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随念(Dhammanussati):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亦宜独居静处禅思 50:“法是世尊(一)
善说,(二)自见,(三)无时的,(四)来见的,(五)引导
的,(六)智者各自证知的”,这样的教法或九种出世间法51 的
功德应当随念。
(一)“善说”这一句是收摄教法(及出世间法)的,其它(五
句)仅摄于出世间法。
先就教法说:(1)初中后善之故,(2 )说明有义有文完全
圆满遍净的梵行之故为“善说”。
(1)(初中后善)世尊虽仅说一偈,也是全部善美的法,所
以那偈的第一句为初善,第二第三句为中善,末句为后善。如果
只有一个连结的经,则以因缘(序分)为初善,结语(流通分)
为后善,其余的(正宗分)为中善。若有许多连结的经,则以第
一连结为初善,最后的连结为后善,其余的为中善。亦以因缘生
起的事由为初善,为顺适诸弟子而说不颠倒之义及因与喻相应的
为中善,令诸听众闻而生信的及结语为后善。全部教法自己的要
义的戒为初善,止、观、道、果为中善,涅槃为后善。或者以戒
与定为初善,止观与道为中善,果与涅槃为后善。(又于三宝中 )
佛的善觉性为初善,法的善法性为中善,僧的善行道性为后善。
又闻佛法,如法行道,得证等正菩提为初善,证辟支菩提为中善,
证声闻菩提为后善。又闻此法而得镇伏五盖,故亦以闻而得善为
初善,行道之时取得止观之乐,故亦以行道得善为中善,如法行
道及完成行道之果时,取得那一如的状态,故亦以取得行道之果
的善为后善,这是依教法的初中后善,故为“善说”。
(2)(有义有文等)世尊说的法是说明教梵行与道梵行 52用种
种的方法说其教法,适合于义成就故“有义”,文成就故“有文”。
略说、释明、开显、分别、阐示、叙述,是义与句的结合,故“有
义”,教法的字、句、文、文相、词(语原)解释的成就,故“有
文”。教法的甚深之义及甚深的通达为“有义”,甚深的教法及
甚深的演说为“有文”。得达义无碍解与辩说无碍解故为“有义”,
得达法无碍解及词无碍解故为“有文”。是智者所知,为考察者
所欣喜故“有义”,可信故,为世间的人所欣喜故“有文”。教
法有甚深的意义,故“有义”,有显明之句故“有文”。一切圆
满无可复加,故“完全圆满”,已无过失 53无可复除,故“遍净”。
亦可由行道而得证明,故“有义”。由教法而得明白圣教,
故“有文”。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法蕴相应故
“完全圆满”。没有(见慢等)随烦恼故,度脱轮回之苦故,无世
间的欲望故“遍净”。
如是先就教法为善说。
次就“出世间法”而说适合于涅槃的行道,及适合于行道的
涅槃,故为善说。即所谓54 :“世尊对诸声闻善示通达涅槃的行
道,其涅槃与行道是符合的。譬如恒河的水和耶牟那河 55的水相
会合流一样,世尊对诸声闻善示通达涅槃的行道,其涅槃和行道
也是这样合流的”。
此中(1)圣道是不采取二极端而从中道的,说此中道故为善
说。 (2)诸沙门果是止息烦恼,说此烦恼的止息故为善说。 (3)
涅槃的自性是常恒、不死、安全所、皈依处等,说常恒等的自性
故为善说。如是依出世间法亦为善说。
(二)“自见”56 这里先于圣道自己的相续而令无贪,故由圣
者自见为“自见”。即所谓 57“婆罗门,为贪染战胜而夺去其心
的,则思恼害自己,亦思恼害他人,及思恼害两者,同时心亦苦
受忧受。若舍贪时,则不思恼害自己,亦不思恼害他人,并不思
恼害两者,心亦不会有苦受忧受,婆罗门,这便是自见之法。”
其次依证得(四向四果及涅槃)九种出世间法的人,他们不
是依照别人的信而行,而是各各依其观察智自见的,故为“自见”。
或以值得赞叹的见为见;依见而征服烦恼,故为“见”。此
中(1)于圣道依相应正见而征服烦恼,(2 )于圣果依原因正见,
及(3 )于涅槃依所缘正见而征服一切烦恼。故譬如以车战胜敌
人的为车兵,如是因见九种出世间法而征服烦恼,故为“见”。
或者即以见为见义,因值得见故为“见”,即依修习现观及
作证现观 58而见出世间法,击退轮回的怖畏。譬如衣服值得着故
着,如是(出世间法)值得见故“见”。
