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之战的简介 湘江之战的简单介绍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广西北部湘江地区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的战役。
2、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3、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4、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
5、湘江惨胜直接导致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它是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从此中国革命一个杰出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
湘江战役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广西北部湘江地区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的战役。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湘江惨胜直接导致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它是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从此中国革命一个杰出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
湘江战役对红军长征的影响
湘江战役对红军长征的影响?回答如下:湘江战役在国民党方面称作全州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扩展资料: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一、湘江战役充分暴露了错误路线的错误决策给红军带来的严重恶果,为中央错误领导的垮台敲响了丧钟。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八万六七千人,到达湘江过第四道封锁线的实际兵力还约有6.5万人。经过湘江一战,红军折损3万多人。这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但为了保护中央领导和保住器物,把野战行军固定成一个“抬轿子”的形式。在通过第四道封锁线时,为了搬运那些笨重的机器,拖延了很长时间,延误了多次稍纵即逝的过江机会,使战斗部队付出惨重毁盯代价。二、湘江战役为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干部思想基础。在湘江战役之后,从通道会议开始,他们与博古的争论多起来了。特纤滚和别是在黎平会议后军委纵队到达黄平老城东门内橘林休息时,张闻天和备竖王稼祥交流看法,认为仗这样打不行,还是要毛泽东出来,他打仗有办法。随后这个信息在高级将领中传开,大家都赞成毛泽东出来指挥。这为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进入中央常委作了舆论准备。三、湘江战役证明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任何力量也消灭不了的。红军要战略转移是形势所迫,死守苏区是没有出路的。在转移过程中,一方面博古、李德坚持按红六军团的路线沿着湘江前进的战略决策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湘江战役三个主要战场的战术指挥却又是很出色的,应予充分肯定。
湘江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
湘江战役发生的时间是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地点是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湘江战役的结果:湘江战役后,在全州旁边的湘江转弯处,叫岳王塘。此处江水流速很缓,上游漂下的尸体几乎全都汇到这里。在水弯处,红军尸体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就是灰色的。几十年后,当林彪位于中共高级领导职务时,也曾去过一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怀旧,但他再也没有回过界首。在中共的军史上,湘江战役是惨败。但是,林彪,彭德怀作为红军开路先锋的最高指挥官,为挽救整个中共和红军的命运功不可没。同时还有五军团的董振堂。1934年11月-12月,湘江和潇水之间,中共和红军从死亡线上走了出来。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彭德怀,林彪,聂荣臻,邓萍,董振堂,左权,李天佑,黄克诚,陈光,杨成武,耿飙,黄劲功,李英华,易荡平,陈树湘等。湘江战役是红军辉煌的英雄诗篇。
湘江战役是怎么发生的
1、国共第一次合作仅在三年半的时间就宣告以失败而告终。从此国共两党就走上了各自为营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不仅要担任起抵抗日寇的艰巨任务,还要防止国民党军进行阻挠和围剿,这也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变得很严峻
2、中国共产党为了突破国民党的几次围剿,几次强渡了河流,然而中国共产党为了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预计彻底粉碎国民党围歼中央红军的企图,展开了一场用血液来染红湘江的战役,也就是著名的湘江战役。
3、这场战役是发生在1934年的11月份,中央红军行军在湘江地区,得知这一消息的蒋介石下令调集了40多万的国民党军来进行围剿中央红军的军队,这一场战役也可谓是至关重要的一战,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4、然而那时的红军在湘江地区也仅仅有着8万左右人员,面对40万大军的围剿,这告示着此战役在开打之前就存在严重人数悬殊的差距,也预示着这场战役将是一场恶战、硬战。
血战湘江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血战湘江》讲述的是中央红军历经四次艰苦卓绝的反围剿胜利之后,在王明同志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下,由于李德,博古在军事上的错误指挥,红军被迫放弃根据地转移。湘江一役红军伤亡惨重,但在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的坚持与抗争下,红军终又重新回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上,开始了永载史册的长征。扩展资料:在这道命令中,军委要求红三军团将四师、五师主力集中在湘江西岸的桂黄公路及以西地域,界首只留一个营,这是有其道理的。军委两个纵队已经部分过江,这两个纵队缺乏战斗力,如果光华铺附近的桂军绕过三军团阵地攻击军委纵队,后果将不堪设想。为防止这种严重局面的出现,红三军团必须将防线向西延伸。但这也意味着战线的延长,界首渡口处于危险之中。
湘江战役简介 关于湘江战役介绍
1、湘江战役在国民党方面称作全州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2、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3、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湘江战役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详细过程 结果
