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祖祠

时间:2024-04-30 19:41:31编辑:奇事君

妈祖的祖籍地和诞生地

妈祖又称天上圣母、妙应真君等,是中国潮汕地区和台湾一带著名的信仰。而妈祖的祖籍地是福建省福清市谷来镇,这里被称为妈祖故里。



在福建福清,妈祖故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当地居民认为,妈祖不仅是海疆保护神,也是福清的守护神。在祖籍地,每逢妈祖诞辰、祭祀等重要节日,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吸引海内外游客前来参与。


妈祖的诞生地


妈祖的诞生地是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这里被称为妈祖出生地。妈祖出生在元朝末年,是一位名叫林默娘的女子。



据传说,妈祖小时候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力量和智慧。后来,在一次救助渔民的行动中,她被浪头卷入海中,但奇迹般地浮现在水面上,成为了海上的守护神,受到了渔民的崇拜和信仰。这就是妈祖成为海神的由来。


妈祖信仰的特点


妈祖信仰是一种多元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道教信仰、佛教信仰等有关。妈祖信仰以“妈祖娘娘、三山圣母”等神像为主要信仰对象,在潮汕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广为流传。



妈祖信仰的特点是融合性强。妈祖信仰的受众不分性别、年龄、职业和地域。林默娘被尊奉为神明,也成为了台湾、澳门等地方的守护神,广受人们的尊崇、爱戴。


妈祖信仰的历史


妈祖信仰起源于中国潮汕地区,大约在明朝中期开始流行。最初,妈祖信仰是由当时的海员和渔民推广,用于求保平安和海上风险的祷告。后来,妈祖信仰逐渐传播到甘肃、四川等内陆地区,成为中国南方地区的主要信仰之一。


结语


妈祖信仰以极强的融合性、信仰性和时代性特征,影响着广大海内外华人的思想和文化。与此同时,妈祖信仰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道瑰宝,激励着人们对于神秘和信仰的探索和思考。无论是在妈祖的祖籍地还是诞生地,妈祖信仰都是当地人的精神寄托和神圣的信仰。


贤良港天后祖祠的天后祖祠

天后祖祠的现有主要建筑物有山门、钟鼓楼、主殿和后殿。山门由三座门组成。正中门上横眉:“神昭海表”,为雍正皇帝手书;左右门上横眉“海上安澜”,为嘉庆皇帝手书;“泽罩海宇”,为道光皇帝手书;“恬波利运”,为咸丰皇帝手书;“与天同功”,为光绪皇帝手书。对联为:“忠信涉波涛周历五洲瑶台,神明昭日月指挥水伯玉吴。”钟鼓楼为八角形三层建筑。仪门前立两石碑,雕刻着祖祠沿革和历代褒封,以及当代政府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情况。门上对联为:“千年香火犹存港里祖姑瑞生地,万世功勋鼎立湄洲天后净化宫。”拜亭中安放香炉,柱上雕刻对联,其中一付云:“女中再见皇娲圣,天下谁修大禹功。”主殿供奉妈祖。妈祖坐像为木质雕刻,系宋代的作品。据载:“世传祠内宝像,系异人塑,各处供奉之像,皆不能及。”妈祖凤冠霞帔,端然稳重,面部圆润、端庄、慈祥、秀丽,各种比例适度,展示了宋代高超的雕刻艺术。后殿也称林氏宗祠,供奉妈祖父母塑像,为宋代官员和夫人服饰。还供奉林氏列祖列宗及妈祖兄姐木主牌位。因此,该祠也称妈祖祖祠。

