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陵

时间:2023-06-10 08:00:52编辑:奇事君
建置

西汉 五原郡 朔方郡 云中郡

五原郡[1]为战国时赵国及秦始皇所置九原郡之东半部。九原郡一带在古籍中被称为北假、

河南地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将河套地区纳入赵国版图。战国末年,河套地区为匈奴所据。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置九原郡,号为

新秦

,此即汉代之五原、朔方二郡。秦末,河南地又为匈奴所据。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侵入渔阳、上谷,杀千余人。武帝令车骑将军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汉军向北掠地至北假,遂以秦代九原郡故地“置朔方、五原郡”。

沿革西汉

西汉后期,五原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内蒙古包头市市区、固阳县、乌拉特前旗、达拉特旗以及准格尔旗东北部。境内有

石门水

,即今昆都仑河。武帝、昭帝时在临近匈奴的边地塞外大规模修筑长城和要塞。五原郡北境有石门障,出石门障向北,有光禄城。光禄城西北一线,有支就、头曼、呼河、宿虏(受降城)等数座鄣塞,中以长城相接,称为

列城

。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约前8年),五原郡领十六县。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39322户,231328人,绝大部分居民为汉人。

西汉五原郡领县

县名

守尉治所县治所在地王莽改名备注九原县郡治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西北古城遗址成平固陵县固调五原县巴彦淖尔乌拉特前旗沙德格苏木哈达门沟口东岸古城障遗址填河亭与今巴彦淖尔之五原县地望不同临沃县包头市昆都仑区孟家梁古城遗址,在包头钢铁公司废钢厂内振武文国县繁聚
城鄣

石门障:在今包头市北大青山昆都仑沟南口。原亭:中部都尉治,在成宜县内,黄河以北。今本汉书地理志仅作原稿。田辟:西部都尉治,在成宜县内,黄河以北。受降城(宿虏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公孙敖筑,为迎匈奴左大都尉降汉而置。后为

受降都尉

驻地。光禄城:太初三年(前102年),光禄勋徐自为筑。在今乌拉特旗一带。宣帝时呼韩邪单于曾驻此。支就城头曼城,秦时头曼单于王庭所在地。呼河城

东汉

王莽改五原为

获降

。东汉建武五年(29年),卢芳“自称天子于九原”,建都九原县,占据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建武十一年(35年),罢朔方刺史部,五原、朔方等郡遂属并州。建武十二年,九原守将随昱降汉,卢芳亡入匈奴。建武二十年(44年),“省五原郡,徙其吏人置河东”。二十六年(50年),南匈奴内附,郡民迁回五原郡本土。明帝永平中,五原屡遭北匈奴入寇。顺帝永和初年,五原郡领十县:九原、五原、临沃、文国、河阴、武都、宜梁、曼柏、成宜、西安阳,有4667户,22957人。汉书地理志所载之固陵、蒱泽、南舆、稒阳、莫(黑旦)、河目六县当于东汉前期省并。永和五年(140年)九月,南匈奴句龙吾斯、车纽叛乱,乃侨置朔方郡于五原郡五原县。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春,因胡羌侵扰,曹操“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割太原郡北部置新兴郡。五原郡人口被安置于太原郡阳曲县故地,即新兴郡九原县(在今山西忻州)。

十六国

五原郡誓师台遗迹

十六国后赵收河南地置朔方郡。前秦灭鲜卑代国,复置五原郡。后其地入北魏。北魏太和中,五原郡故地分属怀朔镇、夏州、朔州。隋开皇五年(585年)置丰州。仁寿元年(601年)置总管府,大业元年(605年)废府,三年(607年)改为五原郡,领三县,有2330户。唐贞观四年(631年)置丰州都督府,不领县。二十三年(650年)置丰州,领九原、永丰二县。开元二年(714年)迁安北督护府治所于

中受降城

。天宝元年(742年)改为

九原郡

,十三年(754年)于九原郡内置天德军。乾元元年(758年)复为丰州。隋唐

隋代五原郡领县

县名

设置年代县治所在地九原县开皇五年(585年)内蒙古五原县永丰县开皇五年(585年)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安化县开皇十一年(591年)无考太守

