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平原

时间:2023-06-09 13:03:33编辑:奇事君
简介

巴布萨族台湾少数民族之一。巴布萨族历史上分布在大肚溪以南、浊水溪以北的彰化平原和台中盆地,共有7社,南投县埔里镇。鹿港一带早年为平埔番巴布萨族(Babuza) 盘据之地,平埔族Rokau-an 一语的转译。此语原意已经不明,但译音近似闽音,可能是汉人根据番音直译。

聚落

猫雾捒社(台中市南屯区)

马芝遴社(彰化县鹿港镇)

眉里社(彰化县溪洲乡)

半线社(彰化县彰化市)

彰化县——巴布萨族

柴坑仔社(彰化县彰化市)阿束社(彰化县彰化市)

二林社(彰化县二林镇)

东螺社(彰化县埤头乡)

西螺社(云林县西螺镇)

历史

巴布萨族居住于彰化平原和台中盆地西南边缘地带,在明代已有渔猎粗耕的农业社会形态。重要聚落包括东螺社、西螺社等;因受汉人移民影响,各社于清道光年间被迫陆续迁移至南投埔里。巴布萨语发音的地名,可确定者为鹿港。鹿港是Rokau-an一音的转译,依学者考据:中国人以往称台湾为「流求」「琉球」,都是巴布萨语的直译。本地另如西螺、二林、芳苑、民雄等地名都系巴布萨语演变而来,为历史留下了最好的见证。

平埔巴布萨族的半线社居住地,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设彰化县,包括今天的台中彰化南投区域,因为当时福建巡抚王绍兰,在建县石碑中写着保城保民彰圣天子丕昌海屿之化等句,所以称做彰化。

地理分布

巴布萨族

巴布萨族(Babuza)主要分布在大肚溪以南至浊水溪之间的海岸区域,包括彰化平原和台中盆地西南边缘地带。重要聚落有东螺社、西螺社、二林社、眉里社、半线社、柴仔坑社、阿束社、猫雾拺社;各社中除东螺社部分移住宜兰外,其余都于清代道光年间陆续迁至埔里。语言学者认为几个中部平埔族群间,巴布萨语、道卡斯语、拍瀑拉语,和荷兰殖民时期记录中所出现的费佛朗语有较密切的关系;可以视为一个语群的分支。日籍人类学者伊能嘉矩曾于1897年8月12日到埔里访问东螺社,社名番语叫做Taopari,伊能搜集到一则口述历史:六、七十年前(1827-1837),在头人Vasin带领之下,从旧彰化县迁来的。文化特质

巴布萨族

伊能嘉矩的数据上记载,在埔里东螺社的巴布萨族人,知道其原有语言的不多,即使有人记得,语词也有限,但其语言特色是促音用得很多。在风俗方面,都已汉化了,只有女子仍保留熟番的发式,他们的脸长而扁圆;身躯肥胖,尤其是女子,丰满者不少。在清代文献中(清一统志-台湾府)提到:西螺社等社番,其人趫捷,束腹奔走,接递文移,官给以饩,番妇常挈子女赴县,用谷帛相贸易。其实平埔各族的麻达阶级(未婚青少年)常因脚力好,跑起来好像施展轻功一般,速度极快,所以当时驻台的清代政府机构常雇用他们来传递公文。

平埔族的经济生活以狩猎为主,简单的农产及捕鱼为副,仍需要休耕来维持土地的肥沃度,基本上,是一种“勉力自给”的经济活动。而以南屯为居的巴布萨平埔族,其经济活动则处于维生经济的阶段,对土地已有若干程度的开垦。但在清康熙年间(公元1684年),汉人大量的开垦后,位居彰化平原进入台中盆地要冲的南屯,因应垦殖需要,打造犁头与农具的店铺云集,形成贩卖农具和农产品交易中心。因此,“犁头店街”的声名远播,台中盆地最早的聚落在此产生,更进而发展成城市。

猫雾捒社

猫雾拺社是巴布萨平埔族番社的名称,因此猫雾拺社可以说是巴布萨族的一支。巴布萨族在荷兰户口表中的拼音为BabauSack、Babousack、 Babosack等,是中部五大平埔族(洪雅、巴布萨、巴宰、拍爆拉及道卡斯族)之一,其主要分布地是大肚溪以南至浊水溪之间,原据有彰化县境平原大部分,其中一部分深入台中盆地,到达今台中市的西侧。巴布萨的主要族社有:东螺社、二林社、岸里社、半缘社、柴仔坑社、阿束社、马芝遴社、猫雾拺社等。依据清代台湾府志、诸罗县志、台湾县志、番俗六考各书中,都带有猫雾拺、麻雾拺等社名,考诸其河洛语发音,猫雾拺与Babosack其发音是一致的。

上一篇:朱良镇

下一篇:中碳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