妈祖的发源地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是妈祖故里和妈祖文化的发源地。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东亚、东南亚等地区信仰的海神,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_。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样,“妈祖信俗”就成了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和莆田首个世界级遗产,使湄洲岛获得了一张世界名片。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重阳节,作为我们传统的节日,来历和风俗有多种演变。其中,大家比较熟知的'有以下两个。来历:重阳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九月九日,人们会登高望远,祭祖祈福,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亲朋好友互相拜访,享受美食的节日。在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代沿袭至今。风俗:1.登高: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爬上高山,欣赏秋景,享受金秋的美好。这种习俗早在西汉就有记载,唐代更是形成了登高的盛行。2.赏菊: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人们会到公园、花坛等地赏菊,并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别有一番风味。3.吃重阳糕:重阳节要吃糕,因为“糕”与“高”同音,寓意着步步高升。除了糕点,人们还会喝菊花酒,这种酒味甘甜,有延年益寿的功效。4.祭祖:重阳节也是祭祖的日子,家人会一起祭拜祖先,感恩先人的庇佑和养育之恩。5.避邪: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还会佩戴茱萸囊,以驱邪避邪。茱萸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杀虫、消毒、止痛、驱寒等功效。总之,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不仅是一个欢庆健康的节日,更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的节日。【摘要】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提问】
重阳节,作为我们传统的节日,来历和风俗有多种演变。其中,大家比较熟知的'有以下两个。来历:重阳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九月九日,人们会登高望远,祭祖祈福,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亲朋好友互相拜访,享受美食的节日。在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代沿袭至今。风俗:1.登高: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爬上高山,欣赏秋景,享受金秋的美好。这种习俗早在西汉就有记载,唐代更是形成了登高的盛行。2.赏菊: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人们会到公园、花坛等地赏菊,并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别有一番风味。3.吃重阳糕:重阳节要吃糕,因为“糕”与“高”同音,寓意着步步高升。除了糕点,人们还会喝菊花酒,这种酒味甘甜,有延年益寿的功效。4.祭祖:重阳节也是祭祖的日子,家人会一起祭拜祖先,感恩先人的庇佑和养育之恩。5.避邪: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还会佩戴茱萸囊,以驱邪避邪。茱萸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杀虫、消毒、止痛、驱寒等功效。总之,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不仅是一个欢庆健康的节日,更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的节日。【回答】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重阳节最早来自于上古时代,有丰收祭天、祭祖等风俗。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的意义1、思念远方的亲人重阳节除了对老人的长寿祝福之外,最重要的意义还是在于对于亲人的一些思念,伴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急剧增多,各种尊老爱老并且优老的观念,也值得我们去深刻学习。在重阳节,很多学校都会举行慰问亲人的活动,让大家跟家人关系更密切。2、祝福亲人全家平安重阳节的主要意思就是双阳相合,在古代九是一个阳气十分旺盛的数字,两个九在一起邪气是很旺盛的,因此在这一天大家的习俗就是插茱萸,赏菊花,还可以喝一些菊花茶。但千万要注意,不能赠送自己的亲人菊花,菊花大多数都是用来悼念死去的亲人,如果送给亲人的话意义不太好,重阳节意义就是祝福亲人永远平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什么节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重阳节。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有哪些习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的习俗有:重阳节登高,插茱萸。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话译文
我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家乡兄弟们登高的时候,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文学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重阳节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魔每年的九月九日都会出来作恶,残害无辜人民的生命。此时有一个青年叫桓景,他决定远走他乡,拜师学艺回来打败这个魔。桓景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一位道长愿意收留,因此桓景便留在了道长身边学艺。有一天,道长告诉桓景,在今年的九月九日当天桓景一家会有危险,因此让他快点回家并带上装有茱萸的布袋,带着一家老小登到高处饮菊花酒来消灾。等到桓景回到家之后,让父老乡亲每一个人都拿上茱萸,在登高处等待着魔的出现。果然魔最后终于出现了,但是当魔闻到茱萸和菊花酒的味道时,却迟迟不敢上前伤人,因此桓景便趁机杀掉了魔,保护了大家的安全。从此重阳节便流传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其中饮菊花酒被人们当做长寿酒饮用。重阳节的历史演变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重阳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古时南北各地风俗各异,先秦时期,各地习俗尚未融合流传,重阳节习俗活动鲜见于文字记载。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秋季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等活动。

重阳节的传说

重阳节的传说是这样的,一个年轻人为了除魔去拜师学艺,有一天道长告诉他九月九日魔就会出来残害生命,叫他带上茱萸登到高处饮菊花酒,以此祛灾消难。青年回去后照做,杀掉了魔保护了家人的安全,茱萸、登高、用菊花酒便成了重阳节习俗。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魔每年的九月九日都会出来作恶,残害无辜人民的生命。此时有一个青年叫桓景,他决定远走他乡,拜师学艺回来打败这个魔。桓景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一位道长愿意收留,因此桓景便留在了道长身边学艺。