(三)关于(学人)给与自己的果位之时为无时,无时即为“无
时的”5 。
不是要经过五天七天的时间,(圣道)才给圣果的,就是说
在自己发生之后便得与果之意。或者要经过长时期方能给与自己
的果,故为有时的。那是什么?即世间的善法。(出世善法)即
在圣道之后而给与自己的果,故没有时间的为“无时的”。所以
(这无时的话)是专指圣道(给与圣果)说的。
(四)“这是来见之法”,因为值得这样说来看的话,故为“来
见”。为什么(出世法)值得这样说法呢?的确存在故,遍净故。
譬如空拳之内,虽说有金钱或黄金,但叫人来看是不可能的。
何以故?的确不存在故。虽有存在之物,如屎尿等,而说这是很
可爱的,但欲为令人心喜悦,叫他来看是不可能的。并且当以草
或叶来遮蔽(屎尿)。何以故?不净故。这九种出世间法是本来
存在的,犹如空中出了云翳的圆满的月轮,亦如放在黄布 60上的
宝石一样的清净;所以说存在故,遍净故,值得说来看的话的为“来见”。
(五)当引进故为“引导的”61。其义的抉择如次:
引进为引导。即火烧自己的衣或头亦可置之不理,而值得以
修定引导出世法于自心中,为引导的。这是说从事于有为的出世
间法(四向与四果)。若是无为的涅槃则值得以自心引进为引导
的──即值得取证之义。或者以圣道为引导者,因为导至涅槃故。
以果与涅槃为引导者,因引其取证故。引导者即引导的。
(六)“智者各自证知”62即一切敏智(提头即悟)等的智者,
当各各自知:“我修道,我证果,我证灭。”因为弟子是不能依
赖和尚所修之道而断除他的烦恼的,不能享受他的和尚的果定之
乐,不能作证和尚所证的涅槃。所以出世法是不应如看别人的头
饰一样,当于自己的心中见。这是指智者的实证而说;不是愚者
的境界。
(法随念的修习法与功德等)此法为善说。何以故?自见故;
又因无时之故为自见;可说来见之故为无时,以及引导之故为来
见。瑜伽者如是随念善说等类的达摩之德,那时则无被贪所缠之
心,不被瞋所缠,亦不被痴所缠;而他的心是只缘达摩而正直的。
并如前(佛随念)所述的同样方法而镇伏了五盖,及于同一剎那
中生起了五禅支。因为达摩之德甚深,或因倾向于种种德的随念,
故不证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禅。此禅是依于随念达摩的德而生起
的,故称法随念。
其次勤于法随念的比丘想:“演说如是引导的法及具足此等
德支的师,除了世尊之外,我实在过去世未见,现在世亦未得见”,
因他如是见于达摩之德,便尊敬于师,顺从于师,尊重恭敬于法,
得至于广大的信等,并成多喜悦,征服怖畏恐惧而得安忍于苦痛,
又得与法同住之想,且因他的身中常存法德随念,所以他的身体
亦如塔庙一样的值得供养,又因他的心向证于无上之法,纵有关
于犯罪的对象现前,而他亦能随念于法的善法性,生起惭愧。他
虽然不通达上位,但来世亦得善趣。
真实的善慧者,
应对于如是
有大威力的法随念,
常作不放逸之行。
这是详论法随念一门。
50 D.II,93;III,5;A.I,207 ;III,285 等。《杂阿含》九三一经(大正二·二三八a)。
51 九种出世间法(navavidha lokuttaradhamma)即四向、四果与涅槃。
52 “教梵行”(sasanabrahmacariya) 指三学及一切经典之法,“道梵行”
(mag-gabrahmacariya)指圣道。
53 “已无过失”(niddosabhavena),底本niddesabhavena 误。
54 D.II,223.
55 耶牟那河(Yamuna)即今之Jumna。
56 “自见”(sanditthika),《解脱道论》“现证”。
57 A.I,156f.
58 “修习现观”(bhavanabhisamaya)是见道法;“作证现观”(sacchikiriyab-hisamaya)
是见涅槃法。
59 “无时的”(akalika),《解脱道论》“无时节”。
60 “黄布”(pandukambala),亦可作黄毛毯;又是一种做帝释宝座所用的美石。
61 “引导的”(opanayika) 《解脱道论》“乘相应”。
62 “智者各自证知”(paccattaj veditabba vibbuhi),《解脱道论》“智慧人现证可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