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则不固

时间:2023-06-09 14:57:17编辑:奇事君
释义

解释一:与上句“君子,不重则不威”相连解释,“学则不固”释义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这里,“固”作坚固、牢固解释。

解释二:独立解释“学则不固”,把“固”解释为“蔽、固陋、闭塞、孤陋寡闻”,“学则不固”则解释为“加强学习可以防止固陋,避免孤陋寡闻。”

出处

《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重:庄重、自持。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过:过错、过失。

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辨析

《论语》中“学则不固”的“固”历来有歧义,有释为“蔽”,有释为“坚固”,从词源上及文献看,此二义均为常训,但在上下文关系中看,训为“蔽”更合理;从孔子的人生追求来看,学问当破除固陋、执滞而上达于“道”,更应以不固陋而不是坚固。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录孔安国注:“固,蔽也。一曰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义理。邢昺[bǐng]《正义》曰此章勉人为君子也。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其说有二:孔安国曰,固,蔽也。言君子当须敦重,若不敦重,则无威严;又当学先王之道,以至博闻强识,则不固蔽也。一曰固谓坚固。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道理也。明须敦重也。”

朱熹

论语集注

》释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 ”取第二义“坚固”。只语不提另一义。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也保留了孔安国的两种解释,并说“郑(玄)注《曲礼》云‘固,谓不达于理也’,注《祭义》云‘固犹质陋也’,皆闭塞之义。”“《诗·天保·传》:固,坚也。亦常训。”但解释本句为“不能敦重,无威严,固知其学不能坚固也。义与前异,亦略通。”言下之意,释“陋”较通达。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说:“‘学则不固’:此句有两解。一,固者坚固义,人不厚重,则所学不能固守勿失,承上文言。一,固者固陋义,人能向学,斯不固陋,四字自成一句。”照录前解。但他又补充说:“今按本章分指五事,似当从后解。若依前解,当云学而不固,或虽学不固,始是。”进一步从句法上进行辨证。

杨树达先生在《论语疏证》中,取《广雅·释言》:“固,陋也”解释,并引《礼记·哀公问》句“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闻此言也.”及《左传· 定公十年》“吾伪固而授之末”句兼杜注“伪为固陋不知礼者,以剑锋末授之。”提出“学则不固,谓人能学则不至于固陋鄙倍也。此与敏则有功信则人任焉句例相同。与上句别为一事,承上句训说者非也。”其旁证:《阳货》“由也”句“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上一篇:义序机场

下一篇:贵阳交响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