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河地图

时间:2024-04-28 10:35:20编辑:奇事君

世界地图亚马逊河的位置

亚马逊河的属于南半球的南美洲,位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中间,南极洲的北面,北极洲的南面。亚马逊河流经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玻利维亚和巴西等国。最终在巴西的马腊若岛附近流入大西洋。亚马逊河位于南美洲北部,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发源于秘鲁境内安第斯山脉科迪勒拉山系的东坡,有两支河源:一支为马拉尼翁河(Maranon,通常以该河作为亚马孙河的正源),发源于秘鲁境内安第斯山高山区;另一支为乌卡亚利(Ucay-ali)河,该河源头名叫阿普里马克(Apunmac)河。马拉尼翁河及乌卡亚利河穿过祟山峻岭后在秘鲁的瑙塔(Nauta)附近汇合。亚马孙河干支流蜿蜒流经南美洲7个国家。亚马孙河从秘鲁的伊基托斯(Iquitos)至巴西的马瑙斯(Manaus)叫索利默伊斯(Solimoes)河,内格罗河河口至大西洋段才称亚马孙河。亚马孙河向东奔流横穿巴西的北部,于马拉若岛附近注入大西洋。

世界地图亚马逊河的位置。

亚马逊河的属于南半球的南美洲,位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中间,南极洲的北面,北极洲的南面。亚马逊河流经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玻利维亚和巴西等国。最终在巴西的马腊若岛附近流入大西洋。亚马逊河位于南美洲北部,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发源于秘鲁境内安第斯山脉科迪勒拉山系的东坡,有两支河源:一支为马拉尼翁河(Maranon,通常以该河作为亚马孙河的正源),发源于秘鲁境内安第斯山高山区;另一支为乌卡亚利(Ucay-ali)河,该河源头名叫阿普里马克(Apunmac)河。马拉尼翁河及乌卡亚利河穿过祟山峻岭后在秘鲁的瑙塔(Nauta)附近汇合。亚马孙河干支流蜿蜒流经南美洲7个国家。亚马孙河从秘鲁的伊基托斯(Iquitos)至巴西的马瑙斯(Manaus)叫索利默伊斯(Solimoes)河,内格罗河河口至大西洋段才称亚马孙河。亚马孙河向东奔流横穿巴西的北部,于马拉若岛附近注入大西洋。

亚马逊河在哪里

亚马逊河位于南美洲北部,上源乌卡亚利河在秘鲁境内,从发源地先向北流,辗转迂回,奔腾在高山峡谷之中,再劈山破岭,冲出山地,转折向东,流淌于广阔的亚马孙平原上。最后在巴西的马腊若岛附近注入大西洋,全长6480千米,长度仅次于尼罗河而居第二位。但据美国地质学家在1980年实地测量,亚马逊河全长应是6751千米,实为世界第一长河。

亚马逊河流发源地
亚马逊河的发源地是在安地斯山脉区中一个海拔5,597米的密斯米雪山的一条小溪,距离的的喀喀湖约160千米,距利马约700千米,密斯米雪山作为源头是在1971年第一次认定,后来更精确的源头位置又在1996年、2000年和2007年被多次重新确定。溪水先流入劳里喀恰湖,再进入阿普里马克河,阿普里马克河汇入乌卡亚利河,乌卡亚利河再与马拉尼翁河汇合成亚马逊河主干流。

亚马逊河为什么改名亚马孙?
亚马逊改名亚马孙是因为翻译字面上的区别,亚马逊和亚马孙代表的是同一个地方,官方翻译为亚马孙,因为Amazon的最后一个音节发zen音,更接近于孙。亚马逊不够标准,但也能被普遍接受,不作为错译。


谁知道亚马逊河在那个国家呢??

亚马逊河不属于哪个国家。大部分在巴西境内。亚马孙河被誉为“河流之王”,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中段,秘鲁的科罗普纳山东侧的米斯米雪峰之颠。其正源——乌卡利亚河,不断地接纳雪峰上的淙淙冰水,一路汇集百川之水,进入著名的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流经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玻利维亚和巴西等国。最终在巴西的马腊若岛附近流入大西洋。亚马孙河全长6400多公里,其支流有上千条,与干流共同组成了总长度达6万余公里的亚马孙河水系,其流域面积705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在巴西境内。扩展资料:河流特点1、流量大(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十分丰富)2、水位变化小,无明显汛期(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降水丰富)3、流域面积广(位于亚马孙平原)4、河流含沙量小(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好)5、水能资源丰富(河流流经山地和平原地区,落差大,再加上水量大)6、无结冰期,无凌汛现象(地处热带,河流不结冰)

亚马逊河到底有多可怕?为什么连当地人都不敢在里面游泳?

