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旗

时间:2023-06-09 00:05:49编辑:奇事君
作品赏析

在广德二年(764)夏天的六月,杜甫已经到严武的幕府任职了。很可能,这次严武在公堂置酒演武就是以他主将的身份为杜甫人幕举行的欢迎仪式,而杜甫也开始了新的生活。

飒飒的江风吹散了长夏六月的暑热,将军的幕府中非常清爽。我们的严公大会宾客,宾客们为严公的治军有方而惊叹不已肃然起敬。此两韵,写时间、地点、节令、环境,交代酒宴的主人、客人、酒宴的气氛。寥寥二十个字,竟有如此之大的功用,真是大家手笔!

酒宴一开始,就是检阅换上新军装的部队。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演兵列阵,阔大的庭院中到处是崭新的铠甲熠熠生辉。队列退场后,六匹骏马急驰人场。只见骏马昂首奋蹄意气风生,马背上的旗手高举着大旗耀武扬威。骑手们舞动着的军旗上下翻动,犹如回旋不停的车盖;流光溢彩的军旗仿佛是飞迸的流星。冲上前来的时候,那旗帜好像是缠绕着狂飙急骤而至;退回去的时候,那旗帜又如同被鬼斧神工劈开了的山岳般瞬间崩塌倾倒。骏马奔驰中,马背上的旗手用俯身最贴近地面的姿势尽量地表现自己的才能,绝妙可取之处在于让军旗平稳地从地面掠过。军旗在他们手中就像握着的一道彩虹,轻松掌控、随心所欲、舒卷自如。以上六韵写阅兵,重点是扬旗。阅兵场面之壮阔、扬旗表演之精彩,有惊心动魄之妙,叹为观止!

去年(763)年底,叶蕃攻陷了松、维保三州,遥望西山只能看见西岭山色青青一片。严公来蜀后加紧训练猛士,那是要夺回天边失陷的城池。这次升堂阅兵真是来之不易啊,我们蜀地已经日渐安宁了。我们大家都来努力加餐吧,只要有严公在,不会重复当年王粲为了避乱而逃亡荆蛮之地的往事了。

从《扬旗》诗可以看出,严武确实长于治军,因此杜甫也就把安定蜀地、收复三州的期望寄托于他了。结尾句“吾徒且加餐,休适蛮与荆”反用王粲典故,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3]

创作背景

广德二年(764)六月在成都严武幕府中作。[2][1]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参考资料[1] 扬旗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2-03-28][2] 陈贻焮主编;郝世峰册主编 . 增订注释全唐诗 第2册 . 北京 :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05 . 90 .[3] 王良荣著 . 拜读草堂 . 北京 : 团结出版社 ,2017-08 . 486 .

上一篇:崦嵫山

下一篇:常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