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等于多少吨?
自来水表一方水等于2000斤,即1吨。水的密度在大气压下(105Pa),温度为4℃时,水的密度为最大(1g/cm³),当温度低于或高于4℃时,其密度均小于1g/cm³。因此,一立方米水等于1吨。 自来水表一方水等于1吨,即2000斤。水的密度在大气压下(105Pa),温度为4℃时,水的密度为最大(1g/cm³),当温度低于或高于4℃时,其密度均小于1g/cm³。因此,一立方米水等于1吨。 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1立方米=1000升=1000立方分米=1000000毫升=1000000立方厘米=1000000000立方毫米。 2、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1000000立方毫米。 3、1立方英尺=1(ft³)=0.0283立方米(m³)=28.317升(L)=28.317立方分米(dm³)=28317立方厘米=28317000立方毫米。
一方水等于多少吨?
在常温常压下,一立方水重量为一吨的水。计算过程如下:1、水的密度是:1000千克/立方米;2、1立方米水=1000千克;3、1吨=1000千克;4、所以,一方水等于1吨。立方是体积单位,而吨是重量单位。所以一立方的水,重量为1吨。这是在常温常压下的换算,因为水的密度是会随着温度或者气压的变化而变化的。标准状况下水的密度是1克/立方厘米,水的密度不是一个稳定的值,温度低的时候比温度高的时候密度要大。重量单位转化如下: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微du克(μg)换算关系:1t=1000kg;1kg=1000g;1g=1x10^3mg=1x10^6μg;拓展资料:一、体积的换算:1、1立方千米=1000000000立方米;1 立方米=1000 立方分米。2、1 立方分米=1000 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3、1 立方厘米=0.061 立方英寸;1 立方英寸=16.387 立方厘米。4、1 立方米=0.353 立方英尺;1 立方英尺=28.3立方分米。5、1 立方码=27 立方英尺 ;1 立方米=1.3079 立方码。二、体积常用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立方毫米。棱长是1毫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毫米。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水的知识:1、水在常温下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2、水在3.98℃时密度最大(999.97kg/m³,近似计算中常取1000kg/m³)。固态水(冰)的密度(916.8kg/m³)比液态水的密度(999.84kg/m³)小,所以冰能漂浮在水面上。水结冰时,体积略有增加。3、在标准大气压(101.325kPa)下,纯水的沸点为100℃,凝固点为0℃。4、纯水的理论电导率为σ=0.055μS/cm。5、水的比热容大,c=75.3 J/(mol·K),所以能很好地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6、水的生成焓很高,ΔfHmθ=-285.8kJ/mol,所以热稳定性好。在2000K的高温下,其离解不足百分之一。7、常温下,水的离子积常数Kw=1.00×10-14。8、很多常见气体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惰性气体等,这些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气相分压等因素有关。
一方水一共有多少?
一方水一共有一吨。而1吨等于1千公斤水,所以,一方水也等于1千公斤水;1公斤等于2千斤水,所以,1方水也等于2千斤水;1斤等于10两,所以,1方水也等于2万两水;1两等于10钱,所以,1方水也等于20万钱水;还有,如果按容量来计,则1方水等于1千升水。这就是1方水的等值。一方和一立方的区别关于一方和一立方的区别,一立方是一个体积计量单位,如一立方米,一立方厘米,一立方毫米等等。一方有时与一立方具有相同的意思,如平常建筑工地上一立方土和一方土都是指一立方米的土,但一方有时又指一个方面或一个地域,如在水一方,一个方向,或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水是多少?
问题一:一方水等于几吨 一立方水等于一吨水
问题二:一方水是多少? 凡是容积换算重量的,都以水做标准。一方水就是一吨,一丹沙是3.5吨,一方空气是0.00000000032吨。一方铁是7吨。
问题三:一方水大概有多少桶? 一桶水大约50斤,一方水大约有40桶。
问题四:一方水是多少公斤 常温情况下,1立方水重量为1000公斤,水的密度=1000千克每立方米,一千克=1公斤,所以为1000公斤
问题五:一方水有几吨 一方水就是指一立方米的水,是一吨。
计算1升=1立方分米=0.001立方米
1吨=1000千克
体积*密度=重量
升*(千克/立方米)=10的负六次方 吨
假如是水
问题六:水表上多少度是一方水?一方水就是一吨水吗? 水表上有刻度,前面代表整数位吧,后面是小数点一个红色框内显示数字0到9,
1吨水就是1立方,像您这样描述,估计是水表有问题,出租房里水表都是转的很快啊...
谢谢
问题七:一方水等于多少斤? 一方水即一吨水=1000千克=2000斤
问题八:一立方水等于多少公斤水 按照标准计算,一立方的水是1000KG。
在4℃时,水的密度最大,此时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如果采用克/厘米3作单位,则水的密度为1.0克/厘米3,读作1.0克每立方厘米,表示每立方厘米水的质量为1.0克。
在水一方表达了什么意思?