亚马逊河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大、最复杂、隐藏秘密最多的水系,同时围绕着亚马逊河也形成了地球上最重要、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亚马逊雨林。

亚马逊河虽说不是公认的第一长河,它的长度为6437公里,第一名的尼罗河长度为6853公里,可以看出相差的距离并不是很长;

因此也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测量方法和误差导致的,很难说清这两条河谁更长一些。不过我们还是公认尼罗河为第一长河。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亚马逊河是地球上流量、体积、宽度最大的河流,就流量和体积来说,它有多达一千多条支流,其中有17条的长度在一千五百公里左右;

仅亚马逊河一个向海洋中输送的淡水量就占了全球所有河流的五分之一;

就宽度来说,在雨季的某些地区,它的跨度可以覆盖将近48公里的距离。

所以说这条河流是当之无愧的地球大动脉,那么如此多的水来自于哪里?

亚马逊河起源于安第斯山脉,这个山脉从上图的左边可以看到它从南到北横阔了整个南美洲,因此也是地球上最长的山脉,由于山脉的阻挡,导致了温热潮湿的水汽在山脉的东边聚集;

因此安第斯山脉的东侧降水非常多,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支流最终汇聚到了亚马逊河,也为亚马逊河提供了持续的水源。

不过在安第斯山脉的西侧那里却很少降水,因此有着地球上最为干燥的沙漠之一:阿塔卡马沙漠。可以在地图上看出它是呈条带状的。

而在这些支流流过的地方、以及亚马逊河流过的地方非常广阔,横跨了八个国家,因此也就形成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占了整个南美洲面积的百分之四十,约为14亿英亩。

而亚马逊雨林又占了地球上热带雨林面积的一半。

因此这片森林对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非常重要,它调节着地球大气中的水汽以及二氧化碳,每年要向大气中释放约70000亿吨的水,而且这个雨林中储存的碳达到了900亿到1400亿公吨。

如果这片雨林被破坏的话,地球气候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

如此大的雨林中,当然也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物种,约占地球总物种数量的1/10,其中有40000种植物,5600多种已知的鱼类和370多种爬行动物,昆虫鸟类数不胜数。

在这些生物中肯定就包括一些对人类会产生威胁的动物,不过这些动物并不会像电影中的那样主动去攻击人类,但是如果有人侵入到它们的领地或者打扰了它们的安宁,它们就会发起反击。

所以就连当地人也不会轻易地下河游泳,也不敢独自穿行亚马逊雨林。因为随时都有危险的存在:

主要的威胁包括:

刺鳐也被称为黄貂鱼,外形就像是一架隐形战斗机,这是目前所知体型最大的有毒鱼类,它长有一条数十公分长的尾巴,这个尾巴是有毒的尖刺。

通常情况下,这种鱼并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但是它们往往会把自己埋在河底的泥沙里捕食猎物,如果你没有看到它们,一脚踩上去,刺鳐的尾巴就像蝎子尾巴一样会刺伤人类。

伤口如果不经过处理就会感染细菌最终会导致生命危险,如果被刺中身体的要害部位,例如胸腔,会当场造成重伤或死亡。

因此这种鱼被认为是亚马逊河中对人类威胁最大的鱼。

食人鱼,在电影中被描述的是臭名昭著,但是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伤人事件其实非常少,而且都是发生在领地被侵犯、或者保护幼鱼的时候。

但是这种鱼的杀伤力也不能小觑,上图就能看到它们的咬伤力还是很强劲的,像一把剪刀一样,要是被这种鱼嘬一口,一块肉就没有了。最严重的是,它们往往是成群的出动觅食。

所以一个大型猎物在它们面前很快就会被吃光。

上图这个牛头很快就会被成群的食人鱼啃光。如果下下河游泳碰到惹怒了这种鱼,将要承受万箭穿心之痛,还真的不如被狮子一口咬死呢。

亚马逊里还有一种令人胆寒的鱼类,就是电鳗。身体摆动像蛇一样灵活,它们是地球上为数不多可以自己发电的生物,电鳗瞬间释放的电压可以达到600伏,足以击晕一个大型猎物。

