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欢

时间:2023-06-09 22:17:44编辑:奇事君
人物简介

何祚欢,男,1941年3月22日出生,湖北省武汉市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湖北评书代表性传承人,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及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曲协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任武汉市说唱团团长。连续两届被评为武汉市“十佳演员”。[7]

创作作品有长、中、短篇评书200余万字。其中代表作有长篇《杨柳寨》中篇《彩电风波》短篇《天外姻缘》等,长篇评书《杨柳寨》获全国优秀曲艺(南方片)观摩演出创作一等奖,短篇评书《挂牌成亲》获全国优秀曲艺作品一等奖。

撰写论文40余万字。90年代开始涉足小说、戏剧创作,所写“儿子系列小说”及喜剧《穆桂英休夫》获1996年曹禺戏剧文学评奖提名奖,由创作小说改编的同名戏剧《养命的儿子》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

人物经历

湖北评书大师何祚欢,男,1941年3月出生于汉阳县马鞍山下集贤村杨家咀。小时候的何祚欢不仅是个“小戏迷”,而且还是个“小书迷”,上小学时便与曲艺结缘。

1956年考入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1959年毕业于武汉一师。8月至1963年8月任武汉市第四职业中学教师。其间创作演出了大量的曲艺节目。

1961年登台奉献出评书处女作《王若飞在狱中》。两三年后惊人之作《双枪老太婆》。

1963年调入武汉市说唱团任评书演员,拜师李少庭,始起步入职业曲艺队伍的行列。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学艺孜孜不倦,而且善取众家之长,化为己优,使其技艺渐精,最终称誉曲坛,并被列为“中国评书、评话十大名家”之一。

文革前“大出风头”,那时才二十郎当,正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的年纪。成名作是评书《双枪老太婆》,演出达1000多场。在表演《双枪老太婆》前后,表演的《红岩》专场,也多达200多场,表演的《江姐上船》,观众也听得如痴如醉。

1970年何祚欢全家下放湖北崇阳农村。他在艰苦的岁月中,体验农村,认识社会,思索真理,积累了宝贵的生活素材。一直笔耕不辍的他,立即创作了颇有份量的曲艺剧本《挂牌成亲》。[5]

1981年荣获全国优秀短篇曲艺奖。在新时期的扛鼎之作有《天外姻缘》《利春赶考》《乔书记乱点鸳鸯谱》《风雨送春归》等。将“文革”十年的压抑和思索井喷而出,又是自己伏案创作自己登台演出,得心应手,艺术状态正佳,而观众又处于刚跋过“文革”荒漠之后的饥渴状态,大红大紫实在是水到渠成。

1990年获省第一届明星奖。

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调任武汉市艺术创作中心主任。

何祚欢声名远播,深受广大观众喜欢,引起央视关注,便邀请他登上权威媒体的艺术殿堂,向全国人民乃至海外观众表演。他带去的是长篇评书《失踪的儿子》。何祚欢在央视大舞台上一改腔调,标准的普通话字正腔圆,还有京片子的韵味,南北观众,男女咸宜,大获成功。

1998年再携新作《养命的儿子》登台央视表演。

2006年受邀赴央视《百家讲坛》录制《品》系列讲座,但该讲座至今尚未播出。

成就斐然的作家

表演艺术上的名声太盛,以致掩盖了作为作家的何祚欢。其实,何祚欢最厉害的本事,就是不但会说,而且会写。他不仅写评书,还写曲艺、写戏、写小说。他在担任武汉市文化局创作中心主任期间,不仅带领创作团队创作了许多戏曲节目,自己还创作了京剧《穆桂英休夫》。他创作的“儿子系列”三部曲《养命的儿子》、《失踪的儿子》、《舍命的儿子》,既是耐读的系列长篇小说,又是他说书的最佳蓝本。著有自传《我叫“活着欢”》。

博学多艺的

杂家

说来有人可能不信,何祚欢曾经悬壶济世。何祚欢找尚未禁绝的医学书看,他发现祖国传统医学经典博大精深,有的甚至可以当作古典文学文本鉴赏。这吊起了他的读书胃口,先后读了《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黄帝内经》《蒋玉伯医案选》等等。

下放农村劳动锻炼的何祚欢,目睹群众疾苦感触很深。一次他染了肠疾,便尝试自己给自己治病,居然手到病除。他有了信心,周围的群众也开始相信他有治病的本事,有了小病小伤宁愿找他求医问药。他推辞不掉,就小心翼翼地望、闻、问、切,一丝不苟地对照着书本推拿、针灸。在绝对有把握的前提下也开方子——当然,开的是经得起推敲的验方、单方。日子一长,竟在当地有了医名。

