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兴义市城市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全办干部职工努力奋斗,先后建成了峰林大道、文化路、西南环线、景峰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和庄园路、公园北路、文教1路、2路和平桥路、凤凰路、景苑路、永康路、商业路等支道,下五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干已初步形成。
资源情况兴义下五屯辖区内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条件好,雨热同季,雨旱季明显。
兴义下五屯街道奇香园
境内旅游资源富集,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民国初年贵州督军、省长刘显世和游击队军司令、滇黔边务督办刘显潜故居;20民国初黔军总司令王电轮将军故里;全省最大盆景基地—阳光盆景园;黔西南州最大石景园—八百罗汉石景园。下五屯街道是通往国家4A级风景区——万峰林、万峰湖及风景名胜区——泥凼石林、云湖山的必经通道。下五屯山水迷人,风光旖旎。境内有二狮山,在新屯和科佐屯之间,茂树浓荫、蔚然神秀,中有一小山,状宛如球,被当地人称为“双狮戏绣球”;马鞍山,在纳吉,其颠双峰,形似马鞍,惟妙惟肖。笔架山,在坝佑,三峰相连,中峰高立,左右略低,形如笔架,因此得名。坝佑境内,还有灵迹山池,当地俗称“高卡龙潭”,《兴义府志-诸泉》载:灵迹山池在高卡后,山半有洞,高6米,池在洞内,水深浅,约1米,游鱼可数;登上笔架山,从上俯视,碧碧水茵茵,到寨内,捧水品尝,甘醇可口;普戛山上,但见两山相连处,有梯田一片,西来的高卡河水从山下伏流而出,上有小桥,浑然天成,巧夺天工,固有“天生桥”、“桥横三亩”、“桥上三斗种”之说。
历史沿革下五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军功封袭的屯地,地名最早见于《兴义府志》。明代,称“花阁五屯”,属黄坪营;清代,花阁五屯直属兴义府。
明代以前,下五屯人烟稀少,十分荒凉。为了开辟疆土,明朝皇帝朱元璋调北征南,在洪武16年对南方实行改土归流,屯田开发,调来的人户平时为农,战时为兵。
下五屯境内为黄姓、景姓、刘姓和王姓等,其先人皆属于以军功封袭来到下五屯。他们从发达地区带来先进的思想观念,秉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致力于兴义教育,不断培育新人,使下五屯成了人才辈出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下五屯有名人学者如保衡、李儒清、刘燕山等20余人,留学国外19人,革命烈士6人,一等功臣2人,全国先进3人,省部级劳模1人。这些人中,有3人被授以上将军衔,为此,当地又有“一寸土一寸金,一坝走出三将军”的说法。
翻开历史,到清嘉庆3年,兴义建置,清政府拨花阁五屯属县,有433个屯寨。下五屯属于左右里,左里屯寨45个,右里屯寨23个;民国期间,有屯寨18个。当年,为了加强管理,繁荣地方经济文化,清政府在下五屯、上五屯设置交易市场,以子午为场期,并统一称之为“花阁五屯”。民国初年,国民政府对下五屯进行区域规划,下五屯属于第二区,称“永康镇”。
建国后,改“永康镇”为“永康乡”,属环城区;1954年,设下五屯区;1956年,辖下五屯、丰都、桔园、坪东4个乡;1958年,下五屯区改为下五屯人民公社。1962年,设下五屯区工作委员会;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设乡镇,下五屯区辖下五屯、桔山、坪东、纳灰、安章、洋坪、坝佑、丰都。当时,境内有兴义名优产品“大红袍”和粉条、建筑、养猪、运输及粮油等产业。
1992年撤并建,撤销下五屯区,建立下五屯镇。2003年,设立兴义市下五屯街道办事处。
人口2021年6月28日,兴义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截至2020年,下五屯街道人口数为53155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