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河

时间:2023-06-09 22:37:54编辑:奇事君
位置境域

武昌湖湖面及岸边景观

武昌湖,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望江县境内,长江的左岸。 20世纪50年代仍为一串联湖泊,自西向东依次为赤湖、武昌湖、青草湖和漳湖。武昌渡拦鱼石坝将武昌湖分成东西两大部分,东侧为青草湖区,西侧为武昌湖区。水系构成

武昌湖原属皖河水系。入湖河流的流程均较短,水量也小,主要有太慈河、茅池河和雅滩河3条,其中以雅滩河最大,纳望江、太湖两县交界的包稳夺水库来水。湖水出口有两处,一处在湖区的东北部赛口,由此分成两支,一支沿幸福河在怀宁县境内于皖河闸入长江;另一支穿漳湖于漳湖闸亦入长江;湖水出口的另一处在湖区的西南部,自郭嘴经望江河与华阳河相通归长江。从1956年起对武昌河的水系进行治理;在望江河上建新开坝,拦断武昌湖和华阳河的联系;1957年皖河进行联圩工程,将金潭河、新坝河、漳湖的水域,并建巨网节理闸,拦断武昌湖与皖河的联系,入湖水只有经漳湖闸入长江一处出口。1958年在漳湖大面积围垦时,又在漳湖内人工开挖幸福河和新漳河,并扩建漳湖闸,至此武昌湖遂成独立水系。

入湖河流

文殊河,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石子港,邑北二十里,其水出值雪山凉泉,经慈湖畈、文殊庙入武昌湖”。(石子港原为文殊河出口,今白莲洲垦区。)今河上起凉泉乡磙子坝,北流经桃岭乡中部,于太慈乡白莲洲抽水机站以北会易溪河出横山嘴注入武昌湖。

易溪河,上起翠岭乡东北部,向东北流经茶安乡,过太慈乡吴家上屋转向正北,于白莲洲抽水机站以北会文殊河,流至横山嘴入武昌湖。

芦薪河,乾隆《望江县志》载:“芦薪港,邑北三十里,水出长岭鹧鸪山诸处合而成港,东北入武昌湖”。今沿河多垦,港已不存,仅余小溪石桥。上起长岭乡下天甫塘,向东流经凉泉乡,过茅家池入武昌湖。

下游河流

幸福河,为宣泄武昌湖水河道。起自赛口镇,向北流经赛口、中洲两乡,汇入皖河。全长20.50公里(内有3.50公里为1959年人工开凿河段),汇水面积94平方公里,河宽200~400米,首尾底高程10.10~9.00米。

新漳河,1974年由人工开凿的垦区泄洪河道。起于武昌湖东北岸新闸,向东横穿大漳湖垦区,过漳湖闸入江。河北岸为中洲乡,南岸为大湾乡。全长12公里,河底宽20.00~60.00米,首尾底高程10.30~9.94米。

水文生态

昌湖三面山,一面滨江。北、南、西多为丘陵或间隔小圩,只有东部是地势平坦,武昌湖湖面及岸边景观平坦的圩区。1956年未建闸控制水位以前,1954年8月1日出现最高水位为19.64米,正常年份,平均最高水位15.20米;1956年3月17日出现最低水位11.45米,平均最低水位11.60米;湖区多年平均水位12.5米,相应湖水面积135平方公里(合20.0万亩)(表3—2—23),蓄水量1.48亿立方米。从1956年建闸后,1959年7月14日出现最高水位14.88米,1973年6月27日,水位14.64为第二个高水位;最低水位为10.78米(1974年4月18日),从1960年以后25年内,为保证湖区的渔业生产和沿湖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湖区水位在正常年景的大部分时间内保持在11.5米,相应水面72平方公里(合10.8万亩),蓄水量10.2亿立方米。

湖水的透明度平均1.0米,溶解氧8.16~11.78毫克/升,PH值6.9~7.4,总碱度平均0.42毫克当量/升,总硬度0.72毫克当量/升,氯化物含量平均6.36毫克/升,硫酸盐平均4.79毫克/升,铵氧平均0.09毫克/升,硝酸盐氮平均0.10毫克/升,亚硝酸氮平均0.02毫克/升,硅酸盐为4.31毫克/升,碳酸盐平均30.43毫克/升,总磷0.98毫克/升。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武昌湖水没有污染物,水质良好,各种营养物质丰富,有利于饵料生物和鱼类的生长。

浮游植物平均含量136万个/升,生物量4.8077毫克/升,优势种群以绿藻、甲藻为主。浮游动物平均含量9216个/升,生物量较大,平均2.9038毫克/升,原生动物占总数88.5%,其次为轮虫。水生维管束植物每亩重1.075公斤,以沉水植物的马来眼子菜为优势种群。覆盖湖面12.1万亩,群丛生物量有9.3万吨。底栖动物,由于武昌湖底淤泥肥厚,浮游生物和有机质丰富,有利于软体动物生长繁殖条件,平均76.45个/平方米,重288.6克/平方米,合计192.4公斤/亩。