说何祚欢是杂家,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书法。

伏案创作间隙,他练练书法,意在调节和休息。笔会的文友们是外行,看不懂书法的门道,只觉得他笔力遒劲,一笔不苟。向他索字,他不轻易应允。

杂家当然对茶道也有研究。有朋友造访,他总有好茶待客,包括讲究的茶具。你如果有一把紫砂壶不知好赖不辨真伪,不妨拿去请教杂家何祚欢,他可以品头论足,说得你心服口服。

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的曲艺家

大凡曲艺家们,都是观众喜爱的“笑星”,何祚欢在说书生涯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制造笑料的经验,他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欢乐。

这不仅因为何祚欢在舞台上是制造笑话的专家,还因为他在舞台下、在生活中的幽默,他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年轻时,他吹拉弹唱,把盏豪饮;年长后他琴棋书画,悠然品茗。他的勤奋,他的执着,他的优雅,他的闲适,都诠释着“活着欢”的含义。

回顾何祚欢的曲艺生涯,我们发现他的人生轨迹与共和国的年轮是重合的。从新中国成立伊始,满脸稚气的小学生何祚欢登台表演快板算起,何祚欢与曲艺结缘大约也是60年!当年被他的口若悬河、妙语连珠打动最多、最深的,是所谓40后、50后、60后人,这批人那时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可以说何祚欢的评书至少整整影响了一代人,而这一代人又带动影响了前后两代人。湖北武汉的舞台上,电视晚会上,何祚欢的评书绝对是一个亮点。哪里有了他,哪里就有了笑声和欢乐。

主要作品

何祚欢的处女作

1961年,时任职业中学老师的何祚欢,登台奉献出他的评书处女作《王若飞在狱中》。这次崭露头角之作,与两三年后的一鸣惊人之作《双枪老太婆》,在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

何祚欢的成名作

钱钟书有一句俏皮话:出名要早。何祚欢就应了这句话。“文革”前就“大出风头”,那时他才二十郎当,正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的年纪。他的成名作是评书《双枪老太婆》,演出达1000多场,台下人头攒动,台上他神采飞扬。而且他不是那种一鸣惊人,出了风头就风光不再的出名。在表演《双枪老太婆》前后,他表演的《红岩》专场,也多达200多场,他表演的《江姐上船》,观众也听得如痴如醉。[8]

何祚欢的大红大紫之作

1970年何祚欢全家下放湖北崇阳农村。他在艰苦的岁月中,体验农村,认识社会,思索真理,积累了宝贵的生活素材。“四人帮”一倒台,一直笔耕不辍的他,立即创作了颇有份量的曲艺剧本《挂牌成亲》,1981年荣获全国优秀短篇曲艺奖。其实,何祚欢在新时期的扛鼎之作不止这一篇,他的《天外姻缘》、《利春赶考》、《乔书记乱点鸳鸯谱》、《风雨送春归》都广受好评。他将“文革”十年的压抑和思索井喷而出,又是自己伏案创作自己登台演出,得心应手,艺术状态正佳,而观众又处于刚跋过“文革”荒漠之后的饥渴状态,他的大红大紫实在是水到渠成。

何祚欢照片

他表演的中篇评书《彩电风波》,长度有两个小时,观众听完还嫌不过瘾,一再鼓掌要求他“翻台子”。他再三谢幕掌声仍不息,他无可奈何又感动不已。

他创作的段子,紧贴现实,紧贴民间,紧贴老百姓的喜闻乐见、喜怒哀乐,像刚从地里摘下的黄瓜,鲜嫩嫩的,脆生生的。说起武汉的历史掌故,文气充沛,如数家珍,他将湖北评书,与武汉,与武汉人的性格,融为一体了,在武汉老百姓喜爱的品牌节目《都市茶座》中,他的评书已经到了“不似评书、胜似评书”的炉火纯青境界。

评书作品《双枪老太婆》《挂牌成亲》《风雨送春归》《红岩》《天外姻缘》《彩电风波》《江姐上船》《利春赶考》《杨柳寨》《王若飞在狱中》《乔书记乱点鸳鸯谱》《养命的儿子》出版书籍
获得荣誉作品名称名称《杨柳寨》全国优秀曲艺(南方片)观摩演出创作一等奖《挂牌成亲》全国优秀曲艺作品一等奖《穆桂英休夫》获1996年曹禺戏剧文学评奖提名奖《养命的儿子》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武汉地区两届十佳演员

上一篇:渔公码头

下一篇:奥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