任何敢跟电鳗较量的生物,就算胜利了也会两败俱伤,上图就是典型的例子,鳄鱼要比电鳗凶猛得多,它确实一口咬住了电鳗,但是也被电鳗电的抽搐,最后两个双双毙命。

任何人肯定不想尝试被电击的感觉,因此在亚马逊河里游泳非常危险,踩到一条电鳗就像是踩到了高压线。

接下来就是一种寄生鲶鱼,它们也叫牙签鱼,体型很小长度只有几公分,通体透明,所以在水中很难看见它们,而且游泳速度非常快。

这种鱼的生活方式主要靠寄生,它们在遇到其他鱼类的时候就会主动用尖刺钩住其他鱼的鱼鳃,并稀释血液,所以这种鱼也被称为“吸血鬼”。

虽然没有这种鱼伤害人的报道,但是在当地有传闻这种鱼会被人的尿液吸引,然后会寄生在人的尿道中,并且一直往上游,最终达到膀胱,并且在里面吸取血液,然后繁殖。

正是这个传闻导致了当地人对下河非常恐惧。

当然亚马逊河里怎么能少得了鳄鱼呢!在这里生活着凯门鳄,它们的大小从1到6米不等,大多数体型都比较小,不足以对人类构成威胁。

其中最大的物种黑色凯门鳄,体长可以达到4米以上,重400多公斤,这种鳄鱼的杀伤力非常大,人类的战斗力在它面前就不值一提了。一个死亡翻滚能把一个大型猎物撕成两半。

不过它们也很少会捕食人类,见了人类一般都会躲开,除非被惹急了。

蟒蛇也是亚马逊河中的常客,在水里行动迅速,在陆地上行动缓慢,喜欢在潜水中捕食,虽然无毒,但是它们强大的绞杀能力会让猎物窒息,最后将猎物整个吞下。

同样的它们并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除了以上的生物以外,在亚马逊河以及雨林中还有美洲豹、美洲虎这种大型食肉动物,还有一些比如蛇、青蛙、蜘蛛等一些剧毒昆虫。

当然还有吸血水蛭以及携带病毒的蚊子,在这都是威胁人类生存的生物。

当地人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很长时间,已经学会了与这些生物共存,他们知道如何规避风险,不打扰这些动物,这些动物自然也不会伤害人类。


亚马逊河到底有多可怕?为何当地人不愿在河里游泳?

亚马逊河是世界第二长河,水量充沛,支流数超过1.5万条,滋养着横越9个国家的雨林,这里蕴藏着多种多样的动植物资源,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事物,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简直是风景如画。而对于喜欢游泳的人来说,能在这远离工业污染的水中畅游,似乎是不错的选择。然而亚马逊河并不像我们所见的那般平静,这其中暗藏着许多危险生物,有些甚至称得上是可怕,那些隐藏在水底的生物,让当地土著都不敢下河游泳,那河里到底有什么生物呢?

最出名的当属食人鲳了,这种鱼的个头虽不大,但胜在成群结队,群居的食人鲳少则几条多则上千,它们牙齿锐利且凶猛残暴,一旦咬住猎物就不松口,而且会疯狂的扭动身体,直到将猎物的肉撕下来。围剿较大的猎物时,还有一套“战术”,那就是先攻击猎物的致命部位,让其无法反抗逃走。

电鳗也是亚马逊河一霸,虽然行动迟缓,但耐不住有着开挂的本领,它的每枚肌肉薄片能产生150毫伏的电,而一条电鳗身上有着6000~10000枚肌肉薄片,这些串联起来发出的电流足以将一个成年人击晕,因此有水中"高压线"之称。电鳗捕食时会假装是路过的,悄悄的游到鱼群中然后放电,被电死的鱼就会被电鳗吞食,一般所电死的往往超过它们的食用量。所以,食人鲳之所以没有泛滥成灾,电鳗也有一半的功劳。

在到处是河流、森林的地方,自然少不了鳄鱼了。众所周知,鳄鱼擅长伪装,在它一动不动时你很难发现它们。而亚马逊河的凯门鳄虽属于中小型鳄鱼,但体长也能达到1.2-2.1米,如有人在水中游泳,被它盯上了也是很难逃脱的。