渔业生产

武昌湖的鱼类产量在建闸前后亦有很大变化。建闸前平均每年鱼产量180万斤,1954年高达209万斤,以青、草、鲢、鳙、鲤、鳊为主,个体大,5~10公斤的大鱼很常见。建闸后,鱼产量急剧下降,年平均100万斤,最低1976年不足60万斤,大鱼极少见,以小杂鱼占优。从1978年起开始投放鱼种,至1979年共投放草鱼494万尾,尽管由于草鱼投放量过大,草鱼喜食的黑藻、金鱼藻全吃光,继之被草鱼咬断的苦草叶片漂浮水面,腐烂发臭,引起水质恶化,草鱼大量死亡,高峰期每天死鱼达万斤以上,个体重2~3斤,总共死亡草鱼10万斤,1980年开始试捕鲜鱼有119.4万斤。这一成果振奋了群众养鱼的积极性。从1980年起,一方面减少草鱼投放量,增加了滤合性和杂食性鱼类的放养性;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措施上加以提高,实行“三级放养”,即在3月份利用湖汊拦养鱼种,6月让鱼种进入武昌湖,9月再进入青草湖,提高放养回捕率,保持在2~3%左右;第三实行场、乡联营,按湖岸线划段,分段包干负责,渔场专职人治理和沿湖乡、村联合巡逻,严格管理。武昌湖鱼产量得以迅速恢复和提高,每年产量都在150万斤以上,1983年接近200万斤的水平。事实证明,场乡联营,有利国家、集体和个人,是稳定和维持武昌湖渔业生产秩序的有效途径。

湖泊形成

现代地理的武昌湖,为古雷水的一部分。雷水,源出湖北黄梅县境,经宿松县入泊湖,串湖后流经望江县境东南至大雷口(雷港)入江。雷水自吉水镇至大雷口又名杨溪河。宋代以后,沙塞雷口,雷水改道由华阳入江。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雷水论》云:“吾邑之水以雷名……自其潴泽而言,则曰雷池;自其流出而言,则曰雷港。因而有雷沙、雷岸之名;因而有大雷戍、大雷郡之号”。又云:雷水“入望成巨浸,则荡为湖,流为吉水,汉晋之世出雷港,宋以来出华阳。其支流余裔别为杨溪,为县步河,汇而潴,则为武昌,为漳湖。望之四泽可统名之曰雷水”。现代华阳河为古雷水干流,宝塔河属古雷水支流。

湖区物产

武昌湖渔业生产

武昌湖拥有13万亩大水面,湖底平坦肥沃,水质清新,资源丰富,水草覆盖面达90%,生物量达1600克/平方米,湖内盛产鱼、蟹、虾、蟹、银鱼等名特优水产品,同时又是各类水禽栖息的理想场所,常见的有白天鹅、大鹰、野鸭等,沿湖没有工业污染,是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最好的湖泊之一。尤其是其开发养殖的“武昌湖”牌清水大闸蟹以其“体大、黄满、脐白、壳青”享誉海内外,获得中国绿色食品证书,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蟹榜首,年产销量达1000万斤。[1]湖区治理

开挖幸福河。此河道规划设想系赛口区委书记江良提出,经县和专署研究、设计施工。1959年冬至1960年春,组织赛口、武昌、高士、毛安等4个公社约1万余人开挖,完成土方100万立方米(包括大漳湖部分圩坝)。1960年春主河道基本开通,在曹家二屋召开万人庆功大会,命名“幸福河”,河宽200~400米,河槽深4米,河底高程10米。1961年和1962年两次清淤,共完成土方56万立方米。

开挖新漳河。1971年开挖,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周鼎元任指挥长。组织民工2万余名,工程艰巨,淤泥深达1.5米,赛口公社群众筹集楼板2万余块,解决施工时下陷问题。1972年春开通,完成土方200万立方米。河底高程7~7.5米,底宽20~60米,坝顶高程14米。沿河有赛口闸、日新双曲拱桥、高排沟控制闸(称二道闸)和漳湖电力排灌站。该河在漳湖圩内8公里河段,负担漳湖圩排水,特大洪涝时,配合幸福河宣泄武昌湖水。

兴建漳湖闸,位于大湾乡六合村,1965年冬动工,1967年5月建成。闸底高程7.3米,3孔,孔宽2.5米,高2.8米。1971年冬在闸下游无水、闸上游水深3米多时开闸排水,下游出水渠岸坡坍塌,闸下护坦淘空。1976年在距该闸上游500米处,建成漳湖电力排灌闸站。老闸原拟拆除,因新闸站当年汛期防洪堤内坡脚冒水,形成跌窝,为安全起见未拆。1981年冬又整修使用。

旅游开发

武昌湖湿地景观

武昌湖,沿岸有湿地面积8667公顷,是长江中下游保存最为完好的 湿地生态,芦苇从生,荷莲密布,雁鸭成群。栖息着白鹳、鸬鹚、天鹅、白鹭、雁鸭等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沿武昌湖岸边,座落着黄家堰、枫岭庵、戴家墩、汪洋遗址,被认定为长江中下游人类的发源地之一。21世纪初,望江县开始建设武昌湖生态文化园,内家有:旅游度假村、武昌湖生态旅游湿地、示范观赏区、古雷池文化园、会议中心、度假酒店、水上运动基地、户外拓展中心、珍稀植物园、高尔夫练习场、乡土文化展示中心等。[2]

上一篇:失效模式

下一篇:中华孝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