“在水一方”在诗经秦风《蒹葭》中的意思是:在河的另一边(对岸)。其中“一方”指的就是一边、河的对岸的意思。这首诗通过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的特点,将并非现实的人事,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这首写作背景颇受争议的小诗,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简介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凤翔)。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在水一方到底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求详细解释
意思是就站在对岸河边上,出自《诗经·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译文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前一句是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思: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出自?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深色状. 伊人:那人. 方:旁一方,即一旁. 溯洄:逆流向上. 从:追寻,探求. 阻:险阻;崎岖.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凄凄:同萋萋,茂盛状. 晞:干. 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 跻(jí):高起,登上高处. 坻(chí):水中小沙洲. 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停止. 涘(sì):水边. 右:向右转,道路弯曲. 沚(zhǐ): 水中小沙滩, 比坻稍大些.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在水一方上一句
“在水一方”的上一句是:所谓伊人。出自《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翻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在水一方是哪首诗
“在水一方”出自《诗经国风秦风》中的《蒹葭》,《蒹葭》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描写了男子追求自己求而不得的意中人,“在水一方”象征着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原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意思是:河边初生的芦苇长得格外茂盛,秋天的露水凝结成了白霜。心中思慕的意中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河水去寻找她,路途充满艰难险阻又十分长。顺着河流去找她,她好像在水中央。
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中全篇用蒹葭、白露、河水等意象描写了男子追求自己求而不得的意中人,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后人理解这首诗的时候,也给诗歌解读出各种象征意义。
在水一方出自诗经哪一篇
在水一方:出自《诗经·国风·秦风》的《蒹葭》。 蒹葭原文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出自诗经《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原诗描写所思念的人儿远在彼方,由于受阻,总是可望而不可及,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深刻的思念。蒹葭是什么意思:“蒹葭”是两种形态相似的禾本科植物,“蒹”是幼小的芦荻(芦竹),“葭”是初生的芦苇。芦荻和芦苇初长时,嫩绿青翠,如豆蔻年华的少女,情窦初开,浪漫多情,充满青春活力。芦苇初生时叫“葭”,开花前叫“芦”,花后结实为“苇”,芦苇一生有三种形态。芦苇初生的嫩芽叫芦笋,早在东晋年间,人们就开始食用芦笋,芦笋含有草酸,味道苦涩,当时只是代为食物充饥。到晚唐,采食芦笋成为一种风尚。“芦笋鲈鱼抛不得,五陵珍重五湖春。”“闲烹芦笋炊菰米,会向源乡作醉翁。”到宋朝时,苏东坡一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用芦笋、蒌蒿来煮河豚,这一煮,让芦笋成了人间美味。大江南北,寒外关内,凡湿地沼泽均有芦苇生长。芦苇杆质地坚硬,芦苇根茎四布,有固堤保水土的功效。芦苇能吸收水中的磷,可以抑制蓝藻的生长。还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为鸟类提供栖息、觅食、繁殖的家园。
诗经在水一方全诗
1、原文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在水一方:出自《诗经·国风·秦风》的《蒹葭》。通过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的特点,将并非现实的人事,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这首写作背景颇受争议的小诗,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是什么意思?
这我会!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这句话出自于哪里呢?——先秦·佚名《蒹葭》完整的原文是这样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我给大家把翻译也放出来了,便于大家理解:大片的芦苇密又繁,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高又陡。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如果只看文章的话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得结合文章当时的创作背景来解读: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很大。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不可得而作。《蒹葭》属于《秦风》。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既然说到这了,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评析一下这篇文章: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萋、晞、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涘、右、涘”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先以苍苍的蒹葭起兴,再写男子追求意中人,所追的人在何方?在茂密的蒹葭丛里,似见非见,时隐时现。这首诗用反复重章来表现悬念迭起。“苍苍”、“萋萋”、“采采”近义;白露“未霜”“未晞”、“未已”,内容也差不多。总之,这首诗的重章整齐、浅显,读起来节奏明快、动听。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罢。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此诗为本改写的。事实的虚化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追“伊人”的男子在经过了三次的追寻没有追寻到他的“伊人”由此可见所谓的伊人不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与虚境。但是追梦男子并没有放弃,而是为了梦想而上下追寻,不怕艰难险阻。意象的空灵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的全诗是什么?
【作品原文】蒹葭[ 先秦 ] 《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作品译文】大片的芦苇密又繁,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高又陡。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作品注释】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为:凝结成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溯洄(sù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阻:险阻,难走。溯游:顺流而涉。游,通“流”,指直流。宛:仿佛。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晞(xī):晒干。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采采:茂盛的样子。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涘(sì):水边。右:迂回曲折。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作品简介】《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创作背景】《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和方玉润的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所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及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时这个区域的。【作品赏析】《蒹葭》是秦国的民歌,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这句话在诗经里的原句是什么?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这句话在诗经里的原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希望我的回答给您带来帮助,谢谢!【摘要】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这句话在诗经里的原句是什么?【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这句话在诗经里的原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希望我的回答给您带来帮助,谢谢!【回答】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什么意思【提问】
怎么了?【提问】
您好!这个意思: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回答】
衡水在水一方好不好?周边环境怎么样?配套怎么样?
衡水在水一方位于红旗大街与胜利路交叉口西南角,项目沿滏阳河而建,传承千年滏阳河文化,项目新推花园洋房设置有270°观景阳台,让您在家就能欣赏滏阳河的优美景致。花园洋房户型区间为122平米-350平米。层数为5层,一梯两户或一梯一户,层高3.3米,2-3个单元。周边教育配套上有温泉幼儿园、桃城区第二幼儿园、河西小学、东明小学、第三中学等学府林立,周边配套商超有百货大楼、商贸城、信发商厦、汇中广场等;休闲方面有青年公园、人民公园等,医疗上有哈院、妇幼保健院、衡水桃城医院等等,教育、购物、休闲娱乐、就医等配套都十分方便。点击查看更全面,更及时,更准确的楼盘信息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什么意思?
01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描写所思念的人儿远在彼方,由于受阻,总是可望而不可及,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深刻的思念。这两句意即我那心上人儿,她远在水的另一方。其实“在水一方”并不一定实指具体的方位与地点,它只是隔绝不通的一种象征,目的在于能够写出主人公心之所存与目之所望的一致。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出自《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