看到这,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亚马逊河这里的动物很大,也很危险,但其实这里让土著最不敢下水的动物是牙签鱼。

牙签鱼是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动物,它几乎是透明的且体型很小,身体细长通常只有3-5厘米长,在水中很难发现它们。牙签鱼的头部有倒勾刺,游泳很快,平时主要寄生在其它鱼的鱼鳃中,用倒勾刺紧紧勾住,再吸食寄主的血液。之所以说当地土著最怕这种鱼,那是因为它可能会游进人的尿道中,只能靠手术取出。200年前的亚马逊居民就对它们避而远之。

除了以上介绍的,水里还有暴龙水蛭、森蚺、巨骨舌鱼、吸血鬼鱼等等,而岸上也同样危险重重,如巨獭、美洲豹等。不得不说亚马逊河蕴藏着数百万种生物,每一种都很神奇,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而不被淘汰,都有自己过硬的本领!


大陆漂移是假说吗

分类: 资源共享 >> 文档/报告共享
解析:

是的。

魏格纳(1880-1930)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19世纪以前,人们尚未开始系统地研究地球整体的地质构造,对海洋与大陆是否变动,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1910年德国的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块大陆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就能拼凑成一个大致上吻合的整体。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轮廓比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远远深入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的凹进部分。

魏格纳结合他的考察经历,认为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并形成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推断在距今3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连结在一块,构成一个庞大的原始大陆,叫做泛大陆。泛大陆被一个更加辽阔的原始大洋所包围。后来从大约距今两亿年时,泛大陆先后在多处出现裂缝。每一裂缝的两侧,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裂缝扩大,海水侵入,就产生了新的海洋。相反地,原始大洋则逐渐缩小。分裂开的陆块各自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今天人们熟悉的陆地分布状态。



魏格纳少年时便向往到北极去探险,由于父亲的阻止,他没能在高中毕业后就加入探险队,而是进入大学学习气象学。1905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后,致力于高空气象学的研究。1906年,他和弟弟两人驾驶高空气球在空中连续飞行了52小时,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后来他又参加了去格陵兰岛的探险队,岛上巨大冰山的缓慢运动留给他的极其深刻的印象可能催化了后来他面对世界地图迸发的联想和兴趣。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地学资料,查找海陆漂移的证据。

1912年1月6日,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此后,由于研究冰川学和古气候学第二次去了格陵兰。在随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的研究工作中断了,在战场上身负重伤,养病期间他于1915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大陆漂移说一提出,就在地质学界引起轩然 *** 。年轻一代为此理论欢呼,认为开创了地质学的新时代,但老一代均不承认这一新学说。魏格纳在反对声中继续为他的理论搜集证据,为此他又两次去格陵兰考察,发现格陵兰岛相对于欧洲大陆依然有漂移运动,他测出的漂移速度是每年约1米。1930年11月2日,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倒在茫茫雪原上,那是他50岁生日的第二天。直到次年4月,搜索队才找到他的遗体。

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6大板块的主张,它们是——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板块学说很好地解决了魏格纳生前一直没有解决的漂移动力问题,使地质学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获得了全面的综合。随着板块运动被确立为地球地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地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海洋时而扩张、时而封闭,已成为人们接受的地壳构造图景。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确实相信,从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到板块学说的确立,构成了一次名副其实的现代地学领域的伟大的革命。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由此可见: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大陆漂移说是真的吗?

大陆漂移学说是地球大陆相对于彼此的运动,因此似乎在海床上“漂流”。最初由亚伯拉罕·奥特柳斯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这个大胆的学说一直被学界忽视,直至1960年代海洋扩张说出现,令大陆漂移说得以发展,后来更阐述为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的想法已经被板块构造理论纳入,解释大陆如何移动。



主要内容为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古陆”或称盘古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值得一提的是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有些根本的不同,前者假设推动力是潮汐,后者假想推动力是由于地幔出现对流,拖动板块。但在魏格纳1929年第四版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中,他已经接受了地幔对流提供动力的思想。