有一天,道长告诉桓景,在今年的九月九日当天桓景一家会有危险,因此让他快点回家并带上装有茱萸的布袋,带着一家老小登到高处饮菊花酒来消灾。等到桓景回到家之后,让父老乡亲每一个人都拿上茱萸,在登高处等待着魔的出现。

果然魔最后终于出现了,但是当魔闻到茱萸和菊花酒的味道时,却迟迟不敢上前伤人,因此桓景便趁机杀掉了魔,保护了大家的安全。从此重阳节便流传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其中饮菊花酒被人们当做长寿酒饮用。


贤良港天后祖祠的历史沿革

莆田忠门港里村,古称:贤良港,亦名“黄螺港”,是海峡女神-----妈祖的诞生地,妈祖羽化后,乡人建祠纪念。位于湄洲岛一水之隔的大陆岸贤良港(今忠门镇港里村),一名红螺港。这里是妈祖出生地,宋代妈祖受朝廷敕封为祖姑,林默升天之后,在贤良港林氏祖祠祀祖姑木雕神像。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祖祠圮坏,钦命太监至贤良港整修致祭;嘉靖年间(1522~1566年),沿海遭倭寇骚扰,村里民居尽被焚毁,独此祖祠倭寇不敢侵犯。清初截界,祠废。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复界后重修。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奉旨:“天后本籍宗祠令地方官春秋二祭,载入祀典”;嘉庆元年(1796年)赠封先代;嘉庆八年(1803年)奉旨敕封三代考妣为积庆公、积庆公夫人。莆田地方官以贤良港距城80华里,交通不便,自乾隆年间即就城内文峰宫举行春秋祭祀,港里林姓子侄领办具祭。时祖祠受风雨蚁蛀,瓦漏墙倾,遂择于原址的后山高地重建。邵州裔孙惠安县教谕林清标(雍正朝太仆寺卿林源之子),写信给其长子(时任台湾府凤山县教职)林霈,就台湾募捐修建,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九月建成。今祠中还存有林清标写的《重建天后祠记》石刻。1958年,祠宇殿祖姑像被一老妇取藏。1984年于旧址按原式重建。祠附近还有传说的妈祖父母求子的接水亭和妈祖幼年窥井得符的“受符井”,以及妈祖故宅遗址。1987年后,台湾妈祖信徒来湄洲朝拜妈祖的必到贤良港天后祖祠进香。大甲镇澜宫于山亭路口建起1座“妈祖诞生地”石碑坊;1989年农历九月初九日,组织千人进香团迎请圣父母宝像首次渡台,安奉于镇澜宫,飞机抵台时,在机场迎接的妈祖信仰者达3万多人。台湾新港奉天宫捐建1座2层的迎宾阁于祠左供来港进香的台胞住宿。1990年台湾信徒刘荣周捐建1座3楼3门的石碑坊。祖祠始建于宋代,祀妈祖木室像,据《敕封天后志》载:“世传祠内室像,系异人妆塑,各处供奉之偈,皆不能及”。因祠内前殿供大会供奉妈祖室像。额称“天后祠”,后殿供奉圣父母及其先代牌位,额称“林氏祖祠”,故尊为“天后祖祠”。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祠坏,朝廷内官司奉旨赴港整修致祭,称“天妃祖祠”。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以对抗明郑宫事行动,沿海截界清野,村人及妈祖室像内迁涵江。康熙二十年(1681年)复界,祠已尽毁,裔侄孙麟火昌发起重建,向涵江人迎回妈祖室像,涵人拒之,双方因请王交卜,得九十九圣王交,涵江人逐具船礼送室像还港。康熙二十三年,敕封天后。时祖祠受风吹蚁蚀、瓦漏墙倾,由台湾凤山县教职林霈发起募捐,相地于祠址后山重建,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九月建成。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奉圣春秋两祭,载入礼典。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祠夷为平地,室像赖村妪抢救,得于幸存,1984年村民集资按原式重建,到1988年2月2日(农历丁卯年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告竣大典。今祠内保存宋代妈祖室像,清乾隆石刻碑记及附近的“妈祖故居”、“受符井”、“八封井”、“连础面柱”等宋代文物。1989年辟为“莆田县贤良港天后祖祠游区”,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台湾等各地妈祖信徒来“螺港寻源、竭祖朝圣”的进香团、考察团络绎不绝,并解囊资建“三门碑坊”、“钟鼓楼”、“通宾阁”,使祠宇日臻完善、壮观。

