而它演化出太师椅则与宋代一个鼎鼎大名的大奸臣有关。宋代张瑞义的《贵耳集》中有载:“今之交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宰国忌所,偃仰,片时坠巾。京伊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遗匠者顷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用之。遂号太师样。”文中提到的“秦师垣”就是秦桧,因时任太师,故将在栲栳样交椅上加了荷叶托首的椅子称之为“太师椅”。拍马屁产生的东西似乎有些滑稽,但是由于托首的实用,带托首的交椅以太师椅之名迅速风靡,备受上层社会推崇,如《春游晚归图》中就将这种椅子描绘得很清楚,其场景是一个官员游玩归来,一个侍从扛的就是这样的椅子,不仅能表现宋时此椅的普遍,更可表现出它的易携带功能。
很多人提到交椅就会想到那些占山为王的家伙们常爱以交椅之名排定坐次,哪怕是“列两幅仗义疏财金字障,竖一面替天行道杏黄旗”的梁山好汉也是如是。曾经有几个爱好古典家具的朋友问我:“为什么占山为王的人都爱坐交椅,且还是什么金交椅?是不是显着威风?”我调侃道:“还有就是交椅可以折叠,要是有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或官兵来围攻,可以折起来扛着就跑,方便,避免财产损失。”当然这只是调侃而已,它真正为那些绿林英雄所认可,还是与交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分不开的。那些可以坐着交椅的大官们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饮宴作乐,出出进进前呼后拥,甚至还有专人给扛着椅子,何其威风?占山的大多是下层的老百姓,能坐上交椅是他们的一个梦,哪怕暂时没有椅子可坐,也要说坐了第几把交椅,坐上交椅后或是显示威风、霸气,或是“替天行道”都是很有气派的事。
由此,交椅在古代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可见一斑。
交椅的功能交椅有很多功能,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正史中有相关的记载,比如《三国志·魏书·魏武帝》中引用《曹瞒传》:“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跟马超还在打仗,有一次曹操撤退到河边的时候,先头部队正在渡河,马超突然赶到了。曹操可能是出于意外,也可能是假装镇定,他就坐那儿不动,“公犹坐胡床不起”,公,指曹操。最后他被随从拉着,紧着塞进船,过了河。过河以后,曹操还说:“今天差点儿栽在这个小贼手里。”
野史中也有一个记载。明朝陆粲在《庚巳编·刘公望气》中有这么一段记载:“鄱阳之役两军接战方酣,太祖据胡床,坐舟端,指挥将士。诚意伯刘公侍侧,忽变色,发谩言,引手挤上入舟。上方愕然,俄一飞炮至,击胡床为寸断,上赖而免。”这说的是鄱阳湖之役。鄱阳湖之役非常重要,是朱元璋的明军跟陈友谅的汉军最后决一死战,有点儿像我们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如果朱元璋败在陈友谅手里,那么明朝就没有了,还叫汉朝,因为陈友谅率领的是汉军。当时陈友谅的军队要多于朱元璋的军队。两军在鄱阳湖大战,各有指挥官。明军的指挥官就是朱元璋,他坐在小船上的一把胡床上指挥战斗。刘伯温站在他身旁。
刘伯温,在中国历史上作为军师一级的人物,名气仅次于诸葛亮。这时候他忽然脸上变色,嘴里不知道说什么,拉着朱元璋就给塞到船舱里。朱元璋还感到很奇怪,这时候一发炮弹就打过来,把胡床打得粉碎。
这是正史和野史中都提到的交椅的一个功能,就是它在行军打仗中都可以使用,让为官最高者休息。所以它又叫做“行椅”,意为行动中的椅子。
交椅的第二个功能是打猎时使用。《三国志·魏书》还有一个记载,说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去打猎。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大部分都喜欢打猎,但往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猎,而是猎戏,相当于一个非常重要的类似体育的锻炼。同时,也是象征性的活动,说起来有点儿像我们今天的形象工程,对激发民族斗志有好处。
曹丕打猎,需要事先把抓来的鹿关到笼子里,等他来了再放出来,让他打。不料底下的人一疏忽,把笼子门打开了,鹿全跑了。鹿没了还怎么打猎?所以曹丕大怒,坐在胡床上,拔出刀,想把所有负责此事的人全杀掉。当时的记载说:“槎桎拔,失鹿,帝大怒,踞胡床拔刀,悉收督吏,将斩之。”
由于交椅可用于打猎时携带,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猎椅”。当皇帝出行、打猎的时候,得有人扛着椅子,累了让皇帝歇着,别人不能坐。在清代的宫廷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打猎的康熙皇帝坐在交椅上,随从都拿着弓箭站在他周围。《康熙南巡图》上也有这样的场景:康熙在船上坐着交椅,其他人都站着。
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交椅的描写。《金瓶梅》第十六回,李瓶儿为了讨西门庆的欢心,特地摆了一桌酒席。书上是这样描写的:“上面独独安了一张交椅,让西门庆上坐。”表示对西门庆的尊重。久而久之,交椅就成了权力的象征,我们常说:谁坐第一把交椅?就是这么来的。《水浒传》中排座次、开山寨会议,都可以看到大量交椅的描写。这些都反映了交椅在生活中地位的改变,它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权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