1620年英国人弗兰西斯·培根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duard Suess,1831~1914)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当时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来自南非的地质学家杜托伊特(Alexander du Toit)和英国的阿瑟·霍尔姆斯(Arthur Holmes)都支持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假说。到了1950年代,大陆漂移学说仍然得不到普遍接受。在1960年代前,终于出现转机。罗伯特·迪茨(Robert S. Dietz)、布鲁斯·希曾(Bruce Heezen)和哈利·哈蒙德·赫斯(Harry Hess)得出一份地质研究报告,这就是海底扩张学说,得出实在的地质证据,解释了三大洲为何分裂,令大陆漂移学说更具说服力。

首先,假设地球内部是玄武岩质,而地表则是花岗岩质,而大陆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一样,浮在融熔状的玄武岩上。大陆因为潮汐的推动而移动分离。





此学说在魏格纳因北极考察中,遭遇暴风雪而丧生之后就沉寂一时,到了六十年代,海底扩张学说中的地质报告证明了大西洋正在扩张,而三大洲就渐渐分离,令学界重新研究大陆漂移学说,后来更有人提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亦是现今地质学根基。


长江的源头在哪里?

长江的源头在各拉丹冬峰-沱沱河。目前,确定的长江源头是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唐古拉山脉附近,长江有三个源头,南源为当曲,北源为楚玛尔河,西源为沱沱河。一般认为沱沱河为长江正源,长江干流从沱沱河开始往下游分别为通天河、金沙江、川江、荆江和扬子江等等。长江水量巨大,中上游地区地势落差较大,适宜进行水能开发,是我国的“水电基地”;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适宜进行航运开发,是我国的“黄金水道”。长江的水量: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961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为黄河的20倍。在世界仅次于赤道雨林地带的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居第三位。与长江流域所处纬度带相似的南美洲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积虽然都超过长江,水量却远比长江少,前者约为长江的70%,后者约为长江的60%。

长江的源头在哪里?

长江源头位于青藏高原腹部,在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所以尽头是东海。长江流经城市分别是:四川宜宾、泸州、重庆、涪陵、万州、宜昌、荆州、武汉、黄石、鄂州、九江、安庆、铜陵、芜湖、南京、上海。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扩展资料:一、长江源头长江正源是一个宽阔的地理单元,它包括昆仑山至唐古拉山间的广阔地域,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总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区内地形起伏和缓,平均海拔4400-4700米,年均气温-4℃以下,气温低,植被稀疏,常年冻土广泛分布,动物种类简单,多为高原特有的种类,包括野驴,白唇鹿、野耗牛、雪豹、藏羚羊、棕熊、狼、岩羊等。长江源由北源楚玛尔河,南河当曲和正源沱沱河组成,楚玛尔河发源于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深处的可可西里湖,藏语意为“红水河”,全长约515公里,流量小,夏季经常断源,最后流入长江上游的通天河。二、支流长江水系发育,由数以千计的大小支流组成,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km²以上的支流有437条,1万平方千米以上的有49条,8万平方千米以上的有8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4条支流的流域面积都超过了10万平方千米。支流流域面积以嘉陵江最大,年径流量、年平均流量以岷江最大,长度以汉江最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江

海洋上存在有什么奥秘?