重阳节有哪些美食?

重阳节的美食有重阳糕、栗子糕、菊花酒。1、重阳糕:重阳糕,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是重阳节传统节令食品。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重阳糕在南朝时已有文字记载。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制法因地而异,主要有烙、蒸两种,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夹馅并印双羊,取“重阳”的意思,现在仍流行。重阳糕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2、栗子糕:北京有重阳节吃花糕的习俗,花糕又称栗子糕,它是在蒸熟的江米上排满整栗子而得名。还有一种栗子糕,是用栗子泥为主料制作的。制作时以栗子泥夹金糕片和澄沙馅而成。糕分5层,上中下为黄色栗子泥,吕间夹红、褐两色的金糕、澄沙。色泽艳丽,质地松软细腻,香甜适口。北京又一顺饭庄制作的此糕,1997年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3、菊花酒:重阳佳节,中国民间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入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扩展资料:重阳节风俗:1、登高旅游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2、佩茱萸插茱萸、戴菊花的风俗,在唐代已经普遍流行。3、射箭从南北朝一直到唐代,在重阳节当天,帝王官僚们除了登高作诗,举行宴会欢乐外,还有了射箭、纵马、围猎等活动。像陈后主就是沉迷于声色之外,还喜爱走马射箭,亡国时还要再猎一圈。到了唐代,重阳射箭围猎活动依然盛行。4、放风筝风筝也叫"鹞",在中国有两千年的历史。闽南语中有一句话:"九月九,风吹满天啸",就是形容重阳以后,风筝满天飞的情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阳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栗子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菊花酒

重阳节吃什么美食

重阳节美食有:一、重阳糕花糕是重阳节必吃的美食之一,一般也叫作重阳糕。因为“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是敬老节赠送长辈最佳礼物,也是重阳节比较受大家欢迎的美食。花糕多以米粉、果料等作为原材料,各地做法不一,有的非常简单,而有的则是五彩斑斓,看起来十分精美别致,非常的香甜松软、好吃。二、螃蟹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重阳节有吃蟹的习俗。在重阳节前后,螃蟹是最肥的时候,这个季节公螃蟹里面的肉质非常鲜嫩,而且肉多,吃起来很过瘾。但是过了这个季节之后,就慢慢的会下市了,再想吃到肉质肥嫩的螃蟹就要再等上一年,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不妨就多买一些回来吃吧。吃蟹方法很有讲究,吃蟹不能没有新鲜姜末和食醋。三、菊花酒农历九月又称菊月,是一个菊花盛开的季节,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勤劳聪慧的中国人会在重阳节前将菊花收集起来,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菊花酒,重阳节一到,阖家享用美味的菊花酒。又因为“酒”同“久”,所以在古代就有了重阳要喝菊花酒的这一传统习俗。四、糍粑吃糍耙,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相传在古代糍粑是一种象征着慈祥的食物,其一:因为在打糍粑的过程中,糍粑是粘结成一团的,也被大家看成是家人间和睦团结,其二:糍粑一般都是做成甜的,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其三:糍粑是形状是圆形,喻示着人们“有缘”、团圆,有了这些寓意,大家在重阳节当然要吃着圆圆的糍粑,保佑全家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平平安安了。五、羊肉面北方人重阳节要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另外,重阳节正值秋天,秋天也是羊肉吃起来最为肥美的季节,能取暖祛寒,温中暖下,算是最符合季节的需求了,所以重阳节吃羊肉面正合适。

上一篇:泰州市教育网

下一篇:天津市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