延寿,其姓失载,汉宣帝五凤二年时为五原太守。冯立,字圣卿,上党人。成帝时五原太守。刘歆,字子骏,哀帝时曾为五原太守,寻转涿郡。李兴,光武帝建武初年卢芳所置五原太守,后为卢芳所杀。随昱,卢芳部将。建武十二年降汉,留任五原太守。耿夔,扶风茂陵人。和帝时五原太守一样。陈龟,字叔珍,上党泫氏人。顺帝永和五年之前为五原太守。崔寔,字子真,涿郡安平人。桓帝时五原太守。郭鸿,颍川人。灵帝光和前为五原太守。王智,光和二年在任。督瓒,汉末为五原太守。

人物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建安三年(198年)为曹操所杀。

历史考辨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

五原是西汉西北边防前沿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边郡,西与朔方郡为邻,是捍御匈奴入侵的桥头堡,直接关系到秦都咸阳和汉都长安的安危。关于其始置时间,历史文献中有两种看似互相冲突的记载。东汉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西汉五原郡乃是由秦九原郡更名而来。依此,五原郡又似乎是与朔方郡同时设置,并没有直接承续秦九原郡的建置。

对于《汉书》中这一矛盾记载,司马光在编著《资治通鉴》时,似乎感觉非常棘手,于是,他采取回避直接表述这一问题的办法,在叙述卫青收取河南地一事时,并不说明在当地到底设置了哪些郡,而是在下文叙述汉武帝听从主父偃的谋划,为在河南地开垦耕地以解决西北边地军粮供给困难问题,始出兵河南地时,才讲到“上竟用偃计,立朔方郡”。

司马光这样处理,是因为主父偃所说的在河南地垦殖一事,实际上只是在朔方郡所在的今内蒙河套地区开垦农田,其他地区农业条件很差,并不适于用作解决军粮的农业基地,五原郡处于河套地区的边缘,即使是与朔方同时设郡,也与此事关系不大,所以,这种叙述形式,其实只是一种回避《汉书》矛盾记载的巧妙办法,司马光并没有理清五原郡究竟设置于何时。

当代学者对待这一问题,并没有都像司马光那样审慎,而是大多以为西汉五原郡是在元朔二年时与朔方郡同时设置,这也就意味着秦九原郡的建置,在秦末汉初已经撤销。这样的看法,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主流认识。蒙恬死,诸侯叛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

所谓“故塞”,即旧时的边塞,这是指秦统一六国之初的疆界。由于文献资料不足,这道“故塞”究竟设在哪里,过去一直不甚清楚,幸好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中胪列的汉初县道名,为解决这一疑难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利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并结合其他文献记载,不仅可以确认,这道“故塞”是设置在秦汉阴山山脉也就是今乌拉山——大青山脚下,而且还可以确认,秦九原郡是由战国赵国的九原郡沿袭而来。

秦末边防守军后撤以后防守的边防线,就是战国赵国的北方边防线,而九原郡的辖界,也只剩下了原来赵国边防线以内的很小一部分领土。直到元朔二年卫青大举反击匈奴,才重又恢复秦人旧有的疆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原秦九原郡的故土,这就是汉武帝设置朔方郡并将九原郡改名为五原郡的地理背景。

五原郡资料

上述五原郡的始设时间以及辖界变化的实际情形,与吕祖谦的论述,完全相符,而吕祖谦能够辨析清楚这样复杂的政区设置问题,并非出自偶然所得,除了其深厚的一般历史知识素养之外,还与他谙熟地理形势和地理设置有直接关系。观吕祖谦所撰《六朝十论》,可见其熟知各地险要利害;而读吕氏《与李侍郎仁父书》,则可以知道,他在史馆时还直接参与过审定国史《地理志》的工作。

凡此,都说明吕祖谦具有从事地理考据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单纯从研究技术角度讲,地理考据因其必需知识的专门性,在史学考据中属于较为艰深的门类,从对五原郡始设时间的这一考辨结果中可以看出,吕祖谦具有很高超的历史考辨能力,其考释某些史事的眼光,并不在司马光之下。类似的考据成果,在《大事记解题》当中,尚不乏其例。因此,吕祖谦不仅是一位造诣深邃的理学家,在史学考辨和考据学的发展历史上,也应占有一席之地。

上一篇:蔡小敏

下一篇:粉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