人类认识海洋的历史,是在沿海地区和海上从事生产活动开始的.古代人类已具有关于海洋的一些地理知识.但直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皇家学会组织的“挑战者”号完成首次环球海洋科学考察之后,海洋学才开始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50~60年代以后,海洋学获得大发展,形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海洋科学.
从古代到18世纪末是海洋知识的积累时期,也是海洋学萌芽时期.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海洋自然现象的认识和探索,主要依靠很不充分的观察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虽然当时只限于直观地、笼统地把握海洋的一些性质,但也提出了不少精彩的见解.例如,公元前7~前6世纪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源,而大地则浮在浩瀚无际的海洋之中.公元前11~前6世纪中国的《诗经》中,已有江河“朝宗于海”的记载.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思想家中知识最渊博的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志》中,已描述和记载170多种爱琴海的动物.公元一世纪,中国东汉王充曾科学地指出了潮汐运动和月亮运行的对应关系.
从15世纪到18世纪末,自然科学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海洋知识的积累.这时的海洋知识以远航探险等活动所记述的全球海陆分布和海洋自然地理概况为主.
1405~1433年中国明朝郑和率领船队七次横渡印度洋;1492~1504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4次横渡大西洋,并到达美洲;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等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1768~1779年英国库克在海洋探险中最早进行科学考察,取得了第一批关于大洋表层水温、海流和诲深以及珊瑚礁等资料.
这些活动和成果,不仅使人们弄清了地球的形状和海陆分布的大体形势,而且直接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海洋学各个主要分支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如1670年英国玻意耳研究海水含盐量和海水密度的变化关系,开创了海洋化学研究;1674年荷兰列文虎克在荷兰海域最先发现原生动物;1687年,英国牛顿用引力定律解释潮汐,奠定了潮汐研究的科学基础;1740年瑞士科学家贝努利提出潮汐静力学理论;1772年法国拉瓦锡首先测定海水成分;1775年法国拉普拉斯首创大洋潮汐动力学理论,等等.
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海洋学的建立和发展.
英国科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在 1831~1836年随“贝格尔”号环球航行,对海洋生物、珊瑚礁进行了大量研究,于1842年出版《珊瑚礁的构造和分布》,提出了珊瑚礁成因的沉降说;于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建立了生物进化理论.
英国生物学家福布斯在19世纪40、50年代提出了海洋生物分布分带的概念,出版了第一幅海产生物分布图和海洋生态学的经典著作《欧洲海的自然史》.美国学者莫里为海洋学的建立作出了更为显著的贡献,其1855年出版的《海洋自然地理学》被誉为近代海洋学的第一本经典著作.
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被认为是现代海洋学研究的真正开始.“挑战者”号在12万多公里航程中,作了多学科综合性的海洋观测,在海洋气象、海流、水温、海水化学成分、海洋生物和海底沉积物等方面取得大量成果,使海洋学从传统的自然地理学领域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
1925~1927年,德国“流星”号在南大西洋的科学考察,第一次采用电子回声测深法,测得七万多个海洋深度数据等资料,揭示了大洋底部并不是平坦的,它像陆地地貌一样变化多端.同时,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和海洋生物学等各基础分支学科的研究也取得显著进展,发现和证实了一些海洋自然规律.
1957年,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SCOR)和1960年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的成立,促进了海洋科学的迅速发展.美国的深潜器“的里雅斯特2”号1960年曾深潜到10919米的海洋深处,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1950年从冰下穿越北极,表明海洋的任何部分都能为人类所征服.但是,1963年美国潜艇“脱粒机”号和1960年“蝎子”号失事,全体乘员丧生,又从反面证明海洋环境仍然是难以掌握的.事实上,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人类要在深海海底上行走比在月球上漫步还要困难.
现代海洋学对于具体的海洋自然现象或特定海区的研究,普遍地从传统的静态定性描述和简单的因果分析向着动态定量分析发展,重视基础理论、现场实验和功能模拟研究.
海洋科学各分支学科之间、海洋科学和相邻基础科学之间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跨学科的有高度综合性的研究课题.例如,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和长期气候预报、海洋生态系统、海洋中的物质循环和转化、洋底构造以及有关海洋与地球的起源,海洋生命起源这样一些根本问题.
深海钻探和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发展,使海洋科学(特别是海洋地质学)以及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出现新的突破.例如,被誉为20世纪地球科学最重大成就之一的板块构造理论,主要就是通过对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探测成果的研究建立起来的.
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洋科学中所有的重大进展都同新的观测仪器、研究手段和方法的研制成功,以及广泛而密切的国际合作有关.例如,卓有成效的海洋观测,数据传输、处理系统的应用,航天遥感、遥测技术和水声技术的应用,国际地球物理年、国际印度洋考察、黑潮及邻近水域的合作研究、国际海洋考察十年、全球大气研究计划大西洋热带实验、深海钻探计划,以及世界(海洋科学)资料中心的建立等国际性海洋科学合作研究.


ps大航海时代外传 玩不了

原因1:可能是镜像的问题,推荐你用这个:
http://download.tts8.com/games/20061020_26385.htm
我现在就用的这个,一点问题没有,如果出现的是日文,你可以用这个补丁汉化一下
http://download.tts8.com/games/20080925_28943.htm
原因2:视频设置的问题,有些游戏的设置不太一样,我的epsxe1.6视频设置用的d3d模式,选画面最好,限制桢数60,玩铁拳3和大航海外传很流畅。


上一篇:雅景居

下一篇:一元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