1、时间: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2、地点:广西全州县。3、主要人物:中央红军、国民党军。4、过程: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5、结果:国民党败退,中央红军损失惨重。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湘江惨胜直接导致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它是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从此中国革命一个杰出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扩展资料湘江战役的战争评价:湘江战役虽然粉碎了国民党军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后损失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连同前3次突破封锁线的损失(包括非战斗减员),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这是"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实行逃跳主义所造成的严重恶果。此战之所以能够保重红军主力部队渡过湘江,是因为红军指战员在作战中具有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英勇的献身精神,阻止住了敌人的进攻。此战之所以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损失,则主要是因为"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没有充分发挥红军的长处,部队在行动中仍要背负着"坛坛罐罐"行军,行动迟缓,战略战术指导上更是存在着严重错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湘江战役
长征中的湘江之战简介梗概
湘江战役在国民党方面称作全州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扩展资料: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一、湘江战役充分暴露了错误路线的错误决策给红军带来的严重恶果,为中央错误领导的垮台敲响了丧钟。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八万六七千人,到达湘江过第四道封锁线的实际兵力还约有6.5万人。经过湘江一战,红军折损3万多人。这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但为了保护中央领导和保住器物,把野战行军固定成一个“抬轿子”的形式。在通过第四道封锁线时,为了搬运那些笨重的机器,拖延了很长时间,延误了多次稍纵即逝的过江机会,使战斗部队付出惨重代价。二、湘江战役为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干部思想基础。在湘江战役之后,从通道会议开始,他们与博古的争论多起来了。特别是在黎平会议后军委纵队到达黄平老城东门内橘林休息时,张闻天和王稼祥交流看法,认为仗这样打不行,还是要毛泽东出来,他打仗有办法。随后这个信息在高级将领中传开,大家都赞成毛泽东出来指挥。这为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进入中央常委作了舆论准备。三、湘江战役证明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任何力量也消灭不了的。红军要战略转移是形势所迫,死守苏区是没有出路的。在转移过程中,一方面博古、李德坚持按红六军团的路线沿着湘江前进的战略决策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湘江战役三个主要战场的战术指挥却又是很出色的,应予充分肯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湘江战役
渡江战役的简介、战略方法、意义;100~200字就好;谢谢啦~
渡江战役
简介:战役自1949年4月21日开始,至1949年6月2日结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略方法: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
意义: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为以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战役。
三年不饮湘江水 十年不食湘江鱼是什么战役
是湘江战役。凤凰嘴是湘江战役中伤亡最惨重的一个渡口,一个个红军战士将年轻的生命留在了桂北大地。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湘江战役,是我军历史上损失惨重的一场战役。经历此战,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红5军团伤亡惨重,红34师几乎覆没。它是红军将士英勇血战的英雄篇章。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是什么意思?
意思:湘江的水被鲜血染红,三年之内不能饮用,十年之内不能够吃江中的鱼类,用来形容湘江战役的惨烈。1934年中央红军在湘江边打响了长征以来的第一大战役——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中央红军第一、第二野战纵队8.6万人撤离江西瑞金苏区,连续冲破敌人的三道封锁线,于1934年11月下旬进抵湘桂边界。红军先头部队到达湘江后顺利地控制了渡口,但因队伍携带的辎重过多,行动缓慢,大部队还未过江,就遭受了赶来的敌军的夹击。“中央军”以及湘桂粤军阀已集中30万人,在湘江之东布下“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面对生死存亡,红军战士义无反顾的浴血奋战七昼夜,最后以折损过半的惨痛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经过几天浴血奋战,红军折损过半,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人,鲜血染红了湘江。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战争评价:湘江战役虽然粉碎了国民党军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后损失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连同前3次突破封锁线的损失(包括非战斗减员),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没有充分发挥红军的长处,部队在行动中仍要背负着"坛坛罐罐"行军,行动迟缓,战略战术指导上更是存在着严重错误。湘江战役为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干部思想基础。总之,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之战,是决定长征前途的命运之战。湘江战役很惨烈,但它的历史意义非常巨大。
血战湘江真实历史
以下是血战湘江真实历史: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带着大大小小几乎全部的家当撤离苏区,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之后,于11月下旬进抵湘桂边境。这时的蒋介石,最害怕的就是中央红军与贺龙、萧克的红二、六军团会合,将来可以在湘鄂川黔建立苏区。于是,他紧急调动40万大军,在湘桂交界的湘江沿岸设下第四道封锁线——他要让湘江天险成为红军最后的绝境。此后五个昼夜的鏖战,红军打得异常惨烈。近6万红军战士的长征之路,永远地停留在了湘江边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渡过湘江,控制了渡河点,但大部队尚未渡江即遭敌夹击。29日起,红军依托简陋阵地与国民党军展开殊死血战,最终以血肉之躯撕开了湘江封锁线,于12月1日渡过湘江。这就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为壮烈的湘江战役。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自身也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