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时期,属柳河县。
1961年5月,县委设八面城工作委员会。
1968年8月,撤销。
1970年2月,设八面区;同年10月,撤销。
1988年10月,八面城乡与八面城镇合并为八面城镇。
行政区划2011年末,八面城镇下辖7个社区、23个行政村。
名称柳河公祥财神三合堡武营赵家店烧饼老坊站前果园截至2020年6月,八面城镇下辖2个社区、23个行政村,另辖2个村级单位:昌图八面城工业园区社区、昌图县三合种猪场生活区,镇人民政府驻土城里社区。[2]
名称土城里社区广宁村财神庙社区前王家村武营社区信家店村烧饼社区老坊村柳河社区丁家村地理环境位置境域
八面城镇地处昌图县城西北部,东至平安堡镇,南与大洼镇、朝阳镇毗邻,北与吉林省梨树县接壤,行政区域面积137.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八面城镇地处松辽平原南端,属半丘陵半冲积平原。境内地势平坦,总体上为西南高东北低。
气候特征八面城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6.7%,冬季最低气温为12月,月平均气温-10.4℃。年10℃以上平均积温为3224℃。年平均地温8.7℃。年平均降水量636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900小时。无霜期年平均146天,冻土深度为125厘米。
水文八面城镇境内辽河最大支流招苏太河的3条支流条子河、太平河、城西河于城区交汇,直去辽河。
自然灾害八面城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水灾、风灾、冰雹等。最严重的一次旱灾发生在2009年4—8月,有近两月余没有降雨,当年粮食减产五至七成,直接经济损失近4000万元。
人口民族2011年末,八面城镇总人口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8万人,城镇化率40.0%。总人口中,男性35700人,占51.0%;女性34300人,占49.0%;14岁以下7630人,占10.9%;15—64岁55020人,占78.6%;65岁以上7350人,占10.5%。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69070人,占98.7%;有少数民族930人,占1.3%。2011年,八面城镇人口出生率1.1‰,人口死亡率2.8‰,人口自然增长率-1.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09.5人。
八面城镇
截至2018年末,八面城镇户籍人口有18405人。
经济综述2011年,八面城镇财政总收入7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0%。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200万元,增值税500万元,企业所得税90万元,个人所得税5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7%、28.3%、18.5%、21.6%。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0元。
2018年,八面城镇有工业企业25个,其中规模以上9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6个。
第一产业2011年,八面城镇有耕地面积16.5万亩;林地面积1.7万亩。粮食作物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9.8万吨,其中水稻1034吨,玉米9.5万吨,大豆288吨。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27000亩,产量13.7万吨,主要品种有白菜、黄瓜、豆角,其中白菜4.3万吨,黄瓜3.4万吨,豆角1.3万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31万头,年末存栏7.8万头;牛饲养量3.9万头,年末存栏2.1万头;羊饲养量3.8万只,年末存栏1.6万只;家禽饲养量2126万羽,上市家禽1825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81274吨,禽蛋18957吨,鲜奶9447吨;畜牧业总产值19.5亿元。
截至2011年末,八面城镇累计造林3.2万亩,其中防护林2.6万亩,经济林15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14万株,林木覆盖率15%。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400亩,产量700吨,主要品种有葡萄、李子,其中葡萄500吨,桃子200吨。2011年,大型农业机械0.1万台。
第二产业2011年,八面城镇工业总产值达到54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78%。2011年,八面城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职工3788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6亿元,比上年增长21%。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6家。工业园区1个。
第三产业2011年末,八面城镇有商业网点1005个,职工5000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4.9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2亿元,比上年增长25.0%。
社会教育2011年末,八面城镇有幼儿园26所,在园幼儿1800人,专任教师73人;小学6所,在校生5300人,专任教师37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3270人,专任教师23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教育经费达0.04亿元。
文化事业2011年末,八面城镇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个,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藏书1万多册;档案室1个,建筑面积50平方米。
医疗卫生2011年末,八面城镇有卫生院1所;病床30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4.3张,固定资产总值51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6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0人,注册护士100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7人、执业(助理)医师1.4人、注册护士1.4人。2011,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8万人次,住院手术5100台次,出院病人8000人次。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61%,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2万人,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2011年,八面城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44户,人数1204人,支出307.2万元,比上年增长23.0%;城市医疗救助113人次;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17人次,支出1500元,比上年增长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08户,人数1557人,支出93.4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55人,支出18.5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28人,支出19.1万元,比上年增长12.5%;农村医疗救助134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986人次,共支出4.8万元,比上年增长100%;农村临时救济987人次,支出19.6万元,比上年增长50.0%。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51人。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0.3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1.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0.03万人。
旅游八面城城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属辽代韩州州治。坐落于八面城镇五星村南郊,海拔144米左右。经多次测量,城址为一菱形形制,东墙749米,西墙747米,南墙830米,北墙911米,分布面积约30万平方米,城内辽金时期布纹瓦、瓷器残片随处可见,现馆藏文物八棱石臼就出土于此。现城内有自来水公司等多家企业,其余均为五星村村民蔬菜大棚地,有双八线公路在城址中央南北向穿城而过,南墙紧邻南环城公路,路南为八面城烈士陵园和复建中的青云石佛寺、加油站等,北侧与居民区毗连。
1984年,八面城城址被昌图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得到很好的落实。当前八面城镇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城址的保护力度,制定了保护规划,出版了专著,着力打好古城文化这张牌,促进古韩州焕发新的活力。
八面城城址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据史料记载,辽代以前八面城为室韦、奚帅占据,叫奚营;辽代为韩州治,金改为柳河县。据《昌图府志》记载,清道光初年,修筑城堡时挖得石碣残碑段,呈八棱形,直径38厘米,高44厘米,角棱清晰,无文字迹象,故此得名八面城。据《东三省舆地图说》之《八面城即韩州考》文所言:“道光元年,吉林将军富俊到八面城查办地亩案件时得一出土铜镜,四周有“内清斯,外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顾照,虽塞而不泄,长勿相忘,见日之光”等31个篆字;铜镜背面有楷书“韩州刺史”四字。这个发现证实了八面城就是辽金时期的韩州遗址。上世纪50年代,八面城一农民在韩州遗址中挖出一颗铜印,上刻“柳河县印”。柳河县是辽时期韩州的附郭县,县治在韩州城内。到了金代中期韩州迁移到九百奚营后,柳河县治仍留在原韩州城。铜印的发现更进一步说明了八面城曾是韩州州治所在。[1]
交通八面城镇有105省道经过境内。
八面城镇
文化地名由来
据《昌图府志》记载:清道光初年,修筑城堡时挖得石碣残碑段,呈八棱形,角棱清晰,无文字迹象,故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